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pave配合比设计方法应用研究.pdf_第1页
Superpave配合比设计方法应用研究.pdf_第2页
Superpave配合比设计方法应用研究.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瑞红等 S u p e r p a v e配合比设计方法应用研究 DOI 1 0 1 3 9 0 5 j cn k i d w z 2 0 1 5 0 9 0 0 9 S u p e r p a v e配合比设计方法应用研究 李瑞红 陈向阳 高苏 梅华 张雯超 许茜 南通职业大 学 江苏南通2 2 6 0 0 7 摘 要 利用锡太一级公路对 S u p l9 沥青混合料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 利用马歇尔试验制作试件 确定最佳 沥青用量 进行水稳定性及高温稳定性试验 最终得到目标配合比设计结果 并对该设计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验证 确定符合当地环境和各项指标的S u p e r p a v e 配合比设计 对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使用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沥青混合 S u p e r p a v e 配合 比设计 级配 中图分类号 T U 5 2 8 4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1 6 8 6 4 2 0 1 5 0 9 0 0 2 3 0 2 APP LI CAT I ON RES EARCH oF S UP ERP A r E XTURE RAT I O DES I GN ME THOD L I R u i h o n g C H E N X i a n g y a n g G A O S u ME I H u a Z H A N G We n ch a o X U Q ia n N a n t o n g V o ca t io n a l U n iv e r s it y J i a n g s u n a n t o n g 2 2 6 0 0 7 C h i n a Ab s t r a ct I n t h is p a p e r t a k e fi r s t cla s s h i g h wa y f o r e x a mp le t a r g e t mi x t u r e r a t io o f S u p l9 a s p h al t mix t u r e i s d e s ig n e d b y S u p e r p a v e mix t u r e r a t io d e s ign me t h o d t h e o p t imu m a s p h al t co n t e n t is d e t e r min e d b y u s e o f Ma r s h a l l t e s t w a t e r s t a b i lit y t e s t a n d h e a t s t a b ilit y t e s t i s ma d e fi n al t a r g e t mix d e s i g n r e s u I t s are o b t a in e d Ke y wo r d s a s p h al t mi x t u r e S u p e r p a v e mi x t u r e r a t io d e s ign g r a d a t io n 随着车辆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大型货车的吨位也 在逐年提高 重大节假 日高速公路小型车辆放行的规 定 近年来高等级公路 出现较为严重 的车辙 泛油 松 散及水损坏等早期破坏 保证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 的前提条件是 良好的配合 比设计 合理的设计方法 是保证使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配合 比的前提条件 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直接影 响着沥青路面的实际使用性能及耐久性 1 S u p e r p a v e配合比设计方法 马歇尔方法是我国道路沥青混合料配合 比的配 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 S u p e r p a v e方法是 国外在道路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中采用较多的方法 S H R P开发出 一 种把热拌沥青混合料 H M A 的材料特性与路面使 用性能联系在一起 的体系 它包括热拌沥青混合料 配合比设计和分析体系以及集成体系各部分 的计算 等 从 S u p e r p a v e 技术出现以来 我 国对 S u p e r p a v e 技 术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直接应用上 在 S u p e r p a v e设计方法的研究仍然很有限 存在很多问题 更 深层次的研究也 比较有限 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实际 情况 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地研究 S u p e r p a v e 设计方法 2 设计集料结构的选择 文中以锡太一级公路为例 以锡太 L M 2标的中面 层 S u p l9沥青混合料进行 目标配合比设计 锡太一级 公路把美 国 S u p e r p a v e沥青 混合料设计 标准 A I S P 1 作为参考 并利用 国内的 J T J 0 3 2 9 4 公路沥青 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标准中规定的马歇尔试验为试验 方法 通过对试验数据处理 得出 S u p l9室内配合 比的 马歇尔试验数据 依据试验结果 进行 了水稳定性能 浸水马歇尔试验 高温性能 车辙试验 试验验证 1 沥青用量 设计最佳油石比是混合料设计 最核心部分 不同混合料油石 比很大程序影响混合料 的使用性能 沥青用量多 了 易产生车辙现象 少 了 易导致强度不足 它是影响油石比的关键因素 l0 0 6 D 加 0 粒径 mm 图 1 初试三种级配曲线 参考 S u p e r p a v e 设计 分别测定集料粗 中 细三种 集料的物理指标 列如密度 含水率等 利用初始沥 青含量分别制成试件 进行试验 当空隙率为4 时 分别计算出这三个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 并 低温建筑技术 2 0 1 5 年第9期 总第 2 0 7期 对沥青混合料的粒料间隙率 V M A 饱和度 V F A 矿粉与有效沥青之比 F A 初始旋转次数的压实度 G m m 等进行测定 得出数据 图 1 为初试三 种级配曲线 级配满足要求 在允许范围内 2 试验级配的评 价 根据粗 中细三种 不 同的 级配估算沥青用量 采用 4 3 沥青用量制成几组标 准试件 设定符合试验的温度 旋转压实仪的单位压 力为 0 6 MP a 制做标准试件 根据交通量数据 大于 a 用油量 用油量 2 0 0 0 0 0 0 0次 确定初始压实次数 设计压实次数和最 大压实次数 分别为 8次 1 0 0次 1 6 0次 成型后的 试件静置 1 2 h后脱模 测定其毛体积相对密度 并采 用计算值确定最大理论密度 计算出空隙率 矿料骨 架空间隙率 沥青饱和度 根据三种级配估算沥青用 量在4 5 4 4 4 3 时的试验 可以得压实度大的 级配且符合 S u p e l T a v e设计要求 以此级配为设计级配 髫 8 5 0 8 0 0 7 5 0 7 0 O 6 5 0 6 0 0 5 5 0 用油量 一 一 一 J J 一 一 一 一 一 一一 3 5 4 0 4 5 5 0 5 5 用油量 图2 沥青混合料 S u p e r p a v e 体积指标与沥青用量关系曲线 3 设计级配的沥青用量 设计级配确定后 还需确定设计旋转压实次数下空隙率为 4 的沥青用 量 根据 S u p e r g I a v e设计方法 选择沥青用量为 3 8 0 4 3 0 4 8 0 5 3 0 N设计压实次数为 lO O次 表 1 设计级配 四种 沥青 用 试验 结果汇总 沥青用量 3 8 4 3 4 8 5 3 最 大 理 论 密 度 g e m 2 5 4 4 2 5 2 8 2 5 1 4 2 4 9 8 试件编号 1 2 1 2 1 2 1 2 毛 体 积 密 度 g cm I 3 2 4 1 1 2 4 1 3 2 4 2 7 2 4 2 5 2 4 4 0 2 4 3 6 2 4 4 7 2 4 4 3 初始压实 8 4 2 0 8 5 0 o 8 5 7 0 骶9 0 设计压实度 9 4 舳 9 6 0 0 9 7 0 o 9 7 9 0 根据 表 1中 可 以 得 到 沥 青 用 量 为 3 8 0 4 3 0 4 8 0 5 3 0 时的体积性质 推算 出设计沥 青用量为4 3 2 及其对应的体积性质 见表 2 4 设计结果 采用经验沥青用量 4 3 2 成型 试件 测定在最大压实度为 1 6 0次时 试件中沥青用量 为4 3 2 时的体积指标 结论为 沥青用量 4 3 2 压实度 9 6 1 V MA为 1 3 0 2 大于 1 3 O V F A为 6 9 0 2 在 6 5 一 7 5 之间 F A为 1 2 4满足 0 6 1 2 初始压 实度 8 5 6 小 于 8 9 最 大压实度 9 7 6 小于 9 8 沥青混合料 S u p e r p a v e 体积指标与 沥青用量关系曲线见图2 表 2 四种沥青用量沥青混合料体积性质 注 表示当 级配通过限制区下方 粉胶比 可增加到0 8 一 1 6 分析试验数据 设计级配为密实度大的级配 配 合比为集料 1 集料 2 集料 3 集料 4 矿粉 2 8 0 O O 0 0 O 0 0 6 5 4 3 2 1 0 李瑞红等 S u p e r p a v e配合 比设计方 法应用研究 3 3 0 1 2 0 2 3 0 4 0 混合料体积指标为 为 4 S u p e r p a v e标 准 为 4 V MA为 l3 0 2 1 3 0 V F A 为 6 9 0 2 在 6 5 一7 5 之 间 D P 为 1 2 4在 0 6 1 2之 间 G m m 最 初 8 5 6 8 9 G m m 最 大 9 7 6 9 8 3 S u p 1 9路用性能分析 1 马歇尔试验 试件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成 型 得 到的马歇尔指标为 击实次数正反 7 5次 稳定 度 k N 1 1 4 5 流值 0 1 m m 2 2 4 空隙率 4 8在 3 5 5 5 之 间 沥青饱和度 为 6 6 9 o 大于 6 0 小于7 5 在允许值范围内 残留稳定度 为 8 9 8大 于要求值 8 5 2 水稳定性及高温稳定性试验 以最佳油石 比成型试件后 进行浸水 马歇尔试验 冻融劈裂试验 和车辙试验 6 0 C 通过浸水马歇尔稳定度得出 马 歇尔稳定度 1 1 4 5 k N 浸水马歇尔稳定度 1 0 2 8 k N 残 留稳定度 8 9 8 大于要求值 8 5 均满足要求 最 佳油 石 比下 的冻 融 劈 裂 检 验 无 条 件 劈 裂 强 度 0 9 8 6 2 M P a 条件劈裂强度为 0 8 6 0 0 M P a T S R 8 7 2 大于要求值 8 0 车辙试验结果 沥青用量 4 3 动 稳定度平均值 3 8 3 9 b m m 大于等于要求值 采用 符合要求的原材料 最佳沥青用量为4 3 油石比为 4 5 制成试件 的空隙率 V M A V F A 饱和度 等数 值均满足要求 且抗水害性能 良好 本次利用 S u p e r 上接 第 l4页 护方式对 R P C抗压性能 的影 响 试 验结果表 明 没有 进行蒸汽养护 的试块 强度很 低 是 由于在 常温下 活性 材料发生水化反应的程度不高 甚至有些没有发生二 次水化反应 高温养护可促使水化反应迅速进行 同 时高温养护能够促使试块内部气体排出 使得强度提 高 养护方式及蒸汽养护天数对其强度影响规律及 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5 最优配合比的选择 表 2 最优 R P C配合比 水胶比水泥硅灰矿渣粉石英砂 减水剂 钢纤维 水 0 2 0 1 0 3 0 2 5 1 2 2 0 0 4 6 5 0 2 0 l 0 3 0 2 5 1 2 2 3 0 4 6 6 通过对试验 中各 组试块 的流 动度性 能指 标 抗 压 强度和经济指标的综合考虑 因加入钢纤维会使造价 大大增高 文中选择 了两组最优配比 一组含钢纤维 另一组未含钢纤维 比值为体积比 如表 2 所示 2结语 水 胶 比是影 响 R P C强度 的关 键 因素 在 一定 范 围内 随着水胶比的增大 抗压强度逐渐降低 而流动 p a v e 配合比设计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结果可为生产 配合 比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但 S u p e r p a v e仍需不断 进行试验研究 通过生产配合 比的设计及验证 确定 符合当地环境和各项指标的S u p e r p a v e 配合比设计 这 对提高路面耐久性和使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锡太公路用 S u p e r p a v e 配合比设计方法 在合理选 择原材料的基础上 对 S u p l9沥青混合料进行 目标配 合 比设计 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又批判地继承和发 展地研究 S u p e r p a v e 设计方法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以 后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泽宏 沥青混合料不同配合比设计方法对比研究 D 长 沙 湖南大学 2 0 1 4 2 汤雄 S u p e r p a v e在甘肃 高速 公路 沥青路 面中 的研究 与应用 D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2 0 1 2 4 3 林彩明 炎热多雨地区 A C一1 0型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J 大众科技 2 0 1 2 5 7 5 4 郑鑫 基于 S u p e r p a v e和马歇尔方法的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 研究 D 西安 长安大学 2 0 O 8 5 收稿 日期 2 0 1 5 0 5 一1 3 作者简介 李瑞红 1 9 8 0一 女 黑龙江鸡西人 硕士研究 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