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B_第1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B_第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B_第3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B_第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B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2010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基本情况:(男女生人数、学生来源、参加兴趣小组及 数学竞赛情况等) 上学期原有成绩: 掌握“双基”情况: 非智力因素情况: 本 学 期 总 的 要 求 1 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 使学生掌握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 2、 5、 3 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 进行约分和通分。 4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 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6 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 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具 体 教 学 措 施 单元教学进度 单元 内 容 课时 起讫周次 一 简单的统计(一) 8 12 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 15 35 三 约数和倍数 17 69 四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7 913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21 1418 六 总复习 6 18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一、简单的统计(一) 总课时 8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编制和分析各种统计表的方法,最后再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将来进一步教学统 计图表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成简单的统计表,并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分析表中所说明的问题。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3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1 数据的收集整理(一) 例 1 新授 数据的收集整理(二) 例 2 新授 数 据的收集整理(三) 练习一 6-9 练习 统计表 例 3 新授 统计表的练习课 练习二 4-8 练习 2 求平均数 例 1、 2 新授 求平均数的巩固练习 练习三 5-10 练习 整理和复习 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总课时 15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及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体等形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单元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平面到立体)发展中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的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3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 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2 长方体的认识 例 1、 2 新授 3 正方形的认识 P21 页 新授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例 1 新授 正方体的表面积 例 2、 3 新授 表面积的练习课 练习六 8-12 练习 体积和体积单位 P29-30 新授 4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的计算 例 1、 2 新授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 的体积公式 P34 页 新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 4、 5 新授 容积和容积单位 P39 页 新授 体积和容积的练习课 练习八 练习 5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例 7 新授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的练习课 练习九 练习 整理和复习(一) 练习十 复习 整理和复习(二) 练习十 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三、约数和倍数 总课时 17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 整数的知识,还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准备。 本单元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教学重点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比较难懂,容易发生错误,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公约数、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2 掌握能被 2、 5、 3 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会求最大公约数(限两个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 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6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例 1 新授 一个数的倍数和约数 的求法 例 2、 3 新授 能被 2、 5 整除的数 P53-54 页 新授 能被 3 整除的数 P54 页 新授 能被 2、 5、 3 整除的数的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 练习 7 质数和合数 例 1、 2 新授 分解质因数 例 3 新授 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 数的巩固练习 练习十三 练习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 1、 2 新授 求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及巩固练习 例 3 新、练 8 两个 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 1、 2 新授 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 的最小公倍数 例 3 新授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 数 例 4 新授 求最小公倍数的练习 练习十五 练习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 数的比较 例 5 新授 9 整理和复习(一) 练习十七 复习 整理和复习(二) 练习十七 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总课时 17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掌握了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等基础知识。这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得好坏,对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解答分数应用题影响很大。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9 分数的产生、意义 P84-86 页 新授 分数的读法、写法和分 数单位 例 1 新授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 2、 3 新授 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 成高级单位名数 例 4、 5 新授 10 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 6、 7 新授 分数意义和分数大小 比较的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 练习 11 真分数和假分数、把假 分数化成整数 例 1、 2、 3 新授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和综合练习 例 4 新授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 假分数 例 5、 6、 7 新授 12 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二 练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 1、 2 新授 约分 例 1、 2 新授 13 约分练习课 练习二十四 练习 通分 例 3、 4 新授 三个分数的通分 例 5 新授 整理和复习(一) 练习二十六 复习 整理和复习(二) 练习二十六 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总课时 21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它包括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 运算,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难点是带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关键是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3 使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 使学生学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重 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14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 1、 2、 3 新授 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 减 例 4、 5 新授 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 法(一) 例 6 新授 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 法(二) 例 7 新授 15 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 法的练习课 练习二十八 练习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例 1、 2 新授 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 减 例 3 新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练习课 练习二十九 练习 异分母 带分数加、减法 例 4 新授 16 异分母带分数的连加、 连减 例 5 新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 习课 练习三十 练习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 1、 2 新授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 广到分数加法 P141 页 新授 综合练习 练习三十二 练习 17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一) 例 1、 2、 3 新授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二) P146 页 新授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 算(一) 例 4、 5 新授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 算(二) 例 6 新授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 算的综合练习 练习三十四 练习 18 整理和复习(一) 练习三十五 复习 整理和复习(二) 练习三十五 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总课时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一 、简单的统计(一) 单元课时: 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学内容:课本 1 2 页复习和例 1,练习一 1 3 教学目的: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 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本 1 页的复习,请学生读题。 回忆四年级时学习过的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让学生独立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出示复习题的挂图或灯片,指名学生填统计表并画出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 讲述: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收集的数据往 往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的,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出示例 1:请学生读题,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讲述:大家都知道一个路口每天要通过许多机动车,一般来说,在 10 分钟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是交替出现的,而不可能前面过的都是小汽车,接着全是大客车,然后再过载重车 在各种车辆交替通过的情况下,就需要逐个收集和积累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通常采用画“正”的方法来分别统计出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这时,先要写出需要收集的数据名称。 板书:摩托车 小汽车 大客车 载重 车 然后利用抽动灯片展示机动车在路口通过的情景,随着各种车辆的通过。带领学生画“正”字。 指出:随着所要统计的各种机动车的数据每增加 1,就在那种车辆名称的后面加画一划。 问:怎样知道所要收集的数据是多少呢?(每个“正”字有 5 画,只要知道有几个“正”字以及多出几画,就可以得到有关的数据。) 指名学生计算出各种车辆的数目。想一想,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用画“正”的方法收集数据。 指出:用这样的方法收集起来的数据通常叫做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 10 分钟时 间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还需要把这些数 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想:要制成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应怎样制?需要分几栏?再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共同制成统计表,并填写课本 2 页的表格。 出示画有例 1 空白条形统计图的小黑板。 想:这个统计图中的一个格代表几辆车?(指名回答) 指出:有时由于收集的数据数目较大,在画统计图时也可以用统计图上的一格代表 2、5、 10、 100,或者更大的数,我们这张图中的一个格代表 2。 完成课本 2 页不完整的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 2 题目要求“边做边记录落下的情况”是什么意思?怎样记录实验的结果? 学生实验、记录 、统计。 四、作业 练习一 1、 2 单元课时: 2 数据的收集的整理(二) 教学内容:课本 3 4 页例 2 及“做一做” 练习一 4、 5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的方 法,认识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 义,会填写成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复习题: 五年级某小组女同学测量身高记录表: 姓名 宋莉 朱桂芬 王丽琴 蔡雅平 秦玲 平均 身高(厘米) 144 140 142 141 152 这个小组女同学和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身高最高的女同学比最低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谁能看出这小组女生的平均身高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 1 教学例 2。 出示例 2 身高记录单,请同学认真观察记录单中的数据。 问:同学们测量身高后你想知道一些什么情况呢?(谁最高、最矮,全班的平均身高,哪一段高度人数最多,自己身高在哪个范围等 ) 问:看了这记录单,你能发现班中女同学中谁最高,谁最矮,身高是多少? 根据这张记录单,我们能不能很快看出这个班女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 范围内?自己的身高又在哪个范围内? 指出:这张记录单上每人身高的厘米数是一些原始数据。有些情况不能一下子看出来,我们必须对这些数据通过一定的整理和分析,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那我们应怎样做呢? 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的数据不超出哪个范围,也就是找出最高、最矮的。板书: 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 把身高的厘米数按大小分几组。想:这个统计表需要分几栏?(“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按 5 厘米一段,分成 5 段。板书: 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 。板书: 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想:用什么方法统计原始数据的数目呢? 学生统计,并提示:最后要把各组人数加起来,核对是否与“记录单”人数一样。 回答问题: 这个班女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这个班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相比,有哪些优点? 想:如果要计算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统计表计算?(并指出:原始数据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随便丢掉) 2 练习。课本的“做一做”( P4页) 3 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练习,谁能说说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的方 法?齐读 P4页书上总结出的方法。 三、作业 练习一 4、 5 单元课时: 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 6 9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的步骤和方 法,进一步认识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 表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据的收集 我们已经学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让我们回忆一下数据的收集有几种情况,又有几种方法。 问:我们学过数据的收集有几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收集静止的数据,另一种是收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数据) 问 :这两种数据的收集方法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第一种可逐项数出数目收集数据,第二种一般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问:用画“正”的方法怎样收集数据呢?(先写出需要收集数据的名称,接着用加笔画的方法收集数据,最后统计数据,填上数目) 二、复习数据的整理 我们收集到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统计结果,还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出示题目:下面是一个电器商店上周销售电器的统计表,请你把这个统计表的数据的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来。 合计:台 彩电 冰箱 洗衣机 热水器 100 24 16 32 28 我们还学过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大家想一想分组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出示:练习一 7 的记分单。 问:我们要对这张“记分单”上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谁能说说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 第二步应该做什么?( 把数据的范围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想:这个统计表需分几栏?制出空白表格。(提示:空出统计表的名称、日期的位置) 第三步应做什么?怎样做?( 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问:用什么方法统计?学生完成统计。 问:经过整理制成的统计表有哪些优点? 三、巩 固练习 练习一 8 小黑板出示第 8 题。每个同学报告自己家庭成员的人数,并记录,然后统计、整理,制成表格。 四、作业 练习一 6 学有余力的做 :练习一 9 单元课时: 4 统计表 教学内容:课本 P8 9 页的例 3 及“做一做” 练习二 1 3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编制方法, 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 4 个小组的学生人数,数学小组男生 14 人,女生 8人;生物小组男生 7 人,女生 8 人;航模小组男生 13 人,女生 4 人;美术小组男生 12 人,女生 12 人。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数学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生物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航模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美术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问:每个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如果要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及其中男、女生人数要怎么做?用 4 个统计表方便不方便?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 为了便于比较 ,我们能否把 4 个小组的人数与其中的男、女生数放在一个统计表里呢? 把 4 个组的情况合起来编制的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反映两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小组情况,另一个各小组中男、女生情况) 那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学生讨论、发言,然后出示例 3 统计表的表头) 指出:这格叫统计表的表头。一般用斜线分成三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表头的右下方的空格是留待填写数据的,有时这里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想:横栏要分清性别需要用几栏?竖栏要分清组别需要几行 ?指出:有时根据需要在横栏和竖栏里还要加进合计和总计。(出示完成的统计表) 打开课本 P8 页,填写空白的统计表数据。 指出:填写时先填写各组人数,男、女生人数等数据,后填写总计一栏,填写后要进行核对。 问:现在这张统计表完整吗?提醒:这时还要检查一下统计表的名称是否填写正确,填表日期是否填写了。 问:想一想,你从这个统计表中还能等到什么情况? 填写:课本 P9 页的空白。 三、小结 编制复式的统计表,首先要根据需要编制好表头,先要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分为几项,横着、竖着各画几个格,接着填好表头中的 各项名称,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再把收集和整理好的数据一一填写到表中,最后进行核对。 四、巩固练习 课本 P9 页“做一做” 五、作业 练习二 1、 2、 3(第 2 题告诉数据,第 3 题学生自己调查、整理) 单元课时: 5 统计表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 练习二 4 8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编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加深 对编制统计表的意义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复式统计表的编制方法。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编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首先应该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再做什么 ? 学生发言,然后教师总结。(首先要编制好表头,再把收集和整理好的数据一一填写到表中,最后要进行核对。) 课本 P11 页 练习二 5 学生读题。 问:如果我们要把这些数据在一个统计表表示出来,首先应该做什么?(编制表头)那编制表头时要怎样考虑? 先要根据统计的内容确定所编制的统计表要分为几项,横着、竖着各应当画几格。(想:这题横、竖各应画几格) 填好表头中的各项名称,有的要注明单位名称。(说明:为了查表方便和醒目,“总计”和“合计”一般要放在统计表的最上面和最左面) 在画好的统计表上面写出统计表的名称的制表 日期。 把收集或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内。 数据核对。有无漏写或误写的地方。 学生完成此题。 说说编制复式统计表的具体步骤。 二、巩固练习 课本: P12 页 练习二 6 问:这题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以前是否遇到过,该怎样求? 学生独立解答。 三、作业 练习二 4、 7 学有余力的完成:练习二 8 单元课时: 6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课本 P13 14 页的例 1、例 2 和“做一做”,练 习三 1 4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平均 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最高气温的摄氏度数分别是: 14、 12、 15、 12、 11、 11、9,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2 五年级二班分成 3 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 28 个,第二组投中 33 个,第三组投中 23 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解答后问: 类似第 1题的有关内容和方法以前是否学过,它的答案能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用途?第 2题要求的是什么,是怎样计算的? 二、新课 1 教学例 1。出示例 1,学生读题。 提问: 例 1 与复习 2 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 这题求的是什么? 要求全班平 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因此这题该怎样解答。 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 30=2.8(个) 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2教学例 2。 出示例 2,学生读题。 提问: 例 2 与例 1 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联系例 1 的解法想一想: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需要先求什么? 要求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计算? 各人把“全班共多少人”“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做在课本上。 你能列出 综合算式吗?(列有 P14 页下面) 3练习。 课本 P14 页的“做一做” 学生审题,独立完成,评讲。 问:这道题与例 1、例 2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处?有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三、小结 以前我们学过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请大家阅读课本 P13、 14 页上的内容。 四、作业 练习三 1、 2、 3、 4 单元课时: 7 求平均数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 5 10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较复 杂的平 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五年级二班分成 3 组种花,第一组种 25 株,第二组种株,第三组种 20 株。平均每组种多少株? 2 五年级二班分成 3 组种花,第一组 12 人,共种花 27 株;第二组 8 人,共种花 20 株;第三组 10 人,共种花 25 株。全班平均每人种花多少株? 3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分成 3 个组种花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种花多少株? 各组人数 12 8 10 平均每人种花株数 2.25 2.5 2.5 学生独立解答,解完后教师提问: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计算方法为什么都不相同? 二、巩固练习 1 练习三 5 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2 练习三 9 学生审题后,问:题目中“每一百平方米”表示什么?那题目中 160 平方米与 240 平方米,怎样用一百平方米来表示? 3 练习三 10 问:在统计表中,项目、数量和时间各是指什么? 解题时提醒学生,每小题要求的是什么?应从表中取哪些数据进行计算。 三、作业 练习三 6、 7、 8 学有余力的做练习三 11、 12 整理和复习 单元课时: 8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 P17 页 1 3 练习四 1 3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加深对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2 会把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成完整的 统计表,能够看懂统计表和表中所说明的问题。 3 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 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下面是一个国营农场去年农产品产量和种植面积的统计表。计算出每种农产品平均每公顷的产量。 种植面积 (公顷) 总产量 (吨) 平均每公顷产量(吨) 玉米 160 2640 小麦 240 1296 大豆 290 783 按表中的数据,回 答下面的问题。 哪种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最大?哪种最小? 哪种农产品的总产量最高?哪种最低? 哪种农产品的平均产量最高?哪种最低? 2五年级两个班到公园去种草。一班 36 人,共种草 96.2 平方米;二班 39 人,共种草 105.3平方米。五年级平均每班种草多少平方米?五年级平均每人种草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后指名回答并订正。 二、新课 1课本 P17 页:整理和复习 1 学生读题,然后教师提问: 这些分数中,最高分是多少?最低分是多少? 怎样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按给出 的分数段,统计成绩填入统计表内) 把原始数据制成统计表后,能说明什么问题?(可清楚地看出全班成绩的分布情况和每个分数段的人数) 2 课本 P17页:整理和复习 2 学生读题,然后教师提问: 这题统计表的横向栏目应怎么填? 做完后比较:五、六年级参加各个项目人数的多少。 3 课本 P17页:整理和复习 3 学生读题。讨论:解答求平均数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做题时应要先弄清什么? 解题时要先求什么? 学生解答。 三、作业 1 练习四 1 2 练习四 2、 3 二、长方 体和正方体 单元课时: 1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 P19 20 页的例 1、例 2 及“做一做” 练习五 1 3 教学目的: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 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和框架图,演示用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回答,将已学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分别写在黑板两边。然后指着平面图形问:谁能说说,这些是什么图形?(板 书:平面图形) 二、新课 然后指着立体图形,这些是什么图形呢?(板书:立体图形) 那我们来看看这些立体图形。出示准备好的实物,让学生说出这些形状都是什么形状? 指出:这些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其他的形体在以后还要学习。今天我们先学习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相互辩认,是否是长方体。 1 教学例 1。 认识长方体的面。 演示:切芋头或萝卜。指出:这个切面叫做面。 那长方体的面有什 么特点呢?出示问题,学生自己观察。问题: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汇报,在汇报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时,问:是否还有其它意见?引导学生发现,有 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总结:长方体有 6个面,每个面一般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认识长方体的棱。 演示:再切一个与刚才垂直相交的面。指出:这时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请大家用手摸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问:这叫什么?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条棱?怎样数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可把棱分成 3组,每组 4条,共 12条) 棱是直的,是线段,是可以度量长度的,现在请大家量一下,并记录下来,观察度量的结果,你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上面的研究,你是否发现了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总结:长方体有 12条棱,可以分成 3组,每组的棱互相平行,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演示:再切使之与前两个面互相垂直。 问:现在看到了几条棱?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指出:这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现在请大家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个顶点? 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谁能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小结: P20页(长方体 的特征) 2 教学例 2。 出示长方体框架。 问:长方体的 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分成几组? 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一个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相交于其他顶点的棱呢? 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 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实物,同桌分别指出它的长、宽、高。把长方体再互换位置,再说说长、宽、高。 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发现什么?长、宽、高的长短与长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由它的长、宽、高决定。 三、巩固练习 1 课本 P20 页的“做一做” 2 练习五 3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五 1、 2 单元课时: 2 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 P21 页及“做一做” 练习五 4 8 教学目的: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 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形状是正方体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教具,正 方体展开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教具,回答下面问题: 长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等的?什么叫做棱?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什么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二、新课 1教学正方体的特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主要的立体图形 -正方体。(板书:正方体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教具,学生也拿出正方体观察。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正方体的特点。 先看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发现? 总结:正方体是由 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我们再来看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汇报。 总结:正方体也有 12 条棱,但 12 条棱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总结:正方体也有 8个顶点。 谁能完整说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问:长方体有长、宽、高,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体有没有长、宽、高呢?如果有,它的长、宽、高在哪里呢? 指出: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2做: P21页的“做一做”。 3做:练习五 5 指名学生回答。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比较。 学生拿出用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摆在一起。 请大家注意观察,想想它们有哪些异同点?(然后汇报,填表)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正方体 根据比较的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总结: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所以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用图表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五 6 2 练习五 7 四、作业 练习五 4、 8 单元课时: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长方 体表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 P24 25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 练习六 1 4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获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 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长方体、正 方体纸盒、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练习六 1 先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分别指出各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面积;再说出后 面的面积是多少。 2 练习六 2 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左右侧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左侧面和右侧面的面积相等。 方法同上。 使学生认识到只要算出一个长方体前面、上面和右侧面的面积,就可以知道另外三个面的面积。 二、新课 1 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拿出长方体纸盒,分别标上“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边观察边回答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体有哪些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样?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然后把纸盒剪开来展开。 拿出正方体纸盒。方法同上。 指着展开图说明:长方 体或正方体 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出示课题: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 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盒,想: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 6个面是什么形状?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 指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例 1。出示例 1,学生读题,复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问: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求什么?使学生明确: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那该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填写 P25页的思考,并交流订正。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6 5 2+6 4 2+5 4 2这样来算的,你能说说每步各表示什么吗? 问:这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做做看。 学生在课本上解答,然后交流、订正。 比较两种解法。 使学生明确:解法 1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积的和,前后面积的和,左右面积的和,然后加起来;解法 2 是先算出上、前、左三个面积的和,再乘以 2。 这两种方法有联系吗? 小结。讲述:从上面的计算中看出,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关键是找出不相对的三个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三、巩 固练习 课本 P25 页的“做一做” 四、作业 1 阅读课本 P24 25 页 2 练习六 3、 4 单元课时: 4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 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 P26 页的例 2、例 3 练习六 5 7 教学目的: 1 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 2 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 积的计算问题。 教具准备:例 3 的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体图 3 (厘米) 3 2 让学生指出它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如何计算它的表面积。 那正方体的表面积又该如何计算?它的六个面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 1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明确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拿出正方体纸盒,指出它表面积给同桌看,然后回答: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教学例 2。出示例 2。 问: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你会计算它的表面积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 3 6 或 32 6) 问:第一步计算的是 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6? 完成例 2下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强调:要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 2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要计算一个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实际上就是计算它的六个面的面积的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和。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思考。 教学例 3。 出示题目,并指出:售米用的木箱,它的上面没有盖。问:制作一个这样的木箱,要用多少木板,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其中哪几个面的面积是相同 的?哪个面需要单独计算?计算这几个面的面积需要哪些数据? 学生列式: 1.2 0.8 2+0.8 0.6 2+1.2 0.6,为什么 1.2 0.6不乘以 2? 完成例 3下面的“做一做”(先说明“底面不刷”是什么意思)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结合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和。 四、作业 1 阅读课本 2 练习六 5 7 单元课时: 5 求表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六 8 12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 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所学的表面积知识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图形: (厘米) 2 2 3 2 4 2 问:它们各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分别 如何计算? 学生列式,并说出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二、做练习六 8-12 1 练习六 8(提示:商标贴了长方体的哪几个面?计算商标纸的面积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2 练习六 9(学生按要求填写,然后集体校对、订正) 3 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或棱长,并计算出它的表面积。(练习六 10) 4 练习六 11、 12(独立解答) 三、选做思考题 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让学生指出它的表面积是哪几个面? 然后把它分成两段,问:这时木块的表面是哪几个面?比分之前增加了几个面? 做课本思考题。 单元课时: 6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 P29 30 页及 31 页“做一做”练习七 1 3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 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新课 1教学体积概念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周长,什么叫面积,那么什么叫体积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出示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和 系着线的石块,用手提线将石头浸入水中,观察水有什么变化,再试一次。 指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放入水里后,使得石头和水所占的空间变大了,所以水面上升了。 再做一个实验:装满沙的杯子,将沙倒出,杯中放一木块,再将沙装入,结果沙多出来了。 想一想:沙为什么会多出来? 指出: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教室占据了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又占据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间,课本、文具盒占据了书包里的一部分空间等等。 观察 P29 页: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的图,说说哪个所占空间大? 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那么这幅图里的三个物体,哪个物体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小? 2 P29 页的“做一做” 问:通过这道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总结:物体所占的空间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3教学体积的单位。 我们已学过计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计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说说长度、面积单位。那么怎样计量体积呢?用什么计量单位? 指出:计量体积时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我们来看看这些体积单位的大小是怎样的。 拿出棱长 1 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1 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 1 分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1 立 方分米。 棱长 1 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1 立方米,用三根米尺在墙角架起一个 1 立方米的空间,说明,这个空间大约可容纳 8 名小学生。 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米是较大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是较小的体积单位。 指出:我们知道了体积单位,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出示 P30 页: 4 个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图,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P31 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2 题: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4 P31 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 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七 1 四、作业 练习七 2、 3 单元课时: 7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 P31 33 页的例 1、例 2 及“做一做” 练 习七 4 7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初 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发展空间观 念。 教具准备: 24 块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3 厘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 二、新课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我们已经知道了 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出示萝卜切成的长方体,说明它的长、宽、高,演示用刀切成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然后一起数,并说明原来那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指出:在实际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比如,水泥板、工具箱、纸盒等,那怎样才能简便、准确地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 12 块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每排 4 个,共 3 排。 (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然后提问:你摆出的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能计算出这个长方体里包含有多少个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 长方体(厘米): 长 4 宽 3 高 1 小正方体个数: 4 3 1=24(个) 长方体体积: 4 3 1=24(立方厘米) 同桌同学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摆 2层。 问:现在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长方体(厘米): 长 4 宽 3 高 2 小正方体个数: 4 3 2=24(个) 长方体的体积: 4 3 2=24(立方厘米)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出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 =长 宽高 或 V=abh ( V表示体积, a表示长, b表示宽, h表示高) 自学解决例 1。(出示例 1,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是什么呢?根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你能想出正方体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吗?(启发学生想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出示正方体体积 =棱长 棱长棱长 或 V=a.a.a=a3( V表示正方体体积, a表示棱长,a3读作“ a的立方”,表示 3个 a相乘。) 自学解决例 2。(出示例 2,独立解答,集体评讲) 三、巩固练习 1 P33 页的“做一做” 2 练习七 4(第 1 小题)、 6(第 1 小题) 四、作业 练习七 4( 2、 3)、 5、 6( 2、 3)、 7 单元课时: 8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教学内容:课本 P34 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练习七 8 12 教学目 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 一的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计算下图的体积:(厘米) 5 4 8 5 2 填空: 长方体的体积 =长 ( )( ) 正方体的体积 =( )( )棱长 二、新课 完成复习时的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长 宽高 正方体的 体积 =棱长 棱长棱长 问:长方体的体积是由哪几个条件决定的?正方体的体积是由什么决定的? “长方体的体积 =长 宽高”中的“ 长 宽”实际上又是什么? “ 正方体的体积 =棱长 棱长棱长”中的“ 棱长 棱长”,实际上又是什么? 指出: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底面积。那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 =长 宽,正方体的底面 =棱长 棱长 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样呢?(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即 V=SH) 指出:我们知道了这一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在解决 求体积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只要用它的底面积乘以高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 P34 页的“做一做” 1 2 P34 页的“做一做” 2(注:题中的横截面面积实际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学生解答后推广: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横截面面积 长) 3 练习七 11(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什么?可以怎样求?做这题还要注意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七 8、 9、 10、 12 单元课时: 9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课本 P37 38 页的例 3、 4、 5 及“做一做” 练 习八 15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理 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 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具准备: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谁能比划一下它们各有多大? 2 一个长 5 厘米,宽 3 厘米,高 4 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 一个棱长是 5 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二、新课 1 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出示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模型。 问:这个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 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谁能根据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 根据上面的计算,谁能说出 1 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板书: 1 立方分米 =1000 立方厘米 用投影出示棱长 1 米的正方体的图。 问:这个棱长 1 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用分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那么谁能说出 1 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板书: 1 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 我们已经知道了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那么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单位名称 相邻两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面积 体积 填表,比较三种单位相邻两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 2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我们知道了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0,那么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 名数呢? 出示例 3,学生试着独立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如果我们要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例 4(同上例题) 小结: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与以前学过的长度、面积等单位名数的改写方法相同,只要注意体积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0。 练习: P38页例 4下面的“做一做 ”。 出示例 5,学生读题。 问:这题的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解答。 问:如果我们直接计算这块钢板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应该怎样做?(启发学生先把长、宽、高的单位化成分米,直接算出体积) 三、巩固练习 练习八 3(学生独立解答) 四、作业 练习八 1、 2、 4、 5 单元课时: 10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 P39 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八 610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单位 间的进率,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纸盒一个, 1 升 和 1000 毫升的量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相邻两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出示一长方体纸盒,告诉长方体的长、宽、高,求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 二、新课 1教学容积的概念。 将长方体纸盒的盖打开,指着盒内的空间说:如果纸的厚度忽略不计,这个纸盒内的空间可以放入与这个纸盒的体积同样大的物体,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比如鱼缸里面可放一定体积的水,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再学生举例) 指出: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能够装东西的 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如果一个长方体木块或一个长方体铁块,我们不能计量它们的容积,并且计量容积时,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 谁能说说计量长方体的体积和计量容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计量体积和计量容积都 要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只有里面是空的,能装东西的长方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容积时,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2教学容积单位。 指出:计量一般容器的容积,通常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容积,如药水、汽油、牛奶等的容积,就用升和毫升来计量。出示标有“ 1 升”和“ 1000 毫升”的量杯和量筒。 指出:常用的计量液体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板书)升和毫升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那么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板书: 1 升 =1000 毫升 练习: P39 页“做一做” 1 思考: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呢?出示: 1 升 =1 立方分米, 1 毫升=1 立方厘米 我们知道了容积单位,也知道了它们与体积单位的关系,现在让我们试一试怎样计算一个容器的容积。 出示例 6,同学读题。 问:这道题告诉了我们油箱里面的长、宽、高,我们能不能计算出它的容积?但是,我们能不能直接计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那么应该怎样做?(先算出体积,再把算出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容积单位名数) 学生独立试做,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 P39 页“做一做” 2 2 练习八 9 四、作业 练习八 6、 7、 10 练习八 8(课外) 单元课时: 11 体积和容积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 111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认识系 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 少? 2 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 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4 计量长方体的体积和计量它的容积有什么不同? 二、课堂练习 1练习八 11 学生独立解答,说说自己做时是怎样想的。 2练习八 12 学生读题,回答问题。 问:这题求的是容积,但为什么没有容积单位升或毫升? 使学生明确:计量一般容器通常用体积单位,只有计量液体的容积时,才能用容积单位升或毫升。 3练习八 13 读题,回答问题。 问:这题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什么?求盒子的容积,必须知道 什么条件?题目中告诉我们这些条件了吗?这个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呢?知道了它的长、宽、高,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毫升呢? 方法一:长度单位厘米 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毫升 方法二:长度单位分米 容积多少立方分米 升 毫升 4练习八 14、 15 学生用方程独立解答。 三、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习八 16、 17、 18 单元课时: 12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 P43 页例 7 和“做一做” 练习九 15 教学目的: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 积这两个 概念的区别,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表面积和体积。 教具准备:长方体纸盒(可展开、可围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 8 厘米,宽是 6 厘米,高是 4 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 10 厘米,宽是 5 厘米,高是 7 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新课 1体积和表面积的对比。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现在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边观察、边思考回答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在几名学生回答后,将教具长方体展开 ,演示,说明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长方体的 6个面的总面积是多少。 长方体的体积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将纸盒围起,形成一个长方体,说明体积指的是这 6 个面围成的长方体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学生再说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表面积和体积分别用什么计量单位计量?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问题: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条件? 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需要测量哪些条件? 在计算表面积 和体积时,所需要的条件相同不相同,计算的方法相同不相同,为什么? 想一想: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所需的条件相同不相同,计算的方法相同不相同? 2教学例 7。 出示例 7,学生读题,审题。 问:求做纸箱需多少硬纸板是要计算什么?怎样计算?怎样这个长方体纸箱的体积? 学生列式解答在课本上。 练习:课本 P43 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九 1、 2(学生分别计算填表)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九 3、 4、 5 单元课时: 13 体积和表面积比较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九 611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 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 积的概念,熟练地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学会应 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练习九 7 二、复习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相互改写。 问: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计量液体的体积用什么计量单位?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做:课本 P44 页的练习九 6 三、课堂练习( 1 号本) 1练习九 8 学生读题两遍并思考,然后提问,帮助理解题意。 问:这道题里 的两个问题实际求的什么?分别是求表面积和容积吗? 明确:“蓄水池占地面积”就是求“长方体的底面积”,而不是表面积。“它最多可容水多少立方米”就是求它的容积。 2练习九 9 学生读题两遍,然后思考:这题的两问实际求的是什么? 明确: 求的是练功房地面的面积? 求的是底面积像练功房那样大,高为 0.03 米的长方体的体积。 3练习九 10、 11 学生独立解答。 四、学有余力的做:练习九 12、 13 单元课时: 14 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课本 P46 页 13,练习十 15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复习 ,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习的主要概 念和计算方法,以及计量单位、单位间的进率有 较为系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 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 1 个。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复习概念。 我们已经学完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这单元所学的知识,看大家是否都能理解这些概念。 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问:什么是长方体?它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正方体?它有什么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怎样表 示长方、正方体的大小?(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或棱长决定的,并用长、宽、高或棱长表示出来) 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长方体的体积? 怎样区别长方体的底面积和体积? 什么叫容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练习:完成 P46 页 :整理和复习 1 2复习体积和容积单位。 问: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每一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棱长 10 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谁能说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容积单位呢? 练习: P46 页:整理和复习 3 练习十 3 3复习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又是指的什么?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各使用什么单位? 练习: P46 页:整理和复习 2 二、课堂练习 练习十 1(口答) 练习十 2、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