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doc_第1页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doc_第2页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doc_第3页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来源于日本的外交实践,并由由日本政府在1957年的外交蓝皮书中最先提出的,是战后日本在当时的艰难的情况下制定的战略,经过几十年发展,这种以ODA为主要方式来换取廉价资源、促进经贸发展、提高国际地位的经济外交为日本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缓和了和很多国家的关系,博得了他国对日本的好感。一、 基本定义一是以经济为目的,以外交为手段,把谋求扩大经济利益作为目标;另一种解释是以经济为手段,谋求或依托经济力量来实现外交的目的。(在我看来,第二种定义更加恰当以经济手段谋求政治利益。)二、 产生缘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作为战败国,开展军事政治外交的空间很小,因而否定了日本在对外关系上运用军事外交的可能性。但由于当时美国为了抗衡社会主义阵营,尽力扶植日本。在当时条件下的日本,只有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才能改善国际社会对日本的看法,重返国际社会。三、 方式日本主要以对外经济援助为主,ODA是日本扩大其政治影响的最主要的方式。(什么是ODA?)两方面因素:(一)国内,经济的迅速复苏使得日本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战后初期日本企业的相对弱势使其在重返国际市场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因此日本 政府选择这种开发援助为日本的民间企业的商品和资本打开了对外扩张和输出的道路。(二)国际,战后日本背负着巨额的战争赔款,日本利用对外提供ODA,通过“以援助替代补偿”的方式,获得向亚洲各国出口商品、劳务、技术和资金的机会,重新回到亚洲市场。四、 发展演变(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的形成发展时期1952年吉田茂在组建第四届内阁时的施政演说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 1954年,日本加入了“科伦坡计划”,开始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换过程。1957年,日本政府发布第一个外交蓝皮书,“经济外交”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正式外交文献中。此后日本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利用经济外交,对内谋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外消除侵略战争造成的后遗症,以使日本尽快重返国际社会。(二)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时期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对美、日等亲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禁运,给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混乱、社会动荡和国民恐慌。为保障日本石油供应,日本对中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新中东政策”,带动了日本对该地区经济外交的开展。同时,日本政府不得不反思过去对美过分依赖的做法,重新重视外交战略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因此,日本“新中东政策”可以视为日本的经济外交从纯粹的经济行为,转向兼具政治和战略意图的综合性外交政策行为的转折点。(三)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逐步政治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日本政府日益不满足于其“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宣称要成为“国际国家”,要在国际社会发挥与其经济实力对称的政治作用。1983年,中曾根公开提出要做“政治大国”的口号。此后,日本政府一改在同际活动中的低姿态形象,积极宣传其大国政策。为实现在全球范围与美国的平起平坐,日本政府特别强调通过开展经济外交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对外战略型援助也大幅度增加。1980年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宣称:对外经济援助是“为确保广义上的安全保障”所必不可少的,是为其政治大国铺路的“经费”。此后日本大幅度扩大了对外经济援助的规模,利用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援助疲劳”之际,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援助国,并在199l1995年连续五年占据世界上“最大对外援助国”的冠军宝座。(四)冷战结束至今:经济外交日益政治化,其功能日益被政治外交所取进入2l世纪,日本的经济外交发生了很重大的变化。2005年以前,日本由于“大国战略”的需要,ODA一直在日本的经济外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2005年之后,随着日本“入常”的失败,ODA的数量处于下降状态,日本转而重视区域经济合作。2005年日本的ODA是13126亿美元,2006年跌落至11136亿美元,并且被英国超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的经济援助来推动大国地位的战略开始转变,因为2005年是日本大国战略的核心“入常”的关键一年,但是日本的这一目标进展地并不顺利,同时日本的经济复苏的道路和前景暗淡,在这种背景下日本调整了经济外交的战略,ODA的数量下降,并且排名从2005年的第二位下跌至第五位。在国民总收入与对外援助的比率上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五、 安倍政府的经济外交(一)具体表现首先,日本积极推进与缅甸和印度的经济关系,因为缅甸是维护日本从波斯湾到南海地区的石油航线的关键一环,同时加深和缅甸的关系,有利于平衡中国。在经济上,缅甸市场没有被开发,有着很大的潜力,有利于拓宽日本的市场,并且缅甸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日本看重的。2013年,安倍政府的副首相麻生太郎访问缅甸,免除了缅甸5000亿日元的债务,还恢复了对缅甸的ODA。此外,日本还援助南海国家,以求制衡中国。2012年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增长至2010年的24倍,并且积极援助那些在南海和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与这些国家一道与中国争夺海洋权利。日本不仅在菲律宾、越南等国进行投资,帮助其修建基础设施,还在军事上对其提供援助,比如日本向菲律宾提供巡逻舰、帮助其训练人员,帮助越南训练潜水舰艇员等。最后,日本还在中国的北部地区积极活动,加强和蒙古的关系,通过对蒙古的经济援助来拉拢蒙古。2013年,安倍访问了蒙古,进一步发展与蒙古的战略伙伴关系,对其进行技术转让,提供贷款。此举既能满足日本对资源的需求,又可以牵制中国。(二)主要特点首先,放弃了援助,经贸化显著。从2005年开始,日本延续了几十年的以ODA为主要方式来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廉价资源,增加其经济政治影响力的特点逐渐淡化。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危机之后,日本经济的萧条使得ODA难以为继,2012年9月末,日本的国债总额达到983万亿日元,约占GDP的225,成为全球第一大负债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崛起,迫使日本追随美国,并拉拢中国周边的国家来牵制中国,ODA的作用不再突出。为了使日本走出经济困境,安倍政府在国内实行量化宽松,贬值货币来促进出口;在国际上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协定来重新占领亚洲市场,来实现日本经济的复苏,经贸化成为了日本经济外交的一大特点。其次,追求经济复苏,功利化明显。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萧条时期,日本民主党面临的最核心任务就是重振日本经济,因此日本将走出困境的最大动力源锁定为快速发展亚洲市场。日本经济外交的功利性体现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安倍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特点是“政冷经热,两面下注”。日本一方面看到了中国市场是其经济复苏的关键,但是日本又合弃了鸠山政府积极推动“东亚共同体”,在外交上刻意与中国拉开距离,转而参加TPP谈判,反映出日本既想利用对华贸易拉动日本经济增长,又想在军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