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名誉保护刍议_第1页
死者名誉保护刍议_第2页
死者名誉保护刍议_第3页
死者名誉保护刍议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死者名誉保护刍议 姓 名: 王永光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法学 班 级: 法学41 学 号: 2264105 指导教师: 付坚强 职称: 讲师 2008年5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目 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 words2引言 2一、对死者名誉是否存在问题的认识 2(一)英美法系国家 3(二)大陆法系国家 3(三)我国的相关规定 3二、死者名誉保护的法理依据 3(一)学界关于死者名誉的几种观点 31. 死者人身权保护说 32. 人身权延伸保护说 43. 家庭利益保护说 45. 法益保护说 44.近亲属权利保护说 4(二)对上述观点的评述 4三、死者名誉立法缺陷及完善 5(一)我国关于死者名誉保护的现状及立法缺陷 5(二)死者名誉的立法保护及完善 6四、结语 7致谢 8参考文献 8死者名誉保护刍议法学专业学生 王永光指导教师 付坚强摘要:近年来有关侵犯死者名誉的案件时有发生,从理论到实务对于死者名誉的保护已达成共识,但有关死者名誉保护的法理依据却众说纷纭,学者之间也各执一词。本文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死者对于死者名誉问题的认识及其原因,并对死者名誉保护的法理依据进行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近亲属保护和法益保护折衷说,以指明死者名誉保护法理依据的最终归途;并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对死者名誉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立法缺陷和不足,提出完善死者名誉利益保护的立法建议和保护方式。关键词:死者名誉;民事权利能力;法益;请求权Honorary Deceased Protection of the Doctrine Student major in law WANG Yongguang Tutor FU Jianqiang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lated infringement dead reputations case sometimes occurred, achieved the mutual recognition from the theory to the practice regarding the dead reputations protection, but the concerned dead reputation protections legal principle theory of law basis actually had wide divided opinions, between the scholar also clung to his own interpreta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worldwide reputation of the deceased for the deceased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and its causes, and analyzing the reputation of the deceased legal basis, through criticizing and drawing on the basis of close relatives and the legal interests, arriving at the protection of compromise above. At the same time, it specified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deceaseds reputation, and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existence of Chinas protection of the reputations legislativ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Finally, it proposed the legislative suggestion and protection methods of the deceased.Key words: reputation of the deceased; civil right ability ; benefits of law;the right to request死者名誉相关问题出现后,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可是最高人民法院于司法解释中所体现的模糊立场在学界激起了争议和质疑。本文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对于死者名誉问题认识及其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死者名誉保护的法理依据进行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近亲属保护和法益保护折衷说,希望更为清晰的指明死者名誉保护法理依据;并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对死者名誉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立法缺陷和不足,提出完善死者名誉利益保护的立法建议和保护方式。一、对死者名誉是否存在问题的认识关于死者名誉是否存在,在认识上尚有分歧,分述如下:(一)英美法系国家以英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普通法认为死者没有权利,当一个人死后不可能继续享有任何权利,故此不需对死者的名誉做出任何保护,亦由于普通法中的侵权法所注重的是个人的利益,所以并没有有关死者名誉与其亲属的关系的观念,倘若行为人对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在其死去后出一些诽谤性的陈述,死者的继承人并没有权力对行为人提出(诽谤)诉讼,因为该行为并没有引致或构成民事的诉讼理由,不论该陈述有多恶毒。即使死者遭到诽谤,其民誉受到侵害,其继承人也没有诉讼请求权,自然不能通过向法院行使诉讼请求权来请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并要求精神赔偿等。因此对于无诉权必无救济英美法系国家而言,他们是不承认死者名誉的存在的。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便不难看出这种观念的由来是与英美法系国家崇尚个人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历史传统及其价值理念分不开的,与个人自由和言论自由相比,对死者名誉保护便显得无足轻重了,由此,我们便似乎不难理解为何英美法系国家不承认死者名誉的存在。(二)大陆法系国家 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尽管对死者名誉保护的学理认识不尽相同,但都采用保护的方法。例如在澳门民法典的第七十三条中,提到“名誉权”的保护时指:任何人均有权受保护,以免被他人以指出某种事实或做出某种判断,使其名誉、别人对其的观感、名声、声誉、个人信用及体面受到侵犯,侵害死者名誉权的,近亲属有权提起诉讼。即认为死者有 “名誉权”,从而予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规定:“公民死亡后,请求保护他的人身权利属于他的配偶和子女,没有配偶和子女的,属于父母”,即赋予子女诉讼请求权来保护死者名誉。匈牙利民法典第86条规定,“当死者名誉利益受到侵犯时,可由死者遗属及其受益人提起诉讼,如果损害死者声誉的行为,同时也损害社会利益,那么检察长也有权提起诉讼” ,即死者遗属、受益人及检察长赋予诉讼请求权来保护死者名誉。可见,大陆法系虽然保护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均已保护,即通过法律赋予近亲属请求权或承认 “名誉权”的存在,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承认死者名誉存在。如果我们同样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大陆法系做出此种保护是与其历史相符合的。以德国为首的大陆法系长期受封建制的影响,封建统治要求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也通常以稳定作为最高的政治追求。在政治诉求压倒一切的封建专制,追求稳定成为大陆法系国家不变的历史传统。维护死者名誉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大陆法系国家为何承认死者名誉存在了。ei稳定影响,gxiang(三)我国的相关规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提到“自然人死亡后,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它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其近亲属因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即自然人死亡后,一旦名誉受到侵害,其近亲属有权提起侵权诉讼,并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由此可见我国是承认死者名誉存在的。对于我国对死者名誉进行保护的原因,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一方面作为传统的大陆法系移植地,我国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对死者名誉保护沿袭与大陆法系国家保持一致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是符合我国的历史现实和基本国情的,这是因为: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古国来说,追求稳定和谐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价值理念1p10。古语讲 “盖棺论定”,所谓“定”不仅仅有定下的意思,更有稳定不变的意思。从这里,我们似乎不难看出,我国承认死者名誉存在,并对死者名誉进行保护历史原因了。二、死者名誉保护的法理依据 学界对于死者名誉的存在问题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对于死者名誉保护法理依据在学界却引发了很大争议。(一)学界关于死者名誉的几种观点1. 死者人身权保护说2p71。此说认为自然人死亡后仍然可以享有某些人身权。如:对死者名誉保护的依据在于,死者仍然是人格权的主体,仍享有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换言之,在法律主体死亡后,法律所保护的仍然是其自身的权利。有些学者认为,民事权利能力并不总是和人的生死相始终,从外国和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看,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观念已被突破,并有加剧趋势。因此死者可成为名誉权的主体,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2. 人身权延伸保护说3。民事主体人身权的延伸保护是指法律在依法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的同时,对于其在诞生前和消灭后所依法享有的“人身法益”,所给予的延伸至其诞生前和消灭后的民法保护。并直观地表述了人身权延伸保护的主体、客体和界限。并指出人身权延伸保护的客体是“法益”,即指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而非权本身,进而人身法益,就是指法律所保护的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3. 家庭利益保护说4p78。这种学说认为,死者名誉遭到侵害时,其遗属的名誉也往往受到侵害。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就是家庭名誉。家庭名誉是对一个家庭的信誉、声誉的社会评价,个人名誉是家庭名誉的组成部分,家庭名誉是对家庭成员名誉的一种抽象。家庭名誉并不因为家庭个别成员的死亡而消灭。因而在对死亡人的名誉加以侵害时,家庭名誉也必然遭到侵害。4.近亲属权利保护说5,此学说认为自然人人格权与自然人不可分离,存续于自然人生命期间。与其他权利不同,自然人人格权,仅因为人的出生就自动取得,为所谓的“原权”;同样,也应该在自然人死亡时终了。换言之,人格权是依附于自然人生存之权,死后就不该再受法律的保护。自然人死亡后,受到他人的攻击或加害,自身不存在保护问题,其遗属在这种加害同时损害到自己的名誉或其他的权利时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受害而主张保护。5. 法益保护说6,此种学说认为:所谓法益,7是指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人身法益,实际上是指法律所保护的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立法者不承认其为权利,但承认其为合法利益,并予以法律保护,因而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8。对某种利益规定为权利抑或为法益,取决于立法者的意志9p267。我国民事立法即确认公民的民事权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为不承认延伸保护的是权利,但同时又依法予以保护,其保护的对象当然是法益。死者的继承人,或人民检察院,可以行使诉讼权。(二)对上述观点的简单评述 学界关于死者名誉保护的法理依据的上述观点各有缺陷和不足,具体阐述如下:首先,死者人身权保护说,认为自然人死亡后仍然可以享有某些人身权,并且认为死者仍然是人格权的主体,仍享有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即在法律主体死亡后,法律所保护的仍然是其自身的权利。持此观点的学者还认为,民事权利能力并不总是和人的生死相始终,从外国和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看,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观念已被突破,并有加剧趋势。因此死者可成为名誉权的主体,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民事权利能力是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而只有具有了民事权利能力才能存在并取得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可能性。反言之,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就没有这种资格,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具体的民事权利或者义务。有学者甚至辩解死者人身权一词属借用之语,然而在法律术语日益规范和严密的今天,如此借用不仅易造成逻辑混乱,也易造成认识上的模糊;人身权延伸保护说主张由于人身权的延伸而死者名誉得到保护。在近代立法史上或许可以得到佐证,并以著作权法中对死者部分人格权益的延伸保护为依据。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著作权法对死者部分人格权益的保护具有历史性,那是在当时法学理论还不发达的历史前提下,而著作权又必须保护的情况下,对理论的一种迁就;家庭利益保护说认为对死者名誉的侵害就是对家庭利益的侵害,然后臆造出家庭这一民事主体,严重与民法通则相违背,故难以为学界认同。相比之下,近亲属保护和法益保护两说更为合理。就近亲属保护说而言,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是因为以血缘和亲权维系的家庭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对某一家庭成员的社会评价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家庭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名誉是人们对其道德品质、生活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社会评价10p149。人死亡后,其肉体和精神归于消灭,但其生前的行为和表现所换来的社会评价即死者生前的名誉井不消灭,它将长时间地存在人们的意识中,一般人都对死者的亲人抱有深深的怀念之情。对死者名誉的损害常常会对死者亲人造成巨大的感情伤害。所以,在死者名誉受到侵害时,死者的亲属所获得的社会评价降低,或者其人格尊严受到损害,其对死者的追思怀念之情受到伤害,这都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而且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司法解释中赋予近亲属请求权,从而有利于法律的前后衔接;然而近亲属保护说亦有自己的缺陷,及对于没有近亲属或超出三代范围的,难以实施有效得到保护。法益保护说则认为既然立法者不承认其为权利,但承认其为合法利益,并予以法律保护,即承认其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而且作为公益诉讼的话更有利于保护没有近亲属或近亲属的范围超出三代的死者名誉利益,形如死者的76代嫡系孙子或孙女之流也能请求公益诉讼机关提出公诉,从而死者名誉得到妥善保护11p127。然而法益保护说并非没有漏洞,在说明为何赋予近亲属请求权上则语焉不详。综上,本文认为对于死者名誉利益保护的法理依据应采用近亲属保护和法益保护折衷说,这是因为:一方面赋予近亲属以请求权,使得近亲属有权提起诉讼,得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及赔偿精神损失,另一方面在没有近亲属或超出三代的情形时,作为社会公益来保护,即赋予公益诉讼机关诉讼请求权来保护,形如死者的代嫡系孙子或孙女之流,虽然不是适格主体,也没有相应的诉权,但是可以向人民检察院请求其提起公益诉讼,以弥补当死者没有近亲属和超出三代范围时,死者名誉难以得到保护以及死者遗属因为遭受精神损害而无法行使诉讼权进行起诉的不足。因此,本文所提出的近亲属保护和法益保护折衷说,其核心在于吸收近亲属保护和法益保护说的合理内核,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三、我国死者名誉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完善(一)我国关于死者名誉保护的立法缺陷大陆法系国家尽管对死者名誉保护的学理认识不尽相同,但都采用了立法保护的方法12。例如在澳门民法典的第七十三条中13,提到“名誉权”的保护时指:任何人均有权受保护,以免被他人以指出某种事实或做出某种判断,使其名誉、别人对其的观感、名声、声誉、个人信用及体面受到侵犯。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规定:“公民死亡后,请求保护他的人身权利属于他的配偶和子女,没有配偶和子女的,属于父母。”匈牙利民法典第86条规定14,“当死者名誉利益受到侵犯时,可由死者遗属及其受益人提起诉讼,如果损害死者声誉的行为,同时也损害社会利益,那么检察长也有权提起诉讼。”相比而言,目前我国对死者名誉保护缺乏相应的立法依据,目前仅有的只有高院的司法解释。不仅如此,高院的司法解释对于是否承认死者名誉权和相似人格权的问题采取了模糊的说法。最高人民法院最早在关于死亡人的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的函规定:“吉文贞(艺名荷花女)死亡后,其名誉权应依法保护,其母亲陈秀芹亦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复函承认了死者具有名誉权。其后,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7日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五条:“死者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今年来学界的一些批评,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是否承认死者名誉权和相似人格权的问题,采取了比较模糊的立场。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自然人死亡后, 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其近亲属因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的,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由此可见,对于死者名誉保护问题,我国目前所存在的立法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二)死者名誉的立法保护及完善首先,针对我国存在对死者名誉保护只有司法解释而无明确立法的缺陷,我国应明确对死者名誉的立法保护,即通过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明确规定对死者名誉进行保护,从而彻底改变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是否承认死者名誉权和相似人格权的问题所采取的比较模糊的立场,及司法解释而无明确具体法律保护从而造成对其保护而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其立法表述可为: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没有近亲属或超出三代以内的可请求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样以明确立法的形式来保护死者名誉,从而做到死者名誉保护有法可依。从而真正从根本消除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死者名誉保护所采取的模糊立场,以及在一定程度缓和学界对于死者名誉保护法理依据的纷争。其次,在立法保护上应采用的模式: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赋予当事人诉讼请求权,即诉权。因为在现代法治社会,无诉权则预示者无救济。显然没有诉因引致的诉权,当事人要想实现自身利益保护是无从谈起的。因此无论是通过实体法予以规定还是从程序法上予以规定赋予诉权,我们都必须肯定的是:第一,明确赋予近亲属请求权。这是因为据费孝通先生讲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其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15。即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一个地方,并且缺乏流动性。正如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样,“虽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流动性的缺乏形成慎终追远的民族心理,即谨慎对待丧事及维护号死者生前良好的社会评价,并对逝者进行追思。有句古话叫“三年无改于父道” 16,意为保持父辈良好的行为规则,或许很能说明这种心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现代社会流动性加强的情况下,上述理论是否能够适用也受到了质疑。对于这些质疑,本文的回答是:从哲学上来看,社会习俗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即上层建筑具有独立性。上层建筑的独立性造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偏差,从而形成的特殊民族心理和民族习惯的沿袭性。这种沿袭性并不因经济的情况的转变而发生突变,相反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传统性。因此形成了死者与家庭联系紧密,把死者名誉和近亲属联系起来便不难理解了,而赋予近亲属请求权基于其内在感情联系16的内在依据便显得合情合理。并且从诉讼效率的角度来讲,近亲属由于与死者联系紧密,对死者名誉的关心则超出常人;当死者名誉受到侵害时,其自己受到的伤害也是首当其冲的,从心理学来讲,最容易产生感情受伤的冲动。因而赋予其诉讼请求权显然更容易及时保护死者名誉利益。第二,对于超出三代或没有近亲属的,在死者名誉侵害时,形如死者的76代嫡系孙子或孙女之流即使遭受伤害,也是无法提起诉讼的,当然更无权要求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了。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就是近来沸沸扬扬的董存瑞名誉权案。大众电影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央视的一档节目以及导演郭维,都对董存瑞炸碉堡的事迹公开表示怀疑,董存瑞生前所在团要求起诉大众电影杂志、中央电视台和郭维侵害其名誉,显然其生前所在团是没有诉讼主体资格的,类似的案件也因缺乏适格主体而无法行使诉讼请求权。英雄形象受辱是我们每个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显然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个别英雄形象受辱的问题,而由此引发对英雄公平评价社会公益也由此无法得到切实有效保护。从追求稳定和谐的社会传统来看,这是与社会追求的价值理念有冲突的。基于此,把检察院作为赋予请求权的诉讼主体,便显得意义重大了。对于把检察院作为赋予请求权的诉讼主体在今天具有可行性。这是因为:(1)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已是当前世界各国立法趋势,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分别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负有监督法律正确实施的职责,其可以通过行使检察权,同破坏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2)同时,检察官熟悉法律,掌握诉讼技巧,能够有效及时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能够有效制止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针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坚持原告一元化理论,要求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立法缺陷,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存在程序法上的原告主体资格是必要也是适当的。对于检察机关参与诉讼,不管是支持原告一方,还是被告一方,都将打破原被告之间完全平等的格局,所带来诉讼平衡问题,可以通过列举的方式,明确的赋予其诉权即可避免上述问题。因此从当前立法来看,建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具有一定程序法基础,建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可行性。这不仅符合未来检察院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而且凭借专业优势则更容易保护死者名誉,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社会公益17p193。四、结语正如学者赫刻所言:所谓立法问题,并不是一个论理上的问题,也不是自然事实上的问题,相反完全是一个政策判断上的问题。立法者于规定某一制度之际,与其考虑的是该制度的社会共用和价值,不如说仅仅考虑和期待的是它的论理体系的和谐和协调18。因此我国关于死者名誉的立法法理依据是否采纳近亲属利益说还是法益说,抑或采纳折衷说,在保护方式上是采用赋予近亲属还是检察院请求权,或许都不能说明制度的优劣,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是该理论与我国的论理体系的和谐和协调以及在保护方式上如何更好的保护死者名誉,维护社会公益,这种和谐和协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无疑具有更深的涵义19p241。致谢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付坚强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同班两位同学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帮助;本文的写作是在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离不开我系各位恩师的悉心教授,特一并在此予以感谢。参考文献:1姚辉.民法的精神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孙加锋.依法保护死者名誉的原因及方式J.法律科学,1991 (3).3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5杨立新.关于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麻昌华.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J.法商研究,1996(6).7陈爽.浅论死者名誉与家庭名誉J.法学研究,1991(9).8魏振瀛.侵害名誉权的认定J.中外法学,1991(1).9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0.10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5. 11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费燕颖.浅论死者名誉法律保护J.法学研究,2006(12).13柯爱艳.侵害死者名誉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 (1).14Mrs.P.V. Valsala G. Kutty:National Experiences with the of Protection of the deceased reputation in India, Indonesia and PhilippinesM.NewYork:Aspen Publishers,2004.15朱光伟.死者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