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知识与课程 2 主要问题 1 知识的概念 知识与人生的关系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发 2 知识性质与课程的关系 现代知识性质及其对现代课程的影响 后现代知识的性质及其对后现代课程的影响 3 自然 社会 人文知识以及自然 社会 人文课程的特征 3 第一节知识与人生 一 什么是知识 一 日常生活的理解 二 词典的定义 三 不同认识论视野中的 知识 概念 4 日常生活的理解 知识 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 知识 是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 一个人掌握 知识 的多寡 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一些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或实践能力的大小 知识 是后天习得的 而非先天遗传的 5 词典的定义 辞海 中关于知识的定义 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 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相知 相识 指熟识的人 知识 是 被选择了的经验 郎特里编著的 英汉双语教育词典 中对于知识的定义 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 6 不同认识论视野中的 知识 概念 理性主义的 知识 概念 知识 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 柏拉图 只有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 是人类所独有的 经验主义的 知识 概念 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与感觉经验 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 真正的知识就是对外界事物的忠实反映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这些知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7 不同认识论视野中的 知识 概念 实用主义的 知识 概念 知识 是一种行动的 工具 有用即真理 21世纪对 知识 概念的看法 知识不是一种静止的东西 而是一种运动的东西 知识不是一种符号化的陈述 而是一系列的标准 测验 机构和行为方式 知识不是一种沉思的结果 而是一系列社会权力关系运作的结果 8 知识 概念的关键特征 第一 知识是一套系统的经验 任何知识都必须进行合理性的辩护 第二 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 任何知识都必须进行合法性的辩护 第三 知识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经验 任何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习的途径获得的 第四 知识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 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 9 二 知识与人生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知识是人们认识自我 社会和自然以及改造自我 社会和自然的工具 10 一 人在本性上是乐于求知的 荀子明确将 求知 作为人区别与动物的本性之一 杜威和福科等人指出 人有 探究本能 或 求真意志 人们对知识的探求实质上是超功利的 人们是在探求的过程中得到某种形式的精神满足的 11 一 人在本性上是乐于求知的 人类求知的本性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就是 恐于无知 无知 是一种可恶的品行 会引起人们一种莫名的恐惧 无知 同时意味着 社会和历史经验的缺失 解释力的丧失 交往能力的丧失 免于无知 确实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力 也是人道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12 一 人在本性上是乐于求知的 人类对知识和学习的厌倦不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 而是由于自身以外的原因 第一 狭隘且漫长的专业训练使得人们不能自由追求新知 第二 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泯灭了人们的好奇心 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第三 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也使得人们丧失了对于知识本身的热爱 体验不到求知本身的乐趣 13 二 人生是由知识建构的 1 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知识建构的 2 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是有知识建构的 3 人们的社会身份也是有知识所建构的 14 三 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力工具 人类必须应用自己理智的力量来完成生存和发展这两个基本任务 掌握知识是提高人类对于自己生存和发展方式的选择能力的最简捷 最有效的途径或办法 依赖于知识 我们才能不断追问自己选择的合理性和价值 15 四 知识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柄双刃剑 原因 第一 知识的不当使用 第二 知识为某些利益集团所控制 第三 知识本身侵害到个体的思想自由 16 小结 一方面 我们应高度重视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另一方面 我们对于知识价值的看法要超越庸俗的功利主义和盲目的乐观主义 17 三 人生与课程 首先 由于人类在本性上是乐于求知的 课程的目的就要能够给予学习者一种理智的欢乐 其次 由于人的全部现实生活都是通过知识得以建构的 课程就必须以人的日常生活为标准 选择青少年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 并满足学生改变当下人生状况的需要 18 再次 由于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力工具 所以 无论什么时候 课程实践都不能弱化 知识 目标的达成 第四 由于知识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发展价值也是相对的 取决于学习者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19 第二节知识性质与课程 一 知识性质与课程的一般关系 一 知识的性质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 二 知识的性质影响到课程知识的性质 三 知识的性质影响到教学过程 20 二 现代知识的性质与现代课程 一 现代知识的性质1 客观性 符合性 可检验性 可证实性 一致性 普遍性 2 普遍性 普遍的可证实性 普遍的可接纳性 3 中立性 知识只与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和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 与认识主体的性别 种族及所持的意识形态等无关 21 二 现代知识的性质对现代课程的影响 1 现代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知识2 现代课程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知识霸权3 现代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控制过程 22 弊端 学习就是对教材知识准确 牢固和熟练的掌握 教育因此成为某种储蓄的活动 学生是仓库 教师就是储蓄者 学生活动被允许的范围至多只是接受 记忆和重复 学生们越努力地存储委托给他们的 存款 他们的批判意识就越得不到发展 23 三 后现代知识的性质与后现代课程 一 后现代知识的性质1 文化性2 境域性3 价值性 24 二 后现代知识性质对后现代课程影响 1 反思和改革科学课程2 开发本土课程3 加强人文课程4 在教学过程中反对知识霸权 25 反思和改革科学课程 在科学课程中反映人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性质的新认识 科学课程的目标要达到对科学哲学 科学史 科学与社会和人类关系广泛 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科学课程的编排要采用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 大科学课程 模式 从社会 历史 哲学等角度对科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编排 26 开发本土课程 目标 是本土人民意识到他们自己完整 系统 历史悠久但却被长期压抑和剥夺资格的本土知识体系 展现本土知识在本土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贡献 重新唤起本土人民对于本土知识体系的价值意识 通过本土知识的传播 加强本土社会青少年的文化认同 改造源自西方的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课程 使它们本土化 27 加强人文课程 人文知识所关注的不是外在世界的控制和征服 而是内在世界的理解和塑造 缺乏这种内在的理解和塑造力量 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控制和征服就会出现种种病态 就会导致个体和社会的 片面发展 和 畸形发展 就会威胁到个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给个体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8 在教学过程中反对知识霸权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 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进一步改革班级授课制 实行 小班教学 分组教学 和 合作教学 制定旨在激发 保护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 大胆探索的新原则 大力提倡讨论法 实验法 实践法等 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 阐释 质疑 批判和应用 29 第三节知识的类型与课程 一 自然知识与自然课程 一 自然知识的基本特征 自然知识 是一种 描述性的知识 自然知识 的发展方式是 直线性 的 自然知识 具有一定的 普适度 自然知识 的辩护诉诸于 经验 和 逻辑 的 证实 证伪 或 证明 30 二 自然课程的基本特征 自然课程的目标 P134 自然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个个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 自然课程的编排方式要达到 知识逻辑 和 心理逻辑 的统一 自然课程的类型经历了一个从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发展的过程的过程 自然科学的教学模式从 教授 加 演示 或 证明 发展到 发现模式 与 合作教学模式 31 二 社会知识与社会课程 一 社会知识的基本特征 社会知识 是一种 规范性知识 社会知识 的发展方式是 阶段性 的 社会知识 具有鲜明的 文化性 社会知识 的辩护诉诸于某一具体社会实践效果的 证实 32 二 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 社会课程的目标 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 社会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有关社会生活的理想 结构 制度 生活方式 社会课程的编排应该围绕着知道学生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参与不同范围和性质的社会实际生活来进行 社会课程的类型适宜采用具有综合性质的 活动课程 社会课程的教学宜采用 实践教学 的模式 33 三 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 一 人文知识的基本特征 人文知识 是一种 反思性 知识 人文知识 的增长方式是 螺旋性 的 人文知识 具有超越文化限制的 个体性 人文知识 的辩护诉诸于个人生活世界的 证实 34 二 人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人文课程的目标 P142 人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突出 典型化 个性化 生活化 等标准 人文教材的编写应该围绕着日常生活实践中价值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展开 35 二 人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人文课程的类型宜于采用 讨论课 的形式 人文课程的教学最忌 灌输 或 绝对化 需要一个 真诚 自由 开放 的教学氛围 其基本环节应包括 体验 移情 理解 对话 和 反思 36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 知识 概念的关键特征 2 简述知识与人生的关系 3 当前学生普遍厌学的原因是什么 4 为什么说知识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柄双刃剑 5 课程改革应如何应对人生与知识的复杂关系 37 复习思考题 6 简述知识性质与课程的一般关系 7 现代知识性质对现代课程有什么影响 8 试述后现代知识的性质及其对后现代课程的影响 9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反对知识霸权 10 简述社会知识的基本特征 11 人文课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8 第五章理性与教学 39 主要问题 1 什么是理性 理性与人生 与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2 什么是教学 理性与教学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理性的探险 3 为什么说理性也是教学活动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 如何理解作为教学目标的理性 4 为什么说理性的教化只有在 理性的教学 中才能实现 5 理性的教化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40 第一节理性与人生 一 什么是理性 一 日常生活中的 理性 用法 二 辞典的定义 三 不同哲学视野中的 理性 概念 41 日常生活中的 理性 用法 人们常用一个与 理性 非常接近的词 理智 理智 相当于一种 理性的生活态度或方式 理性 是人类可能出于 理智 状态的原因或根据 理性 代表着一种冲动的克制 一份心态 42 辞典的定义 现代汉语 理性 是人类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或类型中的一种 依赖于这种思维方式或类型的认识活动是一种 高级 的认识活动 其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存在 变化或彼此之间联系的 高级知识 或 真知 43 辞典的定义 英语 牛津哲学词典 为 理性 下了一个 描述性定义 P148 关键 理性 是一种 推理能力 44 不同哲学视野中的 理性 概念 斯多葛学派认为 理性 是 神的属性 与 人的命运 是 神 与 人 共同拥有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 理性 是 人的本性 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恰当的 认识 而且有助于使人们的行为避免 过分 与 不及 从而达到善的境地 45 不同哲学视野中的 理性 概念 文艺复兴时期 理性 是人的自然属性 即 随心所欲 和 为所欲为 笛卡尔 理性 是一种人类的 思想 活动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或根据 康德 纯粹理性 和 实践理性 黑格尔 积极理性 与 消极理性 韦伯 工具理性 与 价值理性 46 理性 概念的关键特征 理性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 不仅包括了概念 判断和推理 而且包括了质疑 反驳和辩护 理性 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就某一问题应用概念进行推理或认识的能力 理性 不仅关涉到知识的获得 而且关涉到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变化 47 理性 概念的关键特征 理性 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认识能力 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特性 理性 与人类的存在方式密不可分 具有境域性 具体性 历史性 48 二 理性与人生 一 人是有理性的理性是人的一个基本特性 人们都在过着一种 合理性 的生活 人是有理性的 但这种理性是在后天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形成 并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理性准则和理性生活 认识人的理性 就必须认识人所处的文化传统 理解一种理性生活的规则 也要理解它背后的社会文化基础 49 二 人生是需要理性的 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选择达成目标的工具 理性可以为我们设定合理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目标 理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从而促进知识创新 理性是实现其他所有社会改革任务的 道德基础 理性的沉思能够给人以最愉悦的享受 理性还有助于人们生活问题涐自我诊断和治疗 50 三 人的理性是需要训练的 个体早期的理性之光是比较弱的 只有经过连续的和严格的训练 才能由弱变强 理性能力的大小必然的与主题对于概念系统的掌握程度 推理规则的熟悉程度以及推理经验的多寡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人的理性是会丧失掉的 例如 长期不使用 被禁止使用 迷信或盲从 不正当的欲望 大脑主管理性功能的区域受到损伤等 51 三 理性与社会重建 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的过程 二 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 三 社会重建必须依赖理性 52 理性是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是反对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社会重建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更加公正 合理的社会和人类新秩序 这是一个依赖于人类的理性才能实现的目标 53 第二节理性与教学 一 什么是教学 一 教学 的词源 二 教学 的定义 三 教学 概念的关键特征 54 三 教学 概念的关键特征 教学 的 意向性 教学 的 双边性 教学 的 中介性 教学 的 伦理性 55 二 教学的理性基础 一 教学的意向性与价值理性教学的意向性是教学活动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前提 教师必须追问并对自己的教学意向进行辩护 这种辩护属于价值合理性的辩护 缺乏这种辩护会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为不折不扣的教书匠 涉及问题 P162 56 二 教学的双边性与交往理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 也是优质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7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必须满足五条标准 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清晰 简明和可理解的 教师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知识陈述必须是已经得到验证的 教师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必须有一种在道德上诚实的态度 从不掩饰自己真正的交往意图 教师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必须选择合适的语言以便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开辟理解的新境地 教师在交往中的语言应该具有教育作用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58 三 教学的中介性与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教学中介性以及有效教学的基础 对教师而言 这种工具合理性的质疑和反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P164 59 四 教学的伦理性与实践价值 教学的伦理性是以 实践理性 为基础的 问题讨论 不道德的教学行为能够产生善的或所期望的结果 60 三 教学 理性的探险 教学 是师生双方借助于理性进行的一次次 探险 即师生双方借助理性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远方 超越自我 探索种种 未知世界 的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 理智的愉悦 61 三 教学 理性的探险 一 理解教学目标 二 建构师生关系 三 再思教学内容 四 认同教学伦理 62 一 理解教学目标 理解教学目标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 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性思考过程 P166 168 教学目标对于师生双方的意义 是经由理性分析 探索和理解的途径而 生成的 或 发现的 理解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一个师生双方超越教学目标和重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过程 63 二 建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对彼此的认识基础上的 师生双方对彼此的认识要经历三个主要的阶段 常识性阶段 感性阶段 理性阶段 在师生关系的建构方面不仅要用 心 更要用 脑 64 三 再思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进行理性思考 重新发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意义 经验意义 历史意义或实践意义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一种动态的 历时性的 与生活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东西 教学内容是有待于理解和重新思考的东西 是思考和批判的对象 是发展教师和学生理性的资源 教学过程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体会到丰富的理智愉悦 65 四 认同教学伦理 遵循教学活动伦理要求的思想前提在于师生双方 认同 这些理论要求 关键 理解这些教学伦理要求的合理性 亦即对教学伦理要求进行理性的思考 66 第三节理性的教化 一 作为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的理性二 教学的理性化三 理性的教化与教师 67 一 作为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的理性 一 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中 理性 的缺失 二 作为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的理性 三 理性与其他教育或教学目标的关系 68 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中 理性 的缺失 教育外部原因 重情轻理的传统文化 重视个人权威的社会生活制度 依赖于长辈经验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教育内部原因 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 升学第一 的教育教学理念 标准化的教学评价制度 非理性的学校生活制度 69 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中 理性 的缺失 后果 教育很难成为个体发展或社会重建的工具 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人 要么墨守成规 要么激进偏执 70 作为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的理性 理性 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 意味着 理性意识 理性能力 理性精神 理性观 理性意识 是指个体对于万事万物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 理性能力 是指人们应用概念 判断 推理等思想形式来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熟练性程度 具体包括概念的明晰度 判断的准确性以及推理的严密性程度 71 作为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的理性 理性的精神 就是个体对于理性价值的矢志不渝的信念 理性观 就是人们对理性本身的骄傲办法和观点 教育和教学所培养的理性观应该是 批判的理性观 波普尔 文化的理性观 罗蒂 历史的理性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和 谦逊的理性观 72 理性与其他教育或教学目标的关系 知识的掌握依赖于理性的思考 理性 是形成青少年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条件或素质核心 理性越发展的人 越容易发现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并有效的加以解决 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理性目标的实现 是实现其他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的基础或条件 73 二 教学的理性化 理性的教学 指教学的目的 内容 过程及评价等各个环节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 都是经过了理性的思考和理解的 具有充分的合理性辩护 而不是建立在一些外在的个人或社会权威基础上的 74 二 教学的理性化 一 教学的非理性化 二 教学的理性化 三 教学理性化与教学中的非理性因素 75 一 教学的非理性化 表现 现代教学目标往往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给定的 现代教学将教材知识看成是客观的 中立的和绝对的 否认并排斥知识论的多样性和知识体系的多样性 现代教学中 灌输 训练 宣传 等非理性手段仍经常为教师所使用 教学评价仍以过分强调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牢固性 排斥学生给予自己生活世界的认识经验 76 一 教学的非理性化 原因 教育外部原因 整个社会建制及其活动的理性化程度还不高 教育内部原因 教学制度原因和师生双方的心理原因 77 一 教学的非理性化 后果 教学过程本身毫无吸引力而言 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理智负担 阻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理性的发展 从而影响到整个现代社会的理性化程度 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理性素质 增加了社会进步的非理性成本或代价 78 二 教学的理性化 教学的理性化也可以称为 教学的合理化 是指这样一种思想过程 借助于经过严格定义的概念和范畴 对于种种的教学观念 制度 行为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配置等进行系统的分析 检验 批判与重构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非理性的成分及其结果 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或探险活动 79 二 教学的理性化 从类型上看 教学的理性化包括了教学工具 手段 目的 教学交往以及教学伦理的合理化 从过程来说 教学的理性化一般都经历了前后相承的思想过程 悬置 理解 质疑 批判 重构 我国当前教学的理性化 最重要的或当务之急要进行的工作是教材知识的理性化 解放教师和学生的理性 使之成为批判性的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天津市东丽区卫生健康委招聘高层次人才18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陕西国环质检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招聘2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航天二院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蚌埠临港新程实验学校编外临聘教师招聘1名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面向社会招聘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119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秋季校园招聘65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重庆卡福汽车制动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江西上饶市属国有企业第一批次招聘105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河南洛阳商业职业学院招聘1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健康护理宣教:案例与实践
- 汽车工厂培训课件
- AI技术助力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2025年阿托西班用药指导试题
- 拔牙后健康教育与护理指南
- 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培训计划
- 拼多多培训课件
- 2025年铜化集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GB/T 45696-2025公共汽电车场站分类及等级划分
- (202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石化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以桂为墨:高中桂花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