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pdf_第1页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pdf_第2页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pdf_第3页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pdf_第4页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o l 2年第 1 8期 s c ie n e e a n d Te e n e nt Re s e 船c h 2 o1 2 N 1 8 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0 7 6 9 5 2 0 1 2 1 8 0 1 1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 柳玉滨 王 博 李天放 冯 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安徽合肥2 3 0 0 2 6 摘要 运用技 术转移链理论和结构方程方 法 根据调 查 问卷及 面板数 据的统计 结果 对产 业 内的技 术投入要 素 贡献率作 实证检验和分析 并通过行业与 区域 间两方 面的比较 进 而提 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技 术转移链 技 术投入要素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 F 2 0 4 F 2 7 6 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7 6 9 5 2 0 1 2 1 8 0 0 4 8 0 6 Em p ir ic a l S t u dy o n t h e Co nt r ib ut io n Ra t e o f Hig h t e c h I n dus t r y Te c hn ic a l I np ut L I U Yu b i n WANG B o L I T ia n f a n g F EN G F e n g 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A f f a i r s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C h in a A n h u i 2 3 0 0 2 6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h e p a p e r b y t e c h n o l o g y t r a n s f e r c h a in t h e o r y me a s u r e s a n d a n aly e z s t h e c o n t r ib u t io n r a t e o f h ig h t e c h in d us t ry t e c hn ic a l in p ut t he n it fi n ds t h e di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e e n ind us t r ie s a nd r e g io ns Fina l l y t he p a p e r g iv e s s o me p o l ic y s u g g e s t io n s Ke y wo r d s h ig h t e e h in d u s t ry t e c h n o l o gy t r a n s f e r c h a in c o n t r ib u t io n r a t e o f t e c h n ic a l in p u t 1 引言 我 国高技术 产业 与世界先进 国家相 比 仍然存 在较大差距 2 0 1 0年 我 国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 与 高技术产 品出 口额虽仅 次于美 国位于世 界第二位 但是其产业增加值 占产业总值 的比例 以及 R D经费 内部支 出所 占的比例却远小于其他发达 国家 高技 术产业 的发展在技术投入和转化 的效率方面仍有很 大不足 之所以如此 笔者认 为科技投入要素之 间的整 体结构关系以及对科技活动的影响与贡献等基础层 面的关键问题尚未被清晰厘清 乃是制约我国高技 术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之一 过 去 无论是 作为 目 标主体的企业 还是科技政策 的制定者 均没有 明 确地将技术投入作 为一个 系统要 素来加 以看待 而 是一味地强调科 技投入系统本 身 的内在静 态功能 从而忽视了它作为一个大 的复杂系统 中的一部分所 固有的特 殊性 关 于 R D对于产业 发展的影 响作 用 国外 已有许多学者做过大量研究 J 近年来 我国学者也愈发关注这一问题 如朱春奎 运用协 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 认为 R D投入构成其经济 增长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李明智 王娅莉 利用 1 9 9 5 2 0 0 3年我国高技术 产业大 中型企业数据 对 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 了测算 王立 平 运用 S A R分析模型对现 阶段 我国高校 R D与 收稿 日期 2 0 1 1 1 1 3 0 修 回 日期 2 0 1 2 0 2 2 5 高技术产业 R D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区域 内 高等院校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知识溢 出是正 向的 显 著 的 但 溢 出 程 度 较 低 范 乡 骆 峤 嵘 利 用 G r a n g e r 影响关系检验发现 我国产业和经济增长率 对 R D投入增量具有显著 的 G r a n g e r 影 响 张顺 考察了我 国 1 9 7 8 2 0 0 0年 产业和经济增 长与 R D 投入之间的动态关系 证明 R D投入增加推动了我 国的产业和经济增长 李雪峰 根据对中国 1 9 7 8 2 0 0 1 年的统计数据 的研究表 明 我 国的产业 和经济 增长主要取决于人 力资本投入的贡献 刘俊杰 傅 毓维 运用 D E A方法 从综合有效性 技术有效 性和规模收益三方面对全国 3 0个省区的高技术企业 创新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吴延兵 z 一 通过分析国 内技术引进与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 的差异性 发 现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而国内 技术引进对生产率 的提高作用不是很显著 同时还 发现 我 国自主研 发的吸收能力较低 阻碍了对引 进技术的学习和消化进而影响了生产率增长 孙敬 水 岳牡娟 1 3 从我国 R D活动三大主体角度 出发 利用 1 9 9 8 2 0 0 6数据对 R 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 作了实证研究 上述学者仅从单个技术投入要素来研究其对经 济增长的作用 鲜有学者从技术转移链 的视角来衡 量技术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 以及诸投 入要素在促进产业和经济增 长中重要性 的差异 近 柳玉滨等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 4 9 年来 技术链 概念 的提出极大地拓展 了关于技 术投入活动的认识视域 不少 学者把后者置 于 技 术链 角度研究技术投入要素的相关问题 并取得 了一些成果 笔 者拟在提 出高技 术产业技术 转移链 理论 的基础之上 筛选 出对经 济增长有促 进作用 的 技术投入产出指标 构建指标体系 通过结构方程 对所 阐述理论进行假设验证 并 对其 中关键 指标与 产出间关系作计量分析 以衡量要素 贡献率 最后给 出以期改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绩效的相关建议 2 高技术产业技术转移链的提 出 笔者认为高技术产业技术 转移链是 指在企业生 产中所存在 的一条 由技术基础研发 专利发 明形成 企业技术购买 技术消化吸收及转化 新产 品形成 新技术 的大规模使用等环节组成 的链条 对 其具体 发展过程归纳总结为以下四个环节 图 1 高技术产业技术转移链 示意图 1 技术转移第一环节 技术研发 技术转移 的第 一个环 节起 源于 a点 一项技术 的产生 或源于研究人员 的研究成果从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或源于市场 的新需求 a点发生 的地点一般 都在企业 的研发 机构 科 研机构 或者大 学实验 室 而 b点是技术转 移第一个环节 的终点 技术 在 b点 已经发展 的相对成熟 形成技术发 明或者技术专利 2 技术转移第二环节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 的第 二个环节 从 b点到 c点 在 b 点形成 的技术发 明和专利 并 不能立 即应 用投人 到 生产 当中去 而是在技术转移 中介 的推动下 专利 和发明在一定 的地域 内进行转移和传播 学术 界 目 前关 于技术转移这一环节的研究 主要集 中于分析 如何推动产学研 的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地 区问的技 术转移和其 中介 的作用 以及通过产业转移带动技 术转移等 3 技术转移第三环节 技术转化 技术转移链 的第 三个 环节 从 c点到 d点 企 业购买了专利或者发 明 或者从 自身 的研发部 门转 移了新的技术 要 经过反 复试 验及 调试 才能应用 于新产品当中 在这个 阶段 企业要投人大量 的新 产品开发经费 新产 品消化 吸收和改造资金 以及 大量 的科研人员 4 技术转移第 四环节 技术扩散 技术转移的第 四个环节 从 d点到 e点 主要 是指一项技术从在一个企业 内应用 逐步发展 到整 个行业 中的应用 即技术 大规模扩散 阶段 这一 阶 段与产业链结合较为紧密 一些处于行业 内的垄 断 地位的企业 通过业 务外包等手段 将部分技术转 移到产业内 技术落后 的中小企业往往通过购买成 熟技术 以及与大企业 合作 等方式 进行技术改造升 级 最终 一项新产 品的技术被应用于产业 内的大 批企业 形成产业 内的整体升级改造 3 高技术产业投入产 出链 系统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基于上述对高技术产业链 的各阶段及其投入产 出分析 构建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链 系统结构方程 模型 将 技术研 发投入 系统 技术研 发产 出系统 技术消化吸收及转化 系统作为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 中不同阶段的 3个潜 变量 各 子系统的科技资源投 入强度及相互 间衔接配合的运行效果直接影响到最 终产 出情况 因此 将高技术产业 的最终产 出作为 第 4个潜变量 为对高技术产业投人产 出链 中各子 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检验 本文提 出以下 研究假设 Hl 技术研 发投入系统 的 R D投入强度对 技 术研发产 出系统 的中间成果产 出水平具有正 向直接 影响 H 2 技术研发产出系统 的中间成果产 出水平 对于技术消化吸收及转化系统 的 R D投入强度具有 正向直接 影 响 H 3 技术 消化 吸 收及转 化 系统 的 R D投入强度对于高技术产业 的最终产 出水平具有 正 向直接 影响 在基于上文对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链式系统分 析 的基础上 笔者与相关领域的部分专家 的进行 了 深度访谈 选取建立 了合适的高技术产业投入产 出 链系统各潜变量的衡量指标 如表 1所示 表 1 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链子系统潜变量衡量指标 5 0 柳玉滨等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 续上表 本文所设 计调 查 问卷首先 简要介 绍 了技 术转 移链 的相关 内容 被 调查人 员应 在充分 了解 技术 转移链的前提下 结合所处行业的实际情况就高 技术 产业投入产 出链 系统 的具 体划 分 为所 列举 的各阶段投入指标 打分 问卷打分设计借鉴 了 L ik e r t 五 点量 表 对 每 一题 项 进 行计 分 统 计 方 法 为 5分表 示调 查者 认为 高技 术产 业投 入 产 出 链 某子系统 中的某一要素最 重要 1分则恰相 反 问卷的发放采 用 邮寄 电子邮件 电话询 问 以及 调查人员走访发 放等 多种 方式 调查 对象 涵盖 北 京 深圳 上 海 合肥 南京等 城市 2 0 0多家 高 技术企业 的研发人员 4 0多家实验 室和科研 院所 的学者 十多所 大学科 技 园的管理 层 以及 数 十家 技术 中介 机 构 的 领 导 层 本 次 调 查 共 发 放 问 卷 2 0 0 0份 有 效 回 收 1 8 3 3份 有 效 回 收 率 达 9 1 6 5 样本 的主要人 口特征如表 2 表 2问卷样本主要人 口特征 性别 学历 工作年限 职称 高中以下 3 1 2 5 年以下 1 7 7 2 无职称l 1 3 4 男5 6 6 7 专科 2 0 8 3 6 1 0年 2 4 6 3 初级职称 3 0 5 7 本科 5 1 6 4 1 l 一 2 O年 3 1 5 1 中级职称 3 3 2 9 女4 3 3 3 研究生以上2 4 4 1 2 0年 以上 2 6 1 4 高级职称 2 5 8 0 3 1 问卷设计的信度分析 为确保问卷设计 的可靠与稳定性 需对 问卷进 行信度分析 L i k e r t 量表中最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是 C r o n b a c h g A l p h a系数 一般认 为 C r o n b a c h s A l p h a 系数大于 0 6对 于一般探 索性分析 即为可接受 的 通过 S P S S 1 7 0软件对本文 问卷进行分析 结果显 示 技术研发投入阶段潜变量的 C r o n b a c h A l p h a系 数为 0 8 4 1 技术研发产 出阶段潜变量 的 C r o n b a c h s A l p h a 系数为 0 8 1 1 技术消化吸收及转化阶段潜变 量的 C r o n b a c h g A l p h a系数 为 0 8 4 4 产业 产出阶段 潜变量的C r o n b a c h s A l p h a系数为0 7 9 0 模型整体 的 C r o n b a c h A l p h a系数为 0 9 2 9 各 C r o n b a c h s A 1 p h a系数均大于 0 6 说明问卷内部 的一致性信度是 可以接受的 3 2样本 问卷指标的均值方差结果分析 对 1 8 3 3份有效问卷进行初步的指标均值方差分 析 如表 3所示 表 3 各阶段指标均值与方差表 由表 3结果可知 在研 发投入的第 一 阶段 中 受访者普遍认 为 科 技 活动人 员 中科 学家 和工 程 师 R D中科 技 活动 人员 和 R D活动人 员 折 合 全时当量 的重 要 程度 较科 技 活动 经 费筹 集 额 科技 活 动 经 费 内部 支 出 R D经 费 内部 支 出 要 高 说 明在整个链 系统 运行 的上游研 发投 入环 节 中 科技人员的重要性仍要大于资金的投入 在 第二阶段 中 受访者认 为衡 量研发 产 出的三个 指 标中 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重要程度相 当 因为前者代表 了研发 机构 的总体投 入产 出能 力 而后者代表 了企 业实 际能 够掌握并 实 际投入 应用的专属科技 资源优 势 而专 利批准 数 由于在 实现 过 程 中存 在较 多 的人 为 因素 故 重 要 性 次 之 而在技术 消化及转 化 的第三 阶段 中 由权重 系数结果 来看 新产 品开发 经 费支 出 技 术改造 经费支出和购买 国 内技 术经 费支 出依 次 为受访 者 认为最 重要的三个 指标 说 明到 了对于上 游技 术 消化和改造的链的末端 企业在对于新品研发各 方面的资金 投入 已经成 为 了最 至关 重 要 的 因素 在最终产出方面 结 合大 多受访 者观点认 为最 能 代表产出水平 的应为高技术产业新 产品产值 3 3 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对高技术产业 投入产 出链 系统进行研 究 对根据前文分析预设 的各子系统因子与其选取指标 间的关系需要进行验证 从而确保各指标能够有效 地反映各子系统 通 常采用 的拟合度指标包括 x 2 D F R MS E A C F I 和 T L I 指标的拟合原则为 R M 柳玉滨等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 5 1 S E A应小 于或等于 0 0 8 C F I 和 T L I 应大于 0 9 0以 上 验证性 因子分 析结 果显示 技术消化 吸收及转 化阶段潜 变量 的拟 合情况 相对 最优 x 2 6 0 3 7 DF 1 4 RMS EA 0 03 5 CFI 0 9 9 9 TL I 0 9 6 9 技术研发产出阶段潜变量 的拟合情况相对最 劣 x 8 5 3 6 D F 2 R MS E A 0 0 6 8 C F I 0 9 2 T L I 0 9 0 3 模 型中各子系统潜 变量均达 到 识别要求 说明各潜变量因子与指标间关系均能够 通过验证性 因子检验 各指标 能较合理地反 映因子 信息 可以进一步对模型作拟合检验 3 4模 型 拟合检 验 与评 价 运用 A m o s 7 0软件将 1 8 3 3份有效样本数据带 入建立 的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链 系统模 型中进行分 析 可以得到各个潜变量之问的路径系数及观测变 量和潜变量之 间的因子负荷 其标 准化路径结果如 图 2 图3 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链系统权数标准化路径图 说明 x l 1 一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 x l 2一 科技活动经费 内部支 出 x 1 3一R D经费内部支出 x 1 4一科技 活动人 员 中科学家 和工程 师 x 1 5一R D中科 技 活动人 员 x 1 6一R D 活动 人员 折合 全 时 当 量 x 2 1 一 专利申请数 x 2 2一专利批准数 x 2 3一拥有发明专利数 x 3 1 一企业 科技 活动人员 x 3 2一科技活 动人员 占从 业人员 比重 x 3 3 一 技术引进经费支 出 x 3 4一购买 国内技术经费支 出 x 3 5一新产 品开 发经费支出 3 6一技术 改造经 费支 出 x 3 7一消化吸收经 费支 出 y 1 一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 y 2一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y 3一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出 口销售收入 根据拟合得到的高技术产业投入产 出链系统结 构模型 对个变量之 间的路径关 系进行分析 得 到 模型参数估计值 见表 4 表 4 模型路径系数估计值 从得 到的模型路 径系数估计值 可知 技术研发 投入 阶段 技术研发 产出阶段 技术消化吸收及转 化阶段和产业产 出阶段 四者之 间形成 的链路径系数 均为正 且 P值都具有显著性 因此我们可 以得到 假设验证结果 表 5 高技术产业投入产 出链 系统假设验证 结果 通过建立结构方程进行模型拟合 笔者上文提 出的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链 系统模 型的理论假设得 到了初步验证 下文将进 一步利用此模型对我 国高 技术产业 的运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4 技术要素投入贡献率计量分析 在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转移链完成结构方程检验 之后 我们甄选 出上文分析所得 高技术产业 中重 要程度较高的企业科技活动人员 人 年 新产品 开发经 费 支 出 万 元 技 术 改 造 经 费 支 出 万 元 消化吸收经费支 出 万元 和拥有发 明专利 数 项 作为投入指标 以高技术产业 新产 品产值 万元 作为反映技术投入对高新技 术产业影响的 主要产出评价指标 在这里 我们假设技术投入和 新产 品产值间的滞后时 间为一年 由此构建多元 回 归方程模 型 求解贡献率 计算过程为 假设高技 术产业新产 品产值 为 企业科技 活动人员 新产品 开发经费支 出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消化吸收经费 支 出 和拥 有 发 明 专 利 数 的值 分 别 为 4 5 构建方程 Y b o b l 1 b 2 x 2 b 3 x 3 b a x 4 b s x 5 e 其 中 b 为 回归常数 b k 1 2 3 4 5 为 回归参数 e是随机误差 佐证数据使用的是高技术统计年鉴 1 9 9 6 2 0 1 0 年数据 以一年为投入 与产 出之 间的滞后期 通过 代入 1 9 9 6 2 0 0 8年的技术投入要素 与 1 9 9 7 2 0 0 9 年的新产品产值 比较 以 S P S S 1 6 0为工具 对计算 结果进行整理后 舍去 R值不符合标准的 2个产业 结果如下 由表 6可以看 出 2 0组高技术产业 的技术投入 要素贡献率 各行业之 间差别较大 一些技术投入 要素的贡献率 如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新产品开发 支出等 呈现的是负值 但 这些要素均是二次研发 阶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在行业内对五种 技术投入要素进行 比较 发现拥有发 明专利数指标 的贡献率远高于其他 的技术投入要素 说 明企业 在 5 2 柳玉滨等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 第二阶段的进行科技资源投入时 第一 阶段创新成 果的质量高低 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这也进一步 验证 了上文所 提出的高技术产业 中技术转移链 的协 整性 鉴于此 我们应在加大自主技术创新力度的 同时 注意调整技术产业链各阶段之间 以及每一 阶段 内诸项技术投入要素 的最优配 比 以达到科技 资源使用的效率最优和产业的集 约增长 由表 7结 果可知 东 中 西部各 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投 入 要素贡献率亦存在较 明显差异 相关区域有关部 门 在考虑引进新 的高技术产业时 可以通过行业 间投 入要素贡献率 的比较 并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情况 和战略纲要 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 表 6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 按行业划分 表 7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 按区域划分 5 结论 与政策建议 1 本文构建模 型与指标体 系 结合 高技 术产 业相关专家及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最后通过结构 方程验证得到 高技术产业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 纵 向技术转移链式特征 技术创新从研发产出 消化 吸收与改造到最终实现产业化获得经济效益 从结构 方程路径系数可以看出 上下游衔接十分紧密 任一 环节技术要素投入效率的高低对于整体高技术产业链 的都会起到促进或制约效应 针对不同行业情况 合 理优化配置高技术产业 中的技术投入要素配比关系 是实现高技术产业高效集约发展的关键 2 通过高技术产业 中不 同行业 内技术投入要 素贡献率的比较 可以看出各技术投入要素的贡献程 度根据行业特点不同而千差万别 如医药制造业与医 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故整个 产业链 中各环节技术投入要素的投入对最终的产出都 柳玉滨等 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要素贡献率研究 5 3 有较 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 国 家高度垄断行业 因其技术研发与创新多集中于高水 平高校与科研机构 中 故企业 内部的技术投入要素贡 献水平偏低 电子通信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新 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拥有 发明专利数 的贡献率较高 说明上游的科技创新水平仍然是在电子行业内的关键 竞争力所在 3 通过我 国三大 区域高技术产业 间技 术投入 要素贡献率 的比较 发现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其 中东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贡献率最低 说 明东部地 区 的 R D人员投入 已超 出所需过于饱和 单体效率偏 低 而新产 品开发经费及改造经费支出方面 东部地 区要素贡献率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这主要取决于地方 科技底蕴基础不同 西部地区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要 素贡献率高于东 中两区域 说明西部地区高技术产 业在产业链下游的技术产业化阶段效率较高 三大区 域 中发 明专利数的贡献率都居于首位 说明专利数的 保有 量还 是衔 接 高技 术 产业 整 体链 运 行 的最 关 键 因素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 建议在今后相关的政策选择 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优化产业技术投 入要素配 比 提高使用 效 率 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效率的本质 依然是资源的 有效配置问题 高技术产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 业 其成长过程就是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并不断通过技 术创新来获得发展的过程 高技术产业技术要素投入 的多寡 即是对有限资源投入模式的选择问题 了解 高技术产业 中不同行业技术投入贡献的理想配 比 可 以有 的放矢 调整不同阶段各项技术投入要 素配置 对产业链运行整合凝 练 达到科技投 人产 出的效 率 最优 2 强化区域 问技术 转移和经验 学习 促进 均 衡发展 介于地域 中介机构和知识产权等等各种原 因 高技术产业每年都有诸多专利与发 明成果未能应 用于技术的二次研发阶段 造成了上游科技资源的浪 费 对于仍处在基础研发薄弱的中国来说极为可惜 因此应引导政府相关部门 重视技术成果产业化阶段 中的科技成果转移 健全完善法律保护制度和配套措 施 在市场经济下最大程度促进科技成果在 区域间的 转移与扩散 最终实现整个高技术产业 内新产品技术 含量的提高 例如北京市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和经 验 的传播 以及安徽省医药制造业 的快速提升技术效 率 的方法 都值得地方政府借鉴学习 参 考文献 1 R O ME R P M E n d o g e n o u s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J 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E c n o m y 1 9 9 0 9 8 5 7 1 1 0 2 2 张军 道格拉斯 一诺斯的经济增长理 论述评 J 经济学 动态 1 9 9 4 5 1 6 1 9 3 S O L O W R M T e c h n i c a l C 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