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系检验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生物系检验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生物系检验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生物系检验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生物系检验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系检验毕业论文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血液检验与疾病诊断 1 1 1 血液检验与疾病诊断的关系 1 1 2 研究的目的 1 1 3 实际应用价值 1 第二章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 2 1 血液标本的种类 2 2 2 血液标本的采集 2 2 2 1 采血部位 2 2 2 2 采血时间 2 2 2 3 采血后的处理 3 第三章 血液的检查项目与临床意义 4 3 1 常用的检查项目 4 3 2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4 3 2 1 红细胞计数 RBC 4 3 2 2 临床意义 4 3 3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8 3 3 1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8 3 3 2 临床意义 8 3 4 网织红细胞计数与临床意义 12 3 4 1 网织红细胞计数 12 3 4 2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13 3 5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与临床意义 14 3 5 1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4 3 5 2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14 3 6 血细胞比容测定与临床意义 15 3 7 红细胞各项常数测定与临床意义 16 3 8 血液一般检验的各方法及评价 17 第四章 总结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2 摘 要 血液流经人体的各个组织与器官 在生理状态下 人体的各组 织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是通过神经 体液的调节及平 衡来实现的 这种平衡反映在血液的各种物理参数 生理参数等方 面 因此血液细胞学分析不仅是诊断造血系统各种疾病的主要依据 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可提供重要信息 因此成为临 床检验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内容之一 血液一般检验是指血液检验项目中最基础及最常用的检验 主 要包括红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形态观察 红细胞平均参数计算 网织红细胞计数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和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等 本文章通过探讨血液检验所获得的信息可及时了解发病原因 疾病程度 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 从而为疾病的诊断 治疗 预后 及预防等提供依据 临床可通过血液中各项细胞参数检验和细胞形 态观察对贫血和某些疾病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 关键词关键词 血液检验 参数检验 形态观察 疾病诊断 ABSTRACT Blood through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nd body tissues and organs in close contact in the body breathing transport defense regulate body fluid osmotic pressure and acid base balance and other physical activities maintain the body s normal metabolism and the bala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pathological cases a variety of hematopoietic disorders in addition to direct involvement in the blood often affect the body tissues and organs such as anemia patients reduced function of the blood to carry oxygen can body tissues and organs hypoxia leading to circulatory digestive nervous urinary tract and other system in the correspond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contrast lesions in different organs can also be caus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blood such as systemic inflammation of the tissue infections can cause blood WBC count and classification changes Therefore blood tests for diagnosis of various blood diseases not only the main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other diseas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can also provide a lot of information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clinical test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checks Blood testing is generally the most basic blood test items and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ests including blood count and manual or instrument relat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blood cell morphology the most common coagulation tests cross matching of blood and so on Therefore blood tests can usually timely accurate random fully reflect the situation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body 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 drawn is easy convenient detection is still screening disease other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of the primary selection process Clinical examination by the red blood cell parameters and morphology of blood cell anemia and certain diseases diagnosis 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Check the items are commonly used in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 count hemoglobin red blood cell morphology mean corpuscular parameter calculation reticulocyte count basophilic stippling for determination of red blood cell count and so on KEYWORD Blood Tests Parametric test Morphology Disease diagnosis 第一章 血液检验与疾病诊断 1 1 血液检验与疾病诊断的关系 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 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而血液不断地循 环于全身的每个部分 并将氧气 葡萄糖 氨基酸 无机盐等各种营养物质输 送至各个组织器官 同时将机体的各种代谢产物 如二氧化碳 尿素 肌酐 胆色素等输送至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血液还是免疫过程的媒介物和参加者 也 是酶和激素的运输者 这些都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 把全身连接为一个统一 的整体 进行各种正常的生理活动 因此 除了造血系统本身的各种疾病可以 直接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外 无论机体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器质性或功 能性疾病 均可直接和间接影响血液的各种成分 在数量或质量上发生一定的 变化 在血液检验中反应出来 所以 血液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 依据 1 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也是血液检查在临床上应 用最广的根本原因 1 2 研究的目的 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与全身各组织器官密切联系 参与机体呼吸 运输 防 御 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各项生理活动 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 外环境的平衡 在病理情况下 造血系统的各种疾患 除直接累及血液外 常 会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 例如贫血患者 由于血液携带氧功能减低 可使全身 各器官缺氧 导致循环 消化 神经 泌尿等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反之各组织器官的病变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全身 各组织的感染性炎症可引起血液内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的改变 2 1 3 实际应用价值 血液检验能及时 准确 随机 全面反映机体的基本功能状况 血液一般 检验取材容易 检测便捷 仍然是筛检疾病 遴选其他实验检查的首要程序 2 临床可通过各项血液细胞参数检验和细胞形态观察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或 鉴别诊断 第二章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 1 血液标本的种类 血液标本的种类主要有 3 一 全血主要用于临床血液学检验 如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以及血细 胞形态学检查等 也有用于病原生物学检查和细胞遗传学检查 二 血浆主要用于止血与血栓的检验和少数生物化学项目的检验 如内分 泌激素的检测 三 主要用于临床生物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验 2 2 血液标本的采集 2 2 1 采血部位 一 毛细血管采血又称皮肤穿刺采血 成人常在指端 婴幼儿可在拇趾或 足跟 采血部位应无炎症和水肿 采血时穿刺深度要适当 切忌用力挤压 二 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采血方法 成人多在手臂浅表静脉采血 婴幼儿 可在颈外静脉采血 采血所用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 采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气 泡 采血后应先取下针头 将血液沿容器壁徐徐注入容器 三 动脉采血常用于血气分析 采得的标本必须与空气隔绝 立即送检 3 2 2 2 采血时间 采血时间常因检验的目的不同对采血的时间有不同的要求 空腹采血是指在禁食 8 小时后空腹采取的血液标本 一般多在晨起早餐前 采血 常用于临床生物化学标本检验 特定时间采血 急诊采血的时间 不受时间限制 检验单上应标明急诊 2 2 3 采血后的处理 抗凝剂 采用全血或血浆标本时 采血后应立即将血液标本注入含适当抗 凝剂的试管中 并充分摇匀 如用肝素抗凝 4 则在抽血前先用肝素湿润注射 器 常用的抗凝剂有 草酸盐 草酸钾 草酸钠等 草酸钾 草酸盐 2mg 可抗凝 1 ml 血液 枸橼酸钠 每 1 ml 血液需枸橼酸钠 5mg 肝素 0 1 0 2mg 肝素可抗凝 1 ml 血液 二 及时送检及检测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验室并及时检测 因血液离体后可产生一些变 化 如血细胞的代谢活动仍在继续进行 部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使血糖含量 降低 CO2从细胞内向血浆移动等散逸 乳酸含量增高 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细菌培养的血标本采血后应立即注入血培养皿中送检 并防止标本被污染 第三章 血液的检查项目与临床意义 3 1 常用的检查项目 常用的血液检查项目有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形态观察 红细胞平均参数计算 网织红细胞计数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沉降 率测定等 1 3 2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3 2 1 红细胞计数 RBC 红细胞计数 5 red blood cell count RBC 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 常作为诊断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检测原理 一 显微镜计数法 采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标本稀释一定倍数 滴入血细胞计 数室中 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区域内红细胞数 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二 血液多采用电阻抗法 也有采用流式细胞术激光检测法等 表表 1 1 健康状况下各阶段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数的参考值健康状况下各阶段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数的参考值 红细胞数 1012 L血红蛋白数 g L 新生儿6 0 7 0170 200 成年男性4 0 5 5120 160 成年女性3 5 5 0110 150 3 2 2 临床意义 一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增多可以分为相对性增多与绝对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主要是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增多所致 绝对性增多分为三类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组织缺氧所引起 生理性增加 见于胎儿及新生儿 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增加 见于慢性肺 心疾患 1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组织 无缺氧 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2 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 polycythemia vera 是多能血干细胞突变引起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 性综合征 myeloproliferative syndrome MPS 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 但具 有潜在恶性傾向 部分病例可转变为白血病 二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血红蛋白量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 RBC Hgb 及血细胞比容 Hct 低于参考值低限 通常称为贫血 6 引起红细胞 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概括为两类 生理性减少 病理性减少 贫血原因和发病机制可将贫血分为三大类 红细胞生成不足 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障碍 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障 碍 DNA 合成障碍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素合成缺陷 珠蛋白合成缺陷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浸润所致贫血 内分泌疾病所致贫血 慢性病性贫血 骨髓病性贫血 营养缺乏所致贫血 叶酸及维生素 12 缺乏所 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 遗传性 红细胞膜缺陷 红细胞酶缺陷 珠蛋白合成缺陷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外来因素 获得性 免疫 性因素 机械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 感染或生物因素 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功能 亢进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 多症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G 6 PD 缺陷症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溶血病 药物相关抗体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贫血 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感染或生物因素所致的溶 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失血 急性失血 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三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5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对帮助推断贫血的病因具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 在贫血 病例的诊断中 不仅要进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 6 还必须仔细观察 红细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外周血中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以下几种 图图 1 1 外周血中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情况外周血中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情况 1 大小异常 1 小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小于 6 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 球形细胞 2 大红细胞 直径大于 10 m 见于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也 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 巨红细胞 直径大于 15 m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4 红细胞大小不均 红细胞大小悬殊 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 反映骨 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 2 形态异常 较常见的有 球形细胞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椭圆形细胞 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见到巨椭 圆形红细胞 口形细胞 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靶形细胞 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常血红蛋白病 少量也可见于缺 铁性贫血 其他溶血性贫血 7 镰形细胞 形如镰刀状 白血病 8 泪滴形细胞 见于骨髓纤维化 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等 棘细胞及刺细胞 见于棘细胞增多症 先天 棘细胞及刺细胞 先天性无 脂蛋白血症 也可见于脾切除后 酒精中毒性肝病 尿毒症等 裂细胞 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症 poikilocytosis 因红细胞受机械或物理 因素所致的破坏 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 也 可见于严重烧伤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rouleaux formatioin 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 状 见于高球蛋白血症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时 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发生改变 而促使红细胞互相聚集连结 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 染色反应的异常 低色素性 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 障碍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高色素性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 多染色性 红细胞呈灰色 称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多染色性红细 胞 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 约占 1 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 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见于增生性贫血 尤以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 4 结构的异常 嗜碱性点彩 红细胞胞质内见到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深蓝色颗粒称嗜碱 性点彩 这种细胞称为点彩红细胞 其增多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并伴 有紊乱现象 见于增生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等 在铅 汞 锌 铋等重金属中毒时 点彩红细胞也明显增多 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的指标之一 Howell Jolly 小体 染色质小体 此小体可能是幼小体 红细胞在核分裂过 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 或是核染色质的残留部分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脾切除后 也可见于红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贫血 Cabot 卡波 环 曾被认为是核膜的残留物 现认为可能是纺缍体的残余 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与 Howell Jolly 小体同时出现 常见于溶血性 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脾切除后或中毒等 有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 存在于骨髓中 正常成人外周血 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可见于 1 增生性贫血 以出现晚幼红或 中幼红细胞为主 2 红血病 红白血病 可见原红或早幼红细胞 3 髓外造 血 可见各阶段幼红细胞 也见幼粒细胞及巨核细胞 4 其他 如骨髓转移癌 严重缺氧等 9 3 3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3 3 1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 10 包括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5 种 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 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而分类计数则是 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数 由于外周血中 5 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 在不同病理情况下 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数量或质量的变化 故分析 白细胞变化的意义时 必须计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绝对值 白细胞总数 分类计数的百分数 表表 2 2 健康状况下白细胞数目参考值健康状况下白细胞数目参考值 阶段白细胞数 109 L 成 人4 10 新生儿15 20 6 个月 2 岁11 12 表表 3 3 白细胞类型及各细胞所占比例白细胞类型及各细胞所占比例 白细胞类型百分数绝对值 109 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 50 4 0 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 702 7 嗜酸性粒细胞0 5 50 02 0 5 嗜碱性粒细胞0 10 0 1 淋巴细胞20 400 8 4 单核细胞3 80 12 0 8 3 3 2 临床意义 通常白细胞数高于 10 109 L 称白细胞增多 低于 4 109 L 称白细胞减少 由于外周血中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尤其以中性粒细胞为 主 故在大多情况下 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因此 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通常就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 9 一 中性粒细胞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2 中性粒细胞减少 3 中性粒细胞的 核象变化 4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引起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 大致上可归纳为反应性增多和异 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 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 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 应激反应 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因此 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 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 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前者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大量 增生 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如白血病细胞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 急性感染或炎性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等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 粒细胞白血病 20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ML 的亚型 中 M1 M2 M3 的亚型中 M4 和 M6 型均可有病理性原始粒细胞在骨髓 中大量异常增生 但外周血中出现白细胞数增高只有不到 50 的病例 一般增 至 10 50 109 L 超过 100 109 L 者较少 而其他较少病例白细胞数在正常范 围或减少 甚至显著减少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1 CML 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显著 增高 达 100 600 109 L 早期无症状病例可在 50 109 L 以下 血象中粒细 胞百分数常在 90 以上 可见到各发育阶段的粒系细胞 以中幼和晚幼粒细胞 数量较多 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不超过 10 骨髓增殖性疾病 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骨髓增殖性疾病性血小板 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可包括在此类疾病的范畴中 本 组疾病均系多能干细胞的病变引起 具有潜在演变为急性白血病的趋势 7 2 中性粒细胞减少 又称为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低于 4 109 L 称为白细胞减少 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 5 109 L 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低于 0 5 109 L 时称 为粒细胞缺乏症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 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某些感染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其他等 3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 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而 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 以 3 叶居多 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 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 1 13 约 1 5 比值增大 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的比值 1 13 时 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 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前更 幼稚阶段的粒细胞 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如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 分叶在 5 叶以上的细胞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超过 3 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图图 2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 称为再生性左移 表 示机体的反应性强 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 常见于 感染 类白血病反应等 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 甚至减少者 称为退行 性左移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粒细胞生成和成熟受阻 常见于再生障碍性 贫血 粒细胞减少症 受阻缺乏症时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4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 胞质中出现中毒性颗粒 及空泡形成 核变性 可有核固缩 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 中性粒细胞出 现上述中毒改变者 称为中毒性粒细胞见于严重的急性感染 也可见于慢性感 染 大面积烧伤 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等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这种细胞的体积较大 核分叶常在 5 叶以上 甚 至在 10 叶以上 核染质疏松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常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棒状小体 Auer 小体 在白细胞胞质中出现 呈紫红色细棒状物质 长约 1 6 m 一条或数条不定 故称为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 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幼稚粒细胞胞质中较为多见 呈粗短棒状 常为 1 3 条 在急性早幼粒细呈粗短棒状条称柴束细胞 胞白血病 M3 型 则可见到成束棒状小体 称柴束细胞 faggot cel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则 不出现棒状故棒状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以及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鉴别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球形包涵体 Dohle 体 在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局部嗜碱性着色区域 见于严重感染 如猩红热 白喉 肺炎 麻疹 败血症 烧伤等 其他异常粒细胞 多系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二 嗜酸性粒细胞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也可见于血 液病 如慢粒 恶性淋巴瘤等 某些皮肤病 恶性肿瘤 传染病 以及风湿性 疾病 肾上腺皮质 功能减退症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 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可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在某些急性传 染病 如伤寒的极期 因机体应激反应增高 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使嗜酸性粒 细胞减少 疾病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又重新出现 三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及脾 切除后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四 淋巴细胞 儿童期时 出生 4 6 天后至 6 岁左右淋巴细胞比例较高 可达 40 50 6 岁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减例较高 6 岁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减低 粒细胞比 例增加 逐渐达成人水平 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增多 12 绝对性增多可见于 某些感染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性感染 淋巴细胞 白血病 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 组织移植后的排斥 反应 相对性增多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13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 细胞减少 故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烷化剂 抗淋巴细胞球蛋 白等的治疗 接触放射线 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异形淋巴细胞 abnormal lymphocyte 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 异的淋巴细胞 称为异形淋巴细胞 主要是由 T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 少数为 B 淋巴细胞 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 病毒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 药物过敏 输血 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 如免疫性疾病 粒细胞缺乏症 其他疾病 如免疫性疾病 粒细胞缺乏症 放射治疗等 五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 某些感染 如疟疾 黑热病 结核病 感染性心内 膜炎等 血液病 如单核细胞白血病 也可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淋巴瘤 骨 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3 4 网织红细胞计数与临床意义 3 4 1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 reticulocyte 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 红细胞 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由骨髓进入血液后 约经约 48 h 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才完全消失 成为成熟红细胞 用活体染色 这 些嗜碱性物质即被凝聚沉淀并着色 在胞质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 颗粒间又有 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 故称网织红细胞 14 参考值 表表 4 4 健康状况下网织红细胞各年龄段参考值健康状况下网织红细胞各年龄段参考值 网织红细胞百分数绝对值 109 L 成 人0 5 1 5 5 15 新生儿2 6 24 84 3 4 2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网织红细胞的增减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的情况 故也间接地反映骨 髓的造血功能 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1 网织红细胞增多 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 细胞百分数可增至 6 8 或以上 急性大量溶血时 则可高达 20 或更高 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也可明显增高 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时 网织红细胞常仅轻度增高 时可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减少 2 网织细细胞减少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典 型的病例常低于 0 5 甚至为 0 绝对值低于 15 109 L 常作为诊断再生障碍 性贫血的指标之一 在骨髓病性贫血 如急性白血病 时 因骨髓中异常细胞 的大量浸润 使红系细胞增生受到抑制 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2 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15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在治疗前 网织红细胞仅轻度增高 也可 正常或轻度减少地分别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后 网织红细胞的升高先于红细胞 恢复之前 在用药 3 5 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 7 10 天以上达高峰 一般增 至 6 8 也可达 10 以上 治疗后 2 周左右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 而红 细胞及血红蛋 2 周左右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 这一现象称为网织红细胞反应 这可以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 临床上也有应用网织红细胞反应 16 的观察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 诊断的治疗性试验 即对上述治疗性试两种贫血病人的诊断尚未明确者 可分 别给以铁剂或叶酸进行试验性治疗 如用药后出现网织红细胞反应 就可帮助 确定为该种贫血的诊断 或作出鉴别诊断 3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贫血病人在治疗过程中 连续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观察 可以作为判断病 情变化的参考指标 如治疗后网织红细胞逐渐降低 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 制 如网织红细胞持续不减低 甚至更见增高者 表示病情尚未控制 甚至还 在加重 3 5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与临床意义 3 5 1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 ESR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正常情况下 红细胞在血浆中具有相对的悬浮稳定性 沉降极其缓慢 但在很多病理情况下 血沉率可明显增快 红细胞沉降的速率受两种相反方向力量的相互作用 即红 细胞的下沉力与血浆的阻遏力 正常情况下 因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带有负电荷 红细胞互相排斥使细 胞间距离约为 25nm 彼此分散悬浮于血浆中 下沉受到的阻力较大 故沉降较 慢 使红细胞沉降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 而影响红细胞聚集的因素则 主要存在于血浆中 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血浆红细胞蛋白质 脂质红细胞减少 球蛋白 增高 胆固醇增高 纤维蛋白原增高 甘油三酯增高 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形 态异常清蛋白减少 磷脂减少 参考值 魏氏 Westergren 法 成年男性 0 15mm h 成年女性 0 20mm h 3 5 2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 生理性变化 18 正常成年男性血沉率变化不大 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 含量低 血沉较慢 12 岁以下的儿童血沉可略快 妇女生理期血沉略增快 妊 娠 3 个月以后血沉逐渐加快 直至分娩后 3 周逐渐恢复正常 老年人也可因周 逐渐恢复正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加而血沉加快 高原地区居民因有代 偿性红细胞增多 故血沉低于平原地区 二 病理性变化 临床上以血沉增快为常见 可见于 1 炎症性疾病 2 组织损伤及坏死 3 恶性肿瘤 增长较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多明显增快 4 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 恶性 淋巴瘤 风湿性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时 血沉常 显增快 慢性肾炎 肝硬化时常有清蛋白减少 球蛋白増高 血沉也可明显增 快 5 贫血贫血病人血红蛋白低于 90g L 时 血沉可轻度增快 并随贫血加 重而增快越明显 但严重贫血时 因红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聚集 故血沉的 快并不与红细胞的减少成正比 贫血伴有异形红细胞增多时 因异形红细胞不 易聚集成缗钱状 故虽有贫血而血沉加快不多 6 高胆固醇血症 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 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 肾病综合征 粘液 性水肿等的血胆固醇增高 或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血沉均见增快 血 沉减慢的临床意义较小 在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使血液 浓缩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或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 血沉可减慢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在临床诊断上虽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并无特异性 故临 床上一般用于以下一些情况的辅助诊断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19 炎症性疾病及组织损伤或坏死如风湿热 结核病 心肌梗死等疾病 病变活动时血沉增快 病情好转或静止时 血沉率可较前降 低或恢复至正常 用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的参考 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而恶性肿 瘤则有不同程度增快 晚期或有转移时常明显增快 反映血浆中球蛋白增高 从而可以考虑到一些导致高球蛋白血症的疾病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 3 6 血细胞比容测定与临床意义 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c Hct 旧称红细胞压积 PCV 血细胞比容主要是 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与血中红细胞的数量 大小及血浆容量有 关 常用来帮助诊断贫血并判断其程度 也可用作红细胞各项平均值的计算 有助于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 参考值 微量法 男 0 467 0 039 L L 女 0 421 0 054 L L 临床意义 一 血细胞比容增高常达 0 50 以上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相对性 增多或绝对性增多 二 血细胞比容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 由于贫血类型的不同 红细胞体积大小也有不同 故血细胞比容减少与红 细胞数减少并不一定成正比 因此必须将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 三者结合起来 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 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才有参考意义 3 7 红细胞各项常数测定与临床意义 1 平均红细胞容积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C 4 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 是 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用所测得的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易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即 RDW CV 细胞体积大小的变易系数 或标准差 RDW SD 来表示 健康状况下各参考值 MCV 81 98fl MCH 27 32pg MCHC 320 360g L 32 36 RDW CV 11 5 14 5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类 表表 5 5 健康状况下血液检验报告参考值健康状况下血液检验报告参考值 检验名称正常参考值范围参考意义 红细胞数 RBC 3 5 5 5 1012 L 出血 溶血 贫血 营养不良 先 天性疾病 白细胞数 WBC 4 10 109 L 感染或白血病的肿瘤细胞形成 血细胞容积 Hct 35 48 脱水或多血症 贫血 备注 1 表示检验数值上升 超过参考值范围 表示检验数值下降 低于参考值范围 2 以上之 参考意义 仅为参考 疾病诊断均依医师配合临床其他评估后方可确立行定论 3 若有任何疑问请洽专科医师或临床护理人员 3 8 血液一般检验的各方法及评价 红细胞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的 RBC 数量 血细胞计数时应注意质量保证 血细胞计数的误差来源于技术误差和固有 误差 仪器误差和分布误 差 ICSH 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作为 Hb 测定参考方法 但试剂含 KCN 有剧毒 处理不当易造成环境公害 Hb 测定对 贫血程度的判断上优于红细胞计数 RBC 形态与 Hb 浓度测定 RBC 计数结 果及其他参数相结合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血红素 Hb 11 16gm dl 脱水 过度水化 怀孕 平均血球容积 MCV 81 98fl 巨红血球贫血 VitB12 或叶酸缺乏 微小红血球 缺铁性或地中海贫血 平均红血球血红素浓度 MCHC 32 36 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 平均红血球血红素 MCH 27 32pg 巨红血球贫血 VitB12 或叶酸缺乏 微小红血球 缺铁性或地中海贫血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Segment 50 70 骨随抑制 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 Lymphocytes lym20 40 白血病 抗肿瘤药物 败血病 免 疫不全疾病 单核细胞 Monocytes 3 8 急性细菌感染的恢复期 单核白血 病 嗜酸性细胞 Eosinophil 0 5 寄生虫感染 过敏反应 湿疹 白 血病 自体 肾上腺类固醇产量增加 嗜碱性细胞 Basophils 0 1 慢性颗粒性白血病 骨随增生症 杆状核粒细胞 Band 0 5 细菌感染 组织受损 骨随抑制 病毒感染 HCT 的高低主要与 RBC 数量及大小有关 微量法标本用量少 结果准确 快速 重复性好 WHO 推荐为常规方法 网织红细胞须活体或荧光染色后可通过显微镜或仪器进行辨认和计数 普 通显微镜法易掌握 成本低 但操作费时 且受主观因素影响 计数精确性较 差等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和分类是反映骨髓红系造血状态的敏感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指在规定条件下 离体抗凝全血 RBC 自然下沉的速度 ESR 影响因素有血浆 RBC 及测定因素等 魏氏法是 ICSH 及全国临床检验 方法学学术会议推荐的参考方法 血沉是一项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不能用于疾 病的诊断 但对疾病的鉴别和动态观察有参考价值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分类计数及形态学检查 是诊断疾病 尤其是对恶性 血液病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疗效的基本指标 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 20 计数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法 显微镜计数法是白细 胞计数的参考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尚无公认或比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与考核方法 关键在于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掌握其误差规律 熟练操作技术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有显微镜分类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分类计数法 前 者是参考方法 后者是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筛检的首选方法 显微镜下白细胞分 类根据染色血涂片上白细胞形态计数出各种白细胞百分率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有显微镜法和血液分析仪法 中性粒细胞形态主要变化 有毒性变化 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 退行性变 棒状小 体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 核右移 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有异型淋巴 细胞 具有卫星核淋巴细胞 血小板计数 21 常用血液分析仪筛检法 当仪器测定血小板数量明显异常时 仍需镜检复核血小板计数和 或 复查血涂片 正常血小板直径为 1 5 m 3 m 年轻血小板体积较大 血小板计数影响的因素较多 血涂片观测 血小板和红细胞 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有助于复核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异常 临床上大多数止凝血的重要信息可从 PLT APTT PT 和 Fg 基本筛检试验获 得 这些试验操作简便 成本低廉 结果可靠 符合疾病筛检诊断试验的要求 APTT 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 PT 则是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最常用试验 APTT 及 PT 的质量保证和主要影响因素均与激活剂的质量有关 11 第四章 总结 近年来 随着基础学科的飞速发展 实验技术的日新月异 促使血液学的 研究内容和范畴不断地深入和扩大 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 22 如血细胞生物学 和血液分子生物学等 血液学已成为生理和病理多种专业工作者共同耕耘的园 地 血液学范围不断扩大 血液学在医学整体中已成为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前驱 而血液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 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 以临 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 创建了一个理论 检验 疾病相互结合 紧密联系的新 体系 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 完善和提高 尤其近二十年来 医学分子生 物学的进展全面推动了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血细胞的分子和细胞学结 构的研究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原理对血液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把血液学提高到崭新的 分子血液学 水平 23 在方法学上 多聚酶链反应等分 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在血液学检验和临床诊断中已广泛应用 使认识和诊断疾病 从原来的细胞水平上升到亚细胞水平 到目前的分子水平 2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仪器已应用到血液一般检验工作中 使血液 一般检验测定快速 项目扩展 参数增多 因此 血液一般检验能及时 准确 随机 全面反映机体的基本功能状况 血液一般检验取材容易 检测便捷 仍 然是筛检疾病 遴选其他实验检查的首要程序 而测定血液各细胞参数可监测 出个体的生理机能 对指导临床判断 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M 3 版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2 30 2 邢培清 刘玉振 主编 实用输血检验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1 255 260 3 李惠玉 祁静 杨琛 366 例不合格血标本原因及护理对策 J 实 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6 39 40 4 郭芳 实验室检测前的影响因素 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 2007 9 1 33 34 5 李锡金 刘景汉 马曙轩 等 红细胞形态的临床应用观察 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5 20 3 237 6 郭峰 红细胞免疫及其调节功能测定方法 免疫学杂志 2001 6 1 60 65 7 Houston TX Defferences between refra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in transfomation and acute myelold leukemia J Blood 2007 96 1 372 373 8 Lee SP Ataga KI Zayed M et al Phase I study of eptifibatide in patients with sickle cell anaemia J Br J H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