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杂交新组合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pdf_第1页
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杂交新组合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pdf_第2页
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杂交新组合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pdf_第3页
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杂交新组合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pdf_第4页
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杂交新组合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方农业学报J o u r n a lo fS o u t h e r nA g r icu l t u r e I S S N2 0 9 5 11 9 1 C O D E NN N X A A B h t t p w w w n f n y x b t o m D O I 1 0 3 9 6 9 j is s n 2 0 9 5 1 1 9 1 2 0 1 6 0 1 2 9 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杂交新组合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程伟东 杜青 张刘其z 谭贤杰 李石初1 吴崇藜2 周锦国1 李桂珍1 磨康1 1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南宁5 3 0 0 0 7 2 马来西亚天源农业有限公司 马来西亚民都鲁9 7 0 0 0 摘要 目的 分析玉米杂交新组合在广西南宁市和马来西亚民都鲁市的种植表现 探讨其对不同环境气候的适 应性及稳定性 为选育丰产稳产 适应性广的杂交新品种及种质改良提供参考 方法 2 0 1 3 年分别在广西南宁市和 马来西亚民都鲁市对1 5 个玉米杂交新组合进行试种 以马来西亚品种N K 7 3 2 8 为对照 分别调查不同组合生育期 植 株性状 果穗性状 籽粒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等 并进行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百粒重 单穗 重和穗行数3 个性状稳定性较好 而实际产量 生育期 株高 穗位高 穗长 穗粗 行粒数 秃尖长等性状稳定性较差 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所有参试组合在南宁和民都鲁试点的产量分别为6 2 0 9 2 7 1 0 8 4 7 0 1 和5 0 4 1 0 1 7 9 9 0 9 7k g h a 除N P 6 夕F 参试1 5 个组合在南宁试点的产量比民都鲁试点增加2 5 3 0 0 5 1 4 7 0 0k g h a 但部分组合的单穗重和百粒重 与产量表现不一致 在南宁试点以N P l l 的产量 单穗重和百粒重最高 在民都鲁试点 N P 6 的产量 单穗重和百粒重 整体表现较高 其次为K J l 2 2 6 在南宁和民都鲁试点 参试组合的生育期分别为11 0 6 7 1 2 0 3 3 和8 5 6 7 9 0 3 3d 在南 宁试点的生育期比民都鲁试点增加2 4 3 3 31 3 3d 综合来看 在两试点株高和穗位高均表现较好的玉米杂交组合为 1 2 上H P 0 2 N P 2 N P 6 S 1 2 6 和K J l 2 2 6 表现较差的组合为S 1 2 A 2 2 6 S 1 2 6 1 2 上H P 0 2 N P 4 1 G D l 2 1 9 N P 2 在两个试点 的丰产性 稳产性和适应性优于其他组合 N P l l N P 5 在南宁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 而G A l 3 6 6 在民都鲁丰产 性和适应性较好 结论 S 1 2 6 和1 2 上H P 0 2 的丰产性 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其他组合 杂交组合的遗传特性 基因 型 是决定其产量及相关性状是否受环境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玉米 杂交新组合 地理气候条件 产量性状 果穗陛状 影响 中图分类号 S 5 1 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 0 9 5 1 1 9 1 2 0 1 6 0 1 一0 0 2 9 0 8 E f f e ct so fd if f e r e n tg e o g r a p h ica n dcl im a t eco n d it io n so ny ie l d a n dit sr e l a t e dt r a it so fn e wm a iz eh y b r idcr o s s e s C H E N G W e i d o n g1 D UQ in g1 Z H A N GL iu q i2 T A NX ia n j ie l L IS h i ch u l W U C h o n g l i2 Z H O UJ in g u 0 1 L IG u i z h e n l M OK a n g 1 1 M a iz eR e s e a r chI n s t it u t e G u a n g x iA ca d e m yo f A g r icu l t u r a lS cie n ce s N a n n in g5 3 0 0 0 7 C h in a 2 T h ia n y u a n A g r icu l t u r eC o L t d B in t u l u S a r a w a k9 7 0 0 0 M a l a y s ia A b s t r a ct O b j e ct iv e 1 1 1 ep e r f o r m a n ceo fn e wm a iz eh y b r idcr o s s e sp l a n t e dinN a n n in gcit yo fC h in aa n dB in t u h cit yo fM a l a y s iaw e r ep r e l im in a r il ya n a l y z e dt oe v a l u a t et h e ira d a p t a b il it ya n ds t a b il it yt od if ie r e n te n v ir o n m e n t sa n dcl i m a t e s ino r d e rt op r o v id er e f e r e n ce sf o rim p r o v e m e n to fm a iz eg e r m p l a s ma n db r e e d in gm a iz eh y b r idv a r ie t ie sw it hh ig h y ie l d s t a b l ey ie l da n dw id ea d a p t a b il it y M e t h o d n ein t r o d u ce dt e s tf o r1 5n e wm a iz eh y b r idcr o s s e sw e r ee m p l o y e din N a n n in gcit yo fG u a n g x i a n dB in t u l ucit yin2 0 1 3 t h el a n d r a e ev a r ie t yN K 7 3 2 8o fB in t u l uw a su s e da st h eco n t r 0 1 T h e d u r a t io n p l a n tt r a it e a rt r a it g r a iny ie l da n dit sr e l a t e dt r a it so fd if ie r e n th y b r idcr o s s e sw e r ein v e s t ig a t e da n da n a l y z e d a sw e l la s 山e irs t a b il it ya n da d a p t a b il it y R e s u l tlr 1 1 l er e s u l t so fv a r ia n cea n a l y s isf o r1 lt r a it ss h o w e dt h a t 1 0 0 一 g r a inw e is a t e a rw e ig h ta n dr o w sp e re arh a db e t t e rs t a b il it yt od if f e r e n te n v ir o n m e n ta n dcl im a t e w h il ea ct u a ly ie l d d u r a t io n p l a n th e ig h t e a rh e ig h t e a rl e n g t h e a rw id t h g r a in sp e rr o W b a l dt ipl e n g t hs h o w e dw o r s es t a b il it ya n dw e r e e a s il ya f f e ct e db yt h ech a n g eo fe n v ir o n m e n ta n dcl im a t e T h eg r a iny ie l d so fa l lt e s t e dcr o s s e sint w ot e s t e ds it e sw e r e f o u n dt ob e6 2 0 9 2 7 1 0 8 4 7 0 1a n d5 0 4 1 0 1 7 9 9 0 9 7 k g I l a r e s p e ct iv e l y E x ce p t in gf o rcr o s sN P 6 t h ey ie l d so f1 5cr o s s e st e s t e dinN a n n in gcit yw e r e2 5 3 0 0 5 1 4 7 0 0 k g h ah ig h e rt h a nt h a to fB in t u l ucit y b u tt h es a m er e s u l t sw e r en o tf o u n d int h e ire a rw e ig h ta n d1 0 0 一g r a inw e ig h t T h ecr o s sN P l1p l a n t e dinN a n n in gcit yw a sf o u n dt oh a st h eh ig h e s ty ie l d e a r w e ig h ta n d1 0 0 一g r a inw e ig h t cr o s sN P 6w a sf o u n dt oh a sr e l a t iv eh ig h e ry ie l d e a rw e iig h ta n d1 0 0 一g r a inw e ig h tinB in t u l u 收稿日期 2 0 1 5 一叭一2 0 基金项目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桂科合1 1 4 0 0 1 1 2 桂科合1 3 4 6 0 0 9 1 4 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桂农 科2 0 11 Y T 0 3 桂农科2 0 1 4 J Z l 2 作者简介 程伟为g 1 9 6 2 博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及种质改良研究工作 E m a il ch e n g w e id o n g l l l 2 s in a C O B 3 0 南方农业学报 4 7 卷 cit y f o l l o w e db yK J l 2 2 6 A l lt h et e s t e dm a iz ecr o s s e sp r e s e n t e d1 1 0 6 7 1 2 0 3 3a n d8 5 6 7 9 0 3 3d a y so fd u r a t io nin N a n n in ga n dB in t u l u r e s p e ct iv e l y a n dt h e ird u r a t io ninN a n n in gcit yw a s2 4 3 3 3 1 3 3d a y sh ig h e rt h a nB in t u l u O nt h e w h o l e t h eh ig h e rp l a n th e ig h ta n de a rh e ig h to fm a iz einb o t ht e s t e ds it e sw e r ef o u n dincr o s s e sv iz 1 2 一S h a n g H P 0 2 N P 2 N P 6 S 1 2 6a n dK J l 2 2 6 a n dt h el o w e ro ft h e mw a sf o u n dinS 1 2 A 2 2 6 T h eC r o s s e sv iz S 1 2 6 1 2 一S h a n g H P 0 2 N P 4 l G D l 2 1 9a n dN P 2s h o w e db e t t e ry ie l df e r t il it y s t a b il it ya n da d a p t a b il it yt h a no t h e rcr o s s e s N P l1a n dN P 5s h o w e d b e t t e rf e r il it ya n ds t a b il it yin N a n n in g cit y w h il eG A l 3 6 6s h o w e db e t t e rf e r t il it ya n da d a p t a b il it yinB in d u h C o n cl u s io n S 1 2 6a n d1 2 S h a n g H P 0 2 a r eo fb e t t e ry ie l df e r t il it y s t a b il it ya n da d a p t a b il it yina l lt e s t e dm a iz eh y b r idC r o s s e s t h eh e r e d it a r ych a r a ct e r is t ics g e n o t y p e o fm a iz eh j cl J i idcr o s s e sist h er iih io rf a ct o r s6 1 1d e cid ih gw h e t h e rit sy ie l da n dr e 1 a t e dt r a it sa f f e ct in gb yt h ech a n g e so fe n v ir o n m e n ta n dcl im a t eo rn o t K e yw o r d s m a iz e g e o g r a p h ya n dcl im a t eco n d it io n s n e wh y b r idcr o s s e s y ie l dt r a it s e a rt r a it s e f f e ct 0引言 研究意义 玉米是世界重要的农作物 其种植面 积和总产量已跃居第一 玉米集粮用 饲用 工业用于 一身 有极大的增值潜力 随着人1 3 的持续增加及人 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全球对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 大 玉米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愈加显著 环境气 候变化对玉米生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不仅影响 玉米的产量 种植制度和适应区域 还影响玉米的品 质 玉米是东盟国家重要的作物之一 也是中国一东 盟农业合作的重要领域 东盟国家如泰国 越南 印度 尼西亚等玉米杂交育种虽起步于2 0 世纪6 0 年代后 但 进展很快 育成并推广了许多优良玉米新品种 文仁 来等 2 0 1 2 近年来 广西组配了部分玉米杂交新组 合 但尚未在广西进行种植 因此 在广西和东盟国家 对新组配的玉米杂交组合进行试种 筛选表现优良的 玉米组合 对丰富广西和东盟国家玉米品种 提高其 玉米产量 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前人研究进展 近年来 部分学者对我国和东盟 国家的各种作物进行试种试验 研究其在异地环境条 件下的性状变化和适应性 文仁来等 2 0 1 2 于 2 0 0 7 2 0 1 0 年在广西南宁对1 1 3 个中国玉米新品种 7 7 个东盟国家玉米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结果表 明 东盟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小 东盟玉米品种 秋播的产量高于中国品种 中国玉米品种行粒数少于 东盟品种 东盟玉米品种出籽率比中国品种稳定 中 国玉米品种的千粒重略高于东盟品种 S R E A N 等 2 0 1 2 于旱季在柬埔寨马德望省对3 个中国杂交水稻 品种 早优3 6 2 特优3 6 2 和桂源优3 6 2 与当地水稻品 种 S e n p id a 0 进行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 3 个杂交水稻 品种株高 每穗粒数 穗长和产量表现优于当地品种 但分蘖数较低 黄江流等 2 0 1 4 在越南谅山省对巨 峰 无核早红葡萄进行引种试验 结果表明 巨峰葡萄 及无核早红葡萄2 0 1 0 2 0 1 2 年产量分别为1 3 6 9 1 7 5 0 1 6 2 4t h a 及1 0 8 1 1 6 0 2 2 0 9 2t h a 覃永嫒等 2 0 1 5 在越南谅山省对7 个广西桂单系列玉米品种及 当地主推玉米品种B 2 6 5 对照 进行品比试验 结果表 明 桂单0 8 1 0 桂单1 6 2 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 增产 2 2 9 和2 2 2 而其他品种减产8 8 1 9 0 大部分 桂单系列玉米品种生育期推迟O 4d 但出苗率均在 9 5 以上 本研究切入点 目前 马来西亚的玉米育种 和品种培育研究还较落后 基本没有自主培育的品 种 且玉米种植面积较少 玉米主要靠从中国等国家进 口 近年来 广西与马来西亚在玉米研究领域进行了较 多合作 但有关广西玉米杂交新组合在马来西亚的试 种研究鲜见报道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 2 013 年对选育 组配的15 个优良玉米杂交新组合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 民都鲁市和广西南宁市进行试种对比试验 鉴定并筛 选适合在马来西亚推广应用的玉米杂交新品种 为我 国热带 亚热带玉米品种的培育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参试的玉米杂交新组合有15 个 分别是N P 2 N P 5 N P 6 N P l l N P 2 5 N P 4 1 G D l 2 1 9 S 1 2 A 2 2 6 S 1 2 A 2 3 3 S 1 2 A 2 6 3 G A l 3 6 6 K J l 2 2 6 1 2 6 桂单1 6 2 和1 2 上H P 0 2 均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并提供 N K 7 3 2 8 是马来西亚当地的对照品种 先正达公司选育 购 自马来西亚当地市场 1 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 0 1 3 年春季分别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 研究所明阳试验基地 东经1 0 8 27 北纬2 2 2 77 及马 来西亚天源农业有限公司沙捞越州民都鲁试验基地 东经1 1 3 2 北纬3 1 0 进行 广西南宁市常年平均 气温2 1 6 平均最高气温2 6 2 平均最低气温 1 8 5 年降雨量1 3 2 0 7m n 年日照时数1 7 2 4 6h 年 降雨日数1 0 4 7d 马来西亚民都鲁市常年平均气温 2 6 6o C 平均最高气温3 0 8 平均最低气温2 3 4 年降雨量3 7 4 9 41 3 3 in 年日照时数2 1 2 9 2h 年降雨日 数1 9 2 0d 2 0 1 3 年春季南宁试点于2 月2 1 日播种 3 月2 日出 苗 民都鲁试点于3 月1 4 日播种 3 月1 9 日出苗 统一采 用随机区组设计 3 次重复 4 行区 行长5 0 0m 行宽 0 6 8m 小区面积1 3 6 0m 2 播种时4 粒种子 穴 定苗时 1 期程伟东等 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杂交新组合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3 1 2 0 株 行 8 0 株 区 种植密度5 5 8 7 5 株 h a 田间统一标准 管理 基肥施复合肥 N P K 1 5 1 5 1 5 1 5 0k g h a 于 3 4 叶期进行补苗 间苗和定苗 于5 叶期施苗肥尿 素1 8 7 5k g h a 钾肥 硫酸钾 3 7 5k g h a 并中耕 除 草 盖肥 大喇叭期施尿素1 5 0k g h a 复合J l 旦3 0 0k g 1 1 a 并进行大培土 除草 盖肥 1 3 测定项目及方法 试验过程中观察记录玉米生育期 收获前田间测 量株高和穗位高 收获时以中间2 行计产 果穗晒干后 随机抽取1 0 个果穗测量穗长 穗粗 穗行数 行粒数 秃尖 脱粒晒干后测量粒重 百粒重 计算单株粒重和 产量 水分以1 3 为基准 1 4 统计分析 采用E x ce l2 0 0 3 整理试验数据 采用D P S9 5 统计 软件按不同性状将两个地点数据进行联合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玉米新组合在两试点种植不同性状差异性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 表1 表明 同一试点内仅株高和 穗位高在不同区组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P n I 暑I I 匝 II 星对Z 遥嚣 砸稚皿 仆怔 II岛 Io 号p1日 一基 一半球岷 o 叠 rI 三111日 眦II一 Z 迥曰 船稚皿 扣怔 参oJ矗A墨甚 一其一甄梨躲 u 遥露 n I 童口一 礅稚磁 II Z n 怔 高u矗dS 星一姑一辍姑冀 警Ja j一置II盔 龇lI iZ 警矗 j一三IIIH IIlulJ时Z 口 口 趔曰 砸鞴磁 卅怔 趔露 船希皤 卅怔 由IIlqgou 童uuI瘩pJ舀一暑u一橐罐 II苟 ID一每回一93 半糕 如羽 勺口o 蛊oN 霄 II 112m哿一 铀o w扫是 口o IIo 焉A IIoU 寸 o 日一 攥羞葵掣嚣张姐职懈荣米懈叵K寸懈 U筒 叠对nlno n 寸o QUuo卜 一o I 口U口oonl lo 岫o n c 小 U 筒 D 对n c n o d d n c n o l uav案on 昌 叫QU口Qn oo U u皿nn No oUoooo No 越Q等 也AA U 言n oo u囝 D时nlno oUQcl卜寸 一o oU 04卜一心 一 Q U 笛 u o 日N c 寸n 口U口o o nn QU u鼍 寸寸n m乏日目叶nn QU uo B 寸寸n 蠢口 n n o n 卜 西N oU兽 丑一叶nn 口U 勺u丑日 I 寸n U 皿一 o nn 盆U on B 寸 寸n oU口o 一 nn m 寻N 口 n n T p 口寸N n 口U 勺u 10n nn QU酋 o嘎口寸寸n 筒寸rpoDo寸Ic一 qooA on vpo与日A一 口cImI 曰u名h nn B 19 u口砖no 乱蚺一 勺n 卜一 u 丑日N c 田 uo醇n 寸n m寻quo日oq口cI Qo霄乱吼 吼寸一 oD三寸一2 u名一一 2 aon n崞 oo墨N 寸一 专on 一口 N N 吼 N 寸 n 岭 n n 口 h 卜 寸心 卜 口一n 叶卜 一 N o h o 口 口2n N N N N 西n 一 N 卜寸一 口 吼寸一 N h n N 8 2h l I U勺n一 nN口n UmIpo声n N口o omrpona Ahn U钮pu丑oo n n口 U d弓oonn N口 n U o声砖 吼 no心卜 U笛口oon寸 nn母 U 司 声 o hN口h 弋言nA a U目d弓uon一 on卜啦 om vpu 1 o咕 nnh U o口砖n NN卜卜 o口 2 qB n ohN o卟Aho口 crBn岬nhN 一o 一寸o n卜卜 o o n oo A 卜口喀 cI o n o 口一o n o o 卜 帆 n 卜卜口节2 寸nn 口 n o 卜卜 o西吼卜口 n o 嚣n h 口1 9N 帆 o 卜 n 卜卜N 卜小n 寸卜n 啦n 乜A 寸口卜昏o o o 卜n n 母N N 一 N n h I Zn N 山Z n n 2 NN一丑啦目Z 口N H g 乱 N一口 口口 I og 一斟堪N 山Z t 山Z No 王Z T N n 山Z 口2 I 一山Z 叫时 Io 趔坷 n I 暑I I H 啦赣磁 uoH 鲁占一p 器忸州 等8 趔霹 三三I I I g 啦稀咝 仆怔 氤一警口一对塌 oo 一 悯骐陋 u盘 遥霸 三暑口l 目姐赣磁 l I Z 岛皂o l暑IIlH II州昼四Z 仆怔 迥四 姐聒磁 n 怔 uo焉oTqgou 高 J3d1氤一心享一号嘲罐井 plo 人一日蛊毫嘲亿 姐吲 口仨口 I DN百吕葛aJm弭宅 o IIo召时In口 II对 硝扫pIQ暑IIo Ilo 焉 吕ou 铎羞踩怔划冥葵掣啊k姐职愀荣米嗍叵K c cr B n 僻 3 4 南方农业学报4 7 卷 H P 0 2 N K 7 3 2 8 和桂单1 6 2 其他组合的秃尖长介于 0 1 1 1 0 6cm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S1 2 A 2 6 3 秃尖长与 1 2 A 2 3 3 差异不显著 而显著高于其他组合 其他部分 组合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由表5 可知 除单穗重 百粒重 穗行数外 供试杂 交组合的其他相关性状在南宁和民都鲁两地间差异 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其中南宁试点所有品种的平 均产量 生育期 株高和穗位高均极显著高于民都鲁 试点 单穗重和穗行数稍高于民都鲁试点 而穗粗 行 粒数 秃尖均极显著低于民都鲁试点 2 5 玉米不同杂交组合产量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 对供试杂交组合的产量丰产性及稳定性参数评 估的结果 表6 表明 S 1 2 6 1 2 上H P 0 2 N P 4 1 G D l 2 1 9 N P 2 的丰产性 稳产性和适应性优于其他组合 能很好 或较好的适应南宁和民都鲁两地环境 N P l1 N P 5 在 南宁具有较好的丰产性 稳定性 G A l 3 6 6 在民都鲁适 应性表现较好 表5 两个试点玉米杂交组合1 1 个性状比较 T a b 5 C o m p a r is o no n1 1t r a it so f m a iz eh y b r id sint h et w ot e s t e dp il o t s 民都鲁B in t u l u 6 4 9 1 8 5 b B1 4 3 5 33 4 1 08 8 0 2 b B1 8 0 3 b5 0 2 a A1 5 1 24 2 0 5 a AO 5 6 a A2 8 5 5 6 b B11 6 3 9 b B 堕 塑 些 望曼墼 Q 坐 兰 i 坠 兰 塑 i 塑Q 竺旦 坐 坠 表6 不同玉米杂交组合产量丰产性及稳定性表现 T a b 6Y ie l df e r t il it ya n ds t a b il it yp e r f o r m a n ceo f d if f e r e n tm a iz eco m b in a t io n s 组合丰产性参数P a r a m e t e ro f y ie l d稳定性参数P a r a m e t e ro f s t a b il it y回归系数适应地区综合评价 C o m b in a t io n 产量Y ie l d效应E f f e ct方差V a r ia n ce变异度D F R e g r e s s io nco e f f icie n tA d a p t iv ea r e a E v a l u a t io n S 1 2 69 0 7 9 4 6 5 611 3 7 1 6 8 2 2 25 4 6 6 1 83 8 6 2 5 3 9 9 0 41 2 8 1 2E 1 一E 2 很好 N P l l 8 2 7 3 5 4 7 35 9 9 8 8 9 4 0 6 7 2 5 4 3 2 6 6 62 8 9 1 3 1 5 2 7 8 2 9 1 7 9 E 2 较好 N P 5 8 2 7 0 6 0 9 05 9 7 9 3 0 5 1 8 49 1 4 4 2 0 91 7 3 4 3 1 0 4 5 82 1 5E 2较好 G A l 3 6 68 1 9 1 9 5 1 05 4 5 4 9 1 8 3 7 24 1 2 2 0 4 61 1 7 5 6 0 2 0 4 30 2 2 7 9E 1 较好 1 2 上l iP 0 28 1 1 5 0 8 1 64 9 4 2 4 5 5 5 5 91 7 8 6 00 7 8 l1 5 3 4 3 40 9 4 9 2E 1 E 2好 N P 4 1 7 7 2 2 1 6 7 5 2 3 2 3 0 2 8 7 0 23 1 6 7 31 0 9 3 1 9 2 3 0 31 0 6 7 7E 1 吨2 较好 N P 6 7 6 6 5 9 6 1 41 9 4 8 3 2 1 3 4 78 9 1 5 6 2 01 8 4 7 5 6 7 8 8 7 0 1 3 5 5 E 1 一般 G D l 2 1 97 6 2 7 7 7 7 91 6 9 3 7 6 4 7 4 18 6 9 9 0 25 8 0 0 0 0 5 2 80 6 4 5 3E 1 E 2较好 N P 27 3 5 6 5 5 6 4 1 1 4 3 7 8 8 8 6 18 3 6 4 8 55 8 9 7 2 0 0 1 1 11 3 4 7 8E 1 E 2较好 K J l 2 2 67 1 6 2 3 6 1 2 1 4 0 9 0 1 3 5 8 94 6 4 9 0 9 81 4 2 7 9 7 0 9 3 60 1 8E l 一般 桂单1 6 26 7 5 0 0 8 0 3 4 1 5 7 5 5 2 5 3 35 1 9 3 2 7 41 6 0 1 4 1 1 5 1 71 8 6 6 7E 2 较差 N K 7 3 2 86 6 2 7 1 6 4 5 4 9 7 6 9 9 1 6 7 35 0 7 4 4 9 91 6 1 2 3 5 2 8 4 10 1 4 3 3E l 较差 S 1 2 A 2 3 36 5 7 3 0 0 6 1 5 3 3 8 0 4 7 2 1 411 4 6 1 4 77 7 2 5 8 6 8 4 5 6 0 5 9 2 9 E l s E 2 一般 S 1 2 A 2 2 66 5 5 8 5 1 6 6 5 4 3 4 6 4 3 9 6 66 0 5 9 6 15 6 2 9 9 9 6 1 6 11 2 9 6E 1 E 2 一般 N P 2 5 6 3 8 0 0 2 2 2 6 6 2 4 6 0 7 1 2 9 2 5 6 3 8 53 7 6 4 5 7 3 3 1 40 8 0 7 4E 1 E 2 一般 S 1 2 A 2 6 35 6 2 5 1 4 2 9 11 6 5 7 1 3 5 27 8 8 4 5 8 7 4 8 7 6 7 5 7 2 1 0 6 6 2 3 E 1 E 2 较差 E 1 为民都鲁 E 2 为南宁 E 1 B in t u l u E 2 N a n n in g 3 讨论 许多研究表明 随着温度的升高 水稻 玉米等禾 本科类作物的干物质和产量均有所下降 作物生长发 育速度加快 生育期缩短 减少了光合作用累积干物 质的时间 B r o w na n dR o s e n b e r g 1 9 9 7 赵峰和千怀 遂 2 0 0 4 肖国举等 2 0 0 7 陈鹏狮等 2 0 0 9o 郑洪建和 董树亭 2 0 0 0 指出 气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发生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中后期 气温过高或过低都将造成 不同程度的减产 只有在最适热量条件下 在玉米产 量形成期才能大幅提高玉米单产 玉米生长后期气象 条件匹配 将有利于光合产物累积 实现稳产 但积温 过高 将加速叶片衰老 引起玉米早衰 周曙东等 2 0 1 0 认为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措施应包括选 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 害的能力 覃志豪等 2 0 1 3 认为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 影响有双重表现 一方面会加剧农业生产的逆境 包 括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 另一方面会增加宝贵的 光热资源 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黄吉美等 2 0 1 3 研究 玉米新品种在云南省不同地区的栽培适应性时指出 玉米产量受品种基因型影响大于环境的影响 玉米产 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 高国庆等 2 0 1 3 在柬埔寨金边对6 个广西优良水稻新品系进行 试种 结果表明 在常规移栽和直播两种方式下 大粒 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变化更明显 所有参试品 种的稻米食味品质无明显变化 l 期程伟东等 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杂交新组合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3 5 3 1 环境气候对玉米杂交新组合产量及其相关性状 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 南宁和马来西亚民都鲁两个试点在 地理纬度上相差1 9 1 7 经度上相差5 0 距离相差2 0 0 0 多k m 两地常年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 均相差5 左右 南宁市常年平均降雨量 降雨日数和 日照时数均显著少于民都鲁市 马来西亚民都鲁市属 于明显的热带雨林气候 南宁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 候 说明民都鲁市比南宁市具有更丰富的热量 丰沛 的降水 强烈的光照 两地虽然气候温暖 干湿季节分 明 但是民都鲁市的四季不明显 昼夜温差不大 自然 灾害少 而南宁市的四季比较分明 冬少夏多 冬季昼 夜温差较大 旱涝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 本研究结果表明 大部分杂交组合的产量及其相 关性状对环境气候变化表现敏感 受环境气候变化的 影响较大 导致产量变化幅度明显 大部分杂交组合 实际产量在两地相差超过7 5 0k g h a 且多数杂交组合 的实际产量相差均高于1 0 0 0k g h a 其中以N P ll 的实 际产量相差达到最高 为51 4 7k g h a 此外 部分杂交 组合对环境气候变化比较钝感 N P 6 和G A l3 6 6 2 个杂 交组合在南宁和民都鲁的实际产量均超过7 5 0 0 k g h a 但两者相差均少于4 0 5k g h a 说明经鉴定和筛 选 可获得丰产性 稳产性和适应性在两地均较好的 杂交组合 虽然单穗重和百粒重同样受环境气候变化 的影响 但其影响程度不如实际产量明显 环境气候 变化对不同杂交组合的单穗重和百粒重的影响程度 也有所不同 但均无较明显的规律性 3 2 环境气候对不同杂交组合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 影响 在本研究中 发现生育期与实际产量一样 同样 明显受到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 由于南宁的气温比民 都鲁低5 左右 因此所有参试玉米杂交组合在南宁 的生育期均长于民都鲁2 4d 以上 由于参试杂交组合 在民都鲁的生育期较短 造成植株干物质累积相对较 少 因此大部分杂交组合的实际产量均低于南宁试 点 在植株性状方面 大部分杂交组合的株高及穗位 高均以南宁试点较高 可能是因其在南宁试点生育期 延长而造成 说明玉米生育期和植株性状易受到环境 气候变化的影响 3 3 环境气候对玉米杂交组合果穗性状的影响 在观察记载的果穗性状中 穗长 穗粗和穗行数3 个性状在南宁试点与民都鲁试点虽然有变化和差异 但是变化和差异幅度均不明显 说明这3 个性状较稳 定 不易受到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 所有参试杂交组 合在民都鲁试点的秃尖长均长于南宁试点 可能是因 其在民都鲁试点的生育期均短于南宁试点 植株体内 累积的干物质有限 造成果穗顶部容易产生较长的秃 尖 说明果穗秃尖长这个 生状也较易受到环境气候变 化的影响 但民都鲁试点的穗粗及行粒数均高于南宁 试点 其差异可能是由环境气候变化或土壤差异的影 响所造成 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1 2 6 是丰产性 稳产性和适应 性最好的组合 表现比较好的组合还有1 2 上H P 0 2 N P 4 1 G D l 2 1 9 和N P 2 杂交组合的遗传特性 基因型 是决定其产量及相关性状是否受环境气候变化影响 的主要因素 因此 在选育玉米新品种时 应重视对易 受环境气候变化影响的性状进行选择 提高育成品种 的丰产性 稳产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陈鹏狮 米娜 张玉书 纪瑞鹏 蔡福 2 0 0 9 气候变化对作物 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J 作物杂志 2 5 9 C h e nPS M i N Z h a n gYS J i RP C a i F 2 0 0 9 P r o g r e s sin r e s e a r cho fim p a ct so fcl im a t ech a n g eo ny ie l do ff ie l dcr o p s JJ C r o p s 2 5 9 高国庆 刘开强 郭嗣斌 兰光焰 2 0 1 3 广西水稻品种在柬 埔寨种植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 英文 J 南方农业学 报 4 4 7 1 0 9 2 1 0 9 4 G a oGQ L iuKQ G u oSB L a nGY 2 0 1 3 Y ie l dco m p o n e n t v a r ia t io n so fG u a n g x ir icel in e sp l a n t e dinC a m b o d ia J J o u r n a lo fS o u t h e r nA g r icu l t u r e 4 4 7 1 0 9 2 1 0 9 4 黄江流 P H A MT h iT h a n g 罗瑞鸿 N G U Y E N 1 1 l iH a 吕荣华 L U O N GD a n gN in g C H UV a nD U b n g N G U Y E NM a n h T b n g 彭宏祥 UM in gN g u y e t L U 0 N GA iT h u y C H U X u a nT i6 n V IV a nD O C N G U Y E ND u yD 6 n g L S D d c K h ie m 熊俏 2 0 1 4 巨峰和无核早红葡萄在越南谅山试 种观察 J 南方农业学报 4 5 7 1 2 2 5 1 2 2 9 H u a n gJL P h a mTT L u oRH N g u y S nTH L ORH L u o n gDN C h uVD N g u y nMT P e n gHX L yMN L u o n gAT C h uXT V i VD N g u y inDD MDK X io n gQ 2 0 1 4 T r ia lp l a n t a t io no fK y o h o g r a p ev a r ie t y a n d W u h e z a o h o n g g r a p ev a r ie t y inL a n g s o no fV ie t n a m J J o u r n a lo f S o u t h e r nA g r icu l t u r e 4 5 7 1 2 2 5 1 2 2 9 黄吉美 徐春秀 周金娥 郭华春 敖毅 陈树国 2 0 1 3 玉米新 品种 系 在云南省不同地区的栽培适应性 J 湖北农业 科学 5 2 3 5 2 1 5 2 6 H u a n gJ M X uC X Z h o uJ E G u o H C A o Y C h e nS G 2 0 1 3 C u l t iv a t io nco m p a t ib il it yo fn e wm a iz ev a r ie t ie s s t r a in s in d if f e r e n ta r e a so fY u n a np r o v in ce J H u b e i A g r icu l t u r a l S cie n ce s 5 2 3 5 2 1 5 2 6 覃永嫒 秦洪波 郑加兴 时成俏 王兵伟 覃嘉明 吴全满 吴 全清 2 0 1 5 广西玉米品种在越南的试种表现 J 南方农 业学报 4 6 8 1 3 6 7 1 3 7 2 3 6 南方农业学报4 7 卷 Q inYA Q inHB Z h e n gJX S h iCQ W a n gBW Q inJ M w uQM W uQQ 2 0 1 5 G r o w in gp e r f o r m a n ceo f G u a n g x im a iz ev a r ie t ie sp l a n t e dinV ie t n a m J J o u r n a lo f S o u t h e r nA g r icu l t u r e 4 6 8 13 6 7 13 7 2 覃志豪 唐华俊 李文娟 赵书河 2 0 1 3 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 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J 中国农业资源与 区划 3 4 5 1 7 Q inzH T a n gHJ wJ Z h a oSH 2 0 1 3 P r o g r e s sa n dd i r e ct io n sins t u d y in gt h eim p a ct so fcl im a t ech a n g eo na g r i cu l t u r ea n dg r a inp r o d u ct io ninC h in a J C h in e s eJ o u r n a l o fA g r icu l t u r a lR e s o u r ce sa n dR e g io n a lP l a n n in g 3 4 5 1 7 文仁来 田树云 何雪银 苏月贵 吴翠荣 程伟东 2 0 1 2 中国 与东盟国家玉米杂交种产量及果穗性状比较研究 J 西 南农业学报 2 5 3 7 9 8 8 0 4 W e nRL T ia nSY H eXY S uYG W uCR C h e n gWD 2 0 1 2 C o m p a r is o nb e t w e e ng r a iny ie l d sa n d e a rt r a it so f m a iz eh y b r id sf r o mC h in aa n ds o m eA S E A Nco u n t r ie s J S o u t h w e s tC h in aJ o u r n a lo fA g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