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通信关键技术.ppt_第1页
5G通信关键技术.ppt_第2页
5G通信关键技术.ppt_第3页
5G通信关键技术.ppt_第4页
5G通信关键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小谈 杨亚飞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海南大学2015年10月13日 5G关键传输技术介绍 打开5G通信技术的面纱 提纲 结束语 5G通信发展的动力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5G通信简介 按照业内初步5G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也是4G之后的延伸 目前正在研究中 目前还没有任何电信公司或标准订定组织 像3GPP WiMAX论坛及ITU R 的公开规格或官方文件有提到5G 按照业内初步估计 包括5G在内的未来无线移动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将在3个维度上同时进行 1 通过引入新的无线传输技术将资源利用率在4G的基础上提高10倍以上 2 通过引入新的体系结构 如超密集小区结构等 和更加深度的智能化能力将整个系统的吞吐率提高25倍左右 3 进一步挖掘新的频率资源 如高频段 毫米波与可见光等 使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扩展4倍左右 TDMAGSMNSS CDMATD SCDMAWCDMACDMA 2000GPRSCoreNetwork OFDM MIMOLTE AWiMAXSAE 5G 4G 3G 2G 5G发展需求 为了实现5G发展目标 需要什么关键技术 5G通信性能的提升不是单靠一种技术 需要多种技术相互配合共同实现 关键传输技术 总览 高频段传输 新型多天线传输 5G通信关键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 密集网络覆盖技术 D2D技术 新型网络架构 关键传输技术 1 高频段传输 移动通信传统工作频段主要集中在3GHz以下 这使得频谱资源十分拥挤 而在高频段 如毫米波 厘米波频段 可用频谱资源丰富 能够有效缓解频谱资源紧张的现状 可以实现极高速短距离通信 支持5G容量和传输速率等方面的需求 高频段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业界对此高度关注 足够量的可用带宽 小型化的天线和设备 较高的天线增益是高频段毫米波移动通信的主要优点 但也存在传输距离短 穿透和绕射能力差 容易受气候环境影响等缺点 射频器件 系统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关键传输技术 1 高频段传输 0 3GHz 6GHz 60GHz 2G 3G 4Gre farming WRC 15AI1 2candidatebandsbelow6GHz Potentialbandsabove6GHzfor2020 s WRC 15AI1 2 6GHz 频谱分配原则优先保障移动通信的频谱资源技术上可以实现连续500MHz带宽可用能与其他系统共存 关键传输技术 1 高频段传输 高频段带宽资源尚待开发 60GHz频段毫米波 mmWave 30 300GHz 1 10mm 广义毫米波包含20 30GHz 10 400GHz频段大气衰减 卫星 军事 毫米波通信 开发高频段 毫米波可用于室内短距离通信 也可为5G移动通信系统提供Backhaul链路 关键传输技术 1 高频段传输 毫米波通信技术目前已经实现10Gbps的传输速率据预测 未来毫米波通信速率可快于光纤速率 fasterthanfiber J Wells Fasterthanfiber Thefutureofmulti G swireless IEEEMicrowaveMagazine vol 10 pp 104 112 2009 40GHz以上频段分配的商用带宽达几十GHz 商用带宽分配 40GHz以下比较窄 要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 需要更高的载波频谱10GHz以下频段 仅能达到几十Mbps10 40GHz频段 仅能达到几百Mbps60 80GHz频段 可达1Gbps100GHz以上 可达10Gbps 毫米波通信 开发高频段 关键传输技术 2 新型多天线传输技术 4G 3GPPLTE A标准 4G 3GPPLTE标准 5G 3G WCDMAHSPA 标准 大规模天线 基站使用大规模天线阵列 几十甚至上百根天线 支持SISO 2 2MIMO 4 4MIMO 下行峰值速率100Mb s 支持2 2MIMO 下行峰值速率42Mb s 最多支持8 8MIMO 下行峰值速率1Gb s 3G WCDMAHSPA标准 只能使用SISO 下行峰值速率7 2Mb s MIMO技术的演进 关键传输技术 2 新型多天线传输技术 何为大规模天线 大量天线为相对少的用户提供同传服务 系统容量 10倍 100倍 能量效率 发射能量 1 为基站天线数目 大规模天线 有效提高谱效率 大规模天线被公认为5G关键技术之一 关键传输技术 2 新型多天线传输技术 大规模天线应用场景 中心式天线系统适用于宏蜂窝小区 中心基站使用大规模天线微小区为大部分用户提供服务 而大规模天线基站为微小区范围外的用户提供服务 同时对微小区进行控制和调度 demo NTTdocomo 关键传输技术 2 新型多天线传输技术 大规模天线应用场景 分布式天线系统多根天线分布在区域内联合处理 C RAN 适用于高用户密度或者室内场景 关键传输技术 3 同时同频全双工 概念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是指设备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占用相同的频率资源同时进行工作 使得通信双方在上 下行可以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的频率 突破了现有的频分双工 FDD 和时分双工 TDD 模式 是通信节点实现双向通信的关键之一 关键传输技术 3 同时同频全双工 全双工技术面临的挑战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无线系统 所有同时同频发射节点对于非目标接收节点都是干扰源 同时同频发射机的发射信号会对本地接收机产生强自干扰 因此同时同频全双工系统的应用关键在于干扰的有效消除 关键传输技术 3 同时同频全双工 干扰消除技术在点对点场景同时同频全双工系统的自干扰消除研究中 根据干扰消除方式和位置的不同 有三种自干扰消除技术 天线干扰消除射频干扰消除数字干扰消除 关键传输技术 4 D2D技术 传统的蜂窝通信系统的组网方式 以基站为中心实现小区覆盖 而基站及中继站无法移动 其网络结构在灵活度上有一定的限制 随着无线多媒体业务不断增多 传统的以基站为中心的业务提供方式已无法满足海量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业务需求 如图所示 关键传输技术 4 D2D通信系统的组网方式 D2D技术无需借助基站的帮助就能够实现通信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 拓展网络连接和接入方式 由于短距离直接通信 信道质量高 D2D能够实现较高的数据速率 较低的时延和较低的功耗 通过广泛分布的终端 能够改善覆盖 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 支持更灵活的网络架构和连接方法 提升链路灵活性和网络可靠性 目前 D2D采用广播 组播和单播技术方案 未来将发展其增强技术 包括基于D2D的中继技术 多天线技术和联合编码技术等 蜂窝网中的D2D通信示意图如下 关键传输技术 5 密集网络覆盖技术 密集组网 UDN 异构结构 HetNets 中心式云后台 Cloud 是5G网络整体架构的共识 密集 异构 中心式云后台 使无线通信回归到 最后一公里 拉近用户与天线的距离 提高速率增强服务覆盖面积 大量不同级小区重叠 Macro Micro Pico Femto 不同制式的网络重叠 Cellular Wi Fi D2D CR M2M RemoteRadioHead RRH 与基带处理单元分离SDN网络实现协议接口基带信号资源的集中化管理与调度 关键传输技术 5 密集网络覆盖技术 应用场景 DHS Dense Heterogeneous Seperated C X Wang F Haider X Gao X H You Y Yang D Yuan H Aggoune H Haas S Fletcher andE Hepsaydir Cellulararchitectureandkeytechnologiesfor5Gwirelesscommunicationnetworks IEEECommun Mag vol 52 no 2 Feb 2014 室内室外分离室内利用短距离传输技术 可显著减少信号衰落 提升传输速率毫米波和可见光可被墙壁阻挡 显著降低小区间干扰室内设备不会对室外设备造成干扰 截至2014年12月11日 被引用32次 谷歌学术 关键传输技术 6 新型网络架构 网络架构思路变革 RadioNetworkController OS 关键传输技术 6 新型网络架构 NetworkManagement OS 4G数据 控制平面分离控制中心化 NetworkManagement OS NetworkMana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