色层分离法生物分离工程PPT课件.ppt_第1页
色层分离法生物分离工程PPT课件.ppt_第2页
色层分离法生物分离工程PPT课件.ppt_第3页
色层分离法生物分离工程PPT课件.ppt_第4页
色层分离法生物分离工程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色层技术 层析技术 色层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 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 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 现在色层法已成为生物工程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 1 色层分离方法 Chromatography 色层分离法是一组相关分离方法的总称 它的机理是多种多样的 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包括两个相 一相是固定相 通常为表面积很大的或多孔性固体 另一相是流动相 是液体或气体 当流动相流过固定相时 由于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情况不同 经过多次差别分配而达到分离 或者说 易分配于固定相的物质移动速度慢 易分配于流动相中的物质移动速度快 因而得到逐步分离 2 层析法的发展过程 1903年Tswett发表了吸附色谱分离植物色素的论文 三年后他在另外两篇论文中正式提出色谱法 1931年色谱法提出后 并未立即受到重视 经过大约20年 由于Lederer的工作 人们才重视色谱技术 1938年Izmailov和Shraiber第一次使用薄层色谱法 1938年Taylor和Uray用离子交换分离锂和钾的同位素 40年代 合成离子交换树脂商品出现后 离子交换色谱才得到广泛应用 1944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衣阿华州立大学分离和鉴定了稀土元素 在1944年到50年代中 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完成了超铀元素的分离 3 1941年Martin和Synge发展了分配色谱 1944年Martin等发展了纸色谱 1952年Martin和James发展了气 液分配色谱 1956年VanDeemter等发表关于色谱效率的速率理论 并应用到气相色谱中 1957年制作离子交换色谱氨基酸分析仪 1959年在CordonConference上提出了第一篇凝胶过滤色谱的报告 1963年Giddings的理论工作为现代液相色谱奠定了理论基础 4 60年代中期凝胶渗透色谱出现 60年代后期亲和色谱出现 1969年现代液相色谱开始受到重视 有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是授予色谱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1948年瑞典科学家Tiselins由于他的关于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获奖 1952年英国的Martin和Synge因为发展了分配色谱而获奖 5 层析的原理 层析谱的本质是使一种液体均匀地渗过一个相当细碎的物质的柱体 这些物质通过某种过程有选择地阻留了液体内的某些组分 马丁 A J P Martin 英 6 层析分离法 常用的层析技术有 亲和层析 离子交换层析 凝胶排阻层析 凝胶电泳 特点 1 纯化倍数高 2 操作规模小 放大困难 3 最终产品纯化 4 适用于价格昂贵的产品 7 层析分离分类 1 按溶质分子与固定相相互作用机理吸附层析 范德华力 氢键 静电力 共价力 分配层析 溶质在两液相间分配系数不同 凝胶过滤 分子大小与形状 实验技术分类低压 小于0 5Mpa 中压 0 5 5Mpa 高压 5 40Mpa 电泳 溶质在电场中移动 8 分析色谱 10mg 半制备色谱 10 50mg 制备色谱 0 1 1g 工业生产规模色谱 20g d 年产10g合格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 F 其产值高达1亿元 层析分离分类 3 9 层析分离分类 3 根据固定相形状分类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根据流动相分类气相层析液相层析超临界流体层析按操作方式分类 展开 迎头法 frontalanalysis 顶替法 displacementanalysis 洗脱分析 elutionanalysis 10 基本概念 1 分配系数溶质在固定相与流动相浓度比值 2 解离常数有效结合位子浓度与溶质在液相的浓度乘积与溶质在固相中的浓度比值 3 分离因素某一瞬间被吸附溶质量占总量的分数 4 阻滞因子分配层析溶质移动速度 距离 与流动相移动速度 距离 比值 5 洗脱 容积 溶出体积在柱色层分离中 使溶质从柱中流出时所通过的流动相体积 6 分辨率两峰之间的距离与两峰宽的平均值之比 7 理论塔板流动相与固定相平均浓度达传质平衡时的一段柱高 8 溶量因子固定相中溶质总量与流动相中溶质总量之比 11 色层分离法基本原理 12 色层分离法基本原理 13 分子筛层析示意图 t0 14 分配系数 在一定的温度下 溶质在两液相之间的平衡关系服从分配定律 Kd C1 C2Kd为分配系数C1 C2为两液相中的溶质浓度 应用条件 温度一定低浓度 15 解离常数和分离因数 mt 结合溶质分子的有效位子总浓度 m 空余的有效结合位子浓度 q 溶质在固相的浓度 c 溶质在液相的浓度 解离常数 16 图3恒定缓冲液条件下 色层分离的拖尾现象 17 Rf 阻滞因数 Am 流动相的平均截面积As 固定相的平均截面积 流动相的移动距离 V Am 18 洗脱容积Ve 在柱色层分离中 使溶质从柱中流出时所通过的流动相的体积 19 20 理论塔板fr 第r块塔板上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r nE E 1 时 rmax nE E 1 最大浓度塔板rmax nE E 1 E 21 N越大 加入的溶剂越多 展开的时间越长色带下移高峰浓度减少 色带扩大 22 层析介质 要求 1 不溶于流动相 2 化学稳定 3 机械强度 4 大的表面积 5 粒度均匀层析介质种类无机 氧化铝 硅胶 活性碳 有机 琼脂糖 纤维素 聚丙烯酰胺等 23 常用层析介质 氧化铝 活性氧化铝 它是一种多孔性 高分散度固体 1 有很大的比表面积 其微孔表面具有吸附性能 2 分子式Al2O3简单 空间形态复杂 8种以上的形态 3 同一形态宏观结构性质如密度 孔隙率 孔径分布 比表面积等存在差异 4 吸附量与含水量关系很大制备 由氢氧化铝加热脱水得到的 吸附基团 铝离子种类 碱性 由氢氧化铝高温脱水 用于碱性稳定的溶质酸性 碱性氧化铝经盐酸洗涤 用于在酸性稳定的溶质中性 碱性氧化铝经水洗后活化制得应用 有机溶剂中分离天然成分 24 25 硅胶 硅胶是由多聚硅酸经分子间脱水而形成的一种多孔性物质 1 化学组成SiO2 XH20 2 属于无定形结构 基本结构质点为Si O四面体 相互堆积形成硅胶的骨架 质点间的空间即为硅胶的孔隙 3 硅胶中的水以羟基的形式和硅原子相连而覆盖于硅胶表面 硅胶的分类 常以孔径大小来分 1 特细孔硅胶 0 8nm以下 2 细孔硅胶 1 5 2 0nm 3 中孔硅胶 4 0一5 0nm 4 粗孔硅胶 10 nm以上 应用 吸附层析剂与分配层析剂优先吸附极性分子及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 用于天然产物分离 可用在水溶液中或有机溶剂中 26 琼脂糖 由海洋生物琼脂提取得到的主要成分 中性不带电 水溶性线状多糖 高亲水性 含大量羟基 能制成多孔性凝胶 分离大分子制备 去除带电琼胶成分 将溶化的琼脂糖采用悬浮 乳化或喷珠的方法制得珠状介质 采用交联剂增加介质的机械强度 27 琼脂糖的基本结构单位和亲水性凝胶结构a琼脂糖结构b亲水性凝胶结构 28 琼脂糖 2 介质商品种类Sepharose2B Sepharose4B Sepharose6B 经过交联而增加机械强度的琼脂糖SepharoseCL 2B SepharoseCL 4B SepharoseCL 6B应用水溶液中分离蛋白质 29 葡聚糖 1 6相连的葡萄糖聚合物 由环氧氯丙烷交联得到珠粒性质 1 亲水性比琼脂糖高 羟基数多 2 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好 3 孔度与机械强度与交联度有关 4 用于凝胶过滤分子筛应用 水溶液中分离蛋白质等 30 纤维素 1 4相连的D 葡萄糖 偶而有1 6键合 线性天然高聚物 1 亲水 2 微晶与无定型两部分组成 缺乏孔度大孔珠状纤维素 1 高孔度 2 高机械强度 3 亲水性强应用 离子交换分离蛋白质介质 31 聚丙烯酰胺 性质 1 丙烯酰胺与交联剂N N 甲叉双丙烯酰胺共聚 2 烷烃骨架与酰胺侧链 3 控制交联剂比例可控制网格孔度 4 亲水好 但不如多糖介质 5 机械强度差应用 1 凝胶过滤 2 电泳介质 32 亲和层析 亲和层析 AffinityChromatography 是利用生物体内存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对而设计的层析方法 生物体内相互作用的分子对 1 酶 底物或抑制剂 2 抗原 抗体 3 激素 受体 4 糖蛋白与凝集素 5 生物素 生物素结合蛋白等 33 基质活化方法与配基偶联 活化 activation 基质 matrix 上的化学基团是不活泼的 无法与配基直接偶联 通过化学反应使介质上化学基团处于活化状态 1 大分子配基如蛋白质等可与活化基质直接偶联 2 小分子配基 在基质与配基之间插入若干碳原子手臂 spacer 然后再与配基偶联 3 环氧氯丙烷 1 4 丁二醇缩水甘油醚本身是活化剂亦具有手臂作用 34 活化方法 1 A溴化氰法溴化氰在碱性条件下与多糖上的羟基反应导入氰酯键或亚氨碳酸酯到基质上 进而与配基偶联优点 1 适用于含羟基多糖及含羟基的合成基质 2 用于含伯氨基小分子配基及伯氨基大分子配基的偶联 3 操作步骤简单 重现性好 4 偶联条件温和 特别适用于偶联敏感性生物大分子 缺点 1 形成的异脲键易产生非特异性吸附 2 共价键不稳定 配基容易脱落 3 活化操作危险性大 反应后的残余液需经处理再排放 35 溴化氰活化与配基偶联化学反应式 图6 36 活化方法 2 B环氧氯丙烷活化 1 所形成的共价键稳定 配基不易落脱 2 自动引入手臂 3 有更小的非特异性吸附 4 活化操作简单易行 危险性相对较小缺点 在强碱性条件反应 不适用于碱敏感物质 37 环氧氯丙烷活化反应式 38 环氧基的氨化及偶联配基反应 39 活化方法 3 C对甲苯磺酰氯活化 1 用于活化含羟基基质 将羟基转化为磺酰基 在配基偶联后容易脱落 不引入电荷 2 配基与羟基间形成稳定化学键 3 活化操作需在无水丙酮环境中进行 偶联配基根据情况 既可在有机相中进行 亦可在水相中进行 40 对甲苯磺酰氯活化反应式 41 手臂 spacer 作用 减少亲和作用空间位阻连接 通过化学反应与活化基团连接手臂化合物 乙二胺NH2 CH2 CH2 NH2已二胺N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NH26 氨基已酸NH2 CH2 CH2 CH2 CH2 CH2 COOH环氧氯丙烷1 4 丁二醇缩水甘油醚 42 D残余电荷的掩蔽 目的 防止产生非特异性吸附原理 通过化学反应消除基团上的电荷方法 1 自发水解 2 氨基 醋酸酐 3 羧基 水溶性碳二亚胺 43 手臂氨末端的掩蔽 44 残留羧基掩蔽反应 45 E活化基团与配基密度测定 方法 1 氨基或羧基可用酸碱滴定 2 有紫外吸收特征的 可用紫外分光法测定 3 通过测定反应余液中配基残留量推算 偶联率较高的情况 4 某些情况下需将亲和胶样品分解破坏测定 46 F亲和介质吸附容量测定 方法 1 流出曲线法 流出液中目标蛋白浓度达到进口浓度的90 2 Langmiur吸附等温线法 47 2019 12 31 48 层析装置与操作 装置1普通2高级柱操作 1 装柱 均匀 无气泡 2 平衡 equilibrium 缓冲液 pH 盐浓度 3 上样 loading 蛋白浓度 pH 盐浓度 缓冲液 4 洗涤 washing pH 盐浓度 洗涤剂 缓冲液 5 洗脱 elution 条件与吸附相反 6 清洗 cleaning 弱酸 弱碱 蛋白质变性剂 尿素 盐酸胍 硫氰酸盐 7 再生 与平衡条件相同 49 柱层析分离法的有关装置 50 Pharmacia KTA层析系统 51 Pharmacia KTA层析系统 52 装置 泵 混合器 层析柱 检测器 记录仪 分部收集器 53 装柱 调糊 50 缓冲液 介质 一次连续加入悬胶液打开出口阀 层析剂沉降排除空气检查均匀度 54 上样 样品处理 1 溶解A调整浓度B盐CpH 2 过滤 除去不溶物流速 根据样品浓度与吸附速度而定上样量 80 吸附容量 55 淋洗 去除残留在介质中的杂质 盐浓度pH表面活性剂 0 1 0 5 淋洗体积 根据流出液杂蛋白浓度而定防止产物丢失又要除去杂质 56 洗脱方法 按操作方式a恒定洗脱 isocraticelution b分步洗脱 stageelution c梯度洗脱 gradientelution 按洗脱机理专一性洗脱 specificelution 非专一性洗脱 nonspecificelution 添加剂 乙二醇 NaCNS 脲素 盐酸胍洗脱体积 5倍床体积 57 恒定洗脱 58 分步洗脱 59 c 梯度洗脱 60 清洗与再生 弱酸 HAC碱 氨水促溶剂 1 3MKCNS 6 8M尿素 6M盐酸胍极性溶剂 20 乙醇表面活性剂 吐温 80缓冲液平衡 61 思考题 1理解概念 解离常数 分离因素 阻滞因子 理论塔板高度 洗脱体积 分辨率 2不同的层析分类方法各有何意义 3常用的层析介质有哪些 各适用于何种状况下的分离 4亲和层析的机理是什么 5配基偶联后残留电荷对分离有何影响 如何消除 6小分子配基为何需插入手臂 7层析柱洗脱方式有几种 各适用于何种情况 62 第8章色层分离法 第二讲 63 柱层析分离法的有关装置 64 装置 泵 混合器 层析柱 检测器 记录仪 分部收集器 65 装柱 调糊 50 缓冲液 介质 一次连续加入悬胶液打开出口阀 层析剂沉降排除空气检查均匀度 66 上样 样品处理 1 溶解A调整浓度B盐CpH 2 过滤 除去不溶物流速 根据样品浓度与吸附速度而定上样量 80 吸附容量 67 淋洗 去除残留在介质中的杂质 盐浓度pH表面活性剂 0 1 0 5 淋洗体积 根据流出液杂蛋白浓度而定防止产物丢失又要除去杂质 68 洗脱方法 按操作方式a恒定洗脱 isocraticelution b分步洗脱 stageelution c梯度洗脱 gradientelution 按洗脱机理专一性洗脱 specificelution 非专一性洗脱 nonspecificelution 添加剂 乙二醇 NaCNS 脲素 盐酸胍洗脱体积 5倍床体积 69 恒定洗脱 70 分步洗脱 71 c 梯度洗脱 72 清洗与再生 弱酸 HAC碱 氨水促溶剂 1 3MKCNS 6 8M尿素 6M盐酸胍极性溶剂 20 乙醇表面活性剂 吐温 80缓冲液平衡 73 无机吸附剂 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 Ca10 PO4 6 OH 2 1 纯化蛋白质的无机介质 2 廉价 易于大规模应用 3 使用后易于清洁吸附机理与规律 偶极离子作用而不是离子交换作用 1 每一个正电荷区周围都有负电荷区 反之亦然 2 蛋白质在中性pH范围具有最大的形成毗邻正负离子的可能性 电性作用是它吸附蛋白质的重要原因 74 羟基磷灰石 HydroxyIapatite 简称HAP 是一种结晶状无机盐 属六方晶系 存在于自然界中 与生物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也是目前分离各类生物分子最常用的液相色谱介质之一 在分离过程中 待分离分子以多种方式吸附于HAP晶体表面 即分子以不同的局部面向HAP晶体表面 并以不同方向排列 根据统计力学定律 在这些不同的吸附配置之间遵从Boltzmann分布 且能量最稳定状态配置的几率最高 酸性分子 pI 7 主要吸附于c位点 碱性分子 pI 7 主要吸附于P位点 由于HAP晶面具有规则的立体化学结构 可以分辨被吸附分子表面上原子几何排列的微小差别 因此 HAP在DNA 核苷酸 多肽以及多种蛋白质的分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75 蛋白质在无机盐表面的偶极作用 76 工艺条件 吸附 1 pH在6 9之间吸附最有可能发生 2 低浓度缓冲液离子 通常是磷酸盐 3 低盐浓度洗脱 1 增加缓冲液浓度 2 高盐浓度中进行 3 盐可以采用恒定或梯度形式应用 77 紫球藻B 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 紫球藻 Porphyridiumcruentum 的藻红蛋白粗提物经硫酸铵沉淀及透析后 分别用羟基磷灰石 HA 和SephadexG 100两种方法柱层析 均可分离纯化出B 藻红蛋白 B PE 纯度 A545nm A280nm 分别为4 92和3 78 两种方法纯化后的B PE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时均得到一条带 B PE的最大吸收峰在545nm 其室温荧光发射峰为574 5nm 78 藻红蛋白 可作为荧光探针 用于免疫荧光检测 荧光显微 组织化学等方面 藻胆蛋白还是理想的天然色素 可应用于食品 化妆品工业研究发现从螺旋藻中提取的藻蓝蛋白具有直接调节和激活免疫反应的生理活性 79 吸附 1mmol L PH6 8磷酸缓冲液预平衡 1 8cm 4cm 层析柱上样量 2mL洗脱 磷酸盐缓冲液1 5 50 l00 200mmol L PH6 8 0 1MOL LNaCl溶液洗脱速度 18mL h分步收集洗脱液 每管约4mL 紫球藻B 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 80 B 藻红蛋白的洗脱曲线 81 体积排阻层析SizeExclusionChromatography凝胶渗透层析GelPermeationChromatography凝胶排阻层析GelExclusionChromatography凝胶过滤GelFiltration分子筛层析GelChromatography 22 9凝胶层析法 82 凝胶层析的用途 应用对象 主要是大分子物料 特别是蛋白质混合物 主要优点 相对成本低 操作简便 具有相对较大规模操作的能力 其它用途 脱盐 生物大分子按分子大小分级分离以及分子量测定等 83 特性参数 排阻极限 exclusionlimit 分级范围 Fractionationrange 吸水量 waterregains 凝胶粒径 凝胶颗粒大小 床体积 bedvolume 空隙体积 voidvolume 84 排阻极限 不能进入到凝胶网络内部的最小分子的相对分子量 称为排阻极限 这时的洗脱体积就等于孔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