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doc_第1页
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doc_第2页
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doc_第3页
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doc_第4页
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 摘要:人文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所必须强调的主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理应关注并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但结合高职院校产生和发展历史发现,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一直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为缓解其生存压力,多数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其专业性而忽视人文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社会人士呼吁职业教育不能只强调专业技能培育而不顾人文素养的发展。对近年来高职教育领域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文章和著作进行梳理,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和趋势,并总结已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也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术教育;人文教育;融合 一、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文献综合 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为主题,搜索中国期网全文数据库,时间段从199020XX年间,得到文献193篇,其中,2000年以前共有文献6篇,200020XX年,相关文献共计29篇,20XX20XX年,相关研究总共158篇。最早的文章为朱跃于1999年发表在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上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为关键字搜索,得到相关文献6条,最早的为施光明与2003年发表在职教论坛上的“技术与人文对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整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于人文教育素养的文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一)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起源和提出背景的研究 石菲菲从内部因素分析了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始重视的原因有二:教育界围绕着大学理念进行的关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讨论,并得出结论,大学教育应该实现这二者的融合;职业教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偏离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给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1。高宝立则有着更全面的论述,他从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两方面进行了说明,其认为内在动力来源于两方面:其一在于大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其二是高职类院校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外在需求则包括:社会对多样化综合人才的需求和个人多方面素质发展的需要2。 (二)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江海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及其启示”一文中提出了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近的几个概念及区分,包括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通才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3;谭满益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中,提出了职业素质的概念,并把它进行分类,其包括拓展要素、保障要素和支撑要素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进行了区分4。 (三)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意义的探索 贾建红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高”和“职”。 “高”体现在科技、文化、管理等方面对受教育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高智力、高质量等,这是它与中职教育的主要区别,也是决定其必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职”决定了其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是其区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特征5。丁继安从教育的目的出发,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职业生活,因此应当从职业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而不是从片面的要求出发6。吴秋懿等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健康、开放人格的人才而存在的,是为培养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但这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大前提的7。公绪姣指出,在就业取向之目标指使下,人文教育、人文价值被遮蔽;“教育”意味和“高等”意味日益淡薄;其认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绝不仅仅是技能教育和知识培训,更应该强调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融合;高职教育应该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价值使命,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生共荣,协调发展8。除以上对于教育内部要素的考察之外,部分学者也有从社会需求和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等外部要素来分析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何锐连等认为实现高职教育职业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9;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引自哈佛的资料则显示人文教育对于个人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如处理事务能力、理解不同文化能力、适应社会变化以及道德伦理能力10。 (四)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少数学者对职业和人文素养难以融合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其中公绪姣的比较具有代表性,她从职业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出发,认为,在先天生存空间不足,后天发展受限的不利情况下,职业教育为求生存,不得不强调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其同时分析了导致人文素养缺失的其他原因,包括:定位偏差: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高职性,忽视教育性,从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人的培养;评价偏差:人文教育只有要求,没有具体评价标准,难以量化;认识偏差:人文教育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人文教育意义不大;引导偏差: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想使得教育直接导向就业,急功近利,人文素质教育丧失应有的土壤;教学偏差: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吸引力不足,且内容空洞、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8。 (五)对高职院校实现职业和人文素养融合途径的思考 多数学者把目光集中于实现职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探索上。 吴春英等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校园环境、师资队伍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1;李培豪等与其观点类似,但他增加对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强调,认为这是实现职业和人文融合的必要保障12;黄丹文等明确指出,高校的领导者在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高校要想实施任何改革和变化,首先应该更新领导层的理念,同时其还认为,应该增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13;张华等人,除了从学校层面的具体措施来思考外,更加强调对宏观角度的考察,他们认为学校的管理部门也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特色以及市场需求等进行统筹安排,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能确保职业和人文素养融合的真正实施14。这其中颇具特色的有两个方面,对于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践研究。张晓荒认为,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在于人文课程建设,因此,应该构建合适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15;何锐连则进一步提出,不仅仅应该构建人文课程体系,同时还应该重新思考常规课程体系,实现常规课程体系中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整合9;而在实践研究方面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徐国莉和程忠国等则以广州某高职院校为载体,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从教学目标、制度设计、课程改革、组织实施等层面,构建了一整套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同时,为保证人文素养教育的正常有效开展,他们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业评价机制当中,要求人文测评与毕业成绩挂钩,高职学生必须取得人文测评合格证,方可毕业16。 二、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文献述评 综观以上文献发现,在概念区分方面,部分学者意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区分,但是却没有深入探索,没有对核心概念进行有效界定,也没有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索和明确说明,因此,其难以有效把相邻或相近概念区分开来。在内容方面,高职院校因其学制上的差异和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人文素养教育应该与本科阶段的人文素养教育有着较大的不同,但多数学者没有兼顾到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只有少数学者,如高宝立等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措施层面,谈论的相对较多,总结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目标修改和观念更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其二,课程内容改革,建立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其三,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四,校园环境建设,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个别学者提到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在人文素养建设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以上措施更多的从微观视角对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而少有学者从教育的宏观环境、教育与外部其他领域的相互关系来考察问题。由此可见,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的视角相对单一。此外,这一领域内有两大研究难点,其一,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评价如何进行,多数研究没有涉及,少数涉及到的也是简单地一笔带过,缺乏深入思考,更没有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二,实证分析类文章较少,在所采集到的资料当中,进行实证研究并有效论述的文章仅有一篇。 三、结语 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更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在;职业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专业性,这是其耐以生存的基础,但如果把全副精力都置于技能培育,而忽视其内在精神素质,那么这样高职教育只能培养出一大批没有思想、缺乏价值认同的工具,这是教育的败笔、社会的悲哀,教育的本源在于导向至善至美,促进完满人格的形成,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不应该脱离或超越其本质。 参考文献: 1石菲菲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XX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XX 3江海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XX,(2):121123 4谭满益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XX,(13):3841 5贾建红建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XX,(9):3132 6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2326 7吴秋懿,郭宇,郝俊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3):6871 8公绪姣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理性回归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XX 9何锐连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XX,(5):8285 10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24 11吴春英,朱立华,杨岩涛,等中医药院校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XX,(1):4041 12李培豪,吴炯平,吴勇,等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