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1页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2页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3页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4页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 2015 年 铜仁县 2010 年 12 月 6 日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 26 次会议审议通过 铜仁县人民政府 二 一 年十二月 1 31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第一章 十一五十一五 产业建设回顾产业建设回顾 3 3 一 主要建设内容 3 二 建设效果 6 三 主要问题与矛盾 7 第二章 第二章 十二五十二五 规划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规划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8 8 一 指导思想 8 二 基本原原则 9 三 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 发展规划与布局第三章 发展规划与布局 10 10 一 茶园生产基地规划与布局 10 二 茶区基础设施建设 16 三 配套苗圃建设 17 四 茶产品加工能力建设 17 五 茶叶市场建设 17 六 品牌建设 17 七 加大企业培育 构建企业集团 18 八 茶文化发展 18 九 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18 十 加大产业各类人才的引进 培养和茶农生产陪训 18 第四章 生态茶产业建设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第四章 生态茶产业建设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 19 19 一 投资概算 19 2 31 二 建设进度安排 20 第五章 生态茶产业建设效益预测第五章 生态茶产业建设效益预测 2121 一 经济效益 21 二 社会效益 21 三 生态效益 22 第六章 铜仁茶产业发展主要措施第六章 铜仁茶产业发展主要措施 2222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22 二 组建机构 精炼队伍 强化协调领导 23 三 扶优扶强茶叶龙头企业 增强龙头带动 23 四 拓展销售渠道 强化市场营销 23 五 发展中介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 23 六 健全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筑牢安全防护墙 24 七 夯实基础 严把建园质量关口 24 八 加大资金整合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25 九 推行部门帮扶 组织全民行动 25 十 狠抓科技兴茶 切实做好新技术 适用技术推广 26 十一 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6 十二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打造一批著名品牌 26 十三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27 十四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增创人力资源优势 27 附 铜仁县 十二五 茶产业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3 31 铜仁县茶产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 2011 2015 铜仁县 铜仁县 20102010 年年 1212 月月 6 6 日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日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常务委员会第 2626 次会议审议通过 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 十一五 产业建设回顾 十一五 时期 在县委 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上级有关业务部 门的精心指导下 全县上下坚持以生态的理念发展产业 以产化业化的方 式建设生态 团结拼搏 锐意进取 探索前进 合力攻茶 如期实现了茶 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为 十二五 茶产业转型 发展 跨越奠定了坚 实基础 一 主要建设内容 一 基地建设和品种布局 截至 2010 年 全县茶园面积已达 21 2 万亩 基地规模位居贵州省第三 铜仁地区第一 其中历年老茶园 1 25 万亩 新建的良种无性系茶园 19 35 万亩 良种化率为 92 47 按投产 类型分 正常投产茶园 5 5 万亩 低产茶园 3 3 万亩 初产茶园 5 57 万 亩 抚育期幼龄茶园 6 13 万亩 全县 18 个乡镇均有茶园分布 其中 聚 凤乡 龙塘镇 五德镇 本庄镇 甘溪乡在 l 万亩以上 全县拥有 100 亩 以上连片茶园 220 个 种茶农户 3 78 万户 占农村家庭总户数的 30 左 右 按茶树品种分 铜仁苔茶面积 4 13 万亩 占茶园总面积的 20 福 鼎大白茶面积 13 7 亩 占总面积的 66 福鼎大毫 平阳特早 乌牛早 早白尖 名山 131 金萱 龙井 43 号 龙井长叶 安吉白茶 铁观音 黄 观音茶园面积共计 2 76 万亩 占茶园面积的 13 4 在全县建成面积中 4 31 通过茶叶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 8 万亩 占茶园面积的 39 茶树苗圃常年 面积 800 亩 年均出苗量 1 5 亿株 二 茶园管理机制与效果 我县把幼龄茶园抚育放在基地建设的优 先位置抓 形成了幼龄茶园管理机制 一是采取合理间作 以园养园 以 短养长 解决茶农在投产前的收入来源 同时通过间作完成茶园管理 实 现一功多效 二是实行以补代奖 激发茶农管茶积极性 从管茶措施确定 以来 常年茶园合理间作达 12 万亩 有效促进了茶园管理 保证了茶树 幼年期的正常生长条件 茶树个体生长势均达到相应指标 三 加工能力建设与设施状况 茶园基地的发展 筑巢引凤带动了 县内茶叶加工业的兴起 截至 2010 年 全县建起茶叶初 精加工厂 13 座 小型茶叶加厂 22 户 拥有生产加工等设施用房 18000 余平方米 茶厂动 力设备 制茶机械 800 余台 套 加工业累计资产总额 5000 余万元 年 茶叶加工能力达 4000 吨 县内加工从业人员达 3000 余人 产品涵盖珠茶 长炒青 烘青 小种红茶 乌龙茶及扁型类 直条型 螺型等多种名优绿 茶 2010 年我县又与铜仁东泰公司签约引资 15000 元人民币 在县城和产 茶乡镇拟建精加工厂 1 座 中型茶叶加工厂 4 座 小型茶叶加工厂 10 座 四 产业形象与品牌建设 多年来 我县一直按照 建设有品牌的 市场 有市场的品牌 品牌有统治力 市场进得去 区域统得起 企业捆 得住 的要求 通过参与各项经贸活动 举办重点产业论坛 努力打造和 推介茶产业 茶资源 茶产品 提升了品牌效应 特别是依托专业策划机 构 深圳研成公司的智库 组建了铜仁苔茶品牌策划中心 品牌管理中 5 31 心和品牌营运中心等现代品牌组织结构 隆重推出了 石苔天草 阡尊佛 顶 云顶净界 贵绿 等铜仁苔茶商标 铜仁苔茶成功通过了中国地理标 志产品认证 取得了贵州十大名茶产品称号 在日本举行的茶文化活动中 获得国际绿茶金奖 大幅提高了铜仁茶叶的知名度 荣誉度 五 茶叶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 十一五 期间 我县始终把人才兴 茶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 通过中茶所实验场及大专院校 培养了 200 余人 的茶叶人才 积极参加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深 造 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 增加职校茶叶培训班级 开展茶叶技术培训 通过各种途径 使我县技术力量得到空前壮大 县内茶叶生产技术含量大 幅提高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 仅农民常年培训人数达到 3000 多人 开设 茶叶中专班 6 个 招录学员 300 余人 2007 年完成了县乡生态茶产业发展 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 配备县乡 60 人的专职茶叶队伍 2010 年 3 月我县 再次招聘 150 人公益性岗位茶叶辅导员充实到 18 乡镇茶办 服务范围遍 及县内各茶叶生产角落 六 龙头企业 中介组织 按照 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茶叶经济组 织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 的重要精神 通过物质上扶持 精神上鼓励 经 营中帮助 引导培植扶持起县级以上龙头企业 4 户 地级以上龙头企业 2 户 年生产经营乌龙茶 红茶 绿茶 1200 吨 占县内茶叶总产的 30 培育经济人队伍 500 余户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l6 个 入社茶农 l600 多 户 茶叶经营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 七 茶叶标准化工作 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完善起从茶园到茶 杯的监督 建立 生产有标准 产品有标识 认证有程序 质量有监测 6 31 市场有监管 的标准化格局 从源头上解决茶产业安全问题 2007 年我县 完成了 铜仁苔茶产品标准 制定 并通过省标准委认证 发布 成为省 级地方标准 2008 年成为第六批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县 完成了 铜仁苔 茶综合标准体系 建设 2009 年完成了 铜仁绿茶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 使茶叶生产涵盖了从良种繁育到市场销售全过程的每个环节 通过努力 共建成铜仁苔茶核心示范区 18 片 高标准无性系新植茶园示范点 7 个 示范面积 9000 多亩 累计开展无公害茶园认证 8000 亩 扶持鼓励茶叶企 业通过 QS 认证 4 户 八 市场营销网络建设 为了促进产品销售 我县十分注重市场营 销网络建设 一是整治县内传统茶叶市场的脏乱差 扩大市场容量 二是 规划设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市场 中国西部茶都 占地 600 亩 目前 三通一平 工程已全面完成 综合交易大楼正在紧密锣鼓地开工建设 三是依托招商引资项目扩大外销市场 先后在安微 江苏 浙江建立了固 定的销售渠道 并借船出海到国际市场 四是立足北京 上海 天津等国 内大中城市开辟 展示窗口 形象店 专卖店或专柜销区 20 处 借助上 述市场 目前铜仁苔茶已销往国内 20 多个城市 二 建设效果 通过各项规划内容的建设 十一五 期间茶产业体现出以下几方面 的效果 一 茶产业效益大幅提升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2010 年 全县完成春夏茶生产 1875 吨 茶叶产值 18375 万元 分别是 十一 五 末的 2 5 倍和 17 倍 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不足 1 增加到 20 7 31 二 茶农收入明显增长 茶区城乡二元差别逐步减小 十一五 期末 全县投产 半投产茶园达到 5 万亩 辐射茶农 2 万户 茶农茶青收 入 5000 万元 户均收入 2500 元以上 带动茶农强劲增收 城乡收入差距 减少 可支配收入增加 涌现一批茶叶专业村 富裕村 茶农家居条件得 到改善 三 茶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茶农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几年来 我县充分利用 全国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 的机会 围绕产业抓整合 围 绕茶区配项目 快速地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新修 改 扩 建 茶区公路 724 公里 修建茶区水窖 17900 立方 实施茶区改厕 改池 改 厨 16000 户 四 资源利用效果大幅提高 通过退耕还茶 林下套茶 树种更换 和土地开发利用 全县累计茶园面积达到 21 2 万亩 增加森林覆盖率 7 期末茶园平均产出 500 元左右 潜在产出 4000 元 比普通林地 荒 地相比 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三 主要问题与矛盾 一 投产周期长 幼龄茶园抚育难度较大 目前全县处于投产期的 幼龄茶园存量达 11 7 万亩 占茶园总面积的 50 左右 由于投产周期长 抚育投入大 农户可投入资金少 一些茶农容易失去耐心 信心 因此 一方面要加大引导 加大培训 合理施管 达到建一块 成功一块 另一 方面要采取管园补贴扶持政策 激发茶农管园热情 全面防范和消除幼年 或成年期茶树的衰退低产势头 二 自然灾害频繁 茶产业建设受创严重 近年来 灾害性气候频 8 31 繁降临我县 2007 年冬至 2008 年春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雪凝灾害 2009 年再次遭遇持续数月的干旱 2010 年 4 6 月又遭受连续强降雨袭击 给我 县茶园建设和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据统计 2010 年春茶比正常年景减产两 成 2009 年新植茶园死苗近五成 直接经济损失 2000 万元 三 加工严重滞后 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目前 全县春秋两季茶青 产量 3750 吨 虽有数十家加工企业 但都是家庭作坊式 加工能力弱 导致茶青采摘后加工乏力 造成茶叶质量下降和难以按时下树 特别是进 入盛产期后 生产和加工的矛盾更加突出 四 茶叶技术服务体系不全 服务能力不足 县内茶叶生产面大 覆盖面宽 技术要求高 从生产 加工 销售等环节急需一大批种茶制茶 能手和营销经纪人 方能满足茶产业发展需要 目前 虽然开展了较多的 针对性培训 但由于茶农普遍接受能力不平衡的原因 技术水平不一致 生产 加工较为粗放 标准度低 难以对接多样化市场需求 迫切需要进 行专业 系统的培训 第二章 十二五 规划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认真落实 国家关于现代农业 现代茶产业的系列方针政策 主攻质量 突出效益 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园 绿色食品茶园 有机食品茶园 做好 中国苔茶之 乡 中国温泉之乡 中国矿泉水之乡 名片打造 依托优势 发展休 9 31 闲观光旅游 旅游食品 茶饮料产品 延长产业链 强化品牌营销 提高 品牌效应 实施品牌扩张 拓展国内外市场 推进茶产品销售 创新茶园 建设和管理模式 采取承包 合作和代管方式吸引茶企参与茶园管理 建 立风险共担机制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带动 借助外商资金 技术和市场发 展茶产业 加快大企业组建和中介组织发展 提高组织化程度 增强产业 抗风险能力 持速推进标准化加工 品牌化经营 专业化生产 优质化销 售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一切发展都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增强茶产 业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追求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资源利用效益的最 大化 坚持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积极发展 科学经营 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 典型示范 市场带动和效益推进原则 坚持科技先导原则 加强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以高 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茶产业的科技含量 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发展和优化茶树品种及其茶 叶花色品种原则 坚持龙头带动原则 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实力雄 规模大 市场 广 竞争力带动力强的企业 坚持生产标准化 销售品牌化 市场优质化发展原则 10 31 三 发展目标 全力打造 中国苔茶之乡 力争 十二五 末县内茶园规模达到 30 万亩以上 其中铜仁苔茶面积达到 10 万亩以上 茶园盛产面积达到 20 万 亩以上 茶园辐射农户 3 万户 覆盖农村人口 40 以上 年茶叶总产量达 到 3 万吨 其中名优茶产量达 30 年茶叶产值达到 12 亿元 综合产值达 到 15 亿元以上 年出口创汇 5000 万美元以上 茶园标准化生产达到 100 其中 AA 级绿色食品茶 有机茶认证占茶园面积的 10 A 级绿色食 品茶和无公害茶园认证面覆盖全部茶园 使我县成为国内绿茶生产加出口 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 发展规划与布局 一 茶园生产基地规划与布局 从 2011 年至 2015 年 在我县 四带八区 新建茶园 10 万亩 使县 内茶园建设达到 30 万亩 涉及 18 乡镇 87 个村 见附表 其中新建或转 化有机茶园 绿色食品茶园 3 万亩 新规划 10 万亩茶园主要分布在 18 乡 镇的 70 个村 214 村民组 见附表 一 一 东南部五德 坪山茶叶产业带 该产业带是我县传统茶叶产区 主要包括五德 坪山 枫香三个乡镇 1 五德镇茶区 五德茶区是我县茶叶的传统产区 位于县境东南面 距县城 30 公里 全镇国土面积 133 平方公里 辖 21 村 136 组 1 8 万人 11 31 现有茶园 1 9 万亩 年茶叶产量 300 万吨 茶叶产值 1000 万元 该区新 规划五年内建设茶园 8000 亩 见附表 新建茶园主要布局在小公鸡 团 结等 7 个村 12 个村民组 规划区植被茂密 林木葱茏 山峦起伏 平均 海拨 800 米 砂壤黄泥土为主要土种 适宜茶树的生长 2 坪山乡茶区 位于县境南面 20 公里处 东与五德相邻 南与镇远 大地方相连 西与中坝接壤 全乡国土面积 123 47 平方公里 铜仁至镇 远公路穿越其间 全乡辖 8 村 78 个组 7972 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 1975 元 坪山乡是我县茶叶传统产区 乡内现有茶园 6400 亩 年产茶叶 250 吨 产值 800 万元 该区三年内规划新建茶园基地 5000 亩 主要布局在 坪贯 凤凰屯 沙坪 佛顶 4 村 20 个村民组内 见附表 规划区是茶叶 生产老区 茶农生产积极性高 人口居住集中 耕地面积大 有利于用好 田好土种茶和高效茶园建设 3 枫香乡茶区 枫香乡位于县境东部 距县城 15 公里 周边与花桥 镇 坪山乡 五德镇 汤山镇相邻 铜仁至玉屏公路贯穿其间 全乡国土 面积 69 5 平方公里 辖 12 个村 87 个村民组 9609 人 人均纯收入 1360 元 规划在未来三年内 在枫香 罗瓦沟 金丰 黄金山 4 个村 18 个组 新建茶园基地 4000 亩 使全乡茶园总面积达 8000 亩 到 2015 年 茶叶产量达 800 吨以上 茶叶产值 3200 万元 全乡人均茶叶收入 3000 元 以上 二 二 西南部中坝 聚凤茶叶产业带 该产业带包括中坝 甘溪 聚凤三个乡镇 12 31 1 甘溪乡茶区 甘溪茶区位于铜仁县西南部 距县城 20 公里 全乡 国土面积 158 平方公里 有耕地 9717 亩 其中田 5818 亩 土 3899 亩 辖 9 个行政村 105 个组 3343 户 14290 人 人均纯收入 1040 元 甘溪 乡是我县茶叶发展新区 区内拥有幼龄茶园面积 8400 亩 规划 3 年内种 植茶园 8000 亩 主要布局在群宝山 四野坪等区域 2 中坝茶区 中坝镇位于铜仁县城南面 8 公里处 全镇辖 15 个行政 村 153 个村民组 4451 户 18000 余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 2620 元 铜仁 至镇远公路贯穿南北 国土总面积 75 33 平方公里 境内平均海拔 550 米 森林覆盖率达 40 中坝是我县茶叶发展新区 现有茶园 5000 余亩 建有 县级示范基地 2 个 拥有茶叶专业村一个 注册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户 该 区新规划茶园基地 7000 亩 主要布局在青岩 河东 河西 高塘 高魁 4 村 16 个村民组 区内种茶布局较为集中 地势开阔 适宜区域化 规模 化种植 3 聚凤茶区 聚凤乡位于铜仁西南部 与本县的甘溪乡 本庄镇 河坝乡 白沙镇相邻 同余庆县的白泥镇接壤 距县城 62 公里 离余庆 县城 32 公里 是铜仁的西大门 全乡平均海拔 900 米 国土面积 157 平 方公里 辖 个行政村 20556 人 聚凤是全县产茶大乡 乡内有茶园面积 1 2 万亩 有规模茶场 2 户 茶叶加工厂 5 座 年产茶 600 多吨 为充分利用该区的宜茶土地资源 气 候资源 未来五年内 将在聚凤 马屯 宝龙 马鞍山 4 村新建茶园 10000 亩 使区内茶园达 2 万亩以上 2015 年后茶叶产量达 2000 吨 产 值达 8000 万元以上 13 31 三 三 西北部龙井 龙塘茶叶产业化带 1 龙塘镇茶区 龙塘地处铜仁的西北面 距县城 19km 面积 102 平 方公里 辖 24 个行政村 85 个村民组 35153 人 耕地总面积 28838 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 1338 07 元 龙塘茶区共有新老茶园 16464 4 亩 拥有规 模茶场一户 有标准示范茶园基地一个 年茶叶产量 300 吨左右 产值 1000 万余元 该区规划未来三年内新建茶园基地 8000 亩 涉及 2 个行政 村 15 个小组的 18000 多人 项目区属丘陵地貌 地势平缓 土地肥沃 人口集中 热量丰富 有利于早芽型名优茶的生产 2 龙井乡茶区 龙井乡位于铜仁县西北部 乡政府驻地距县城 19 公 里 东邻汤山镇 南接中坝镇 国荣乡 西接白沙镇 北与思南县交界 国土面积 99 75 平方公里 全乡辖 23 个行政村 166 个村民组 2010 年总 人口 27980 人 农业劳动力 13286 个 乡内耕地面积 21465 亩 茶园面积 8400 亩 未来 3 年 该区将在人群 克麻场 宴家湾 杨树湾 4 个村的学 堂坳 梁子上 大岩口 绿阴井等区域新建茶园基地 7000 亩 涉及村民 组 9 个 农户 6217 人 规划区域多处于高山峻岭之间 海拔高 湿度大 云雾多 有利茶叶香气物质的形成 四 四 西部白沙 本庄茶叶产业带 该产业带有 2 个乡镇 1 白沙镇茶区 白沙镇位于县西部 距县城 60km 全镇国土面积 129 81 平方公里 辖 23 个行政村 157 个村民组 27864 个 区内有耕地 19940 亩 茶园 7266 亩 年产干茶 200 吨 该区未来五年 将在谷米寨 枇杷沟 高塘 4 个村的 5 个组规划建设茶园 6000 亩 见附表 2 本庄镇茶区 本庄镇茶区位于县西面 距县城 85km 全镇区域面 14 31 积 252 9 平方公里 辖 23 个村 2 个社区 162 个村民组 43898 人 近年来 该镇紧紧围绕省 地 县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和部署 狠抓茶 园建设 到 3 月全镇新建茶园 20694 亩 培育茶叶加工企业 4 户 组建茶 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1 户 未来五年 该区将在白龙 庄乐 葛草司 山 口坳 沙坪的 21 个村民组规划新建茶园 10000 亩 充分利用人口密度大 土地多 气候资源适宜的条件发展茶叶生产 五 五 8 个茶业片区 包括较为分散的八个种茶乡镇 1 石固片区 石固乡位于铜仁县东部 距县城 80 公里 铜仁至铜仁 公路穿越全境 全乡国土面积 166 47 平方公里 拥有耕地 15135 亩 田 9525 亩 土 5610 亩 辖 14 个行政村 66 个组 14168 人 农民人均纯 收入 1380 元 该乡现有茶园面积 12000 亩 产量 35 吨 产值 300 万元 未来五年 拟在该乡的楠桥 石场 桂花 欧家湾 龙塘坳 4 个村的 19 个组新建茶园 5000 元 使全乡茶园达到 1 8 万亩左右 规划区平均海拨 870 米 森林覆盖率达 52 总人口 6231 人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适宜茶 叶发展 2 花桥片区 花桥镇位于我县东北部 距县城 19 公里 东与本县石 固乡接壤 西南与汤山 枫香相连 北与坪地场乡相邻 东西长 17 85 公 里 南北宽 51 5 公里 国土面积 97 25 平方公里 区内属中区热带湿润 气候 年均气温 15 年大于 10 的有效积湿 4000 平降水量 1100 1250 毫米 年无霜期 290 天 全镇土地总面积 9675 公顷 耕地 902 公顷 田 545 公顷 土 357 公顷 镇内平均海拨 614 米 辖 17 个行政村 134 个村民组 18785 人 劳动力 13119 人 现有茶园面积 7000 多亩 建有 15 31 加工厂一座 未来五年 拟在北平村 冷水坝村 凉亭村 花桥村 梁家 屯 5 村的杨柳塘 许家岩等 13 个村民组规划种茶 4000 亩 使全镇茶园面 积达 1 1 万亩以上 2015 年茶叶产量达到 1000 吨 茶叶产值达 4000 万元 3 青阳片区 青阳乡位于铜仁县东南部 距县城 30 公里 全乡国土 面积 134 8 平方公里 辖 14 个行政村 107 个村民组 12275 人 人均纯收 入 1234 元 全乡耕地面积 9821 亩 拥有幼龄茶园 5034 亩 未来五年 该区规划新建茶园 3000 亩 区域覆盖兴坪 和平 大坪茶园 4 个村 8 个 村民组 规划区平均海拔 950 米 属中高山地貌 茶园主要分布在山麓山 腰区域 土地深厚 地力肥沃 多雨多雾 茶青持嫩性较好 4 大沙坝片区 大沙坝乡位于铜仁北部 距县城 12 公里 东与坪地 场乡接壤 南与本县汤山镇相邻 西与龙塘相连 北与思南县相交 全乡 土地面积 62 99 平方公里 辖 15 个行政村 123 个村民组 21888 人 农 民人均纯收入 1528 元 现有茶园 6215 亩 未来五年 将在大沙坝 孙家 坪 龙洞等 7 个村 16 个村民组 规划建设铜仁苔茶基地 3000 亩 其中 2010 年冬至 2011 年春建设茶园 1500 亩 2011 冬至 2012 年分别建设茶园 1000 亩和 500 亩 见附表 规划区为丘陵和低山地貌 平均海拔 750 米 日均气温达 16 热量丰富 极适宜早芽型名优茶生产 5 河坝场片区 河坝场乡位于铜仁县城西部 距县城 83 公里 国土 面积 166 8 平方公时 耕地 936 公顷 其中田 540 公顷 土 396 公顷 全 乡辖 15 个行政村 111 个村民组 19186 人 其中农业人口 18738 人 区 内有幼龄茶园 7082 亩 该茶区规划 2011 年至 2015 年在高王 金坪 2 村 16 31 的 5 个村民组体中利用荒坡新建茶园基地 3000 亩 规划区处于该乡河沿 两岸的台阶山地地区 区内山山峦起伏 茶园相对高度差异大 垂直气候 分布明显 6 坪地场片区 坪地场乡位于我县东部 距县城 15 公里 全乡国土 面积 123 17 平方公里 辖 18 个村 150 个村民组 总人口 20385 人 有 耕地 18106 65 亩 茶园 4300 亩 年茶叶产量 38 吨 茶叶产值 120 余万 元 该片区未来五年 将在和平 黄花 枣园 凯兴 4 个村的高峰等 7 个 村民组的董家山 甘家山 巨木村等 7 个区域利用旱地 1450 亩 荒山荒 坡 1550 亩新建茶园 3000 亩 使区内茶园达到 7000 亩以上 茶叶产量达 700 吨以上 茶叶销售收入达 2000 万元以上 7 汤山片区 汤山镇是我县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全镇辖 6 个社 区 19 个村 118 个村民组 55000 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 2350 元 该镇国 土面积 78 6 平方公里 有耕地 21905 8 亩 茶园 5610 亩 未来五年 规 划新建茶园基地 3000 亩 涉及万安 香树园 银泉 3 个村 8 个村民组 340 户 9780 人 规划区位于龙川河沿岸 平均海拔 700 米左右 平均气温 16 8 热量充沛 人口集中 有利名优茶的生产 8 国荣片区 国荣茶区位于县西面 距县城 15 公里 东与汤山镇毗 邻 西与白沙镇相接 北与龙井乡相连 南与甘溪乡相交 全乡国土面积 56 4 平方公里 辖 14 个行政区 101 个村民组 15490 人 有茶园 4600 余亩 该片区规划五年内 在楼上 寨根 葛宋 葛荣 4 个村 7 个村民组 新建茶园 3000 亩 规划区处于较大山脉的山腰和山麓 地势较高 海拔 达 900 米以上 适宜茶叶生长 17 31 二 茶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每亩茶园配置 3 蓄水 排水沟 50 米计算 30 万亩茶园需建水池 3000 口 总容积 60 万 兴修栏山沟排水沟 15000 千米 20 万亩茶园投产 年产 200 300 吨的初加工厂 70 座 年产 5000 吨的精制茶厂 2 座 需扩容 新增用电负荷 8000 千伏安 安装电压器 80 台 架设输电线路 80 千米 茶叶正常生产物资进出需新建 改建 扩建茶区公路 3 6 万公里 三 配套苗圃建设 2011 年至 2015 年平均新建茶园 2 万亩 改植换种 1000 亩 亩均用苗 4000 株 平均年需苗量 8400 万株 亩均苗圃出苗量以 20 万株计 年需苗 圃面积 420 亩 苗圃建设主要布局在传统育苗的中坝 汤山 坪山 石固 龙塘 龙井 6 个乡镇 四 茶产品加工能力建设 十二五 末 全县茶园面积将达 30 万亩 其中投产茶园 20 万亩 年产干茶产量 2 万吨 全县将建立以大厂为骨干 小厂为补充 初 精 深开工并举的茶产品加工体系布局 其中 兴建改造年产 200 300 吨初 加工能力的骨干茶厂 70 座 兴建年产 5000 吨生产能力的精制茶厂 1 座 兴建茶多酚 茶碱 茶饮料及其它下游产品深加工厂 1 座以上 五 茶叶市场建设 根据茶园规模和集中情况 在各乡镇集镇 村寨和各乡村办公地点 以每 1000 亩投产茶园 1 个配茶青交易市场 1 个 在茶园较为集中的区域 建设产地茶青交易市场 20 个 完成中国西部大茶都建设 向茶商提供门 面租赁 600 个 发挥西南大茶都的市场带动作用 同时在广州 上海 北 18 31 京等茶叶主销区设主销窗口 10 个 设计销售额 2000 万元以上 配套建设 茶叶 青 保鲜库 21 个 座 六 品牌建设 通过科学布局 形象塑造 品牌推广 使铜仁 云顶境界 贵绿 石 营天草 阡尊佛顶 四个商标系列品牌进入全国前列 其中 每年参加商 贸活动 200 次以上 2015 年举办茶文化活动 1 次 组织媒体宣传 10 次以 上 同时 策划制作固定广告 利用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 七 加大企业培育 构建企业集团 2011 年完成铜仁苔茶集团的注册和内设机构配置 2012 年开始作手 各成员子公司生产淡谈判 和总公司精制茶厂 及在中坝 聚凤 白沙等 镇真的茶厂建设 建成年加工能力达 5000 吨的企业 1 户 1000 吨的企业 5 户 100 吨以上企业 50 户 八 茶文化发展 2011 年 3 月起 建茶艺表演队一支以上 建成文化活动场所一处 在 重点乡镇五德 坪山 聚凤 本庄分别建成茶馆 茶博室等茶文化活动室 1 间 特别是茶道 茶艺表演直到对外交流室 年创作茶文化作品 5 件以 上 使铜仁传统茶文化得到发掘传承弘扬 九 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2012 年起陆续在乡镇建茶产业检测站 18 个 配备办公场地 100 工作 人员 2 名及相关检测设备 配备病虫测报用具 加强乡镇茶叶生产投入品 监管和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辅导 10 加大产业各类人才的引进 培养和茶农生产培训 五年内引进国 19 31 内尖端技术人才 管理人才 2 人以上 委托茶叶科研院所 培训茶叶专业 技术人才 200 人次以上 依托项目实施 培训茶农 5 万人次以上 基本形 成专业齐全 层次合理的产业人才支撑体系 第 4 章 生态茶产业建设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 一 投资概算 规划总投资 69681 万元 其中茶园基地建设 34500 万元 茶叶加工能 力建设投入 25420 万元 茶树良种繁育投资 2400 万元 茶青交流市场建 设投入 600 万元 西部大茶都建设投入 4911 万元 茶叶培训技术推广投 入 250 万元 品牌打造投入 1000 万元 茶文化活动投入 300 万元 质量 安全体系建设投入 300 万元 一 一 茶园基地建设 从选地到投产 亩需投入 3000 元 其中茶苗 400 元 肥料 底肥 基肥 追肥 800 元 开垦移栽 600 元 后续管理 费 900 元 农药 300 元 建园 10 万亩 需投入 30000 万元 幼龄茶园后 续扶育平均扶持 1 5 年 每亩每年肥料 农药 人力投入需 300 元 10 万 亩面积将投资 4500 万元 二 二 无性系良种建设 未来几年良种建设亩需投入 1 2 万亩 其中 地租 1000 元 采穗枝条 3800 元 黄心上铺垫 1200 元 扦插人工费 4000 元 农膜等物资 1000 元 后续田间管理 1000 元 苗木运费 5000 元 五 年需投入 2400 万元 20 31 三 三 加工业建设投入 25420 万元 初制茶厂建设需投资 21700 万元 其中 560 每座厂征地 8 亩 投入 2800 万元 土建工程 7000 制茶运 辅设备投入 14000 万元 精制加工厂建设投入 1720 万元 其中用地 10 亩 80 万元 设备投入 500 万元 2000m 土建工程投入 140 万元 流动资金 1000 万元 茶叶深加工厂建设投入 2000 万元 其中用地 20 亩 140 万元 土建 1000 70 万元 设备 500 万元 流动资金 1300 万元 四 四 茶青交易市场 600 万元 每点 30 万元 其中征地 2 亩 15 万元 场地硬化 3 万元 交易房架 10 万元 设备及管理用房 2 万元 五 五 西部大茶都建设投入 4990 万元 其中建设投资 4811 万元 建 设期贷款利息 149 万元 铺底流动资金 30 万元 六 六 茶叶安全检测站建设 300 万元 其中房屋 210 万元 服务设备 投入 90 万元 七 七 茶叶技术培训 科研示范推广投入 5 年 250 万元 其中培训学 校交流每年 40 万元 技术推广费 10 万元 八 八 品牌打造 五年投入参展费 会务费等 1000 万元 其中每年 200 万元 组织一次茶文活动投入 500 万元 九 九 茶文化活动投入 300 万元 其中茶艺队运行经费每年 50 万元 茶文化作品创作补助工作经费每年 20 万元 二 建设进度安排 2011 年 建设茶园基地 2 万亩 其中有机茶园 1000 亩 绿色食品茶 园 1000 亩 抚育管理幼龄茶园 10 万亩 建设良种繁育苗圃 400 亩 新建 加工厂 5 座 完成西部大茶都综合服务大楼建设 21 31 2012 年 建设茶园基地 2 万亩 其中有机茶园 绿色食品茶园 4000 亩 十一五 期间抚育茶园 5 万亩 新建茶叶加工厂 10 座 建立茶青交 流市场 5 个 建立苗圃基地 400 亩 完成苔茶集团组建 西部大茶都交流 综合服务大楼营运和门面招租 建成茶都宾馆 停车场等服务设施 组建 茶道 茶艺队 编排茶艺茶道节目 2 3 个 2013 年建设苔茶基地 2 万亩 其中有机茶绿色食品茶 5000 亩 建设 茶青交易市场 5 个 建设苗圃基地 400 亩 建设初加工厂 20 座 完成 18 乡镇检测站建设 2014 年建设苔茶基地 2 万亩 其中有机茶园 绿色食品茶园 1 万亩 建设苗圃基地 400 亩 培训茶农 1 万人次 送出培训 50 人次 建设茶叶 加厂 30 座 完成精制茶厂 茶叶深加工厂的选址筹建 2015 年建设苔茶基地 2 万亩 其中有机茶基地 绿色食品茶基地 1 2 万亩 建设茶叶初制厂 15 座 完成精制茶厂 茶叶深加工厂的设备安装 及建设验收 第 5 章 生态茶产业建设效益预测 一 经济效益 2011 2015 年 新建茶园 10 万亩 十二五 期末 20 万亩茶园进入盛 产期 平均亩产干茶 100 公斤 2015 年产量可达 2 万吨 每公斤按 40 元 计 年产值 8 亿元 每年为财政提供税收 4800 万元 2017 年 30 万亩生态茶园全部进入盛产期 平均亩产干茶 150 公斤 22 31 茶叶年产量达到 4 5 万吨 按每公斤 50 元计 茶叶年产值可达 22 5 亿 元以上 综合产值 30 亿元以上 每年为财政提供税收 1 8 亿元 二 社会效益 一是调整了农村种植结构 化种植业中的比重增大 二是促进了茶农 增收和财政增长 茶区户均种茶 2 亩 户均增收 10000 元以上 人均增收 2500 元以上 可实现财政增收 1 8 亿元 有效促进了富民强县 三是生态 茶产业每年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 20 万人就业 其中 户均 5 亩茶园可安 排农村富余劳动力 6 万人 茶叶加工 茶叶营销可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 14 万人 四是能有效促进第二 三产业的发展 五是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 农建设必须要以产业作支撑 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三 生态效益 茶树发达的根系在茶园土壤中呈网状结构 固土蓄水效果明显 成龄 茶园的土壤流失量不到裸露地的 10 同时 茶树四季常青 其叶面积指 数达 4 5 强大的呼吸代谢作用 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 对净化空气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低碳经济 具有其他经济作物无法相比的生态效益 第 6 章 铜仁茶产业发展主要措施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生态茶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关联度大 辐射面广 带动力强 市场广阔 利润空间大 回报率高 是惠民 利民 强区的产业 发展生 态茶产业有利于推动农村一 二 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3 31 生态茶产业是生态功能极强的产业 发展生态茶产业对于促进生态建设 减轻水土流失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我区石漠化治理和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 择 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 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又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 效益 能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对实施 强农稳县 战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全区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组建机构 精炼队伍 强化协调领导 利用现有管理委员会成员层次高 联系面广的优势 科学决策和处理 茶产业中的新情况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茶产业 巩固政府管茶机构职 能 将茶办改为茶叶事业局 强化机构在规划 培训 技术指导生产 加 工 销售等具体工作 乡镇要组建专业的抓茶队伍 负责茶产业事务性工 作和技术推广 镇要成立以书记为组长 分管农业的领导为副组长 相关 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 抽调精干力量成立茶产业工作 团队 形成茶产业工作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三 扶优扶强茶叶龙头企业 增强龙头带动 扶优扶强一批茶叶龙头企业 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同时 引导和支持 有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发展 形成大小相结合的茶叶企业群 体 对茶叶企业申请的农业产业化 中小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等项目 资金 主管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发展 对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和规模较大 效益较好 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龙头企业 从信贷 用地 税收等方面给予 扶持 四 拓展销售渠道 强化市场营销 24 31 按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的思路 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应用茶叶公 共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技术 着力提高铜仁苔茶知名度 增强市场竞争 力 依靠品牌带动 提高经济效益 五 发展中介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铜仁茶叶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 茶农成立茶叶商会 茶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做好市场营销的协调 服务 监督工作 为党政部门决策当好参谋 发挥 其在市场准入 信息咨询 技术推广服务 经营行为规范 切实维护和保 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的作用 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促进茶叶流 通 加大对茶农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提高茶叶生产 销售的组织化程 度 六 健全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筑牢安全防护墙 一是从良种繁育 茶园管理 茶叶采摘 初制 精制 包装 储运及 销售各环节的入手把住质量安全关 通过印制茶叶标准手册 宣传单 举 办茶叶标准培训班的多渠道 多形式的宣传 普及标准化知识 强化茶产 业从业人员的标准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技能 二是加强茶叶质量检测 把住 入市第一关 建立健全茶叶感观评审 理化检验和农药残留 重金属 有 害微生物检测等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对生产基地 企业 进行监控和不定 期抽检 逐步实现生产 加工 贮运 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 确保我县茶 叶的质量卫生安全 七 夯实基础 严把建园质量关口 一是按照统一建立良繁基地 统一生产标准 统一组织供应的原则 25 31 完善茶苗良繁体系 加大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力度 确保无性系良种茶苗 供应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对不能种茶的区域应退尽退 不再 安排新植 三是坚持定植质量 遵守茶园开垦标准 定植沟开挖标准 肥 料投入标准 定植规模密度标准 移栽流程 八 加大资金整合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投入作用 对茶叶企业 个体业主在技术改造 茶 园建设等方面贷款进行贴息 对连片开发 品种符合规划 质量符合标准 的种茶企业和种茶大户基本农户给予扶持 对茶叶营销网络建设 茶叶产 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等给予补助 对茶叶新技术研究 新产品开发和新技 术推广等进行投入 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及其 它管理体系认证的给予奖励 鼓励企业产品或品牌评奖评优 对获得晋级 的给予奖励 九 推行部门帮扶 组织全民行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扶贫项目资金要向生态茶产业倾斜 财政扶贫资 金用于种养业部分的 60 用手生态茶产业开发 发改部门要将石漠化专项 治理项目与发展生态茶产业结合起来 林业部门要抓住国家延长退耕还林 补助期限的机遇把退耕还茶纳入退耕还林的重要内容 统一规划安排 水 利部门要安排水保资金用于生态茶产业发展 科技部门要支持生态茶产业 发展的科技进步 对关键环节 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 乡镇 企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利用乡镇企业发展基金支持茶叶产业建设 农机部门 要把茶叶机械纳入农机补贴 经贸部门要将中小型企业资金用于生态茶产 26 31 业建设 商务 招商等部门要做好外企外资引进工作 加快茶叶生产与加 工技术等科技装备的提升 大力宣传和推介我区茶叶产业及资源 金融机 构特别是农行 农发行 农村信用联社等部门要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 持 要增加企业贷款和农民小额信贷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投放额度 工商 税务 环保 卫生 质监等部门要做好企业申报 QS 认证 商标注册 出 口退税等工作 尽快建设茶叶质量卫生监管休系 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和农 资质量安全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投资方向 结合我区生态茶产业发 展需要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形成齐心协力抓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氛围 扎实推进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十 狠抓科技兴茶 切实做好新技术 适用技术推广 依托国内外茶叶大专院校茶叶专业和科研院所培养茶叶专业人才 充 分利用劳动力转移 阳光工程 农业适用技术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 基地和项目 加大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技能水平 增强 经营管理能力 建立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及时更新知 识 不断提高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科技水平 大力推广茶叶生产和 加工新技术 新成果 新工艺 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 十一 做强做大一批茶企业 促进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