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病因病机 1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病因 即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 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 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病源 病邪等 它包括六淫 疠气 七情 饮食 劳逸 外伤等 另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原因和结果有时是相互作用的 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 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 如痰饮 瘀血等 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2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 远在 内经 理论形成时期 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如 素问 调经论 说 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 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 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著 金匮要略 指出 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 一者 经络受邪入脏腑 为内所因也 二者 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 房室 金刃 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 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3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宋代陈无择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在前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 三因学说 他说 六淫 天之常气 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 内合于脏腑 为外所因 七情 人之常性 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 外形于肢体 为内所因 其如饮食饥饱 叫呼伤气 金疮踒折 疰忤附着 畏压溺等 有背常理 为不内外因 始以六淫邪气为 外所因 情志所伤为 内所因 而饮食劳倦 跌仆金刃 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 明确 对后世影响很大 故延用至今 即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 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4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中医学认为 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 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 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 因此 中医学认识病因 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 即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 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的方法 称之为 辨证求因 5 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1 六气是指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在正常情况下 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对六气已具有了适应能力 故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 6 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2 六淫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当气候变化异常 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如春天应温而反寒 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 暴热等 在人体的正气不足 抵抗力下降之时 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 反常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 所以又称其为 六邪 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7 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3 内生五邪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津液失调所产生的化风 化寒 化燥 化湿 化热 化火等病理反应 8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环境性 相兼性 转化性 9 风 1 风的概念 风为春季的主气 但四季皆有风 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 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病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 从而产生外风病证 2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3 外感风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 外感风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及部位 大多在肌表 口鼻 肺系及肺 10 寒 1 寒的概念 寒为冬季的主气 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或由于气温骤降 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 则常易感受寒邪 此外 淋雨涉水 或汗出当风 也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 寒病有外寒与内寒之分 外寒 内寒虽有区别 但两者又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阳虚内寒之体 容易感受外寒 而外来寒邪侵袭机体 积久不散 则又能损伤人体阳气 导致内寒病证之产生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1 寒 3 外感寒邪传变及常见病证外感寒邪发病 首先伤及浅表肌腠 亦可直中于里 伤及脏腑 亦有表里同病者 因此 外寒侵袭人体之途径与风邪相仿 且多相兼 即由肌表 口鼻而入 伤及肺系及肺 寒邪伤于肌表 称为 伤寒 可出现一系列寒邪外束与卫气相搏 腠理闭塞 阳气不得正常宣泄 以致营卫失和 肺气失宣 临床可见恶寒 发热 无汗等症 由于寒性收引凝滞 且常滞留于经络 筋肉 关节之间 导致络脉挛缩 气血流通不畅 不通则痛 从而易于发生头痛 身痛 或肢节痠痛等症 12 寒 3 外感寒邪传变及常见病证寒邪由表传里 易于从阳而化热 而发生病理性质的转化 故为多种发热病证的原因之一 临床可见身热 恶热 口渴引饮 或潮热谵语 便秘不通 腹胀满 舌苔黄厚 脉洪大或沉实等症 若外感寒邪较重 或素体阳虚 则寒邪即可直中于里 伤及脾肾 出现一派寒象深重的症状 如恶寒 战栗 四肢厥冷 腹部冷痛 肠鸣 腹泻等症 寒邪侵袭人体 每多与风邪或湿邪相兼为患 而成风寒或寒湿等病证 故临床上外感寒邪所常见的病证 有伤寒 中寒 风寒 寒痹等 所谓寒痹 乃由风寒湿邪兼杂而侵袭人体 留着于关节筋膜所致 由于以寒邪为主 阻痹于经络血脉 常产生疼痛 故又称为痛痹 13 暑 1 暑的概念 暑为夏季的主气 乃火热之气所化 故 素问 五运行大论 说 其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 其性为暑 可见暑病就是热病 仅是季节上的分别而已 由于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且独见于夏令 故 素问 热论 又说 先夏至日为病温 后夏至日为病暑 所以 炎夏季节 气温过高 或烈日之下 长时间露天作业 或工作环境闷热 皆易感受暑热之邪而患病 暑纯属外邪 无 内暑 之说 2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14 暑 3 外感暑邪传变及常见病证暑热之邪伤人 多影响肌表 气机或神志 暑热之邪侵袭肌表 可使腠理疏松开泄 因而使津液外泄而多汗 故 灵枢 岁露 说 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应当指出 因暑热而汗出较多 本是人体适应外界高温环境的一种生理调节 但若腠理开泄太过 玄府只开而不合 汗出过多则伤津 气随津泄则气耗 津伤则无以濡润 故口燥而舌干 气耗则机能减退 故气短 倦怠乏力 少气懒言 暑热伤人 导致气机升降紊乱 则可出现头目昏晕 心烦闷乱之症 若暑热之邪内传脏腑 扰乱心神 或神明为之所蒙蔽 则会发生头晕卒然昏倒 不省人事等 中暑 重证 临床常见的暑病 有伤暑 为夏季暑热伤人之轻证 中暑 为暑热伤人之重证 常因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受热所致 暑湿 暑热之邪挟湿而致病 等病证 15 湿 1 湿的概念 湿为长夏的主气 长夏 农历六月 时当夏秋之交 阳热始降 水气上腾 潮湿充斥 空气中湿度最大 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 故当此季节 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此外 长期阴雨连绵 气候潮湿 或居处潮湿 或水中作业 或淋雨涉水 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 皆易导致湿邪外感 湿邪为病有外湿 内湿之分 2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性重浊而趋下 易袭人之阴位 湿性粘滞 弥漫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16 湿 3 外感湿邪传变及常见病证湿邪外感 多与气候环境有关 外湿侵犯人体 多由肌肤而入 浅则伤人皮肉筋脉 或积于皮下肌膜 或流注关节 深则可侵入体内 影响脏腑生理功能 产生多种病证 湿邪伤人肌表 阻滞人体气血营卫之循行 营卫失和 阴盛阳郁 故见恶寒 身热不扬 汗出粘滞不畅 热不为汗解 湿性重浊 易阻滞经脉气血之通畅 故见四肢痠困沉重 麻木不仁 水湿之邪 泛溢肌膜 积于皮下 则见足胫浮肿 按之凹陷如泥 湿邪在上则阻滞清阳 故头重如裹 湿邪伤及筋骨关节 或流注关节腔隙 则见关节肿胀闷痛 重着不移 或屈伸不利 为拘为痉 湿浊之邪可侵犯中焦脾胃 直接影响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 而使气机阻塞 升降失司 以致水湿停滞中焦 困脾遏胃 出现胸脘满闷 胃纳呆滞 口腻或甜 泛恶欲呕 小便不利 腹胀便溏不爽等症 17 湿 另外 湿邪伤人 亦常与风 寒 暑 热等邪相兼为患 而病风湿 寒湿 暑湿 湿热等病证 而且 湿邪传里 根据人体体质及脏腑盛衰 久之亦每易从寒化或从热化 而发生不同的病证转化 如素体虚寒 则湿邪每从阴化寒 可转化成寒湿病证 如素体阳热壮盛 则湿邪从阳而化热 则多转化成缠绵难愈之湿热证 临床上 湿热熏蒸 郁于肝胆 胆汁不循常道 逆流入于血脉 泛溢于肌肤 则可见一身面目皆黄 发为黄疸 若湿热之邪浸淫于皮肤 外越于肌表 则可发为疥 癣 疹 疮 且黄水淫溢 湿热蕴结 郁于心经 则口舌生疮糜烂 湿热下注于肠腑 则可病泄泻 痢疾 湿热下注于膀胱 则可病淋浊 湿热注于下焦 损伤冲任带脉 在妇女则可病带下赤白 外湿所感 临床常见的病证有 伤湿 即表湿证 停湿 即湿停中焦 湿热 寒湿及湿痹 又称 着痹 等病证 18 燥 1 燥的概念 燥为秋季的主气 由于气候不断敛肃 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 以致出现秋凉 劲急 干燥的气候 故凡久晴不雨 气候干燥 则易发生燥邪为患 燥病有外燥和内燥之分 2 燥邪概念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19 燥 3 外感燥邪传变及常见病证燥邪外感多从皮毛或口鼻而入 且易内侵犯肺 因此在发病初期亦有营卫不和之病理变化 如可见恶寒发热等症 中医学将外燥证初起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种 初秋气候较温热 所形成之燥病多为温燥 晚秋气候较凉爽 所形成之燥病则为凉燥 温燥 凉燥都具有燥邪的一般特性和致病特点 其区别在于 温燥伤人 多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 发热较明显 脉数 凉燥伤人 多表现为不发热或微发热 恶寒较明显 而脉不数 燥邪入里 易于化火伤津 易使肺津受损 亦可使肺气不足 可出现干咳少痰 或胶痰难咯 鼻燥 口渴 咽干等症 严重者 燥热灼伤脉络 则可出现咳血 或痰中带血等症状 20 火 1 火的概念 火 包括温 热 为阳盛之气所化生 故火热可以混称 但火与热 在中医病因学中则同中有异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 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其他季节中 因火热而致病者亦不少见 温与火热 性质相同 只是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而已 故又有 温为热之渐 火为热之极 的说法 正是由于温热同属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故临床亦常温热并称 谓之温热病邪 火热为病亦有内 外之分 外来火热之邪 除直接感受温热病邪之外 亦可由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 此即所谓 五气化火 五气之中 暑邪即是外来之火 称之为暑热 其余风 寒 湿 燥之所以能够转化 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1 火 2 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热为阳邪 其性燔灼上炎 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致肿疡 22 火 3 外感火热病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1 首先是使肌表营卫失调 阳气郁阻 不得泄越 机体阳热亢盛 功能亢奋 正邪斗争剧烈 从而出现高热 恶热 喜冷 脉数等一系列火热征象 若热在皮肤 迫津外泄故大汗出 2 热陷血脉 则血流加速 甚则血行逆乱而妄行 从而可见一系列动血 出血病证 凡感受其他外邪 如风寒湿燥等 而成火热病证者 期间往往须经过一段化热病程 进而热极化火 如外感寒邪入里 从阳而化热 热极而生火 或湿邪郁久化热 湿热郁结 而成痰火 同样 风与燥亦可以从阳而化热化火 23 火 临床上常见的火热病证 多系温病的气分病证 营分病证及血分病证 常可见高热多汗 恶热心烦 口渴喜冷饮 甚则狂躁 神昏谵语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唇焦口干 目赤肿痛 牙痛出血 或衄血 呕血 尿血 量多色鲜势涌 或出现斑疹 舌质红绛少津 舌苔黄燥或生芒刺 脉象洪数等症 24 疠气 1 疠气的基本概念疠气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又称其为 异气 毒气 乖戾之气 疠气也为外感性致病因素之一 疫是互相染易 传染之意 疠是指自然界一种毒疠之气 不同于普通的六淫之气 故明代吴又可在 温疫论 中指出 夫温疫之为病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2 疠气的致病特点 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发病急骤 病情笃重 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25 疠气 3 疫病发生及流行的条件 气候因素 环境与饮食因素 预防因素 社会因素 26 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 即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中医学认为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 并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 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 使人体气机紊乱 脏脏阴阳气血失调 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时的七情 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七情内伤致病不同于六淫 六淫之邪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 而七情则是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 故又称其为 内伤七情 是导致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27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 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 而外界的各种刺激只有作用于内脏 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映 所以 中医学认为七情是五脏精气活动的结果 七情与气血的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 气与血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 气对于人体脏腑组织则有温煦 推动作用 血对于人体脏腑组织具有滋润濡养作用 而气血则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此 如脏腑组织和气血本身发生病变 则同样影响情志活动 出现异常的情志反映 如肝脏气血紊乱 可见烦躁易怒或恐惧不安 心脏气血紊乱 可见哭笑无常等 素问 调经论 说 血有余则怒 血不足而恐 同样 七情也可影响五脏及气血的功能活动 不良的情志刺激即为病因 28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直接伤及五脏 七情过激 或情志刺激过久 可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变化 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 故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等 29 七情致病的特点 2 影响脏腑气机 导致升降失常 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 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 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 表现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素问 举痛论 等 30 七情致病的特点 3 情志异常波动 可使病情加重 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 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 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 往往使病情加重 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若遇事恼怒 肝阳暴张 血压可迅速升高 发生眩晕 甚至突然昏厥 半身不遂 口眼 斜 心脏病患者 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31 饮食所伤的基本概念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 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 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原因之一 饮食物靠脾胃消化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为水谷之海 脾为胃行其津液 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 故饮食所伤 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 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 或为宿食积滞 或能聚湿 生痰 化热 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 另外 大病之后 余邪未尽 脾胃功能虚弱 则亦可因伤食而复发 临床上 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 主要有三方面 即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饮食不洁等 32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饮食不节 即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 饮食物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 应以适量 适时为宜 若饮食过饥 过饱 失其常度 或进食失其规律 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过饥 则营养不足 气血生化无源 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 久之则必然虚亏而为病 如婴幼儿因母乳不足 营养不良 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成人因进食过少 营养不足 可致气虚血亏 形体日渐消瘦 正气虚弱 卫外无力 而易感外邪或早衰 故 灵枢 五味 说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33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过饱 即饮食过量 超过了脾胃的纳化能力 亦可导致脾胃损伤 致使饮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 以致阻滞于内 形成宿食积滞 从而出现脘腹胀痛 恶闻食气 嗳腐泛酸 呕吐或泻下臭秽等食伤脾胃病证 故 素问 痹论 说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34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此种病证 临床上又以小儿为多见 因小儿进食常缺乏规律性 而其脾胃的运化功能又较成人薄弱 故食滞日久 则可郁而化热 伤于生冷寒凉 又可聚湿 生痰 若婴幼儿食积日久 脾胃功能极度虚弱 正虚邪实 则又常可酿成 疳积 出现手足心热 脘腹胀满 面黄肌瘦 大便溏泄等症 若成年人饮食过量 还常能阻滞肠胃经脉气血的运行 或郁久化热 伤及气血 形成下利 便血及痔疮等病证 饮食不节 伤及脾胃 中气不足 亦可导致营卫虚弱 抗病能力降低 易于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病 此外 饥饱失时 饮食规律紊乱 失其节制 也同样能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 功能减退而发病 35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饮食偏嗜 主要表现有如下几方面 饮食有偏 饮食寒热失宜 过食肥甘 饮食五味偏嗜 嗜酒无度 36 饮食偏嗜 素问 生气通天论 亦说 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木乘土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 水乘火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 土乘水 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火不生土 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金乘木 由此可见 五味偏嗜 不仅可直接引起本脏的病变 而且可以影响脏腑之间的关系 引发多种病证 37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可引起多种肠胃疾病 食物中毒及消化道传染病之发生 如进食腐败变质食物 每引起胃肠功能失调 出现脘腹胀痛 恶心呕吐 肠鸣腹泻 或腹痛 里急后重 下利脓血等症 若进食被毒物污染之食物 则可引发食物中毒 若进食被虫卵污染之饮食物 则发作寄生虫病 38 劳逸失度 劳逸 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 1 过劳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2 过度安逸是指过度安闲 不参加劳动 又不运动 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 气血才能流畅 若长期不劳动 又不从事体育锻炼 易使人体气血不畅 脾胃功能减弱 可出现食少 精神不振 肢体软弱 或发胖臃肿 动则心悸 气喘及汗出等 或继发它病 素问 宣明五气篇 说 久卧伤气 就是这个道理 39 外伤 外伤 一般指因机械暴力或焰火 沸液等所导致的创伤 如枪弹伤 金刃伤 跌打损伤 持重努伤及烧伤 烫伤 冻伤等 古人常把器械性外伤 称为 金创 主要指金属利器及棍棒等所造成的创伤 并包括因创伤感染而形成的化脓腐溃性疮疡在内 外伤致病 轻者可引起皮肉损伤 血脉瘀阻不畅 从而出现疼痛 出血 瘀斑或血肿等 重者则可损伤筋骨 内脏 发生关节脱臼 骨折 内脏挤压破损等病证 若毒邪侵入创口 导致感染 或损伤重要脏器 或出血过多 气随血脱 则可发生中毒抽搐 高热神昏 或虚脱亡阳等危重病变 40 外伤 烧伤 烫伤 主要是指高温所引起的灼伤 其中高温液体如油 水或蒸汽等所致者 称为烫伤 火焰或火器所伤者 则称烧伤 又称火伤 烧烫伤总以火毒为患 其受伤部位 轻者可损伤肌肤 创面红 肿 热 痛 表面干燥或起水泡 重者则可损伤肌肉筋骨 出现创面如皮革样 蜡白 或焦黄 或炭化 严重烧烫伤 则热毒炽盛 势必内侵脏腑 除局部有严重症状外 则常可因剧烈痛楚 或火毒内攻 津液蒸发或渗出 而出现烦躁不安 发热 口干而渴 尿少 尿闭等阴阳失调之候 甚至亡阳 亡阴虚脱而死亡 41 外伤 冻伤 是指人体遭受低温严寒的侵袭而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 寒冷气候或环境 是造成冻伤的重要条件 由于严寒酷冷 可致局部经脉挛急 气血凝滞不畅 影响受冻局部的温煦和营养 致使局部肌肤苍白 冷麻 继而肿胀青紫 痒痛灼热 甚则皮肉溃破紫黑 形成冻疮 若毒邪内陷 则可危及生命 全身性冻伤 则是阴寒过盛 阳气严重受损 失去其温煦和推动血液运行作用 除肌肉皮表的冻疮外 还可出现寒战 体温逐渐下降 面色苍白 唇 舌 指甲青紫 感觉麻木 神疲乏力 或昏睡 呼吸减弱 脉迟细等症 如不救治 可致死亡 42 虫兽伤 虫兽伤 主要包括毒蛇 猛兽 疯狗咬伤等 机体为虫兽所伤 轻则可以引起出血 皮肉损伤 疼痛等症 重则毒邪可较快地通过血脉而波及全身 发生全身性中毒症状 如昏迷 发热 抽搐 精神失常等 一般来说 外伤与虫兽所伤患者多有明确的外伤和虫兽所伤之病史 故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但有时仍须根据其临床表现来判断所伤的性质 如毒蛇咬伤 中医学又有 风毒 火毒 及 风火毒 之分 疯狗咬伤 又有特殊的精神症状 如烦躁 惶恐不安 恐水 恐风等症 43 寄生虫 寄生虫 主要是指进食被寄生虫卵所污染的食物 或接触疫水 疫土等而引起的病证 中医学对于寄生虫病 诸如蛔虫 钩虫 蛲虫 绦虫 又称寸白虫 姜片虫等病证早有认识 而且认为由于感染途径及虫体所寄生的部位不同 其临床表现亦不一样 一般来讲 凡蛔虫 钩虫 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病人 多有面黄肌瘦 嗜食异物及腹痛等临床特征 应当指出 中医学虽已认识到寄生虫病与进食不洁食物及接触疫水 疫土有关 但又有 湿热生虫 之说 所谓 湿热生虫 是说脾胃湿热 乃是引起肠寄生虫的内在因素之一 而某些肠寄生虫病 亦往往以 脾胃湿热 病状为主要表现 因此不能误认为湿热可以直接生虫 44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痰饮 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 有形之痰饮 指视之可见 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 无形之痰饮 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 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 如头目眩晕 恶心呕吐 心悸气短 神昏或癫狂等 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 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 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 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45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痰饮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之痰饮 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 广义之痰饮 则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 还应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 46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关于痰饮的性质 由于痰 饮 水 湿 同源而异流 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 因此四者皆为阴邪 故痰饮病邪性质属阴 1 一般以浓度较大 质地稠粘为痰 而把浓度较小 质地较为清稀者称为饮 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 痰浊而饮清 2 从寒热性质来分 前人又有 痰热而饮寒 的说法 认为 得阳气煎熬则成痰 得阴气凝聚则为饮 但从临床实际来看 亦有寒痰或热饮者 故不可一概而论 痰饮具有聚散不定 流动不居之特性 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 47 饮的形成与病机 痰饮的形成是由肺 脾 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 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 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 肺气的宣降 肾阳的气化蒸腾 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 或变为汗 尿 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 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 48 饮的形成与病机 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肺 脾 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 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 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 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 如肺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若肺失宣降 水津不能气化输布 则可停聚而成痰饮 脾主运化水湿 若脾虚 中阳不振 运化失职 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 肾主蒸化水液 若肾阳不足 蒸化无力 水液不得化气 也可停留而成痰饮 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 若三焦失于通调 则水停气滞 气水互结 亦可发为痰饮 49 饮的形成与病机 由于三焦历经五脏六腑 概括了表 里 内 外 上 中 下各个部位 故痰饮病邪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 内而脏腑 外而筋骨皮肉 无所不至 从而可形成多种痰饮病变 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 多由外感六淫 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所致 若外邪犯肺 肺气郁阻 或化热化燥 则煎灼肺津而成痰 若平素体胖阳虚 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湿之品 湿聚而不化 亦可成痰或成饮 若情志内伤 肝郁气滞 郁而化火 火热煎灼津液 则亦为生痰之因 而久居潮湿环境及水中作业 外湿困遏脾阳 运化失职 则又为水饮内生之因 50 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 痰饮之邪可随气流行于机体内外 若痰饮流注于经脉 则使经脉阻滞不畅 气血运行不利 2 阻遏气机的升降出入 痰饮为有形之邪 停滞于体内 则易于阻滞气机的升降 从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如痰饮停肺 则可致肺失宣肃 痰饮停胃 则可致胃失和降等 3 影响津液代谢之进行 痰饮之邪虽为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 然一旦形成之后 便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而作用于机体 进一步影响脾 肺 肾的气化功能 如寒饮阻肺 可致宣肃失常 水道失于通调 痰湿困脾 则可致水湿不运 饮停于皮下 累及肾阳 则可致蒸化无力 从而影响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使水饮进一步停聚在体内 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恶性循环 51 痰饮的致病特点 4 易扰乱心神是指痰浊上扰 蒙蔽清窍 可致头昏目眩 精神不振 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 心神被蒙 则可致神昏谵妄 或引发癫 狂 痫等病证 5 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6 多见滑腻舌苔 52 常见的痰饮病证 临床所见 痰饮所致的病证较多 故有 百病多由痰作祟 的说法 痰饮为病 即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等多种病证在内 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 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 常见的痰证 如痰阻于肺 可见咳喘咯痰 痰迷心窍 可见胸闷心悸 神昏癫狂 痰停于胃 可见恶心呕吐 痞满不舒 痰停皮下肌肉 则可见痰核 阴疽流注 痰阻经络筋骨 则可见肢体麻木 或半身不遂 痰浊上犯头目 则发眩晕昏冒 痰气凝结咽喉 则可致咽中梗阻 如有异物 吞之不下 吐之不出 53 常见的痰饮病证 2 常见的饮证 如饮泛肌肤 则成水肿 饮停胸胁 则见胸胁胀痛 咳嗽引痛 饮停胸膈 则常见咳喘倚息 不能平卧 饮在肠间 每致肠鸣沥沥有声 腹满食少 总之 痰饮病证 随其病变部位及其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 而各有不同的临床见症 应综合分析 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54 瘀血的概念及性质 瘀血 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或血运不畅 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均称为瘀血 瘀血一旦形成之后 则又能成为致病因素 进一步阻滞气机 阻碍气血的运行 导致脏腑功能的进一步失调 如此构成恶性循环 因此瘀血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 55 瘀血的形成及病机 1 气虚致瘀 载气者为血 运血者为气 气血充盛则循运正 2 气滞致瘀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若肝气郁结 疏泄不利 气机失畅 血液运行亦可因之阻塞 56 瘀血的形成及病机 3 血寒致瘀 血得温则行 得寒则凝 若感受外寒 或阴寒内盛 寒邪入于经脉 则使经脉挛缩而拘急 血因凝涩不得畅通 进而形成瘀血 4 血热致瘀 热入营血 煎灼营阴 血与热互结 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 或热灼脉络 迫血妄行 从而使血液溢于脏腑组织之间 或蓄结于某一脏器组织 则可形成瘀血 故 医林改错 说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57 瘀血的形成及病机 5 外伤致瘀 是指各种外伤 诸如跌打损伤 或过度负重努伤等 则外可伤皮肤 内可伤脏腑 从而使血离经隧 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 形成瘀血 6 出血致瘀 除上述外伤出血 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成瘀外 亦可因出血之后 主要指内伤出血 专用收涩止血之品 或过用寒凉药物 则使离经之血凝聚而不散 使未离经之血郁滞而不畅 因之形成瘀血 58 瘀血的形成及病机 7 情志内伤或饮食起居失宜致瘀 情志内伤 可使气机郁滞 气郁血滞 久而成瘀 此外 古代医家认为 饮食起居失宜 亦可导致血瘀而变生它病 故 证治准绳 说 饮食起居 一失其宜 皆能使血瘀滞不行 故百病由瘀血者多 血液瘀滞之后 其本身则失去其原有的营养 濡润功能 对机体起一种有害的作用 它能障碍正常气血的新生和营运 从而发展成血瘀兼气血虚亏之证 或使经脉不通 血瘀而气滞 日久则可进一步形成 癥积 等病变 59 瘀血的病证及其特点 临床所见 瘀血病证虽然繁多 但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 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疼痛 多为刺痛 疼处不移而拒按 并有昼轻夜重特征 病程较长 多由瘀血阻滞经脉 气血不通 不通则痛所致 肿块 肿块固定不移 在体表则色青紫或青黄 在体内则为癥积 其质较硬或有压痛 此由气血瘀结成积所致 出血 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 此由瘀血阻塞脉道 血流不通 溢于脉外所致 60 瘀血的病证及其特点 紫绀 指口唇 面部 爪甲青紫 舌质紫 此由瘀阻经脉 血行不畅 浊血郁滞于器官组织局部所致 肌肤甲错 脉细涩或结代 此由瘀血积留既久 新血不生 肌肤经脉失于濡养和充盈所致 皮肤失养则肌肤甲错 血脉失充 流行不畅 则脉细涩或结代 此外 如面色黧黑 皮肤紫斑 及某些精神症状 如善忘 狂躁 昏迷 等亦较为多见 临床常见之瘀血病证 亦常随其所瘀阻的部位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61 发病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认为 疾病的发生 即是在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 机体的 阴平阳秘 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 从而使 阴阳失调 所致 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 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 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而疾病的发生 则正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 在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 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各种病理性损害与人体正气抗损害的矛盾斗争 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 而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 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 因此发病学的任务 就是研究疾病发生和结局的各种情况和规律 62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 疾病的发生 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 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 包括脏腑 经络 气血等功能 和抗病修复 新生 能力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如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疠气 痰饮 瘀血及食积等 中医发病学认为 任何疾病的发生 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 正邪相争的结果 整个疾病的过程 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 正 邪 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 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63 发病的基本原理 1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中医发病学特别重视人体的 正气 认为在一般情况下 人体正气旺盛或病邪毒力较弱 则邪气不易侵犯机体 或虽有侵袭 亦不致于发生疾病 此时 人体内部阴阳气血 脏腑经络的矛盾运动 其发展变化仍处于生理活动的范围 即 正能御邪 故不发病 正如 素问 遗篇 刺法论 所说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反之 如果人体正气虚弱 抗病能力低下 不足以抗御邪气 或病邪之毒力过强 则病邪即可乘虚而入侵 使体内矛盾运动的发展变化 超出其生理活动的范围 从而导致机体脏腑组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 即 正不胜邪 而发病 64 发病的基本原理 2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中医发病学认为 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邪气是致病的条件 所谓正气虚弱不外两种情况 在这两种情况下 都可导致病邪入侵机体 使脏腑组织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发生疾病 所以说 疾病的发生 虽然关系到正与邪的两方面 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正气 正如 灵枢 百病始生 所说 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 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 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 故 素问 评热病论 说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其中 盖无虚 的 虚 其气必虚 的 虚 都是指正气虚损 65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重视正气 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 但是亦应指出 中医发病学并不否认或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 邪气虽然是发病的条件 但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 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 如高温灼伤 枪弹杀伤及虫兽咬伤等 即使是正气强盛 也难免被伤害 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强传染性的 疫邪 在一定条件下亦能起到重要的致病作用 甚至导致疾病的大流行 所以 中医学的发病学说 既强调人体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 66 正邪盛衰与发病 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 正邪斗争的胜负 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 67 体质 精神状态 生活环境 营养和锻炼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 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 人体正气的强弱 主要取决于1 体质因素 灵枢 寿天刚柔 说 人之生也 有刚有柔 有弱有强 有短有长 有阴有阳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钨冶炼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地源热泵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流动厨师食品安全业务知识考核试题A卷附答案
- 2024年林口县林业系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林业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
- 2024年建筑企业:施工员操作人员安全知识上岗培训考试题库与答案
- 2025年联考上海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电脑印刷设计师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2025版义务教育《艺术美术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陕西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儿科护理学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ICU综合征的治疗和护理
- 宜宾国企公开招聘综合能力测试题
- 2024年浪潮入职测评题和答案
- DB4201-T 569.6-2018 武汉市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 第6部分:城市轨道交通
- 化工有限公司3万吨水合肼及配套项目环评可研资料环境影响
- 2024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英语试卷及答案
- 洛阳民宿的分析报告
- 临时用电设备的安装与接地要求
-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化学药品)2009年版
- 各大媒体联系方式(投诉举报提供新闻线索)
- (完整)三年级下册数学竖式计算题500题(可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