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人教版.doc_第1页
离骚教案人教版.doc_第2页
离骚教案人教版.doc_第3页
离骚教案人教版.doc_第4页
离骚教案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离骚教案人教版 离骚 屈 原 教案 A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二、作者简介 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三、关于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四、自读感知 1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1.解题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2.掌握字音 修姱 謇謇 侘傺 溘死 揽茝 谣诼 方圜 攘诟 鸷鸟 延伫 芰荷 岌岌 杂糅 兰皋 可惩 谇 偭 忳 好修姱 3.字词梳理 修姱 :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 溘: 突然。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4.难句翻译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 必修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二、把握结构 1: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2: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三、内容探究 1.课文中描写香草的诗句多,诗人描写这些物体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作品中写他对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他的志洁行芳,即使在恶劣的处境中,他仍然坚持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佩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加强美德修养,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动人形象。 2.结合课文内容,下面诗句应如何理解?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明确: 句中用“美人”代楚怀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明确: 句中用“昌被”比喻狂乱不羁,写出了对楚怀王放纵糊涂的惋惜之情。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3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明确: 句中作者用“黄昏”比喻君臣亲密合作,表达了作者愿为楚国再尽衷心的强烈感情。 “兮”字在诗中有哪些作用? 明确: “兮”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用在句中,表延长音;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足;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节选部分看,均用在句中,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在句式角度看,本诗打破了诗经的那种以四言诗为主的限制,大大扩充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诗句 高尚的品德、爱国的情怀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刚正不阿,赤胆忠心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及前王之锺武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 明确: 诗中常以采集花草来比喻自己美好的追求,以美丽的服饰来比喻自己高洁的精神世界,以“鸷鸟”来比喻自己的才能和品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行为高尚、品格圣洁的形象。 四、艺术表现手法 节选部分以叙述为主,融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于一炉,优美和谐。诗人在揭露楚国黑暗的现实,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时,用香花幽草,奇装异服来比喻自己德行的高洁。和楚国君臣的荒唐善妒及时俗的投机取巧相比,更衬托出了诗人对那些丑恶灵魂的鄙视。这些“比兴”手法,和诗经中的“比兴”完全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设喻的意象华美,意境深远、优美动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五、布置作业 思考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 必修 教案 B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2. 掌握“修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能力目标 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一、情感目标 1. 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 2. 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二、屈原与楚辞 1. 简介 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2. 简介“楚辞” 5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 “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 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离骚探究式教案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 刘海燕 一导入 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归来。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谁来说一说屈原?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楚怀王非常信任他。当时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屈原审时度势,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因为屈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对旧贵族势力很不利,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现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兰。他们结成死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用恶语中伤屈原。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公赏识,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头脑简单,无一定主见。怀王经不起郑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搞通撤掉屈原左徒职务,任命他掌管王族三姓事务,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 楚怀王十六年,秦相张仪入楚,用重金通过靳尚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怂恿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楚、齐关系破裂,六国联盟瓦解。怀王受了张仪的欺骗,几次兴兵伐秦,都大败而回,只得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齐国,修复楚、齐关系。 此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国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找楚国,连取楚国八城;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怀王一意孤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怀王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便放他回去。怀王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赵国。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三年后死在秦国。 太子熊横继位是为楚顷襄王,以其异母弟子兰为令尹。这时伸展的楚国已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兵无斗志,元气大伤。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趁着怀子耿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击。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抱石投 汨罗江而死。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粽子、赛龙舟的习俗。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秭归乐平里。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2屈原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3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三解题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四诵读 1播放录音 2、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如去掉兮后再读一遍。“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 五具体分析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老娘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老妈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 为什么要写降生时刻的不平凡?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顼,是轩辕黄帝之孙。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死后,由颛顼嗣帝位,建都高阳,故以高阳为帝号。后来迁都帝丘。朕:在秦之前,“朕”字的使用是无分贵贱等级的,人们一律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秦始皇立国之后,才把“朕”字定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词。皇考:“皇”是德行光大的意思;“考”是指亡父。伯庸:是屈原父亲的表字。古人讳名不讳字,所以屈原讳他父亲的名而叙他父亲的表字。 注释:摄提:是摄提格的简称,即指寅年。古历法把天宫分成十二等分,谓之十二宫,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各宫又轮转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以岁星在天空运行,每年所指向的这个宫来命名纪年。比如岁星依次指向子、丑、寅、卯宫,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三年是丙寅,第四年是丁卯,而丙寅年又简称寅的,寅年名为摄提格。十二年里才有一个寅年,十二个月里才有一个寅月,十二日里才有一个寅日,一个月三十日里会有二个或三个寅日,所以十二年里,仅有二至三天碰上寅年、寅月、寅日。贞:正,当的意思。孟陬:“孟”,始也,孟春;“陬”,正月;孟陬,孟春正月。在古历法上又称正月为寅月。 注释:离骚是屈原的自叙诗,诗中记叙了远祖的称号、父亲的表字,自然也要写上自己的名字。但屈原在离骚中把自己真名隐去,而用含蓄隐括的方法把自己名字的含义表达出来。屈原名平,离骚把“平”字隐去,而用“正则”。把“原”字隐去,而用“灵 均”。把“平”与“原”的含义再表达出来。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所以“正则”就是“平”,“善而均平”的土地就是“原”。“善均”的“善”又与“灵”通义,故“灵均”亦隐存着“原”的意思。王夫之又说:“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 赏析小结:此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2、请学生朗读3、4节。 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又有“修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请学生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这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3、请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分析诗歌的612节。 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如何才能实现些理想?诗中是怎样阐发的? 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 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这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否定桀纣等暴君。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屈原认为只要有德行高尚的圣王,才能君临人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上天无所偏私,只有“圣哲茂行”,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