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土地利用特点1.doc_第1页
株洲市土地利用特点1.doc_第2页
株洲市土地利用特点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126220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96328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85.53%;建设用地面积8388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45%;其他土地面积790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02%。 专栏一 2005年株洲市土地利用结构 单位:公顷,% 地 类 面积 占一级地类比例(%) 占全市土地比例(%) 土地总面积 1126220 100.00 农用地 农用地合计 963289 100.00 85.53 耕地 202749 21.05 18.00 园地 16521 1.72 1.47 林地 669780 69.53 59.47 草地 2482 0.26 0.22 其他农用地 71758 7.45 6.37 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合计 83884 100.00 7.45 城乡建设用地 小计 70240 83.73 6.24 城市 9437 11.25 0.84 建制镇 5771 6.88 0.51 农村居民点 50528 60.24 4.49 采矿及独立建设 4504 5.37 0.40 交通水利用地 12568 14.98 1.12 其他建设用地 1076 1.28 0.10 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合计 79046 100.00 7.02 水域 18480 23.38 1.64 滩涂沼泽 7086 8.96 0.63 未利用土地 53480 67.66 4.75 全市耕地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的渌江流域、洣水流域及湘江株洲段上游两岸的江河平原、溪谷平原及溶蚀平原区;林地主要分布在炎陵、茶陵东南部、攸县东部、株洲县南部及市区东北部、市区南部;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在株洲市区、醴陵市和攸县,其中株洲市区建设用地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27.18%;未利用地面积茶陵县最多,达18963公顷,其次是攸县,为18263公顷。 二、土地利用特点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北部市区土地投入产出率高,但人均土地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为28.96%;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中部土地垦殖率高,为20.1%,农业用地条件好;南部山地资源丰富,但垦殖率低,为6.95%,投入产出率低。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全市土地开发利用率为92.9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建设用地比重大,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全市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45%,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自1996年以来,建设用地年平均增加624.55公顷,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单位面积建设用地投资强度从1996年的5.68万元/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19.15万元/公顷,同期单位面积建设用地GDP从26.24万元/公顷增长至62.48万元/公顷,年均增长超过10%。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株洲市地域南北狭长,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平差异明显。从北至南,分三个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即北部中心城市发展区、中部粮棉油生产基地区、南部林农综合利用区。 一、北部中心城市发展区 包括天元区、石峰区、荷塘区及芦淞区,区域总面积535.3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5%。人口密度1473.39人/平方公里,土地经济密度4559.21万元/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26亩/人,土地垦殖率25.84%,森林覆盖率28.96%。本区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株洲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其土地利用率高,人口、经济密度高,交通发达。但人多地少,城镇扩张与农用地保护矛盾突出。 土地利用方向:要处理好非农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关系,不断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打造长株潭“两型社会”、湘江生态经济开发带的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合理安排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无序扩大;各类建设用地发展空间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挖潜转变,充分利用闲置和存量土地;注重工业“三废”污染的综合治理,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中部粮油生产基地区 包括醴陵市、攸县、株洲县和茶陵县,区域总面积8696.0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22%。人口密度316.74人/平方公里,土地经济密度307.95万元/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95亩,土地垦殖率20.1%,森林覆盖率45.05%。该区域以广大平丘岗地形为主,交通便捷,小城镇数量多,土地肥沃,农业用地条件好,农产品种类多,是株洲市的粮油生产基地。 土地利用方向:加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强化耕地、园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粮棉油生产基地;合理确定区内工矿用地规模,严格控制次中心城市及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对耕地的占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三、南部林农综合利用区 主要分布在炎陵县,区域总面积2030.8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03%。人口密度88.20人/平方公里,土地经济密度60.35万元/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18亩,土地垦殖率6.95%,森林覆盖率79.37%。该区域山地资源丰富,人口、经济密度低,交通区位条件差,投入产出效益低。 土地利用方向: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强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封山育林,增加经济林和水源涵养林比重,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发展特色旅游业,缩小与市域中部和北部的差距。 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一、基本农田集中区 基本农田集中区是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相对集中的区域。规划基本农田集中区面积19726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52%。主要为分布在市域中部的醴陵市、攸县及株洲县。 主要管制导则:鼓励区内的农田整理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配套设施建设,以增加有效耕种面积,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提倡区域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保持和培肥基本农田地力;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涉及农用地转用或征用土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按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划数量与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加大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区内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二、其它农业用地区 其它农业用地区是指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其他农业用地,又可细分为林地区、园地区等。规划其他农业用地区面积45963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81%。该区域中的林地区同时可作为复区划入生态保护用地区。 主要管制导则: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及其服务设施。控制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该区内的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加强对有林地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对该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逐步整治空心村,增加区内的有效耕地面积。完善区内农用地承包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增加对区内土地的投入,促进其持续发展。 三、城乡建设用地区 是指城乡建设需要划定的区域。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区面积10185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04%。主要为分布在市域中北部的株洲市市区、醴陵市及攸县,是全市人口和建设用地最集中的区域。 主要管制导则: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应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布局。在中心城区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合理的产业圈层结构和功能分区,引导产业由内向外梯度转移;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内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区内土地利用率。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城镇空间体系的生态走廊,禁止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林地、特色蔬菜基地、山体、湖泊等。 四、能源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 能源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是为了合理保护和开发能源及矿产资源而划定的区域,规划能源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面积12167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8%。主要位于市域中部的攸县、醴陵及茶陵县。 主要管制导则: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提升区内矿山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形成区域特色矿业;对新上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实行矿山生态环境准入制,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性的矿产开发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开采矿产资源;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五、生态保护用地区 生态保护用地区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划定的区域。规划生态保护用地区面积43583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7%。包括炎陵、茶陵东南部、攸县东部、株洲县南部及市区东北部、南部山林,湘江流域株洲段,洣水、渌水、酒埠江水库、官庄水库等水源地,炎帝陵风景名胜区、神农谷自然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