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现代西方哲学 WesternPhilosophyafterHegel 2 现代西方哲学 课程安排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第二讲叔本华 一 第三讲叔本华 二 第四讲尼采 一 第五讲尼采 二 第六讲柏格森 第七讲杜威 第八讲波普 第九讲维特根斯坦 第十讲胡塞尔 第十一讲海德格尔 一 第十二讲海德格尔 二 第十三讲海德格尔 三 第十四讲罗尔斯 第十五讲罗蒂 3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IntroductiontoWesternPhilosophyafterHegel 4 一 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 从 形而上学 到 后形而上学 传统形而上学 本体形而上学和主体形而上学 特征 逻各斯中心主义 后形而上学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两种倾向 向东方哲学靠拢 向前苏格拉底哲学回归2 从 认识论转向 epistemologicalturn 到 语言学转向 linguisticturn 5 3 从 现代主义 modernism 到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对现代主义的理性 主体 真理 进步等观念进行解构 4 从 认识主体 到 知 情 意统一的整体的人 人首先不是进行认识的动物 而是 生存在世 的存在者 5 从 意识哲学 到 无意识 本能 哲学 对 无意识 身体 本能 的关注 6 二 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 1 从历史渊源上看 这两大阵营仍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唯实论和唯名论 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的继续 2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 而是 做哲学 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刺猬型和狐狸型3 两大潮流的汇合 7 三 学习西方哲学的五大法门 一 在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中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特点二 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中明确学习哲学 史 的目的和意义三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西方哲学 史 的基本线索四 在哲学家的原著中品味原汁原味的思想盛宴五 在同情与批判中展开与历史上哲学家的对话 8 第二讲叔本华 一 9 一 思想来源 柏拉图 康德 奥义书 一 柏拉图的理念论1 理念或型 一切可感的东西都是流变的 而每一类可感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 理念 或 型 这些 理念 或 型 却是永恒不变的 现实世界中的马成千上万 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但它们都来自一个统一的马的 理念 或 型 它超越时间和空间 2 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 一方面 理念和具体事物是分离的 就是说 理念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 而且 理念是时间在先的 在事物产生以前 理念就已经存在了 另一方面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它们和理念发生关系的结果 这种关系主要有两种 分有和模仿 10 二 康德的 现象 与 物自身 1 现象即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或者说是向我们所呈现的世界 是科学知识可以达到的领域 2 物自身 或 本体 1 作为感觉的外部来源 这种意义上的物自身是在我们之外 刺激我们的感官 引起我们的感觉的东西 但不可知 2 作为一种限制性概念 康德用它限制我们的认识 使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界 3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科学知识应当是 先天综合判断 就是说 科学知识由两部分构成 先天的部分提供具有普遍性 必然性的知识形式 综合的部分提供后天的质料 科学知识的形成不是被动的主体适应 符合外部对象的过程 而是主体用先天的形式去整理 综合和统一杂多的质料的过程 知识的形式包括 时间 空间和因果性等十二范畴 这些形式只适用于现象 不适用于物自身 11 三 印度奥义书哲学 一 在 奥义书 中 大梵 或 自我 是宇宙的最高本体 它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 甚至诸神也是它的造物 二 大梵 或 自我 既创造万物 又隐于万物之中 所以 一切看似不同的事物实际上都是那惟一的 大梵 或 自我 的表现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 一切都是 大梵 或 自我 三 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 我们的 小我 不能认出隐于万物和我们自身之中的 大梵 或 自我 从而与之合一 而是到处看到 不同 和 差异 于是 处处被欲望拖着走 落入生死轮回 四 要摆脱轮回之苦 就必须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 从自身内部发现自我的奥秘 到了这种境界 一切差别都消失了 甚至父母不再是父母 世界不再是世界 神灵不再是神灵 举目所见皆为 大梵 12 二 世界作为表象 TheWorldasRepresentation 1 世界是我的表象 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2 表象世界的形式 主客分立 客体在时空中 因而表现为杂多 主体在时空外 不可知 3 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 前者包括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经验 旁及经验所以可能的诸条件 后者指概念 概念是 表象之表象 4 客体除了主客分立这一首要的 本质的形式之外 还有次一级的其他从属形式即根据律 它有 四重根 变化的充足理由律 物理对象 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概念 存在的充足理由律 数学对象 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自我 13 三 世界作为意志 TheWorldasWill 1 进入意志的途径 我的身体 就是说 我通过我的身体 切实地感受到意志的存在 2 通过类比法 发现意志世界 万物皆为意志的表现 3 意志是自在之物 表象则是现象4 意志即自在之物是可知的 这和康德的自在之物完全不同 但不是通过理性 而是通过我们和意志的直接同一性 5 意志在主客分立和根据律之外 它是无目的 无休止的挣扎和欲求 14 第三讲叔本华 二 15 一 痛苦的根源 意志的肯定 一 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 痛苦和无聊1 意志一天不得满足 意志的 主体 就要痛苦一天 而每一次满足都不可能是持久的 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 世界的意志性 注定了人生痛苦的先天性 2 如果我们的意志得到片刻的满足 无聊就会接踵而至 就是说 即使我们幸运地离痛苦愈来愈远 但我们却是在向无聊靠近 心灵的空虚是无聊的根源 正如兴奋过后的喘息 人们需要通过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已经空白的心灵 16 二 意志的肯定 的几种方式 1 性冲动的满足 一方面 性冲动是无止境的 这种无止境的欲求必然导致痛苦 另一方面 随着这种意志的肯定 一个新生命出现 从而附属于生命现象的痛苦和死亡也一同被重新肯定 2 利己主义 囿于个体化原理的个人会把自己的 意志 视为唯一真实的 意志 而把周围的他人仅仅视为自己的表象 人从本质上说就是利己的 由于这种利己主义是无限制的 所以 利己主义者完全达到自己目的的情况也就是不可能的 人也就又一次落入痛苦之中 3 非义 如果一个体意志为了一己之利而侵入别人意志的肯定的范围 直到否定在其它个体中显现的同一个意志 这就叫做 非义 17 二 痛苦的暂时解脱 艺术 一 意志 理念 事物理念不同于自在之物 它具有现象的最基本形式 即是说 它是客体 是被认识的东西 理念有别于个别事物 它缺乏现象的次一级形式即根据律 理念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 二 艺术 对理念的认识和表现人作为纯粹主体 摆脱意志的束缚 洞察到事物之中的理念 达到相对自由的境地 暂时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三 天才 三分之二是智力 三分之一是意志从个别看到普遍 这正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正常人只在个别事物中看到这一个别事物本身 因为只有这样的个别事物才属于现实世界 而常人也唯独对这样的现实世界才感兴趣 天才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是事物的本质 普遍性和总体 18 三 痛苦的永久解脱 意志的否定 一 公道与美德 如果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了 摩耶之幕 就不会有非义之举 就会产生所谓的公道 进而视他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 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 甚至为了多数人的幸福或生命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 二 禁欲 这样的人会自动克制欲求 进入真正无所为和完全无意志的状态 他要采取斋戒绝食的措施 甚至采取自鞭自苦的办法 以便用经常的菲薄生活和痛苦来降服和灭绝意志 三 自杀不是意志的否定 相反 恰恰是意志的肯定的一种形式 19 四 叔本华哲学的启示 如何获得幸福 一 克制欲求 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 因为如果这样做 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 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 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 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 在基础方面 我们幸福的建筑物与楼房建筑物正好相反 后者因其广大的基础而变得牢固 因此 避免重大灾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 条件 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二 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 丰富自己的内心 因为只有有着丰富内在的人才是幸福的 所需很少 输入愈少的国土愈是富足 所以具备足够内在财富的人向外界寻求的帮助也就很少 甚至是一无所求 这种人是何其幸福啊 20 五 王国维的 红楼梦 点评 在王国维眼中 一部 红楼梦 实际上就是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的诠释 红楼梦 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那 通灵宝玉 而在王国维看来 所谓玉者 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 红楼梦 一书 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 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21 一 苦源于欲 宝玉 的来源与 入世 宝玉从执迷到 有心 到 还玉 二 离苦之路 解脱之道存于出世 而不存于自杀 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 金钏跳井 尤三姐自刎 算不上解脱 因为他们不是摆脱了欲望 而是欲望未得满足而已 在王国维眼中 红楼梦 一书中真正实现解脱的 是宝玉 惜春和紫鹃三人 三 看穿了 摩耶之幕 的两种方式 通常之人 其解脱由于苦痛之阅历 而不由于苦痛之知识 唯非常之人 由非常之知力 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 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 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 在王国维看来 宝玉的解脱之道属于非常人之道 惜春和紫鹃则属于常人的解脱之道 22 第四章尼采 一 23 一 超越 消极的 虚无主义 一 西方文化的痼疾 虚无主义1 何为虚无主义 认为世界和人生无意义 2 消极的虚无主义 在世界和生命之外寻找意义 并用这种意义评价 裁决 压制生命 3 消极的虚无主义是弱者的胜利 是低贱的种类战胜高贵的种类 二 消极的 虚无主义的发展阶段1 否定的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的主体 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 2 反动的虚无主义 上帝死了 但上帝的 位子 还在 被各种 人性的 太人性的 价值所占据 道德 科学 进步等 24 3 被动的虚无主义 新一轮悲观主义 被动忍受人生的无意义 佛教 三 积极的虚无主义1 促进生命的力量 欣然地接受乃至享受本无意义的生活 2 前苏格拉底哲学特别是赫拉克利特哲学是这种虚无主义的早期形式 3 克服消极的虚无主义 达到积极的虚无主义的 药方 价值重估 25 二 悲剧的诞生 尼采哲学的诞生地和真正秘密 一 悲剧的诞生 的主旨 尼采哲学的核心是 人的问题 悲剧的诞生 是尼采 超人 理想的 宣言书 狄奥尼索斯是 超人 的雏形 二 悲剧的诞生 在尼采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尼采哲学的诸多主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预演 超人 权力意志 道德批判和基督教批判等 三 悲剧的诞生 的命运 26 三 悲剧的诞生 酒神的日神化 一 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1 音乐艺术与造型艺术 2 醉态与梦态 3 整体化原则与个体化原则 二 悲剧 酒神与日神之子1 抒情诗是酒神艺术与日神艺术的结合 2 民歌首先是音乐的世界镜子 是原始的旋律 这旋律现在为自己找到了对应的梦境 将它表现为诗歌 3 悲剧歌队是悲剧的基础和诞生地 悲剧歌队最初是 萨提儿歌队 萨提儿歌队是 变态者的歌队 歌者始终是沉醉的 恍惚的 放纵的 并且同其歌颂对象浑然一体 难解难分 悲剧是 醉汉 的 梦 27 四 悲剧的消亡 狄奥尼索斯与苏格拉底 一 欧里庇得斯与悲剧的消亡1 欧里庇得斯把观众带上了舞台2 欧里庇得斯把理性带上了舞台3 欧里庇得斯削弱了酒神音乐的地位 二 苏格拉底与悲剧的消亡1 理性扼杀本能和生命2 理性是对感官的窜改3 理性主义是想入非非的乐观主义 28 五 悲剧的再生 狄奥尼索斯与瓦格纳 1 从事音乐的苏格拉底 理性主义最终必然变成对于艺术的渴望2 康德 叔本华对理性乐观主义的批判A 康德的不可知论B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3 瓦格纳 悲剧再生的希望 在瓦格纳身上 尼采看到了现代酒神颂戏剧家 29 第五章尼采 二 30 一 瓦格纳 人性的 太人性的 一 早期的尼采 还在叔本华哲学的阴影之下 他虽然看到了时代的问题 但尚未站到 距人和时间的彼岸6000英尺 的高度 因此 他还是在现代人中寻求他的理想 在这种背景下 瓦格纳实际上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瓦格纳 而是被极度理想化 美化了的瓦格纳 二 随着尼采对叔本华的摆脱 随着他自己哲学思想的成熟 随着他对时代认识的不断深化 他开始对整个时代发生怀疑 对人的整体状况提出质疑 现代人 包括像瓦格纳这样的 伟人 都成了颓废的代名词 在尼采看来 人的本性已经受到污染 在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 瘟疫 中 无人能够幸免 于是 尼采不再对人抱有幻想 而是呼唤超人的出现 31 二 从人到超人 一 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东西1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和超人的关系2 人是通向超人的桥梁 二 精神的三种变形1 骆驼 最能驮载的动物 可以承载理性主义 基督教 形而上学的各种重负 你应 2 狮子 最强大的动物 有能力打破各种各样的传统价值 我要 3 赤子 最纯洁无怀之人 一种新的肯定 我是 32 三 超人 大地的意义 一 虚无主义逃离了大地 逃离的方式有三 形而上学 基督教道德 理性主义 二 超人就是要回归大地 立足于大地 不在 真实的世界 天国 或遥远的 未来 寻求人生的意义 三 超人就是要回归人的肉体 我完全是肉体 不再是别的 灵魂不过是附属于肉体的某物的名称而已 三 超人就是要回归人的感官 要牢牢地保护我们的感官 保持对它们的信仰 而且接受它们逻辑的判断 迄今为止 哲学对感官的敌意乃是人最大的荒唐 四 超人就是要摆脱 真理 真理不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而是价值论概念 没有事实 只有解释 没有真理 只有视角 33 四 超人 超善恶 一 善与恶 是奴隶的道德 主人道德则是 好与坏 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道德 二 良心谴责 是奴隶道德 是受阻的 转向自身的惩罚 弱者才进行 良心谴责 三 禁欲主义 是奴隶道德 其实质不是 不欲 而是 不能欲 四 超人在传统基督教道德之外 在此意义上 超人是非道德的 但超人不是为所欲为 超人有自己的道德 促进生命的即是道德 34 五 超人与永恒轮回 一 作为本体论的 永恒轮回 是同一物的永恒轮回 不是万物的永恒轮回 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下述观点 存在者不变化 变化者不存在 主旨 肯定这个生成的世界 二 作为超人在世的人生态度 永恒轮回思想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 超人就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意义 没有目的 没有得救希望的永恒轮回的世界 三 命运之爱 我衡量伟大的公式是热爱命运 你们不要想变更什么 将来不要 过去不要 永远也不要 不要单纯忍受必然 更不要逃避 而是爱它 因为在必然之前 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谎言 35 第六章 柏格森哲学 36 一 生命及其进化 一 创造的进化 进化不是自然选择 而是生命冲动的运动 二 反对机械论和目的论 二者都否定了进化中的创造 三 生命的进化像炮弹碎片 像火焰1 植物 本能和理智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发展方向 2 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 本能和理智 37 二 意识与绵延 duration 一 意识只具有质的性质 而不具有量的性质1 意识的强弱是质的变化2 意识的多样性是质的多样性 二 意识的本质是 绵延 1 绵延的特征 整体性 连续性和不可逆性2 真正的运动和空间无关3 芝诺悖论的错误在于 把运动等同于空间 38 三 绵延与自由 一 表层自我与深层自我1 表层自我 把时间空间化2 深层自我 把握绵延之流 二 深层自我的存在保证了人的自由1 反对决定论2 只有生活在基本自我中 才有自由可言 而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很少能够掌握我们的基本自我 只能看到自己的鬼影 3 深层自我和自由均不可言说 39 四 理智与直觉 一 理智 intellect 的方法1 绕着对象走 moveroundtheobject 2 理智 分析 是一种概念的运用 而用抽象概念是根本无法表达具体的实在的 3 理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关于实在的内在的知识 而纯粹是为了使用实在 二 直觉 intuition 的方法1 进入对象 enterintotheobject 2 直觉是一种理智的同情 intellectualsympathy 3 直觉是有意识的 无利害的本能 三 理智与直觉的互补 40 五 两种道德与宗教 一 封闭的道德与开放的道德1 封闭的道德 基于义务 习惯 是社会道德 表现为一种压力 2 开放的道德 基于抱负 是全人类道德 表现为一种感召力 二 静态的宗教与动态的宗教1 静态的宗教 对抗理智的消解力 必死观和忧虑的防卫性反应 原始宗教和自然宗教 2 动态的宗教 神秘主义宗教 基督教 是行动 创造和爱的统一 41 第七章 杜威 42 一 实用主义的起源 特征与命运 一 实用主义 Pragmatism 的起源1 英国经验论与美国实用主义2 形而上学俱乐部 与实用主义的起源3 Pragmatism pragmaticism experimentalism 二 实用主义的特征1 超越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2 强调经验 效果与实验3 反基础主义 三 实用主义的命运1 古典实用主义的兴衰2 新实用主义的兴起与发展3 分析哲学还是现象学 存在哲学 43 二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一 经验的整体性 经验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 自然和经验并不是仇敌或外人 经验并不是把人和自然隔绝开来的帐幕 它是连续不断地深入自然的心脏的一种途径 二 强调性选择原则 与源始经验 经验法所要求于哲学者有两件事情 第一 精练的方法和产物应追溯到它们在原始经验中在它的全部丰富和错综复杂的状态中的来源 因而就要承认它们所由产生以及它们所必须满足的需要和问题 第二 派生的方法和结论要放回到平常经验的事物中来 在它们的粗糙和自然的状态中 求得实证 44 三 经验的互动性 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互动 在生物当中是没有只顺从环境的 就是寄生物也不过是接近这个境界而已 要维持生命就要变化环境中若干因素 生活的形式愈高 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就愈重要 四 经验的条理性 关联性和条理性是内在于经验的 经验在它自身里面含有结合和组织的原理 习惯可以完成人们认为康德的范畴所能做的一切 45 三 杜威的实验主义 一 希腊智慧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智慧 完全确定性的寻求只能在认知活动中才得实现 这就是我们最悠久的哲学传统的意见 确定性的寻求已经支配着我们的根本的形而上学 二 实验主义通过实验实现了知行合一 我们只认为在两种不同的经验之间是有差别的 一种经验所涉及的是一些未加控制的变化而另一种经验所涉及的则是一种在指导和控制之下的变化 46 四 杜威的工具主义 真理观 一 效用即真理 思想的权威在于它在指导我们的操作过程中把我们引导到怎样的后果 思想的任务不是去符合或再现对象已有的特征 而是去判定这些对象通过有指导的操作以后可能达到的后果 二 真地 优于 真理 副词 真实地 要比形容词 真的 或名词 真理 更为根本 副词所表达的是一种途径 一种行动的方式 一个观念或概念就是一项要求 一道命令或一个方案 要求我们按照一定的途径去行动 47 三 真理具有客观性 当真理被看作一种满足时 常被误认为是情绪的满足 私人的安适 纯个人需要的供应 但这里所谓满足却是观念和行动的目的和方法所由产生的问题的要求和条件的满足 这个满足包含公众的和客观的条件 它不为乍起的念头或个人的嗜好所左右 又当真理被理解作效用的时候 它常被认为对于纯个人目的的一种效用 或特殊的个人所着意的一种利益 把真理当作满足私人野心和权势的工具的概念是非常可厌的 48 第八章波普尔 49 一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 一 逻辑经验主义 Logicalempiricism 1 拒斥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假陈述 因为它或者包含无意义的语词 或者违反逻辑句法 2 证实原则 justification 如果一个命题在逻辑上得到证明 那它就具有逻辑意义 如果是在经验上得到证明 那它就具有经验意义 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其真或伪的 二 批判理性主义 Criticalrationalism 1 证伪原则 falsification 一种不能用任何想像得到的事件反驳掉的理论是不科学的 2 分界问题不是意义问题 伪科学或形而上学对人生可能是有意义的 50 二 归纳问题 一 培根及其归纳法1 归纳的前提 破除 四假相 2 科学归纳法 二 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1 在单一的事例中 我们既没有因果关系的感觉印象 也没有因果关系的反省印象 2 我们的因果观念是同类例子的 重复 造成的 3 因果观念的核心是把过去的经验运用于对于未来的预测 因此 因果关系只是一种 习惯联想 的产物 三 波普尔 归纳即基于许多观察的推理 是神话 它不是心理事实 不是日常生活事实 也不是一种科学程序 51 三 猜想与反驳 科学方法论 一 传统知识模式 观察 理论 证实 二 波普尔同意康德的 人为自然立法 但不同意康德的下述思想 存在真理性的 无需进一步修正的理论1 一切理论都是猜测或假说2 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挑错的过程 三 科学方法论 问题 尝试性解决 猜想 排除错误 反驳 新的问题4 猜想 反驳理论不违反实在论 它不否认理论可以描述实在 尽管理论是可错的 52 四 真理观 一 真理是一种调节性因素1 科学同寻求确定性或概然性或可靠性都毫不相干 我们所关心的并不在于确定科学理论是安全的 确定的或者概然的 既然知道难免有错误 我们关心的只是批判和检验理论 希望发现我们在哪里错了 关心的是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 并且有幸的话得出更好的理论2 证伪主义寻求的不是一般的 空洞的和纯粹的真理 而是有意义的 有启发性的和相关的真理 53 二 科学追求的是逼真性 truthlikenessorverisimilitude 1 在我们知道我们充其量也只能采取近似的理论时 逼真性观念就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们实际上已知这些理论不可能是真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说比较近似于或者比较不近似于真理2 科学的目的是追求逼真性 这种说法显然优越于 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这一简单的表述 3 逼真性不同于概然性 它把真理和内容结合起来 而概率则把真理与缺乏内容结合起来 54 第九章维特根斯坦 55 一 维特根斯坦 和维特根斯坦 二 维特根斯坦 的主旨 为世界划界 区分世界内与世界外 可说与不可说 三 可说 图像论1 世界范围之内的事情都是可说的 因为语言是世界的逻辑图像 语言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的图像 是因为二者有着同样的 一一对应的 逻辑结构 2 语言的逻辑结构是 语言由命题组成 命题由基本命题组成 基本命题由名字组成 56 3 现实世界的逻辑结构是 世界由事实 facts 组成 事实由基本事实组成 基本事实由对象组成 4 逻辑空间的逻辑结构是 可能 世界由事态 stateofaffairs 组成 事态由基本事态组成 基本事态由对象组成5 复合 命题是 复合 事态或事实的图像 基本命题是基本事态或事实的图像 名字对应于对象 名字的意义即其对象 名字没有描述的功能 因而不是对象的图像 57 四 不可说 神秘的领域1 即使在这个可以思 可以说的世界中 仍然有某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这就是内在于世界之中的逻辑性质和逻辑形式2 世界之外存在着神秘的形而上学领域 这个领域是不可说的 他想通过语言 逻辑和世界 通过可说的东西加以显示的恰恰是这个不可说的东西 这个处于语言 逻辑和世界之外的东西 58 这个领域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 这个领域是伦理的和审美的 存在着一个作为世界界限的形而上学主体 这个主体是神秘的和不可说的 上帝也属于这个伦理的神秘领域 把世界作为一个有限整体的感觉是神秘的 59 五 哲学及哲学家的职责1 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 即防止人们因混淆可说与不可说而造成的思想混乱2 维特根斯坦的 言说 只是一种 示范 和 索引 一旦人们借此明白了哲学的 真谛 就应当 超越 他的 言 独立地在自己的体验中开辟和展开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3 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4 维特根斯坦与康德 60 第十章胡塞尔 61 一 描述现象学 descriptivephenomenology 1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理论 现象学的一个基本口号是 回到事情本身 而所谓的 事情本身 就是事物在意识中的 源始 显现即现象 所以 回到事情本身 不是把我们引导到远离意识 在意识之外的 客观实在 而是把我们引向意识的 活动 及其 结构 意识是一种主动的 指向 活动 是 关于 或 对于 什么的意识 意识自身所固有的这种 指向性 就是意识的 意向性 62 意识行为的意向性是独立于其对象的存在的 这是意向性的一个基本特征 即 存在独立性 existence independence 胡塞尔明确区分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对象 在 逻辑研究 中 胡塞尔把意识内容区分为 性质 和 质料 两个方面 意向性性质指意向性经验的不同方式或种类 如知觉 希望 回忆 怀疑 害怕等 意向性质料 或主题 指意向性经验的指向机制 意向性质料是意向性内容中更为重要的方面 正是它为意识活动提供了特定的指向性 63 2 范畴直观 categoricalintuition 胡塞尔从意指和直观两个方面对对象的被给予性做了区分 意指活动是一种空洞的意向性活动 直观活动则是一种充实的活动 感性直观活动对于意指活动的 充实 实际上总是有限的和相对的 现象学不是事实科学 而是本质科学 所以 它提出了不同于感性直观的范畴直观或本质直观 其对象不是个别事物 而是本质或理念 Eidos 64 本质直观不是一种感性的看 被直观到的理念在这里之所以叫做被直观到 这是因为理念不是一种模糊的 间接的 借助于符号和语词被意指的或被谈论的东西 而是一种直接地和自身地被把握到的东西 3 本质还原 eideticreduction 与自由变更 freevariation 本质直观离不开个别对象 需要以个别对象为出发点 65 本质还原借助于想像或幻想在个别对象中产生 自由变更 从而排除偶然的 可变的要素 达到必然的 不变的要素即本质或理念 通过本质直观发现的本质或普遍之物不同于通过观察和实验 通过归纳法而达到的普遍性 后者是一种基于 外在 比较的相对的 经验的普遍性 前者则是一种 先天的 绝对的普遍性 66 二 先验现象学 transcendentalphenomenology 1 自然态度的悬置 epoch 或加括弧 bracketing 所谓自然态度 就是日常生活和实证科学的态度 其核心内容是自然实在论倾向 悬置与笛卡尔的怀疑 在一定意义上 先验现象学是笛卡尔哲学的继续 但悬置不是怀疑 而是把这种态度放到括弧里 存而不论 实际上 胡塞尔要悬置的不仅仅是自然世界 各种各样的文化产物 科学作品 审美价值和实践价值 以及国家 习俗 法律 宗教等 就是说 一切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 都在被悬置之列 67 2 先验还原 transcendentalreduction 或现象学还原 phenomenologicalreduction 现象学的剩余 phenomenologicalresiduum 先验意识或先验自我 胡塞尔把从世界的存在到先验意识的回溯叫做现象学还原或先验还原 可以这样去理解现象学还原 自然人意义上的我 甚至那个我自己的我 通过现象学悬搁被还原为先验的我 68 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是一个自我还是两个自我 胡塞尔认为 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自我 然而却是从不同的角度被询问的自我 3 构造 constitution 概念 构造作为 显现 除非向先验主体显现 否则 某物 并无自身的 存在 或意义 就是说 不是先 存在 某物 然后 偶然 地进入主体的 视野 从而使自身得以显现 构造作为 创造 这种创造不是时间意义上的 就是说 不能认为在时间上先有一个无世界的主体 然后以 大爆炸 的方式从 无 中产生出世界 69 第十一章海德格尔 70 一 存在意义的问题 一 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关于存在 历来有很多 成见 正是这些成见造成了对存在的遗忘 这些成见主要有 1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凡此种种都表明 重提存在问题不但仍然必要 而且带有几分紧迫性 71 二 此在 Dasein Being there 的优先地位1 此在和存在本身有一种 存在 关系 2 鉴于近代以降 人 意识 主体 自我 等概念带有过多传统形而上学的烙印 海德格尔用 Dasein 这个在形式上就和 存在 Sein 有所关联的词专指人的存在 三 此在的两种性质1 此在的存在是 生存 existence 此在的本质在于它去存在 2 此在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 此在始终具有向来我属性 mineness 本真状态 authenticity 与非本真状态 inauthenticity 72 二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一 此在的基本建构 在世界之中存在 Being in the World 1 在之中 Being in 在之中 不是一种简单的空间关系 不是一个现成的存在者在另一个现成的存在者之中 如水在杯子之中 衣服在柜子之中 柜子在房子之中 从字源上说 之中 的意思是居住 逗留 依寓 这种 在之中 意味着 没有世界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此在就不成其为此在 此在首先已经在世 已经在世界之中存在 在此基础之上 才会有认识活动 73 2 世界 为了理解 世界 我们必须从平均的日常状态入手 海德格尔把世内存在者分为两类 上手事物 readiness to hand 和现成事物 presence at hand 在周围世界 此在总是首先与用具打交道 我们在对用具的使用中和该用具处于一种最源始的关系 自然首先不是作为一种现成事物或状态照面的 更不是作为单纯认识活动的客体而存在的 它是一个以用具为纽带 令此在沉迷于其中的 意义整体 这个 意义整体 就是世界 74 3 在世的存在者 共在 Being with 与常人 theMan 此在不是孤立的存在者 而是和其他此在共同存在的存在者 所以 此在就是共在 或者说 共同此在 在周围世界 我们首先碰到的总是 在世中 即实际 操劳 着的他人 而不是作为现成物的孤立的存在者 日常此在总受一种霸权的支配 这个霸权不是别的 恰恰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而存在的 常人 75 二 此在的展开与沉沦1 此在的三种展开方式 1 现身情态 attunement 现身情态实即情绪 第一 被抛 thrownness 境况的开展 第二 整个 在世界之中 的当下开展 第三 现身情态从存在论上组建着此在的世界的敞开状态 2 领会 understanding 领会是一种筹划 projection 3 话语 discourse 在生存论上 话语和现身 领会同样源始 话语不是语言 而是语言的生存论基础 76 2 沉沦 fallenness 日常此在消散于常人之中 海德格尔把日常此在的存在方式叫做 沉沦 1 闲言 idletalk 说的平均状态 2 好奇 curiosity 看的平均状态 3 两可 ambiguity 无决断状态沉沦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东西 也与道德上的善恶无涉 它表明的是 此在的日常存在就是消散于常人的公众意见之中 因而是一种非本真的状态 77 3 畏 anxiety 此在向来已经是沉沦的 畏这种现身情态使此在摆脱这种沉沦 从而从非本真状态进入本真状态 畏不同于怕 怕也是此在的一种现身情态 不过是一种非本真的现身情态 怕总是对一种具体而临近的有害存在者感到怕 夜深人静之时 可能有一种无以名状的 畏 袭来 之所以说它是无以名状的 是因为这时整个 世界 令我生畏 日常此在总是消散于他人 他物之中而不得独立和自由 畏这种现身情态则把本真的此在还给此在 使之成为一种自由的存在 78 第十二章海德格尔 79 三 此在与时间性 一 向死存在 being towards death 1 此在向死存在的存在论结构 此在的基本建构为 在世界之中存在 或 操心 这种建构表明了此在存在的下述三个基本性质 生存 被抛和沉沦 死亡或向终结存在使此在的上述三种性质得以绽露 1 死亡与生存 死亡是一种 悬临 2 死亡与被抛 死亡是一种命运 3 死亡与沉沦 此在通常以沉沦的方式死着 80 2 非本真的向死存在 作为常人 日常此在对于死亡这种终极可能性也有所作为 不过以一种非本真的方式 此在把死亡作为一种熟知的 和自己无关的偶然事件来谈论 虽然人难免一死 但离自己还远着 更有甚者 人们似乎还有意地掩盖死亡的可能性 常人的死亡逃遁非但没有真的使人远离死亡 而且恰恰证明了死亡是此在挥之不去的终极可能性 81 3 本真的向死存在 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 无所关联的 确知的 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 不可逾越的可能性 第一 死是此在的一种可能性 向死存在 不是要 实现 死亡 那是亡故 不是 想去死 或期待死亡 这些对待死亡的方式无一例外地减弱了死亡的可能性质 第二 死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 沉沦于常人的此在 在向死存在中 回到了 自身 回到了最本己的能在 第三 死是此在无所关联的可能性 在对死亡的先行领会中 此在从它的 类本质 中凸现出来 成为完全与众不同和别具一格的个体 这时 我所操劳的他物和我所操持的他人仿佛都从我眼前移开了 82 第四 死是此在不可逾越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不可逾越的可能性 死亡标识着此在的最终不可能 在海德格尔看来 先行到这种可能性中去 绝不意味着接受一种宿命论 更不意味着苟且偷生 向着这种不可逾越的可能性存在 恰恰表明了人的自由 第五 死是此在确知的可能性 只有实际向着自己的能在存在的存在者才可能发生源始的确知 第六 死是此在不确定的可能性 尽管死是一种确知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却是不确定的 就是说 死随时随刻都是可能的 日常此在总是回避这种不确定的可能性 其方式是 赋予这种不确定性以确定性 就是说 把这种可能性从眼前移开 推到遥远的未来 本真的向死存在则直面这种不确定性 从而 勇敢 地生活在这种不确定的可能性的 威胁 之下 83 二 良知 conscience 为了使自己的本真能在成为可能 此在必须从自身出发 为了能够 找到 自己 此在需要一种 见证 这就是良知 1 良知及其呼唤 正是良知的呼唤把此在召唤到自己最本己的能自身存在 这种呼唤不是来自于此在之外的异己力量 所以不同于苏格拉底的守护神 也不同于上帝之言 而是出于此在自己 2 罪责存在 良知呼唤的到底是什么 海德格尔说 是此在最本己的罪责存在 此在 在其存在的根据处就是有罪责的 3 决心 resoluteness 决心就是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由筹划 84 三 时间性 temporality 1 时间性的三个维度 时间性突出 将来 的优先地位 此在的生存性 向死存在 先行的决心等都把此在首先和将来联系了起来 1 曾在和现在都源于将来 海德格尔把由将来统领的曾在 当前和将来的统一体称为时间性 2 时间性是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操心的三个环节即生存 被抛和沉沦分别奠基于时间性的三个维度 3 时间性在本质上是绽出 ecstases 的 时间性不表现为若干 现在序列 的前后相继 它的每一个环节都倾向于超出自身 4 源始的时间性是有终的 将来的有终性不是说总有一天此在会达到自己的终结即死亡 而是说此在向来就是有终地生存着 85 2 时间性与历史性 historicity 为了把握此在的本真整体能在 仅仅把握此在的向死存在还不够 还必须把捉此在的另一个极端即它的开端或出生 以及生死之间的 途程 或 生命联系 这个途程即历史性 1 在严格意义上 只有此在才有历史性 因为只有此在才会操心 才有自己的世界 在次一级的意义上 世内存在者包括上手用具和自然也具有历史性 因为它们属于世界 而世界是此在的存在论规定性 2 历史学源自历史性 历史学从根子上说是关于此在的科学 历史性则基于时间性 86 第十三讲海德格尔 87 四 真理的本质 一 此在与真理 无蔽 亚里士多德以降 符合论 的真理观居支配地位 这种真理观有两种表现形式 知符合物和物符合知 当我们说一个命题符合一个对象的时候 我们的真实意思是 该命题如事情所是的那样把事情 揭示 出来 所以 符合 意味着 如 那样 的关系性质 真理就是去蔽 揭示 和 去蔽 是由谁来完成的呢 此在 唯当此在存在 才 有 真理 王阳明 尔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88 二 真理 无蔽 与自由1 符合论说的是陈述与物的符合或适合 这意味着陈述 者 和物处于一种 表象 关系之中 为了使表象活动 不失真 需要一个 媒介 敞开之境或澄明之境 这个敞开之境就是真理 2 自由不是人的一种属性 更不是人的任性 源始的自由 自行揭示为让存在者存在 真理的本质揭示自身为自由 自由乃是绽出的 解蔽着的让存在者存在 是谁让存在者存在 在直接的意义上是此在的开放状态 而在根本的意义上则是此在也置身其中的 敞开状态 这种 敞开状态 就是自由 89 三 真理与非真理1 真理就是去蔽 这种作为 去蔽 的真理 同时就是一种 遮蔽 对存在者的解蔽同时就构成了对于存在者整体 自然 的一种遮蔽 如果说真理就是去蔽或解蔽 那么 这个被遮蔽的存在者整体显然就是非真理 2 但这种非真理不是此在造成的 它比此在及其让存在更为古老 在这个意义上 非真理就不是真理的对立面 而是真理本质的一部分 甚至可以说是真理的真正源头 3 但人一味地固执于存在者特别是那些可用的 可控的存在者 从而造成了对于存在者整体的遗忘 这却构成了人的迷误 当然 这也是传统形而上学的迷误 90 五 艺术作品的本源 一 物与作品 以凡 高的 鞋 为例1 海德格尔在物 器具和作品之间做了区分 艺术作品首先是一个物 但传统哲学中物的概念无助于理解艺术的本质 海德格尔选取了一双农鞋这个普通的器具 为了便于人们的直观认识 海德格尔以凡 高的名画 鞋 为例 艺术作品使我们懂得了真正的鞋具是什么 艺术作品的首要 功能 不是为人带来美感 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 91 92 二 作品与真理 以希腊神庙为例1 作品建立世界 神庙不是一个现成在手的存在者 它意味着神的在场 凝聚着人们的企盼 包含着 诞生和死亡 灾祸和福祉 胜利和耻辱 忍耐和堕落 一句话 它开启了一个世界 作品制造大地 神庙屹立于岩石之上 见证着风暴的强力 显示着天空的辽阔 白昼的光明和黑夜的幽暗 在它的泰然宁静之中 树木花草 兀鹰蟋蟀等才 涌现 出来 就是说 神庙把希腊意义上的 自然 即那种涌现本身和整体 显示出来 海德格尔把这样的 自然 称为 大地 3 作品是世界和大地的争执的实现 在作品中 争执中的世界和大地即存在者整体进入无蔽状态 所以 作品的本质就是真理的发生 93 94 六 对现代技术的追问 一 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1 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 即使事物得以现身的方式 这就是说 技术属于无蔽即真理的领域 现代技术也是一种解蔽 2 但与古代技术相比 现代技术具有不同的解蔽方式 古代技术是通过顺应和照料自然而解蔽自然的 而现代技术则通过对自然的 促逼 即强取豪夺而解蔽自然 3 海德格尔把促逼着 摆置着人的那种无蔽状态或解蔽方式叫做 座架 Ge stell 95 二 座架构成了极端的危险1 在座架的支配下 人陷入一种极端的危险之中 人把一切都作为持存物随意加以摆置 把自己视为地球的主人 唯独忘记了自己也是被促逼这回事 自然变成唯一而又巨大的加油站 变成现代技术与工业的能源 2 海德格尔明言 危险的不是技术本身 而是技术的本质即座架 座架之统治地位咄咄逼人 带着一种可能性 即 人类也许已经不得进入一种更为原始的解蔽而逗留 并从而去经验一种更原初的真理的呼声了 96 三 救渡的希望1 处于座架统治之下的人类还有救吗 海德格尔通过荷尔德林的诗句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但哪里有危险 哪里也有救 2 有了对于座架危险的清醒 认识 就有可能出现一种新的可能性 即技术而离技术 就是说 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不沦为技术的奴隶 3 到了那个时候 技术就不再是座架 而成了某种可控的东西 海德格尔把这种对技术世界既可以说 是 也可以说 不 的态度 叫做 对于物的泰然任之 97 第十四讲萨特 98 一 自在的存在 Being in itself 一 自在的存在 存在 它既不是可能性 也不是不可能性 又不是必然性 它只是 存在 而已 它与别的存在没有任何关系 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 二 自在的存在 是自在的 它不是上帝的创造物 它也不因此是自因 因为那就意味着它有先于自己的存在 它既不是被动性 也不是能动性 既不肯定 也不否定 它是自身充实的 因而也没有内与外的分别 它就是它自己 三 自在的存在 是其所是 它是不透明的 自在没有奥秘 它是实心的 它没有运动和变化 因而没有时间性 99 二 自为的存在 Being for itself 一 自为的存在与虚无 nothingness 虚无总是纠缠着存在 Nothingnesshauntsbeing 萨特从 形而上学的考问 出发开始他对于虚无的讨论 任何考问都受到下述三重 非存在 的制约 否定的回答 知的非存在 限制的非存在 于是 对存在的考问将我们带到了 否定 即非存在 虚无来自自为的存在 首先 意识本身就是虚无 就是空无内容的 其次 意识也使世界虚无化 人是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 虚无基于自由 由于人是自由的存在 人可以对在他之外的对象说 不 从而使自己区别于对象 由于人是自由的存在 人可以对自己的过去说 不 从而使自己不断逃离自己的过去 在选择中不断地自我塑造 100 二 反思前的我思1 对笛卡尔 我思 的批判 笛卡尔的 我思 并不彻底 因为他把意识等同于认识 当他说 我怀疑 所以 我存在 时 他的意思是 我知道我怀疑 所以 我存在 可见 他的 我思 仍然是对象性的 即对 怀疑 意识的认识 这样做的后果是 我们将面临 第三者 困境 2 反思前的我思 现象学本体论的起点 在萨特看来 具有意识就是具有自我意识 就是说 意识可以直接地立即意识到自身 而不把自身作为一个对象 自我意识不是成对的 如果要避免无穷后退 意识就必须是自我与自我之间一种直接的 而非认识的关系 这样的自我意识就是所谓 反思前的我思 101 三 为他的存在 Being for others 一 注视 look 与羞耻 shamefeeling 1 他人的注视使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为他人存在的自我 羞耻就是一种承认 我承认自己就是他人所看见的那个样子 羞耻意识同时明白无误地向我揭示了他人的存在 不是对象 他人 而是主体 他人 他人在这里不是对象 而且不能是对象 而同时 我 又仍然是为他的对象并且不归于消失 3 注视表明的是 我们始终是为着一切活着的他人存在的 所以 我们随时都处在一种被他人注视的状态 尽管此时没有一个人在场 我思不仅把我揭示为自为的存在 而且把我揭示为为他的存在 102 二 我和他人的具体关系1 用我的对象性去同化主体 他人即自由的他人 就是说 我要在保持我的对象 存在即被注视的前提下去同化他人 爱情就是这种同化的集中体现 受虐狂是这种同化的另一种极端表现 2 用我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相对立 当我注视他人的时候 他人的注视便顷刻间消失了 尽管那双眼睛还在 这时 我成了一个自由的注视者 而他人则成了一个被注视的对象 他人 本来我的对象性存在的钥匙掌握在主体 他人手中 而当我终于以自由主体的身份出现并试图夺取这把钥匙的时候 我非但没有成功 而且这把钥匙也从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山东临沂罗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权属公司招聘工作人员6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山西阳泉人才发展集团招聘服务工作人员19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金华兰溪市市属国企(兰创集团)下半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9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东肇庆市高要区公办中小学招聘临聘教师20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哲学博士答辩精要
- 2025版泌尿外科疾病常见症状及护理建议分享
- 运动中的数学乐园
- 工厂安全培训效果验证课件
- 神经影像标志物筛选-洞察及研究
- 养生店国庆节活动方案
- 古代文学史杜牧课件
- 7.1促进民族团结 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桩基质量管理制度
- 口腔颌面外科缝合技术要点
- 2025至2030中国军用导航仪器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2025年科创板开户试题及答案
- 西宁市供热管理暂行办法
- 中职导游课程课件
- 静脉血栓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