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税费改革之后潮汕地区农村债务调查情况及其解决途径 许瀚元 黄秀华 李伟霞 杨冬华摘要:农村债务问题是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的一大难题。能否正确处理农村债务问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成败,而且会直接困扰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以及危及农村基层政权。本文以税费改革之后为切入点,以潮汕地区农村债务问题为研究对象,来剖析其背后所隐藏的农村债务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治理对策。关键词:税费改革;农村债务The Survey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Debt of Rural Areas in the Chanshan Region after the Reform of Rural TaxesXu hanyuan Huang xiuhua Li weixia Yang donghuaAbstract: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ies in processing the reform of rural taxes is the debt problem. Whether we could deal with the debt problem has not on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ult of the reform of rural taxes, but also connect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and the regime of the primary-level organization. Our article is analyzing the debt problem that is happening after the reform of rural taxes.Key words:reform of rural taxes;Debt of Rural Areas1 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债务的现状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1.1.1 研究背景近几年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经全部宣布全面停征农业税。在此过程中,国务院又出台了若干粮食、种子直补、限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等措施。这一系列惠农政策直接带来了农民收入在2004年上半年高达10.9%的增长,出现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GDP增幅的好势头。可以自豪地说,农业税这一在我国存续了上千年的税种将会彻底同8亿多农民朋友挥手告别。农业税的取消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件,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税的取消,将直接导致与其相适应的诸多原有体制发生一系列重大而又深刻的变革。农村债务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看似跟农业税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到农业税取消带来的成果,进而影响到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1.1.2 实证依据去年“两会”中,“三农”问题是最热门话题。随后中央和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温总理报告中有两个数字给大家印象深刻: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计2626亿元人民币,比前年增长了2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这些税费改革所带来的成果都是许多年来所没有的。但今年“两会”中,“三农”问题仍是热门话题。三个“一号文件”,既说明“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三农”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主要作者简介:许瀚元(1983-),女,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本科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从税费改革以来,呼吁关注和重视农村债务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参加全国人大的代表都将乡村两级大范围欠债极为普遍的现象作为议案提出。一些代表指出这些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发展公益事业、工资和办公经费超支,还有其它机关办公条件改善、报刊征订、植树造林、其它达标升级及历史欠账等。04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政府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但很多代表担心中央给农民的钱很有可能被村镇拿去还债了,而没有到农民手里。一些人大代表提出虽然中央给农民的好处挺实惠的,但是很多农民担心最后得不到。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做出承诺: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提出了“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但仍有不少代表呼吁:税费改革莫忘乡村债务。湖北金龙泉集团董事长李大红代表在小组会上发出呼吁:“巨额村级债务给农村经济秩序、农村税费改革、干群关系等带来不利影响,化解农村债务问题刻不缓。”1.2 税费改革光芒掩盖下的农村债务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镇村债务还有上千亿元,如农村税费改革启动最早的安徽省目前乡镇负债还有132亿元,镇均负债753万元,村级负债32亿元。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县乡都有负债而且债务逾期不能偿还现象比较突出。取消农业税前,由于有农业税附加,镇村两级在还债时都还可以在农业税附加上勉强做点儿文章;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作为一级财政,还勉强可以东拼西凑挤出一点资金用于还债,而对于村组一级来说,取消了农业税就等于彻底断掉了化债的资金来源。2003年6月25日,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交的数据显示,我国县乡一级财政赤字严重。截至2001年底,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李昌平在他的我向百姓说实话中为我们算了一笔骇人听闻的账:全国近3000个县(市),如果平均每个县(市)的债务按23个亿计算,全国农村债务大约在6000亿9000亿元之间。有官员统计,中国乡镇近5万个,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余万元,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对于农村债务,不少地方出台了诸多具体措施,但随着近两年来降息、锁定债务、债务核消、拍卖闲置资产等办法的先后实施,虽然化掉了一部分债务,但还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债务无法化解。据许多地方的基层干部反映,上级出台的化债措施,如通过发展经济化债、清收债权化债等,在操作中都不切合实际,尤其是对村组债务而言,更不具有多少可操作性,因为村组一级有欠债的早就把集体资产用来抵债了,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化债无疑是一句空话,“远水解不了近渴”。再如要求通过清收债权化债,实际上很多债权都只是帐面数字,已经成了无法收回的死帐。如湖北襄樊市襄阳区东津镇近两年采取了多种办法,才化解了不到20%的债务,目前镇级负债还有6800万元,村组债务还有1.1亿元,即每个村平均负债206万元。按照现有的规定,目前村组一级债务化解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村组债务的债权人主要是分散的农户和村组干部,在索债无果的情况下,不少农民(包括村干部)选择了以债权抵交自己承担的农业税的办法,由此更引发了一系列纠纷,使许多地方完成的农业税也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帐面数字。税费改革与农村债务的关系之历史演变农村债务问题不是税费改革带来的,是历史遗留问题,却在税费改革中突现出来,成为税费改革的又一难题。处理不当会给改革造成障碍,从而引发不稳定因素;不处理,改革又难以顺利进行。综观赋税制度变革,从汉代的“轻徭薄赋”到唐代“两税法”,从宋代“方田均税”法到明清“一条鞭法”,中国农村税赋改革都没有走出“黄宗曦定律”的怪圈。“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规律在中国社会农村税赋改革的历史中演绎得淋漓尽致。为减轻农民负担,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将明暗正杂诸税悉并为一条的税收改革。仅在明清两代,便有“征一法”、“一串铃”、“一条鞭”、“地丁合一”等。但改革大都是在初期众弊为之一清,然而长期下来却无一例外地违背改革初衷。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可以说中国农村税赋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积累莫返之害”的历史。新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无疑为我们走出“黄宗曦定律”怪圈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历史的规律使我们不得不警惕取消农业税后的相关问题也将出现。温家宝总理说过,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要改革农村不适宜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的确,机构的臃肿已经严重制约着农村的改革。食之者众,生之者寡。一个乡财政供养人数高达三四百人,有的到了1000人,基层财政的举步维艰程度可见一斑。取消农业税对一些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无疑是“釜底抽薪”。另一方面,农业税的取消也使得农村债务的毒瘤将高高悬起。农业税的取消也就断了农村债务偿还的一部分源头。今年,财政部在全国20个省的80个县,对县乡政府债务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表明,全国乡村负债目前总债务额超过5000亿元。而这5000亿元的债务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的。由此看来,在保证农村基层政权稳定的前提下,完成基层政府机构的精简与乡村债务的消化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必须面临的挑战。 当然,面对农村财政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国家也会有相应的转移支付措施。取消农业税后一段时期内,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财政资金很大部分将来自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 从经济学上讲,转移支付资金具有明显的“免费午餐”性质。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又成了取消农业税后的另一道难题。如果没有对农村政府和提供公共服务行政事业主体管理监督制度,就会出现尴尬局面:一方面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成为一个“大黑洞”,使得政府财政背上巨额赤字和债务包袱;另一方面是农民却没有真正得到转移支付的好处。如何做好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与监管,更多地集中在提供教育和行政事业费、基础设施建设等地方性公共物品开支部分,从而实现农村福利的最大化,对我们真正落实全面取消农业税政策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 从农村现实利益既得者角度来看,农业税的取消难免会触及到一些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敏感的神经。当“农业税”这条通道被国家“无情”地掐断之后,他们会甘心吗?他们会罢休吗?他们还有没有别的花样?如果一些下级机构为了维持生存和利益,想着法子去开辟新财源,弥补取消农业税带来的财政损失,那么农民从取消农业税中得到的实惠将很快被消食。这也是全面取消农业税要真正取得效果所必须正视的问题。任何赋税改革都难以弥补制度的缺陷重复的历史述说着同样一个道理。农村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更需要农村制度的自我完善。全面取消农业税改革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以潮汕地区为实证分析对象3.1农村债务背后的历史纠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据地方财税部门的官员分析:“乡村债务负担沉重,很多都是历史形成的,情况非常复杂,既有政策性、体制性原因,也有下面管理不善、突发事件等原因。”过去的乡镇,不仅有所谓的“六套班子、七所八站”,而且,由于分流渠道的匮乏,约束和监督机制的缺失,即使精简机构,执行起来往往是减了机构不减人,庙少了和尚照样多,精简只不过是将人员负担“从扁担的一端挪到了另一端”,而且还增加了“重量”。而同时,长期以来,乡村两级政府的财务管理往往是行政首长说了算,资金缺少有效监控。而基层政府带头大办乡镇企业,往往是由政府主导,不能够真正按照市场规律,盲目投资上马,甚至一些项目,“建立之日,就是停产之时”。而今,大批乡镇企业的破产,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基层债务迅速攀升。另外,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债务逐渐显性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分析说,我国实行分税制的主要意图之一是扭转过去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过低的局面,这符合分级财政体制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客观地说,与较充分发挥中央自上而下转移支付调节功能的要求相比,目前中央财力集中程度还不够,仍有待逐步提高。然而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趋向被盲目推广和延伸,在省、市形成了上级政府都应集中资金的思维逻辑。财权上移的同时,基层政府又面临着事权下放的局面。自1990年代以来,自上而下的各种文件,要求地方完成各种达标升级任务。最终,自上而下的各级任务都被完成了,但后遗症却留了下来,积累下来的债务成了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农村债务问题,实际上是中央政府通过分税制改革,把财力向中央集中,却继续让基层政府承担农业基础建设、义务教育、卫生医疗等开支造成的历史欠债;是中央政府在税基很小、负担很重的农村一次分配的不合理和二次分配的缺失的双重背景下造成的财政包袱;是中央政府的信用透支,它既造成了基层政府公信力和执政力的降低,恶化了干群关系,又破坏了长久以来的农村金融秩序,延缓了农村的资本化过程,实际上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3.2农村债务之困2006年寒假,我们到广东省潮州市A乡及E村、汕头市B乡及F村、揭阳市C镇及G村和汕尾市D乡等地,就乡村债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对广东省潮汕地区来说,这些地方的问题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在调查中采取债务人报告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乡村债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表1 调查乡镇历年债务余额(万元)年份A乡B乡C镇D乡199910082.5892000102.393.4892001345272.6892002634.5362.7302.22003665.6399.6563.0543.92004640.0331.6563.0648.32005640.0335.01123.5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调查的4个乡镇和3个村都存在规模庞大的债务。从表1可以看出,自1999年以来,4个乡镇的债务增长速度都很快,到2004年底平均债务余额已高达545.7万元。B乡6年内债务规模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20.1%;A乡增长了5.4倍,年均增长32.4%;C镇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50.5%。表2显示,1990-2002年,F村和G村借款总额都超过100万元。到2002年底这两个村的借款余额分别为30.4万元和16.5万元,如果加上应付款,债务规模会更大。村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总计E村02.33.34.982.21.9014.68F村13.657.4020.6713.407.512.491.05113.4G村046.500000193.3表2调查村历年借款规模(万元)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表明,债务用途对债务规模产生了较大影响。办公场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兴办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这些项目的兴办一般会急剧增加乡村负债的规模。如C镇2003-2005年债务规模剧增的原因就在于工业园区的拆迁与建设,A乡2003年债务规模剧增的原因是修建了宏伟的乡政府办公楼。一般而言,从用途来看,发达地区乡镇的负债主要用于兴办企业,提供投资额较大的公共产品,如C镇所有的债务都用于举办企业和工业园建设,负债额较大。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乡村债务用于发工资、上缴税费任务,负债额因而较发达地区低。表3乡镇政府负债的用途结构(万元,%)A乡B乡C镇D乡兴办乡镇企业数额89261.6比重15.8%35.3%农业综合开发数额12.1314.2比重2.8%42.4%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数额47494.1比重84.2%12.7%办公场馆建设数额345404.4比重46.3%9.2%0.6%发工资数额400.111044比重53.7%25.2%5.9%上交税费数额181.2比重41.5%其他数额93.122.7比重21.3%3.1%总计数额745.1463.4563741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乡村债务的债权主体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非正规金融组织,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上级财政,单位和私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乡镇干部)等。表3为样本乡镇2001年底的债权人构成表。表4为调查村1990-2001年借款的债权人构成表。表4调查村借款的债权人构成(%)村来源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E村正规金融机构10010040100100私人60F村私人3.919.451.411.515.7100100正规金融机构60.171.853.726.9上级财政10036.18.79非正规金融组织48.734.857.5G村正规金融机构100100100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表5调查乡镇债务分析指标(元,%)分析指标乡镇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债务依存度A乡00.535.853.29.300B乡38.117.949.092.47.932.1C镇0003.5213.721.6债务率A乡2.622.450.493.594.4B乡45.837.379.5201.4254.2165.186.6C镇6.96.35.015.130.314.823.2农民人均负债表A乡36.737.2125226.6236.9231B乡20.124.165.787.496.379.980.7C镇37.638.038.1131.6291.6297.0604.3农民个人负担率A乡1.41.54.610.710.5B乡1.11.02.53.74.03.23.2C镇0.840.760.742.55.45.210.1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计算4潮汕地区农村债务的构成和特点4.1债权结构乡村债务的债权主体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非正规金融组织,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上级财政,单位和私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乡镇干部)等。表6为样本乡镇2004年底的债权人构成表。表4为调查村1995-2004年借款的权人构成表。表6乡镇政府债务的债权人构成(万元,%)A乡B乡C镇D乡正规金融机构数额62010.7349.8219比重96.9%3.2%62.1%34%上级财政数额2056.680.6比重3.1%17.0%12%非正规金融机构数额217.5比重65.6%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数额290.4比重45%单位数额23比重3.5%私人数额46.8213.235.3比重14.2%37.9%5.5%总计数额640331.6563.0648.3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表7调查村借款的债权人构成(%)村来源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E村正规金融机构10010040100100私人60F村私人3.919.451.411.515.7100100正规金融机构60.171.853.726.9上级财政10036.18.79非正规金融组织48.734.857.5G村正规金融机构100100100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农村债务的构成有如下几点:1、向银行、信用社的借款;2、向干部职工及其亲属借的集资款;3、其它欠款,如招待费、工程劳务费、拖欠职工工资等;4、拖欠计划生育的超生罚款;5财务管理不严,集体资产流失严重;6、部分村干部贪污挪用公款现象严重;7向银行贷款大搞形象政绩工程;8村办企业管理经营不善亏损严重;9、受社会不正风气影响,乡、村级干部吃喝挥霍严重。上述情况及我们所掌握的其他地方的材料表明,正规金融机构是乡村债务中最主要的债权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基层政府或者组织的重要资金供给者。对乡镇政府而言,县级财政也是借贷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向县级财政借贷包括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用于弥补预算内资金的不足或者应付突发事件,比如D乡的清盘借款,因为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后,债务必须由乡政府财政兜底,县财政先垫借出来,然后逐年在下拨款里面扣除,年息3%;二是项目贷款,资金跟着项目走,比如B乡的林业开发贷款。非正规金融组织主要是农村合作基金会。1999-2005年B乡累计从基金会贷款304.9万元,用于发工资、建办公大楼和上缴税费任务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私人成为乡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借贷渠道。私人主要指的是乡村干部、个体工商户。乡村对私人的债务有借款和应付款两种形式,借款包括各种名目的集资、临时周转借款,应付款则是因为拖 欠工资和工程建设款而发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债权人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发达地区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都比较充裕,金融机构和私人成为负债的主要债权人。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除了正规金融机构和私人以外,上级财政以及各种非正规金融组织也是重要的债权人。实际上,乡村债务正在经历一个由公共债权向私人债权的重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的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乡村建设等主要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乡村借贷的主渠道是农行和信用社,基本上没有单位和个人债务。1993年开始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实际上加快了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资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使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和农村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乡村获得的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急剧减少。到1998年以后,广大乡村尤其是村级组织几乎不可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同时,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以“九五”时期为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9年为8.82%,2000年为8.30%,2001年为10.69%,2002年为8.23%,2003年为7.75%。其中2001年的比重有所提高,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特大水灾。这五年中,国家财政收入从1999年的7400亿元增至2005年的16386亿元,增幅达121%;但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只从700亿元增至1231亿元,增幅仅为75%。因此,乡村融资不得不依赖主要由私人组成的民间借贷市场。有相当大的比重,比如D乡,这类用途的负债占到13强。不过,“在城市偏向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要求,经常只是为了得到贷款或者援助而表面敷衍,并没有落到实处。”(林毅夫,2002)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也是如此,解决资金紧缺的激励刺激基层政府向国外资本借贷。D乡向国际农发项目贷款218.7万元,借贷时用的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名义,但借款的实际用途并不仅仅是农业开发,这使得农业综合开发大打折扣。对债务的使用作历史性的考察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乡村负债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从债务的表现形式来说是融资性债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完成上级政府规定的税费任务以及发工资成为乡镇的沉重负担,债务的用途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发生了由生产性负债到非生产性负债或者说由融资性负债到赤字性负债的根本性变化。由于绝大部分乡村集体企业停产、倒闭或者转制,政府从生产竞争性领域退出,转向通过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等手段吸引外部资本,推动个体和私人企业的发展,东部地区的负债由生产性投资转向基础设施建设。4.2特点它包括了1、债务面广,据调查许多乡级负债面高达95%以上,村级负债面也达到90%以上;2、债务额大;3、债务利息率高,一般高达15%,有的甚至达到20%-30%,远远高于国家正常利率;4、债务累积时间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5多为非法集资、借款;6、出现了新一轮的高息抬款等特点。4.3债务用途结构乡村借贷款主要用于兴办乡村集体企业、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从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公设施建设,发工资以及上缴税费任务等。表5为样本乡镇2004年底累计发生债务的用途结构。 从表5可以看出,在2004年D乡的债务余额中,用于兴办企业的债务占总量的35.3%。另据我们调查,从1996年以来C镇发生的5笔借款中有1笔直接用于兴办企业,3笔用于工业园建设,也与兴办企业有关。其他地区的调查也表明,发展乡村集体企业等生产性支出是形成乡村债务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综合开发指的是围绕农业增产增效而开展的各项建设,比如饶平县搞的所谓“三冬一改”和优化种植结构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贷款来源于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国际农发基金以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非正规金融组织。这些资金通常由乡镇政府统一承贷,然后转贷给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户,或者为他们提供担保。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一般比较大,在其债务总额中占表8调查村债务分析指标(%)指标村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债务依存度E村18.128.138.918.05.4F村30.841.525.32.3G村3.414.2村债务率E村18.128.123.324.42.8F村40.138.590.298.1G村12.25.28.28.15.07.57.6村偿债率E村19.641.418.011.1F村27.432.017.111.7G村3.47.221.613.24.20.90.4个人负担率E村0.811.061.241.220.42F村3.97.57.16.37.19.08.77.6G村2.61.74.83.63.72.9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计算5风险分析结果 偿债率是按已支付的还本付息额计算,由于所调查乡镇实际还本付息很少,这个指标对乡镇没有多大意义。本文主要用债务依存度、债务率、农民人均负债额、农民个人负担率分析其债务风险。对村一级还使用偿债率指标。根据表8,我们可以对乡村债务的风险状况做出如下分析判断:1、乡村财政(财务)支出,尤其是乡镇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较高,不少年份超出警戒线。根据农业部的调查,1998年乡镇政府债务依存度为10.98%,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还没有超出20%的警戒线。但从我们的调查样本来看,每个乡镇都在一些财政年度超出警戒线。B乡年年都借债,债务依存度总体非常高,平均为39.6%,1996年以来,有4个年度大大超过了警戒线,其中1999年更是高达92.4%,这意味着该年度B乡基本上依靠举债度日。A乡有2个年度的债务依存度大大超出了警戒线。C镇有2个年度超出了警戒线。但是从总体上看,财政收入差的乡镇比财政收入好的乡镇债务依存度高,超出警戒线的年份也多。村级财务的债务依存度有些年份也很高,大大超出了警戒线。2、乡村债务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债务清偿能力高低不等。欠发达地区乡村的债务率都比较高,尤其是B乡,2003和2004年债务余额连续两年超出财政总收入的2倍。A乡从1998年以来,年年借新债,没有偿还任何债务,债务率逐年上升,4年时间内负债率提高了35倍,年增长143.2%。C镇的债务余额很大,但由于财政收入基数大,收支状况好,故债务率相对较低,有很强的债务清偿能力。依据债务率,我们可以对乡村进行划分,像B乡和F村这样的乡村,债务余额超出年财政(财务)收入数倍的地方,属于根本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乡村;C镇和G村债务量虽然大,但是财政(财务)收入基数也大,可以安排债务清偿资金,属于完全有能力偿还所欠债务的乡村;A乡和E村介于两者之间,属于通过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城北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设备买卖合同》模板
- 幽门螺杆菌课件
- 巡察档案培训课件
- 岩棉生产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尾气清理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11.2 平面的基本事实与推论
- 9.1.2 第2课时 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 个体美容美发店员工服务合同范本
- 物流及物流辅助服务合同
- 一年级道法集体教研记录
- 两癌筛查工作总结
- 溶液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网上不良信息的侵害及预防
- 大一竞选班长演讲稿
- 有线基础知识
- 互联网广告投放与代理合同
- 2025年自来水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新教师入职工作安排流程
- 2024年中国室内高尔夫设备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