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趋势和挑战ppt课件.ppt_第1页
发展的趋势和挑战ppt课件.ppt_第2页
发展的趋势和挑战ppt课件.ppt_第3页
发展的趋势和挑战ppt课件.ppt_第4页
发展的趋势和挑战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信业和电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内容 一 电信业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二 电信业的转型与 去电信化大趋势 三 电信网络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核心网 互联网 移动网 传送网 接入网四 三网融合的机遇与挑战五 物联网的发展与挑战五 我对Gartner曲线的注解 10年前预测的大趋势 10年前本人在 电信科学 第一期 电信网发展的战略趋势 一文中曾预测 1 网络业务的数据化2 网络的宽带化3 网络的光纤化4 网络接入的无线化5 网络的分组化6 网络的融合化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十分激进难以接受的看法 现在多数已实现 或接近实现 或即将实现 10年后的回顾和检查 业务数据化 1998年互联网用户数不到固话1 骨干网流量中IP占比极小到现在占99 网络宽带化 1998年宽带接入用户数几乎为0到现在8343万 占总用户数24 5 网络光纤化 由干线到城域 馈线 配线接入无线化 1998年移动 固话用户数比为0 27倍激增到现在的1 88倍 扣除小灵通为2 3倍 网络分组化 1998年核心网几乎全部是TDM到现在路由器绝对主导 电话网中软交换占30 以上网络融合化 1998年几乎不存在任何融合到现在网络各个层面都在进行融合 三网融合也已启动 下一个10年的发展大趋势 作为信息科学基础的通信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数字化 智能化 移动化和分组化为特征的技术演进历程 而当前 由于社会转型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 通信学科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多维度多层面的方向发展 展现了以融合化 宽带化 泛在化和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历程 传统电信业的特征 100多年来 电信业长期处于垄断 基本特征 贵族行业 资本密集 进入资本技术门槛很高 一个系统 一类业务 一种政策 电话中心 网络容量与话务容量高度一致 话路本位 业务和网络呈低速稳定增长 高资费 不同网络支撑不同业务 技术 业务 大量烟囱 业务收入正比于流量 速度 业务种类 IT属于后台系统 与网络是松耦合关系 网络采用专用封闭设计 垂直一体化 如交换机 以不同信息业务分割不同市场 行业和监管 经营风险技术风险小 是高利润 低风险行业 过渡期电信业的特征 90年代后期以来 电信业经历着巨大的动荡 技术更新加快 建网成本大幅下降 业务主体发生历史性变化 移动和宽带成主角 竞争范围扩大 力度加大 ICP和终端制造商 传统电信商务模式在互联网冲击下失效 IT走向前台 成为客户体验与网络的纽带 行业结构日趋不稳 技术差别趋向消失 ICT 技术 竞争 监管推动各种层面和形式的融合 ICP崛起 电信运营商低值化 管道化 低成本和业务转型 成为运营商两个主要对策 从低风险高利润行业走向高风险低利润行业 未来电信业的特征 经历动荡 重组 兼并 大浪淘沙后的电信业 话音业务变为一种应用 全业务 全IP化 融合是主旋律 含电信网自身各层面 IT与电信网 三网三业融合 IT 通信和传感技术融合 泛在网 ICT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融合 运营业和制造业重返寡头垄断 基本矛盾待解决 技术进步与监管 流量 成本和收入关系的畸变 产业链关系的失衡等 抛弃失效过时商业模式 重建新商业模式电信运营商继续以管道为主 兼营其他 ICP和终端制造商主导应用 制造业兼并并向服务业延伸 去电信化大趋势 1 未来发展的最大趋势是 去电信化趋势 主要反映在 观念上 由贵族化的 资金密集型的 高门槛的垄断行业走向开放的 竞争性行业 从产业链的主导控制方转变为平民化的产业链参与者视野上 从封闭的 一切以本地网为基础的传统固话公司走向开放的 市场化的 全局全网为基础的多业务全业务公司经营领域上 由传统电信领域向信息服务业 娱乐业乃至物理基础设施领域延伸 涉及本身基因上的改良和优化 外部基因的引入 去电信化大趋势 2 网络业务IP化 主要是P2P化和视频化 传统电话流量已经降到1 电话业务收入也降到50 以下 IP流量已占骨干网99 IP化的主趋势是P2P和基于PC的视频化 5年各占30 网络架构的扁平化和分布化现有分层网络导致了那么多层面 网络 设备 接口 协议 别人不来搞 自己就把自己搞死了业务平台的融合化和水平集成化现有至少17类大的业务平台 成千上万个大小业务平台 怎么管理运营 怎么提供全网统一的业务 特别是融合业务 网络管理的简单化那么多网管功能用了多少 网管的简单化是建立在智能化的基础上 现有路由器网管的告警只有0 01 是有意义的 缺乏智能的相关性分析网络设备的低成本化摩尔定律揭示了两个发展方向 高性能和低成本 电信业看重前者 而IT业更看重后者 30多年来以存储器为代表的IT成本降了7 8个量级 而电信网成本降了3个量级 电信业务成本降的更少 可见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乃至全球网络设备的发展方向是低成本为主 高性能为辅 去电信化大趋势 3 网络硬件的IT化遵循摩尔定律低成本路线的 开放的 标准化的IT平台可以有效改变遵循高性能路线的电信设备的成本 功耗 开发时间 开发难度 运维成本网络质量的合理化 电信级 标志是50ms保护时间 5个9可用性和一系列硬QoS 源自何处 说不清 但代价很高 例如传送网保护时间从50ms放松到100ms 98年 能否放宽到250ms 视频由于解码器再同步会导致1 4秒的图像中断 这些根深蒂固的 电信级 指标已经束缚了电信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去电信化大趋势 4 UNI NNI NNI UNI CPN 用户驻地网MAN 城域网或城域接入网UNI 用户网络接口NNI SNI 网络节点接口 电信网网络结构 水平视图 CPN 接入网 核心网 城域网 接入网 CPN 城域网 公用电信网 两个UNI之间部分接入网 分为馈线段 配线段和引入线核心网 分为省际干线 即一级干线 省内干线 即二级干线 和局间中继网 即城域网 电信网网络结构 垂直视图 传送网 业务网 应用层 多媒体 会议电视 文件传送 远程教育 通道层物理层 电话网 移动网 数据网 其他 支撑网 业务承载网 下一代传送网 40 100GOTN ASON全光网PTN CE 下一代互联网 基于IPv6的可控可管可信可扩的NGI 下一代核心网 IMSEPC 下一代移动网 LTE 3 9G 4G NGN伞 下一代接入网 xPON FTTxIPTV DTV其他融合技术形态 下一代业务平台或业务网 下一代信息网络的主要方向 引入IMS的驱动力 引入IMS的主要驱动力 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加强对于IP网络和IP环境下多媒体业务的管控能力 这是目前所知唯一的比较成熟的可管可控手段 最后的稻草 提供各种新业务和融合业务的机遇 包括移动和固定 乃至电信与非电信业间的融合业务 借助多业务捆绑和融合减少离网率简化网络和业务扩展 减少网络的CAPEX OPEX长远融合网络架构的建设 促进从管道运营商向全业务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全面转型最终替代现有TDM网络和软交换网络 IMS的引入策略思考 IMS的引入方式 业务驱动方式 以业务平台的方式引入特色业务和增值业务 特别是多媒体业务和融合类业务 目标明确 效率高 操作容易 网络驱动方式 作为一个统一的网络架构构筑下一代融合的网络平台 目标明确 一步到位 但影响面大 操作困难对CTC而言 应以业务驱动为主线 结合移动多媒体业务和FMC业务的开展引入IMS平台 随着用户数和业务种类的扩展 网络逐步扩容和扩展成一个统一的融合的网络架构 TDMf 核心网的演进步骤 SSm SSf TDMm SSm SSf TDMf IMS IMS IMS IMS SSm SSf SS 中国网络业务量变化的趋势 骨干网IP带宽是话音100多倍 占总带宽99 过去4年骨干网带宽的年平均增长率100 未来5年增长率56 80 即10 20倍各类数据业务均下降 唯互联网业务继续高速增长 两个主要增长点是P2P和网络视频 IPTV增长率高 但绝对量不是主导因素我国干线确知P2P流量已达55 东部有些城域网的P2P流量白天已占50 70 晚上占70 90 3 5年 确知P2P中UDP占65 TCP占35 与2年前相反 IP承载网成为最脆弱的层面 主要问题 网络体系 面向连接 融合 安全等 QoS保证和差异化业务 扩展性限制 Tb到数十Tb乃至数百Tb 可靠性可用性 3个9到5个9 安全性 信任机制等多种措施 可用地址空间和频谱限制 IPv6和新频谱 可管可控可信任 赢利的商务模式 安全 成为发展新业务新应用的不可逾越的最大障碍 MPLSVPN SS IMS 3G 视频业务等等 互联网的扩展性依然是瓶颈 容量扩展性 初期可行方法多机箱组合技术 目前单机箱交换容量1 28T 最大多机箱组合交换容量据称可达92T 实际受限于VSCEL可靠性 MTBF仅6天 按现有技术其容量难以超30T 从技术 成本和可靠性角度 容量扩展性 近期出路互联网骨干架构扁平化 中期出路综合考虑传送层旁路作用 长远出路引入光路交换层 容量达Pb s 功耗比OEO至少小100倍 地址扩展性 IPv6 提高IPv4利用率 如私有 路由扩展性 路由聚合 IP地址的标识和位置分离 IP地址只承载位置信息 减少路由器表项 我国将在2011年出现地址缺口 IANA对于IPv4地址分配结束大约在 2010年底APNIC分配结束大约在 2012年3月乃至2011年底中国电信预计在2011年底前后出现明显地址缺口 宽带用户数将达到8600万 IP地址要增加到6 6个A 移动互联网用户2000万 IP地址预计达1A IPTV用户630万 IP地址至少需要0 48A 总地址需求达8A 比2008年底多4A 按照前几年平均数 预计能申请到3A 缺口1A 近1700万 商业化过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CNGI示范工程项目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中国运营商的过渡工作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但是没有 也不可能解决商业化应用所需要解决的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端到端网络 业务网 应用系统 终端 支撑系统 网站 正如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从纯学术和军用转向公众商用网一样 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也需要尽快从学术网和试验网转向公众商用网才能实现实质性推进 起步越早 需要过渡的网络和终端规模越少 代价和难度也越低 未雨绸缪 越早越好 向IPv6过渡的整体战略部署 试商用阶段 2010 2011年 启动网络和平台支持IPv6的改造 完成IPv6地址资源申请 确定网络及业务过渡方案 现网商业化试点和骨干人才准备 基本具备引入IPv6业务的网络条件 规模商用阶段 2012 2015年 IPv4 IPv6网络和业务共存 网络和平台规模改造 业务逐步迁移 新型应用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全面商用阶段 2015年以后 新型应用占据主导 IPv4网络和业务平台逐步退出 预期2020年后可能基本演进到纯IPv6环境 向IPv6过渡的现状和条件 1 标准 核心标准已成熟 IPv4与IPv6翻译 IPv6组播 物联网标准等尚未完成 但不是发展瓶颈产业链 网络设备 路由器 骨干网 除个别厂家或个别板卡外 多数硬件支持 但软件需升级 城域网较复杂 BRAS多数硬件可以 但软件不支持 特别是PPPoE拨号功能 SR少数硬件要升级 约50 需软件升级 CR硬件没问题 约50 需软件升级 移动分组的PDSN硬件没有问题 但不少设备需软件升级 接入网 传输和交换 基本不支持 2层以上功能 向IPv6过渡的现状和条件 2 不支持 组播 流标识 基于三层的ACL等 但不影响初期IPv6业务开展 接入传输和交换纯二层 三层组播功能等放在BRAS和网关 网关 基本不支持 特别是路由型网关 认证和地址分配需IPv6地址前缀 流标识 基于三层的ACL功能等 业务网设备 SS IMS SG TG等都不支持 但并不急迫 可以继续暂时用私有地址 固网3A和DNS系统 硬件基本没有问题 但不少设备需软件升级 固定终端 基本不支持IPv6 成本敏感 由于数量大 配置低 但实施并不困难 向IPv6过渡的现状和条件 3 移动终端 差距大 中继模式 透传 但不支持QoS 网络模式 需IP层中继 6801系列芯片后都支持 6055芯片的数据卡代码升级后也可以 支撑系统 网管和IT系统等都不支持 也不急迫 协议栈和应用软件 主流可以 多数应用软件 操作系统 没问题 集成电路 主流NP和ASIC没有问题 应用层 主要是网站 由于过渡的主要驱动力不是市场应用驱动 因而应用和内容商并不积极 这方面并非技术难度 而是需要刚性政策指导 强制性规定和优惠政策并举 向IPv6过渡的业务切入点 宽带接入 消耗地址最多 且上网并发比逐年提高 终端越来越多 消耗地址比用户数高50 移动互联网 地址分配高度集中 涉及网元数少 部署改造简单 用户基数少 过渡难度低 MPLSVPN业务 面向政企客户群的重要新业务 IDC业务 直接为网站等大客户服务的基础性接入业务 也应该尽快具备支持IPv6的条件 互联星空 自营网站 更应该率先实现双栈 M2M和物联网 未来消耗地址的最大应用 没有必要再经过IPv4阶段 可以直接采用IPv6地址 向IPv6过渡的挑战 产业链认识不统一 政府各部门认识不统一 含安全看法 产业链群龙无首 缺乏过渡的第一推动力和协调组织者 应用和内容商并不积极 是最大短板 主要由于过渡的主要驱动力是地址缺乏影响业务的发展 而不是市场应用驱动所致 另外 政府无要求 终端厂商不积极 不见兔子不撒鹰 运营商认识不坚定 主要不是市场和业务驱动 最大互联网网络和信源国家美国地址最多 不急迫 而最大互联网用户国家中国地址最缺 技术界意见分歧 对于现有IPv6方案有限作用不满意 但又无法就长远演进方向达成一致意见 互联网的挑战和思考 1 商业模式难持续 接入收费 业务免费 的商业模式能否长久 流量增长快于用户数和业务收入增长能否长久 产业链关系失衡 建网者赔钱 利润快速下降 应用商赚钱 利润快速增长 利益向上层转移 运营商边缘化 积极性何在 可管可控可扩可信能力缺失 可管可控可扩可信能力是商用网基本特征 而源于学术网的互联网并不具备 也很难解决服务质量 连路由都不确定 怎样确保QoS 无法支持实时业务 MPLS和RACS也只解决部分问题 互联网的挑战和思考 2 网络设备复杂昂贵 日益复杂 代码达到千万行 比交换机多3 4倍 越来越贵 接口比传输设备贵4 5倍 功耗增长速度快于设备容量增长速度 一台全容量配置的CRS 1功耗可能达到1兆瓦 安全性 网络对用户透明 用户对网络不透明 造成网络犯罪成本低 防范和执法成本高 互联网安全事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用户增长地址的空间限制和真实性眼看IPv4地址已经接近耗尽 而IPv4向IPv6过渡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都令人望而却步 接收C网后的演进路线 3G3 5G3 9G4G 接收C网 20001X DoA DoBs LTE LTE A 4G 接收C网 20001X DoA DoBs h LTE LTE A 4G LTE的驱动力和挑战 性能竞争的需要 传统3G 3 5G在性能上不具备长期竞争能力 LTE在20M频谱内最大下行速率分别可达326Mb s 4 4MIMO 和173Mb s 2 2MIMO 最大上行速率可达86Mb s降低成本 利用高频谱效率 10M以上时 无线技术和单一扁平化全IP分布架构等降低初始成本和运营成本挑战 技术 顾了频谱效率 损失了功率效率和覆盖能力 成本 仅数据 成本竞争力 反向兼容性 WiFi WiMAX和HSPA 的双面挤压 LTE R8 具体时间表 2010 2011 2014 2015 基于数据卡系统的先导商用LTEonly Dataonly测试手机需45 65nmCMOS技术支持即可 2012 2013 高端手机开始商用多模手机为降低功耗和成本需32nm的CMOS技术支持热点热区 中端手机规模商用为降低功耗和成本需22nm的CMOS技术热区或非连续区域性覆盖 2015 2020 低成本 中端手机大规模商用为降低功耗和成本需22nm的CMOS技技术连续区域覆盖 覆盖 1x DoA DoB LTE将长期共存 LTE 热点 热区或城区 DoB 城区 DoA 全部县和发达乡镇 CDMA1X 全覆盖 4G的目标和基本特征 基本目标 高速移动环境下支持100Mbps下行速率 室内和静止环境下支持1Gbps下行速率 希望每比特成本降到10 左右关键技术 OFDMA MIMO SDR 全IP扁平架构 在宏蜂窝层集成微微蜂窝和飞蜂窝时间表 2008年开始制定标准 预计2012年全面完成标准 2015年商用 2018年规模商用困惑 LTE提前采用了原4G的核心技术OFDM和MIMO等 4G特有的重大创新技术尚不清楚 因而其主要目标已不是频谱效率 而是用户实际体验和新型多媒体宽带业务 此外商业模式 香农定律的启示 历史上 1G 2G 3G已充分利用了频谱效率提高带来扩容好处 例如从HSPA 到LTE 下行从42M到100M 速率增加一倍 但所需频带也增加一倍据香农定律 峰值频谱效率6bps Hz LTE理论效率5bps Hz已接近该极限 物理层改进余地有限为实现4G的1Gb s 须找到大于100MHz 设可达10bps Hz 的连续带宽 5GHz以下 清频 峰值频谱效率仅适用基站附近 更有价值的是系统吞吐量 4G确定目标是2 4bps Hz 相应峰值效率15bps Hz 按现有技术进展速度难度很大焦点是改进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而非效率突破 快速解决室内覆盖和导频污染 如高层建筑 地下室 改进质量和网速 无需建新站无需双模手机 用传统手机实现融合业务 降低了成本 扩大了用户群 强化了用户粘性无需新的网络架构 也无需对付不同的频谱新业务机遇 速率高 覆盖好 数据能力优于宏小区 新业务新应用 基于宽带的FMC业务 网关上行A接口是封闭接口 运营商主导和控制有保障主要挑战 技术挑战 飞蜂窝间干扰 GPS天线 与宏蜂窝间干扰和切换 安全等 商务模式不清晰 大量飞蜂窝出现对于现有运维体制的冲击和管理工作的巨大压力 OPEX 通向FMC的新途径 飞蜂窝 城域解决方案 革命还是演进 二层还是三层 长途网 城域网 接入网 IEEE ITU 改进和扩展以太网 以太环 QinQ MinM 扩展至接入网乃至城域网 电信级 语声 IPTV 企业 ITU和IETF 强化SDH以及延伸或简化MPLS 下一代MSTP VPLS MPLS TP 扩展至城域网边缘 电信级 成本 扩展性 广义电信级以太网 CEN 具备标准化业务 专线 专用局域网 电信级扩展性 可靠性 QoS 安全性和电信级OAM等6个特征的二层网 有别于基于LAN的原始以太网 电信级以太网 增强以太网 以太环 MinM EoMPLS VLL VPLS PTN MPLS TPPBT 广义电信级以太网的内涵 增强型以太网特征与挑战 以太网的巨大生命力 号称战无不胜 开放的标准 规模性 仅次于交流电插口 前向兼容性 网络平滑升级 上层应用不变 结构简单 管理方便 成本低廉 与时俱进 物理煤质 网络功能 速率增强型以太网的代表 QinQ MinM和以太环承载IP业务时可以避免协议转换 业务倒换时间较短 200ms之内 对于组播支持较好 成本较低 可以基本满足IPTV业务接入承载的要求主要挑战 其架构 质量和功能 离真正电信级要求还有距离 适用城域接入或承载以太网业务 EoMPLS的特征与挑战 含点到点Martini和点到多点VPLS等二层技术提升城域网业务能力 提供MPLSVPN和VPLS等高级以太网新业务和IPTV等高质量自营新业务改进城域网可靠性 有利于实现FRR保护恢复机制 提高城域网整体的可靠性和可管理性全网统一业务承载层 其端到端QoS能力 流量管理 扩展性 成熟优势使其正逐渐成为一种全网性的边缘到边缘的统一业务承载层挑战 控制面复杂 与承载层紧耦合 面临成本 复杂性 扩展性挑战 关键延伸到哪儿 至少到BRAS SR 乃至汇聚交换 基站 DSLAM 分组传送网 PTN 由两个不同来源 却具有很多共性功能和应用的技术MPLS TP和PBT组成 内核分组化 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技术 底层多样化 以太网 PDH SDH OTN WDM 具备电信级的OAM功能 具备分层和分域能力 提供良好的扩展性 基于分组的QoS机制 通过电路仿真支持TDM ATM等业务 丰富的保护倒换技术 线 环 动态和预置 支持分组网络环境下的时钟同步和时间同步主要挑战 成本 已经低于MSTP 适用 城域网核心和汇聚 IPTV承载 基站回传 PTN的特征和挑战 OTN的优劣分析 OTN优势 透明性 比特透明 定时透明和延时透明 业务灵活性 多厂家 投资保护 统一端到端管理 交换能力上的扩展性 支持任意级别交换 带外FEC 比带内FEC改进纠错能力3 7dB 多级TCM功能 支持跨运营商网络通道性能监视OTN劣势 缺乏较细带宽粒度上的性能监测和故障管理 对速率要求不高的应用场合经济性不够理想标准已完成10年 电信泡沫导致应用迟缓 市场窗口缩短 但还是应积极推进和扩展其应用范围 OTN的引入策略 第一阶段 在WDM系统中引入OTN互联接口实现对波长通道端到端的性能和故障监测 以及对SDH和10 40 100GE等多种客户信号透传 扩展应用范围 为引入OTN交叉连接做好准备第二阶段 引入基于OTN的交叉连接设备实现WDM系统业务接口和线路接口的分离 保护网络投资 实现波长级快速调度和保护 对路由器40G 100GE高速接口组网需求的快速响应第三阶段 引入基于OTN的ASON加载ASON控制平面后 还可以提供基于ASON的多种保护恢复方式 提供高质量IP业务的有效承载 100G的发展与思考 1 市场需求 初步估算 未来5年我国干线流量年增长率依然高达56 80 40G难以应付长远若干线网架构扁平化 则40G市场窗口和规模将压缩 100Gbit s需求将在2012年后逐渐主导标准 40G标准已经乱 寄希望于100G 业界一致的倾向性意见是采用DP QPSK调制格式性价比 光处理与40G相当 电复杂 但贡献小光缆性能 关键决定因素不是信号的传输比特率 而是信号的符号波特率 而DP QPSK的符号率仅25Gbaud 按二进制40Git s传输合格的光缆也应该能满足这种码型下的100Git s传输 100G的发展与思考 1 挑战 实现技术复杂 超高速相干检测 超高速ADC和DSP 超强FEC和复杂的收发机 和成本的竞争力 市场规模有限 产业链不健全 发展策略 40G市场窗口压缩 但无法跨越 依然很长 将长期面临10 40 100G共存局面 需综合考虑三者的协调发展 引入节奏和长远架构 双平台考虑 近期10 40G直接检测系统平台 后向兼容 中长期40 100G相干检测平台 电补偿 低成本 大容量 长距离 100G的发展与思考 2 中期接入带宽需求 我国实施FTTH的战略意义 应该是国家行为 企业行为 全面提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层次和安全 关键在接入网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若按未来10年5000万用户市场计算 建设综合成本 共800亿 1600元 用户 有源设备和无源器件分别占40 和25 运营业收入 拉动IPTV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设ARPU值100元 最终达600亿元 年 连带的辐射作用 器件 芯片 光纤光缆 材料 业务应用等 约300亿元 年总体拉动市场 约1000亿元 年左右 中日美FTTH费用比较 相对成本比例 可见对于中国而言 关键是降低PON的成本 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继续降低有源和无源设备和器件的成本 ADSL的案例 消除我国广电和电信分业监管的体制障碍 促进IPTV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HDTV 从源头上为FTTH发展注入需求的动力通过IOT 促进有效的市场竞争 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靠大规模应用和集中采购 降低采购成本依靠施工安装自动化 专业化和流程化 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国家政策支持 探索灵活的建设模式 降低成本 降低FTTH成本的关键 APON 已经自然夭折 不考虑EPON 技术成熟 已实现设备芯片级和系统级互通 价格大幅下降 已经大规模商用 10GEPON已经问世 东莞 预计2年规模商用GPON 更高速率 更好性能 多业务能力 特别是高精度TDM 和电信级管理能力 以及更强产业链支持 但市场和标准落后 尚不够成熟 IOT 成本偏高 预计2 3年后将超越EPON 淡化争论 规避风险 统一平台和统一网管WDM PON 潜在的容量和安全优势 成本过高 研发阶段 需要低成本光器件的突破 xPON技术的选择 PON技术的后续发展趋势 向更高速率演进 10GEPON GPON增加用户带宽 50 100M 或增加用户数 256 512 降低每个用户成本 规模商用时间2年后向更长距离演进 从20到 60 100 km扩大覆盖距离 减少局所数 大幅度降低整体运维成本和故障率向更大分路比演进 从32到 64 128 乃至更高增加用户数 降低成本向更多波长演进 WDM PON实现透明性和更高用户速率 100M 1G 宽带接入网络的发展策略 有线电缆 按需发展ADSL2 积极推进VDSL2有线光缆 继续推进EPON的同时 需要通过实际现网应用积极推进GPON的成熟 特别是FTTH场景无线移动 大力发展DoA 重点试用DoB 积极准备LTE 扩大WLAN WAPI热点覆盖 形成移动网有效补充综合利用各种接入手段 形成以光接入和宽带移动接入为主体的无缝融合的全业务宽带接入网 大力开发宽带应用 重点IPTV和手机视频业务大力推广家庭网关 着眼融合的宽带应用和用户开始部署资源准入和控制能力 实现差异化业务 视频业务将是固网的重要出路 Telecomwillhavelost 14Binrevenuefromdecliningaccsslinesby2010 Recapturingthatthroughvideoisoneofthestrongestoptions butcertainlynotaslam dunk J Hurd 视频业务的特点 消耗大量的带宽 一页书5KB 1分钟读1页 10分钟流量50KB 一部H 264电影 10分流量112MB 比文字高2000倍 屏幕尺寸 分辨力 用户数和用量不断攀升 1 的视频业务将可能消耗掉95 的网络流量产生收入的能力很弱按照ATT计算 电话和上网的单位比特价格分别是有线电视的65万倍和12万倍 电话 13000p 比特 上网 2500p 比特 有线电视 0 02p 比特 商业模式的巨大差异有线电视1 3收入付了内容 中国的低资费政策 视频业务对网络的要求 扩展性 网络架构和容量能支撑持续增长的视频流量 屏幕尺寸 分辨力 用户数和用量不断攀升导致容量几十倍的增加 路由器将成为瓶颈高质量 视频图像对于相位的高度敏感性 抖动容限差 5ns 对于业务的中断时间 小于50 250ms 频道切换时间 小于1秒 的要求等都对网络性能和可靠性有特定要求低成本 为了有效承载这么大流量的低价值业务 网络成本必需进一步大幅度降低融合化 能适应网络和 或业务的融合趋势 降低网络和业务成本 简化业务提供安全性 能满足必须的安全性和版权管理 监管体制 已经成为三网融合的最大障碍 由于分业监管的体制问题并未解决 因而在执行时很容易形成 点头不算 摇头算 的扯皮局面 怎样协调两个不同属性的行业和机构的尽职目标和利益诉求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运营体制 传统广电业6000多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怎样整合成一个统一实体不简单法律保障 采用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在短期内可能是高效的 从长远看 则过分迷信行政权利肯定不利于健全的法制社会的建立 出台一部融合的电信法可以说是三网融合的根本保障 三网融合的体制挑战 商业模式 涉及三种完全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 低价 包月 前向收费的广电业 低质低价 免费 后向收费的互联网 高质高价 时长流量收费的电信业 特别是具有公益性属性的广电业和市场化的电信业怎样在统一的市场监管下展开适度竞争是一个全球谁也没有遇到过的课题内容 从视频内容的重要性看 内容为王 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但是下功夫做好各种盈利性更好的连接型业务是三网融合能否取得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