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和雷锋塔设计论文.doc_第1页
白蛇传和雷锋塔设计论文.doc_第2页
白蛇传和雷锋塔设计论文.doc_第3页
白蛇传和雷锋塔设计论文.doc_第4页
白蛇传和雷锋塔设计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蛇传和雷锋塔设计论文一、背景 随着时间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白蛇传和雷锋塔。在白蛇传故事流传的800年当中,很多人对他的文学价值以及历史价值都进行了学术性的研究,而将白蛇传和雷锋塔的关系仅仅停留在了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之下,很少有人关心并且研究白蛇传对雷锋塔的旅游所带来的影响。二、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从中国知网上可以看到,在1979-2007年的三十多年中,有不少学者对白蛇传和雷峰塔进行了学术上的研究,所写文章至少也有百余篇。这些文章多着重探讨白蛇传这个故事的起源、演变及其文学价值,探讨爱情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关系以及白蛇传与戏曲的关系。 在白蛇传流传的800年当中,人民用真挚的同情和丰富的智慧,把这个意义深刻的爱情故事衍变为形式广泛的讲唱文学,并且以之作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有力武器。如在陈毅勤的从西湖三塔记到白蛇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4)中,这篇文章以白蛇传故事的形成及发展为线索,从追求自由婚姻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是怎么样与时俱进的;王立、刘莹莹的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辽东学院学报,2005,5)一文指出,从白蛇传悠长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它是一个动态流变不断发展的故事来看,在其长期衍变过程中, 白娘子的形象不断得到升华, 逐渐从一条凶残邪恶的美女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温婉贤淑、勇敢坚毅的人间女子。从人们对蛇女态度由厌恶向同情的明显转变中, 传递出了女性地位变化的时代信息:女性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同时, 作为一个诞生于民间的人蛇恋故事, 它受到佛经故事中的来自异域人妖亲和观念影响, 反映出了民众对于人蛇相恋的复杂态度, 这与人们对性爱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和对蛇既敬且畏的复杂态度有关。从作者的这种心态可以看出作者对究古代封建社会的厌恶。 余安民的走进神奇的雷峰塔(江苏政协,2007,4)则主要写了塔的发展历史以及倒塌的原因以及白蛇传与雷峰塔戏曲文学的发展关系。王梦的白蛇传和巴黎圣母院(语文世界,2001,10)则以独特的睿智和眼力,将一个东方民间传说与一部西方经典小说加以对比,抽象地概括出了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都有“实的背景”,都有个“钟情、上当、终于被镇压的女子”,都有个“坏事的妖僧”,都有个“不值得爱的、背叛了爱自己的姑娘的男子”,都有个“忠于女主人公、保护女主人公、至忠至诚至烈但终于没有成功的悲剧性的忠臣式人物”。作者还对白蛇许仙的故事设想了全新的解释与戏剧处理,发人所未发。 在这些文章中,还有两篇写了白蛇传与女性的关系,如罗戎平的蛇文化:从蛇图腾到具有反叛力的女性话语(镇江高专学报,2006,4)以及李祥林的他者目光中的“妖魔”-中国戏曲的女权文化解读之二。(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白蛇传的文章虽然很多,但这些文章主要是探讨白蛇传与雷锋塔两者之间的文学关系,而对白蛇传与雷峰塔旅游的关系却没有涉及到。而本文则在阐述白蛇传与雷锋塔的相互影响的同时,也从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探讨白蛇传对雷峰塔旅游的影响。(三)参考文献1袁益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殷都学刊,2003.12曹亦冰,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女性文化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0. 33青木正儿,小说西湖三塔与雷峰塔,译文史杂志,1948.14潘江东,白蛇故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15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王骧,白蛇传传说故事探源,民间文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7周耀明,祝英台形象的文化内涵,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中华书局, 20008缪亚奇,江南汉族崇蛇习俗考察,民间文学论坛,1987.5 9何良俊,(明)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 三、写作提纲白蛇传和雷峰塔一、白蛇传概述1、白蛇传故事产生的南宋历史背景2、白蛇传的文化渊源3、白蛇传故事的演变二、雷峰塔的概述1、塔的产生与发展。2、雷锋塔的历史变迁。三、白蛇传对雷峰塔旅游的影响。四、导师意见陈体梅同学开题报告准备得比较充分,观点大致可以成立,大纲结构也比较合理,同意撰写论文。 导师:鲍新山(签名)2007年12月30日附录:(供学生参考,不放入正文)正文格式图宋体五号加粗*宋体五号,上下各空一行班级_ 姓名_宋体小五号正文宋体小四,行间距为单倍行距,下同摘要:诚实信用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本文针对诚实信用原则做了极为系统的讨论、分析。关键词36个关键词:诚实信用;诚信危机;诚信缺失空一行空四行汉语作为不间断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载体,许多日常的词语常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时却被后来的词义遮盖住,必须像考古工作者那样小心翼翼地整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使后人在理解古人的文章诗句时不至于产生太多的困惑。宋体五号加粗宋体小五注释:12324吴淑编:事类赋注,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1版,第496-497页。 23新华字典,商务书馆1998年5月第9版,第311页第566页。 4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第117页。宋体五号加粗宋体小五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1吴淑编:事类赋注,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1版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 请注意:1.上标一律用综括号2.注释、参考文献格式为:姓名:,出版社版本,第几页。不少于2篇3.页号打在下方中间,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2.5厘米,装订线在左侧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A Demonstralive Analysis of lnstitutional changesTimes New Roman小四斜体ofCounty Tourism EconomyA Case of Two Counties(Chunanand Linan)in Hangzhou AreaCUO Lufang(College oTourism,HangzhouUniversity of Commerce,Hangzhou310035,China)Times New Roman五号Abstract:This paper,after a demonstrative inspection Of the twocounties(Chunan and Linan),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county tourism economy after China implemented the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it elaborates theelements that influenc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innovation Of tourism economy Of counties and points out the sense of urgency and neeessity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innovation of tourism economyof countiesKey words:institutional change;institutional innovation;county;tourism economy第三部分 毕业论文正文白蛇传和雷峰塔摘要:白蛇传的传说,由来已久,现存较早的定型文本,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明代已有人将其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冯梦龙警世通言,又将其记录整理,题为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至此,故事基本完整,并与杭州西湖、镇江金山寺等地名紧密相连,而不再变更。清代,戏曲、曲艺的作者根据当时流传的民间传说,进一步丰富白娘子传的情节。历代慷慨地把西湖、断桥、雷峰塔奉献给他,使西湖景观上有了她的印迹,而西湖毫无亏损,反而因此平添了特别明丽的色彩。 虽然说白蛇是妖,但却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过着人世间的平凡生活。正因为她这一特殊的想法,使她成了传说中最具亲和力的人物。但是法海的出现却为这段美丽的传说增添了更加曲折凄美的色彩。雷峰塔在某种意义上,它名播万里正是因为压着白娘子。本论文主要针对白蛇传和雷峰塔的关系,阐述了民间文学白蛇传对雷峰塔旅游的影响。关键词:白蛇传;雷锋塔;旅游一、白蛇传概述1、白蛇传故事产生的南宋历史背景 白蛇传产生时的南宋社会历史背景: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的偏安江南,和东晋的情况有些相似。宋朝的天下,原是赵匡胤组织陈桥兵变巧夺过来的。做贼心虚,他老担心他的部下,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夺取他的政权。所谓杯酒释兵权,也就成了他耍政治手腕的有名故事。因此赵匡胤开国定策,就是用全力防止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对外族侵略采取守势,对内政则采取怀柔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虽然他统一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但和汉、唐帝国比较,还是显得很软弱。不过鉴于唐朝潘镇割据的跋扈,赵宋政权高度集中,军事、财政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国内取得暂时安定,使人民休养生息,同时也注意恢复经济,不论农、工、商都有较大的发展,因而都市经济更加繁荣,统治阶级的生活也随之日趋奢侈腐败。由于赵匡胤的子孙继续执行对外族侵略一概割地、屈辱求和的政策,企图苟安,以致弄到后来二帝被俘,汴京失陷,北宋灭亡。南宋政权,就是宋高宗(赵构)带着一批文武官员,逃过长江,在临安(杭州)再建的政权。这个政权就是在抗金义军蜂起,溃兵流窜,饥民四起,政局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建立的。赵构身负大仇,不思报复,心怀私念,国是不定;纵用秦桧,诬死岳飞,一意求和,苟安偷安,史称其乏统御之才,其实这是累世积弱之余的必然结果。后人单骂秦桧忘仇叛国,而宋高宗更不能辞其咎。南宋的政权就是在这样一个江河日下的情况中,动摇不定地维持了一百多年。白蛇传故事就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时期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偏安,国防财政和日用的需要,疆土缩小,反而促进了农业改革,水利的兴修,同时发展了城市手工业。又由于商业的繁荣,城市人口骤增,市民阶层就随着这形势而兴起,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生活的阶层。这个阶层自然也产生了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从而追求他们向往的幸福生活。2、白蛇传的文化渊源白娘子和许仙爱情故事的文化渊源,涉及很多方面,简言之,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谈白蛇传和宗教信仰的关系。鲁迅在谈六朝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时谈得好:中国本信诬,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大畅巫风,而鬼道愈 ;会小乘佛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盖当时以为幽明岁殊涂,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自载人间常事,自事固无诚妄之别矣。 有说:释氏辅教之书-大抵记经象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一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顾后世则或视为小说。见中国小说史略第五、六篇。 这说明宗教徒利用民间传说宣传宗教信仰,目的鲜明。白蛇传的故事到底是由宗教故事而来,或是民间自发产生的志怪故事,现在尚无确证。但是,与其说民间作者借宗教故事的形式来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还不如说宗教故事是借民间传说来反映宗教信仰。市民阶层的兴起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与宋代哲学思潮-道学有较密切的关系。因为故事本身的组成就体现了这种思想结构。 其次,要谈白蛇传和宋儒道学思想的关系,必须先了解道学思想的来源。道学是以儒家仁义之学为基础,采纳了佛教的轮回、福报之说,又参以道教象数之论,用以解释宇宙和人生。南宋朱熹集道学之大成。朱熹提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作为天理不变的当然法则。违背天理,就是违背封建道德的人欲在作祟。换言之,天理就是永恒不变的道心,人欲就是个人私欲的人心。人心违背天理(道心)就是为了满足人欲(私欲),满足私欲就是罪恶。所以朱熹的结论,把抽象的伦理观念和物质的生理的需要对立起来,即是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而且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欲则水之流而至于滥也。”(朱子语类十二、五)把人欲(私欲)看为罪恶,这完全是违背生理需要的宗教禁欲主义的翻版。就在当时,道学另一派的陆九渊也反对对朱熹的这种观点,陆九渊说:“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白蛇传中白娘子和法海的斗争,白娘子一意追求和许仙建立幸福的家庭生活,不畏惧一切艰难困苦,满足人欲的生活要求,也就是南宋人民反抗儒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的封建伦理的具体表现。因为道学本身即包括佛道思想,所以说这个故事本身既反映了它和宗教的关系,也反映了它和道学的内在相联的因素。封建制度之所以能够维持巩固,就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控制了人民的思想意识,民间作者的思想自然也跳不出这个范畴。白娘子和许仙的婚姻,始终受到道士和法海的无情干涉,不是凭空而降。这种干涉也不过是封建礼教对人民思想的压迫和控制而已。其三,就是白蛇传和南宋民俗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南宋都城临安的风习。白蛇传在故事情节中说的很明白,白娘子因“偶爱繁华”(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才从峨眉山思凡下山,来到繁华人间的西湖,时值春游以后的清明节。一般民间资料(包括戏曲、通俗说唱文学)都描写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和繁华景象:“万花如绣翠缤纷,行行遥望钱塘迎。”用以衬托白娘子的春思,这和历史记载当时西湖的繁华景色是相吻合的。如武林旧事所载: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而都人凡缔姻、赛社、会亲、送葬、经会、献神,仕官恩赏之经营,禁省台府之嘱托,贵当要地,大贾豪民,买笑千金,靡有纪级,故杭谚有“小销金锅儿”之号,此语不为过也。若游次之第,则先南后北,至午则尽入西陵桥里湖,其外几无一矣。矣阳老人有词曰:“看画船尽入西陵,闲却半湖春色。”盖纪实也。既而小泊断桥,千肪骈聚,歌管喧奏,粉黛罗列,最为繁盛。 白娘子从峨眉山思凡下山是,已预测到都城的繁华景象,来到杭州西湖以后,借寒食(或清明)扫墓,找寻配偶,最初和许仙相遇即在断桥。这不是偶然的,从当时游兴来看,断桥就是游览重点。至于清明(或寒食)时节杭州扫墓的民俗,武林旧事也有记载: 清明节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岁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如枣锢柳上,然多取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而人家上冢者,多用枣锢姜鼓,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如大昭庆,九曲等处,妇人泪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村店山家,分蛟游息。至暮则花柳土宜,随车而归。这一段记载中,可注意的是 ,当时野祭之盛。野祭的对象是无亲友葬于杭郊的人,野祭荒坟,非在神祀,而在游玩取乐。解放前全国大城市郊区,清明节还有些遗俗。现在再看看白蛇传中是怎么描写许仙(宣)扫墓的:我许宣,今日清明佳节,往爹娘坟上祭扫而归。你看湖光似镜,车马如云,好不可爱!为此唤小艇,慢慢地一路游玩回去。看雕鞍军马,会王孙贵戚多欢畅。倒金樽沉醉花前,听笙歌十里画塘折得一枝杨柳归来看插向谁家。方本虽是清人改编本,但保留了旧时的清明风俗.。白娘子来到西湖正直春游之后,清明扫墓的热闹季节。这一方面描写了她春心发动,思凡下山的心情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都城清明野祭天赐良缘的大好时光,再如故事中提到的名胜古迹,如雷峰塔、宝淑塔、净慈寺、钱塘门、断桥,不仅点缀了故事的背景,而且反映了当时的风物人情。有些至今保存,有些遗址仍在。这说明白蛇传这个故事,在保留南宋民俗风物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今天来西湖旅游的人,到了断桥和雷峰塔遗址,无不对白娘子加以探询和凭吊,不能无因。至于民间传说中长讲白娘子是西湖湖主,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人民群众对白娘子的爱戴,与故事和杭州民俗结下了不解的姻缘。一个都城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蛇传故事产生于杭州,发展而和苏州、镇江发生联系,所以不仅吸取了西湖的民俗风物,而且镇江的金山寺也因和白蛇传的关系,而成为引人旅游的胜境。除以上接触到的民俗之外,关于当时的婚娶,故事中也有所反映。白娘子和许仙订亲赠银一事,实际上就是当时买卖婚姻的一种折射反映。名为聘娶,实系买卖。追溯其源,由来久矣。通鉴外纪说:“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俪皮为礼。”刘师培解释得明白:“俪皮之礼,即买卖婚之俗也。”这种制度,虽历代法典明文取缔,统治者并不遵守,老百姓却须照办。千百年来,一直有其影响。葛洪尝言:“责裨聘倍,贫者所惮,丰于财者,则适其愿矣。”(抱扑子 弭讼篇)颜之推在颜氏家训 治家篇中也说:“卖女纳财,买妇输绢。”唐代山东人士嫁娶,必多取资,人为之买婚(见刘之岁史通)。到宋代,承汉、六朝、唐代遗风,“婚姻论财”之风仍盛。白娘子盗钱塘县的库银,是为了许仙无钱做聘资,以致酿成灾祸,白娘子遭搜捕,许仙被发配去苏州。表面看来,这些情节,在故事中好似无紧要,其实不然,它不仅反应了小市民的贫困,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官民之间的对立,进而表现了白娘子以盗库银于和统治者挑战,实在包含有反抗贪官搜刮民财之意。现在有的戏曲,取消盗库赠银情节,致使故事前后不相衔接,殊令人不解。故傅雷在他的家书中谈得不错(指现京剧改编本):“例如许仙初遇白娘子后次日去登门拜访,老本子(按指方成培改编本)说是二人有了情,白氏与许生订婚,并送许白金百两,今改为拜访当场定亲成婚,岂不荒谬。古人编神怪剧则乃顾到常理,二十世纪的改编反而不顾一切,视同儿戏。”这是从民俗、传说的性质立论,很有见地。因为这些情节和当时市民阶层的兴起,经济繁荣,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是不能分开的。南宋统治者表面提倡忠、孝、礼、义,实际上是风俗奢靡,在上者挥金如土,在下者追名逐利,连卫道的朱熹也慨叹:“浙中风俗之弊,甚者以金株为辅弼,以契卷为诗文。”官吏之贪污,可见由来久已。所以白蛇传中盗库、赠银情节,与婚娶民俗有关,不可轻易剔除。其四,谈到白蛇传故事本身的形成,又和南宋的市民文艺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有白蛇传故事最初较完整的记载就是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究其内容和形式,这个话本产生于南宋。我们知道话本起源于娱乐场所的瓦舍。瓦舍在南宋时已经有了,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里瓦子夜叉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卷二东角楼街巷)瓦子即是应宋代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而产生的娱乐场所。除了上述的货药、卖卦外,内有演技方面的杂技、杂剧、小唱、小说、讲史等。后二项即属说书(今之评话)范围。这种民间文艺在渡江以后传到临安(杭州),照旧不衰。南宋小朝廷在对敌称臣纳贡的屈辱条件下,苟幸地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腐败奢靡,已超过北宋时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词)的盛况。同时把南宋皇帝官僚苟安享乐的情况描述的更具体的,就是大家熟知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诗)既讽刺统治者听歌看舞,乐忘国耻,又以沦陷前的汴州作为比喻,使人回想起北地被俘的臣民,却一时无法忘记国难。今天流传下来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即是南宋话本,所以从话本和其他资料综合加以研究,即可看出,这个话本可能取材于当时的流行的民间志怪故事(如西湖三塔记),为迎合市民阶层的心理需要而改变而成的。这就是说,当时流行民间故事经过说书人的加工润饰,不仅叙述了故事,还加进了人物描写和对话,使故事更加形象和生动活泼。为了便于市民阶层听懂,加以推广流传,自以运用民间口语为宜。所以话本和唐宋传奇加以比较,题材虽然很多都同样来自于民间故事,但一用文言,一用白话,在影响的广度上,唐宋传奇就远不如话本了,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飞跃。换句话说,象白蛇传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传说发展而成为话本,即从民间文学发展而成为通俗文学了;再经戏曲的改编演唱,重又回到民间。由此可见,一个故事的演变和发展,是与整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文艺形式的发展、演变血肉相联的。但应注意的是,民间文学发展而为通俗文学,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适应市民阶层的兴趣和需要,也就是必须反映他们的社会生活。白蛇传其所采用药店伙计许仙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并以当时商业社会作为背景,就是由市民通俗文学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也是通俗文学发展的一个实例。3、白蛇传故事的演变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了。后来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以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是还是以昆曲为主,同时可以看出,白蛇传中祭塔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较晚。现代,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基本是按照已经形成的故事再添加的一些内容。此外,还有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亦是根据白蛇传创作的,而后经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拍摄后搬上银幕。台湾明华园戏剧团的白蛇传歌仔戏露天表演,常在端午节前后演出,故事内容无较大的改编,但在舞台设计上与传统戏剧表现的设计,有许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桥段更出动消防队的洒水车,还有吊纲丝的设计,制造出白蛇与青蛇腾云架雾的感觉。二、雷峰塔概述1、塔的产生与发展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经律系统,塔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 在建筑学层面,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2、雷峰塔的历史变迁 据史料记载,雷峰塔建造于公元10世纪。这个塔是由吴越第五任国王钱俶以“敬天修德”的名义并以吴越国当时全部得国力,通过一批顶尖工艺高手和匠人的辛勤劳作,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之前选址并建造在秀甲天下的西湖山水的最佳处。雷峰塔原计划建造“千尺十三层”, 因国力所限只造了七层。钱俶把原来珍藏在王宫里的佛螺髻发舍利金涂塔供奉在雷峰塔地宫中,让百姓大众一起来朝拜共同祈求国泰民安。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该塔遭受过一次战乱的损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全塔重修,砖砌塔身从七层减为五层,, 总高度为70米左右。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进犯杭州城时怀疑雷峰塔中藏有明军埋伏下令纵火, 烧掉了雷峰塔外围的木构檐廊只剩下砖砌的塔身(心)。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许, 以砖砌塔身之躯苦苦支撑了400年的雷峰塔,终于轰然倒塌。 雷峰塔的倒掉在当时大多数人的心中被认为是一件好事。这主要是白蛇传故事和雷峰塔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老百姓心中白娘子是美丽可爱而又善良多情的“蛇仙”,而雷峰塔却是监禁人们理想中贤妻良母的白娘子的囚笼。法海可以用“雷峰塔倒,西湖水干”的咒语来“宣判”白蛇的永劫不复,人们却巴不得雷峰塔早已荡然无存。 其实,雷峰塔何罪之有?错就错在它在白蛇传说中被封建统治势力附会成镇压白蛇的“法宝”,完全背离了民众的心愿。从这个角度看,雷峰塔的损毁固然有年久未修风雨飘摇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却是缘于民众的心理和行动的合力所致。假如仅仅是心理上的仇视和口头上的咒骂,是无损于雷峰塔一根毫毛的,但是当这种“仇视”一旦付诸于行动,结果就大不一样了。清末民初,民间盛行雷峰塔的砖石上有白娘子“灵气”的说法,说它们能避灾治病,尤其是帮助妇女治病,早生贵子,由此引发人们一波一波地去挖古塔的砖石,求白娘子显灵,任何人都制止不住。这类举动从行为的主体上说是愚昧的,然而在客观上,无疑加速了雷峰塔末日的来临,也折射出民众盼望雷峰塔早日倒掉,白娘子早日新生的愿望。 鲁迅先生曾两次撰文对雷峰塔的倒掉拍手称快。“湖畔诗人”汪静之也把雷峰塔看成是“强暴的老衲”。作为开创中国文学史白话诗新境界的代表人之一,“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也在他的题为雷峰塔和再不见雷峰塔的诗作中热情讴歌了白蛇娘子的忠贞爱情和对雷峰塔的痛恨,在这两首诗中,他对白娘子被镇在雷峰塔下寄予深深的同情,对雷峰塔的倒掉按捺不住内心的欢乐,他希望今后再不见雷峰塔!再没有雷峰塔!让雷峰塔从此掩埋在人们的记忆中。他这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那个年代许许多多人对西湖上这座古塔、这道风景的感情。 没有了雷锋塔,西湖就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杭州市政府在雷锋塔倒塌70余年之后决定重建。新塔于2000 年12 月奠基,2002年10月建成。雷峰新塔五层八面, 建造在吴越雷峰塔原址上, 它既是吴越雷峰塔遗址的保护设施, 又是用新材料、新工艺建造的仿宋新塔的艺术精品。雷峰新塔通高71米, 塔身建筑面积2956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6089平方米, 依山临湖, 蔚然大观。白蛇传神话传说故事则分成六大块立体场景展陈在新塔暗层(即塔内全无门窗的一层)。雷峰新塔的内部空间注重完善的现代游览功能, 建筑承重采用钢桁结构, 坚固牢靠, 又非常有利于营造宽敞舒畅的活动大空间。塔内中央部位, 设置有垂直升降式电梯, 周围另设步行上塔梯道, 这样的设计倚重于当代建筑科技和设计的先进水平, 充分满足了广大游客登高俯瞰西湖全景的欲望。 不管是古塔也好新塔也罢,在人们的眼中雷峰塔始终与传奇故事白蛇传联系在了一起,每当人们走进雷峰塔的那一刹那,其实最想了解的是历史上白娘子是否真的被镇压在雷峰塔底。三、白蛇传对雷锋塔旅游的影响 白蛇传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可以说,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杭州西湖。不少著作都根据宋话本西湖三塔记、明代田成汝的西湖游览志以及吴从先的小窗自记,推定在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话本写成之前,杭州民间已有白蛇传故事的流传。同时,故事从开始的白娘娘游湖、遇雨借伞、还伞成亲、盗钱塘库银,到后来的断桥相会,直至镇压雷锋塔下才结束,大部分情节与西湖风物结合在了一起。它起源古远,流布广泛,内蕴丰富,表现形式多彩多资,堪称民间文艺史上一大范例,所以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般的。因此,很多人来杭州不仅是因为它美丽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故事的最后发生地在雷锋塔,人们对它的过去、现在、未来都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因此对雷锋塔旅游来是或是一个无形的资产,也是它在中国不计其数的各种古塔中最有特色、最有分量的一个筹码。在年长的一代人当中不仅有他们对过去的无数遐想与回忆,而且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对过去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对未来雷锋塔旅游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因此,在很多的心里从小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去雷锋塔走一走。所以,对于发生在雷锋塔里的神话传说故事白蛇传,现在分成六大块立体场景展陈在新塔暗层(即塔内全无门窗的一层)。此故事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说的是由白蛇、青蛇修炼成精变成人形的白素贞(即白娘子)和小青与杭州一位药店伙计许仙,以及和尚法海之间,围绕着一系列情缘、恩怨、变故、抗争的悲欢离合故事。法海逼白娘子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子上升为仙,而她却生生死死地要和一个木讷萎顿得无法与她的情感强度想匹配,是人而不知人的尊贵的凡夫许仙成亲,她为了这种能变成人的愿望和法海进行了一场殊死地搏斗,最后不幸被法海用妖术镇在雷锋塔下。可以说现在人们在参观一个景点的时候不仅仅知识希望看见塔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参观获得和加深历史知识,使人们更加珍惜爱情,帮助人们获得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争取幸福和快乐的信心。这才是最重要的。白蛇传故事不仅赋予雷锋塔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了雷锋塔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雷锋塔来旅游观光。而且雷锋塔的旅游会因为白蛇传的传播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位置而越来越火热。参考文献:1 袁益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殷都学刊,2003.12 曹亦冰: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女性文化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0.33 青木正儿:小说西湖三塔与雷峰塔, 译文史杂志,1948.14 潘江东:白蛇故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5 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 王骧:白蛇传传说故事探源,民间文学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7 周耀明:祝英台形象的文化内涵,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北京:中华书局,20008 缪亚奇:江南汉族崇蛇习俗考察,民间文学论坛,1987.59 何良俊:(明)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四部分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资格审查表规范检查论文完成情况完成未完成论文字数8000开题报告(1000字左右)有无字数1800中、英文摘要有无参考文献(5篇以上)篇数指导教师意见(说明论文及相关材料完成情况,是否可进行答辩): 该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完成了论文的撰写与修改,同意答辩。指导教师签名:鲍新山年月日(指导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