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之我见.doc_第1页
土地流转之我见.doc_第2页
土地流转之我见.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流转中国农业的必然之路 首先来了解一下土地流转的定义。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有很多网友说“大面积土地流转目的是对农业进行彻底的资本主义改造”,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土地流转是规定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即,土地本质上归农民所有,转让的只是使用权。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房屋出租,只是出租,房产证还是归户主所有。认为土地流转是资本主义,这是对土地流转的歪解。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留承包权,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圈地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从十五世纪70年代后期起,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进行了圈地的地主,无论是亲自经营资本主义农场,还是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他们都与资本主义发生了密切关系,都被资产阶级化了,马克思把这种地主贵族称为“新贵族”。由此可见,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以农民的血肉和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与圈地运动不同,中国的土地流转将按照“土地确权、两权(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价值显化、市场运作、利益共享”方针,依据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对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实行有偿有期限流转制度。农业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其要点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市郊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政策,是没有可比性的! 土地流转,是中国农业的必然之路。中国的农业已经到了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刻!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大量进城打工,使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造成土地大量荒废,使得中国的粮食面对巨大压力。民以食为天,如果粮食出现问题,社会何以安定,经济如何发展?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生产下来很容易,上去很困难。所以粮食生产一旦滑坡以后,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逐步恢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技术、气候等等,具体来说,至少有四方面。第一,耕地资源减少,1996到2007年减少了1.25亿亩耕地,年均减少1136万亩,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除了耕地面积减少以外,我们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耕地质量下降。现在现有耕地中有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第二,水资源短缺。正常情况下,每年农业缺水大体上是在300亿40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资源长期是面临不足的状况。即使在水资源不足情况下,我们还面临着问题,就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另外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比较低。第三,劳动力素质下降。主要由于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多数是妇女和老年人,所以出现了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的现象。这个现象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因为毕竟这批人的接受能力不像青年人来得那么快。第四,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呈加重趋势。应该说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多发,对农业部门来说面临着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2004年因灾损失粮食是610亿斤,2005年因灾损失粮食是690亿斤,2006年因灾损失粮食是894亿斤,2007年因灾损失粮食是1079亿斤,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这是指气象灾害造成的。除此以外还面临着种粮成本上升,种粮效益下降等问题,也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是相当不容易的。任何时候都松懈不得、麻痹不得。以上四点制约因素中,只有第三点是能够在短期内初见成效的,因此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据统计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反租倒包。按照群众自愿、有偿的原则,由村集体反租农民承包的土地,签订土地反租合同。村集体将反租的土地再包给其他用地主体,由村集体与用地方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土地反租倒包目前主要有五种用途:一是解决农业范区的用地问题,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高效农业示范区。二是进行高效农业规模经营,大面积的区域化种植规模经营,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三是解决农业开发商的用地问题。四是解决牧业小区用地问题。承包方将土地统一规划后,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立牧业小区。五是解决路域综合整治的用地问题。道路和区域的综合治理,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农民的承包耕地。而通过这种形式,将需要使用的土地统一倒包过来,对于农民和用地单位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二)转让。转让是指在承包期内,经发包方同意,承包方将承包的土地转交给第三方,由第三方代替自己为发包方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这类转让方式经村集体同意后签订转让合同,实际兑现由转让对象代行。实行这种办法一般是转让方常年在外经商办企业,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三)互换。土地互换是由二个方面的需求形成的。一是在落实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过程中,为了求得公平分配,一般农户要分到散落在村四周过小的地块四、五处,多者可达六、七处,耕作起来十分不便。因此,延包刚一结束,有的农户为方便生产,主动自找对象互换土地。二是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由村集体组织,村民之间通过自愿互利交换土地的办法,实行统一规划、规模开发。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群众对土地依赖程度大,集体经济欠发达的村。其特点是村集体容易管理,群众容易接受。(四)租赁。农民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用地单位或个人,保留土地承包权,在租赁期内,收取租赁费。土地延包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用地的主要形式是直接租赁,现在是经村集体同意,用地主体与农户直接签订租赁合同。主要补偿方式是按双方协商的结果付给农民土地租赁费和青苗补偿费。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易操作、纠纷少,农民可在承包期内自主决定是否租赁及租金。从租赁的效果看,租赁双方都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还能促进当地高效农业的发展。通过以上几种形式,农民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流转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更重要的一点,解决了农村大量土地荒废的境地,缓解了我国的粮食压力。对于现如今,出现的一些问题,本人认为这不是土地流转政策本身引发的,而是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的违法行政和一些农民对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从而使其受损。提倡土地使用权流转,一直是中央农村政策的重要内容。权威人士指出,土地流转必须遵循“条件、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如何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和管理,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一个极其紧迫的课题。农村改革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搞土地流转,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曾因强迫命令搞流转而遭致农民反对的一位乡镇干部对此深有体会:咱不能瞎整,不能代替农民去选择。如果硬干,农民就反对,农村就会出乱子!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给农民以“长效定心丸”,不能打任何折扣,这是搞好土地流转的基础。搞好土地流转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稳定。政府部门必须加以引导和管理。面对中国粮食压力越来越大的局面,土地流转势在必行。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实施过程的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土地流转政策的好处,反过来才会使政策能够得到最实施,从而达到良性循环。注土地流转合同范本:/s/blog_00008eb50100g97v.html很不错。首先提前交了作业值得表扬!再次态度很好!这篇文章思路很好,论点“土地流转,是中国农业的必然之路”很鲜明,在倒数2、3段内容很好,但可以修改一下角度,使之更贴合主题,不然有跑题之嫌。文章论据选择的不错很有针对性,如果在力度上再努力点就更好了。比如说第三段所提出的“中国的农业已经到了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刻!”,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分论点,然而仅仅只有第四段短短的论证,而且第四段只有讲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农村劳动力流失,土地荒芜,危及粮食安全,而且这个论证没有事实性数据作为辅助,很单薄。想要做到充实,大概只有平日多积累了。如果万一这个分论点不能得到充分的论证,则会有伪命题之嫌,因此在论据或论点的选择上要保证合理、合适、合情。再说说第二段的批判论证法,运用的非常恰当,而且批判的靶子选择的很合适,论证的也很合理。当然还是要更有力度,要突出强调不是资本主义改造,可以适当把土地流转与资本主义改造的不同相对比。而且,在这段中对于“四项基本原则”政策的运用很不成熟,生搬硬套,多看些政论文,学习如何灵活运用政策,很有必要。“土地使用权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下的论述非常好,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