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太林玩忽职守案》.doc_第1页
《谌太林玩忽职守案》.doc_第2页
《谌太林玩忽职守案》.doc_第3页
《谌太林玩忽职守案》.doc_第4页
《谌太林玩忽职守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谌太林玩忽职守案【案情简介】谌太林,1958年出生,担任广货街镇民政、宗教助理员,享受副科级待遇。此前还担任过广货街镇纪检委书记、镇人大副主席等职务。2007年月日清晨,一名司机在陕西省宁陕县广贺街镇发现一位奄奄一息的乞讨人,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干警赶到现场发现,这名衣衫褴褛的流浪乞讨人躺在草丛里,身体极度虚弱,不能坐立行走,也无法说清自己的身份和身体状况。经医护人员检查称乞讨人“心脏没有问题”后,公安干警通过电话将乞讨人的情况向相关领导作了汇报。不久,广贺街镇民政宗教助理员谌太林受指派来到现场。他查看了乞讨人的情况,但未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将乞讨人送往医院救治或送往宁陕县民政局救助站,而是拿着两个馒头和一个烧饼,找到出租车司机姜某,让姜某把食物交给乞讨人,然后用车把乞讨人送到邻近的柞水县境内。因为姜某不愿一个人去,谌太林又找来郭某。一番讨价还价,姜某、郭某同意“跑一趟”,谌太林支付“跑腿费”元。按照谌太林的吩咐,姜某、郭某开车来到海拔多米高的秦岭黄花岭段柞水县境内,将乞讨人放置在一公路隧道内后,返回广贺街镇。第二天,路人发现了已经死忙的乞讨人。随后柞水县公安局法医经鉴定认为,乞讨人是因感染诱发心肌炎导致心力衰竭死亡。经过侦查后,柞水县警方将这起案件移交给县检察院,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开始调查。7月4日,柞水县检察院以谌太林涉嫌玩忽职守罪决定将其刑事拘留。11月25日,检察院向柞水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1月6日上午8时30分,该案在柞水县人民法院进行公开审理。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谌太林身为镇政府民政干部,负有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职责,但其在处理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过程中,不是积极采取救助措施,反而雇他人将流浪乞讨人员遗弃在黄花岭隧道内,致使该男子未得到及时救助,因感染诱发心肌炎引起心力衰竭死亡。谌太林明知该男子身患疾病,不能行走,应当预料到不采取有效救助措施,会导致该男子发生死亡的严重后果,但却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其行为符合玩忽职守罪的构成要件,遂作出上述判决。宣判后,谌太林当庭表示不服一审判决遂提出上诉。【刑事判决书】柞水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07)柞刑初字第27号公诉机关柞水县人民检察院。被告人谌太林。2007年7月4日因涉嫌玩忽职守罪被柞水县人民检察院决定刑事拘留,同年7月13日被取保候审,同年10月8日被逮捕。现羁押于柞水县看守所。辩护人党育民,陕西秦林律师事务所律师。柞水县人民检察院以柞检刑诉字(2007)18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谌太林犯玩忽职守罪,于2007年10月23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柞水县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温江涛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谌太林及其辩护人党育民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柞水县人民检察院指控,2007年6月29日8时许,宁陕县广货街镇一群众发现镇政府南边800米处桥儿沟口有一流浪乞讨人员躺在草丛中,便向镇派出所报警。派出所指导员吕华接警后赶到现场,并将这一情况电话报告了该镇镇长吴大鹏,吴大鹏安排民政干部前去处理。被告人谌太林接到吴大鹏的安排后即赶到现场,发现此人不能行动,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不但没有积极采取救助措施,而只是返回镇政府在灶房拿了两个蒸馍和一个烧饼,交给出租车司机姜德印,让拿去给此人吃,并亲自花钱请郭云丰和姜德印将流浪乞讨男子送往黄花岭东柞水县境内丢弃。由于流浪乞讨男子疾病未得到及时救治,在车辆稀少的黄花岭上也未得到其他救助,于次日15时许因感染诱发心肌炎引起心力衰竭死亡。公诉机关当庭出示了报案笔录、现场勘查笔录、证人证言、司法鉴定书、尸检报告等证据,认为被告人谌太林的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提请本院依法判处。被告人谌太林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供认,但辩称当时是镇长吴太鹏安排让他找人将该流浪乞讨男子送到柞水境内的;辩护人辩称按照当前的法律规定,被告人谌太林没有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定职责,同时宁陕县也未设立救助站,且该流浪乞讨人员的死亡系自然疾病死亡,并非被告人的行为所致,故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谌太林犯玩忽职守罪的证据不足,其行为不构成玩忽职守罪,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经审理查明,2007年6月29日8时许,宁陕县广货街镇派出所接一电话报称有人躺在该镇政府南边800米处的桥儿沟口草丛中,接警后派出所指导员吕华同协警李亮赶至现场,通过查看发现此人系年龄约30多岁的一男子,没有穿鞋,脚上沾满黄泥,语言含糊不清,身上有陈旧性伤痕,不能行走,亦无任何能证明其身份的证件,便怀疑此人系流浪乞讨人员,立即打电话向该镇镇长吴大鹏汇报了情况,吴大鹏让吕华先找个医生给诊断一下,随后安排民政干部前去处理。吕华便找到广货街镇唐仁芬个体诊所医师助理唐仁芬到现场对该男子心脏进行了听诊检查,认为该男子心跳正常,可能是饥饿所致,便未作进一步诊治就离开了现场。吕华在骑摩托车送唐仁芬回诊所的路上,遇到已接到吴大鹏电话安排的被告人谌太林,吕华将诊查的情况告知了被告人谌太林,随后二人一起来到现场。被告人谌太林见该流浪乞讨男子侧睡在路边,语言含糊不清,不能行走,身上有陈旧伤痕等情况,便认为此人系饥饿所致,没有积极采取相应救助措施,而是返回该镇政府,从食堂拿了两个馒头和一个烧饼交给出租车司机姜德印,让拿去给该流浪乞讨男子吃,并以30元的价钱(实际未付)雇请该镇个体户郭云丰,让其同姜德印一块将该男子送往黄花岭岭东柞水境内。姜德印与郭云丰便一起开车将该男子送至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四组102省道黄花岭隧道,二人将该男子抬下车放在隧道边的台阶上返回,姜德印与郭云丰二人在返回宁陕县广货街后,即将放置情况告知了被告人谌太林。同年6月30日13时许,在黄花岭修路的工人李后银等人发现该流浪乞讨男子大口喘气,便一起将该男子抬出隧道放在公路南侧一块空地上晒太阳。当日15时许,柞水县营盘镇秦丰村村民陈太明等人路过时发现该男子已经死亡,便打电话向柞水县公安机关报案。经柞水县公安局刑事技术鉴定,结论为该流浪乞讨男子因感染诱发心肌炎引起心力衰竭死亡。认定上述事实,有下列经过当庭举证、质证的证据证实,本院予以确认:1、报案笔录证明本案的案件线索系群众报警。2、现场勘查笔录及照片证明发现该流浪乞讨男子死亡地点在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四组石窑沟口102省道黄花岭隧道旁空地及现场的具体情况。3、尸检笔录及照片证明对该流浪男子尸体进行剖验的具体情况。4、证人陈太明证明2007年6月30日15时许,他和肖鑫等人准备到黄花岭坡上捡干柴,在隧道外的空地上发现躺着一个男性尸体,他就打电话报警。5、证人闻衍兵证明他在2007年6月30日早经过黄花岭隧道时发现有一个人睡在涵洞内公路外侧的台阶上,他认为是流浪汉,也没太注意这个人有何特征。6、证人王胜旺证明2007年6月29日下午19时许,他修路放工后,骑摩托车回家路过黄花岭隧道时,发现隧道中部台阶上睡了一个人,6月30日早6时40分左右,他从家里到修路工地路过时发现那人还睡在台阶上,下午放工回去时,才知道那人已经死了。7、证人李后银证明2007年6月30日吃过午饭后,他们到黄花岭工地干活,听贾长军说隧道内台阶上有一个人,像是要死了,他就和陈继富等人进去看见那人躺在右侧台阶上,大口喘气,眼晴发直,也说不了话,他们想这个人可能冻坏了,就将这个人抬到涵洞下边右侧公路边上的一平处晒太阳。过了一会儿,听说这人死了,该证言与证人吴国湖、吴世安、陈继富、马发银、贾长军等证言相印证。8、证人郭贵胜证明2007年6月29日8时左右,他和工人在广货街南头桥儿沟口修路时,发现有一个人爬在沟边草丛中,他就给矿长徐之存打电话,徐之存到现场看了后,他们便向宁陕县广货街镇派出所报了案。过了一会儿,派出所来了两人让帮忙把人抬到路边,发现此人不能动,坐不住,尾椎骨附近有块疤,呼吸微弱,该证言与证人徐之存、梅耀刚的证言相印证。9、证人吕华证明2007年6月29日8时34分,宁陕县广货街派出所接电话报警,在广货街南800米处桥儿沟口草丛里躺了一个人,他就和协警李亮赶到现场,见是一个男的,年龄大约30多岁,没穿鞋,脚上沾满黄泥,身上有一块陈旧伤疤,不能行走,可能患有疾病,身上无任何证明,他就怀疑此人是流浪乞讨人员,便给镇长吴大鹏打电话汇报,要求镇上民政部门协助处理,吴大鹏接到他们的汇报后,便答复安排民政干部谌太林前来处理,让他先找个医生给诊断一下,他就找唐仁芬到现场检查,唐检查后,说这个人心跳还正常,身体虚,估计是饿坏了。在送唐仁芬回诊所的路上遇到被告人谌太林,给说了相关情况,并一同到现场,被告人谌太林查看此人情况后说“这个人走不动,我想办法处理”就回去了,后姜德印开车到现场说谌太林让把此人拉走,他们帮忙将此人抬上车。到了6月30日下午,才知道这个人死在柞水境内的黄花岭上,该证言与证人李亮、唐仁芬证言相印证。10、证人吴大鹏证明2007年6月29日8时许,他接到派出所指导员吕华的电话后,让吕华先找个医生给看一下,然后就给负责民政工作的谌太林打电话,让谌太林和吕华联系,把这件事处理好。11、证人姜德印证明2007年6月29日9时许,被告人谌太林给他说让他把一个叫化子送到柞水地界,放在路边上就行,并在车上放了一塑料袋馍,叫给叫化子吃。他就到桥儿沟口,见路边爬着一个男的,周围人很多,帮忙把这个人抬上车。他将车开着走到广货货街三叉路口时,当地村民郭云丰上车。于是他们将车开到柞水地界黄花岭道班下边的隧道内,将那人抬着放到右边的台阶上,把装馍的袋子放在那人身旁,回去后将此情况给谌太林说了,该证言与证人郭云丰的证言相印证。12、中共宁陕县委组织部宁组干字(1998)75号、(2002)14号、(2006)14号文件及中共宁陕县广货街镇委员会(2007)10号文件证明被告人谌太林的任职情况。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1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令第24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陕民发(2003)90号陕西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范以及2006年5月8日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意见等在卷可查。14、西安交通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2007)鉴字第20071213号司法鉴定书及柞水县公安局柞公刑技字(2007)第10号尸体检验报告证明该流浪乞讨男子因感染诱发心肌炎引起心力衰竭死亡及尸体上的伤痕情况。15、被告人谌太林供述与上述证据相互印证。本院认为,被告人谌太林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其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应予惩处。柞水县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所犯罪名成立。被告人谌太林辩称当时是镇长吴大鹏安排他找人将流浪乞讨男子送到柞水境内的,但其并未提供相关证据,且是否具有此情节并不影响对被告人谌太林行为的定罪量刑,故对其辩解不予支持。辩护人辩称被告人谌太林无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定职责,且乞讨人员的死亡系自然疾病所致,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玩忽职守罪。我国刑法规定,玩忽职守罪的构成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严重不负责任,应当履行且有条件、有能力履行职责,但违背职责没有履行或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马虎草率、粗心大意等;主观方面应当预见自己玩忽职守的行为,可能发生致使公共财产、国家人民利遭受重大损失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被告人谌太林身为镇政府民政宗教残联助理员,负有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职责,而其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过程中,不积极履行职责,反而安排他人将该流浪乞讨人员遗弃在车辆、行人稀少的黄花岭隧道内,致使该流浪乞讨人员未得到及时救助,因感染诱发心肌炎引起心力衰竭死亡,造成严重后果,其行为符合玩忽职守罪的构成要件,故对其辩护观点不予采纳,但被告人谌太林认罪态度较好,有一定的悔罪表现,可酌情予以从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谌太林犯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07年7月4日起至2009年9月29日止)。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直接向陕西省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二份。审判长王成梁审判员陈忠锋代理审判员张涛二00七年十二月四日书记员张纲【社会评价】一、“遗弃流浪者致死”难道仅是“玩忽职守”?备受社会关注的陕西宁陕县广货街镇民政助理员谌太林遗弃流浪乞讨人员致其死亡一案,12月5日在柞水县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谌太林因犯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宣判后,谌太林当庭表示要上诉(12月6日西安晚报)。这样的判决结果,被告人不能接受,我们也感到疑惑。不同的是,被告人不接受,要上诉,当然是认为判重了或者判错了,这说明他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严重性至今还没有足够的正确的认识,这是外话。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的疑惑:对于这样一个影响恶劣的案件,最终却仅仅以“玩忽职守”罪判了两年?为什么谌某的“罪状”里没有“过失杀人罪”这一条?难道这样的行为还够不上“过失杀人”吗?所谓“过失杀人罪”,是指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指的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的死亡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他人死亡。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指的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但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他人死亡。无论用这两条中的哪一条来“套”,谌某的行为都是适用的。谌某在处理这件事时,已经知道该流浪者躺在草丛中,语言含糊不清,身上有陈旧性伤痕,赤裸双脚,不能行走,并且镇长已叫人安排个体医生诊断该男子可能是饥饿所致,身体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谌某还是安排人把流浪者送出宁陕,遗弃在柞水境内,次日下午该男子因感染诱发心肌炎引起心力衰竭死亡。一个已经不能行走、不能说话、极度虚弱的流浪者,不对他采取救助措施,反而将其送到外县遗弃,谌某不会不知道这样做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流浪者得不到及时救助有可能死亡。也就是“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的死亡结果”了,但作为政府民政干部,负有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天然职责的他,还是做出了这样丧尽天良的举动,不管是“疏忽大意”还是不相信这么巧真能致对方死亡的“自信”,他都符合了“过失杀人罪”的所有要件。现在一审法院只认定他“玩忽职守”,是否该好好解释解释为什么这样判,以消解公众的疑惑和不平? 哲人说过,在法律慈母般的目光里,每个人都是一个国家。每个公民的遭遇,都是国家的荣辱印记。我们仰望法治的天空,期待公正、博爱的阳光洒遍世间的每个角落二、乞丐之死仅仅只是一个民政人员的玩忽职守?广货街镇党委和政府有关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镇上所能支配的资金“紧紧巴巴”,没有专项资金,都是从民政部门的救助款项里扣除。记者多次问到去年广货街镇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所花的费用都没有得到结果。一位领导私下告诉记者,少得可怜,民政局对这样的开支控制得很紧。 当地政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埋葬一个死亡的流浪乞讨人员所能报销的款项只有200元:找几块木板钉个棺材,拿一床扶贫用的棉被给死者盖上,再找几位好心的老乡,到山上挖个坑将人埋掉。没有坟头,上面压几块石头就可以了。这些是死亡的流浪乞讨人员,不处理实在没有办法;而对于活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在资金上很难救助到位。而一位知情人士说,街道上经常会突然出现一些流浪人员,最后才知道都是邻县的民政局晚上悄悄开车将这些人“扔”过来的。对付这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再将他们“扔”回去或者“扔”到其他邻县。 西安工业大学教授郑升旭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件事的发生,难道仅仅是一个民政人员的玩忽职守?我们的上级政府对于这名流浪人员的死亡是否也应该承担某种责任?我们在救助制度上是否还存在不足?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快就落实国家救助政策的问题进行一次彻查,使这名流浪人员不至于白死,让他的死亡能够给我们起到某种警戒与反思作用,从而能够使坏事起到一点好的作用,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从孙志刚事件以后,我国已经把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制度改成了救助制度。从收容到救助,无疑是一种人性化的制度转变。我们也建立了相应的社会救助机构,制定了救助管理办法,但救助机构的配套设施还不健全,救助资金短缺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流浪乞讨人员还无法得到有效的救助。其实,将乞丐像垃圾一样互相扔来扔去,已经是一些地方民政与卫生、市容工作的通常做法。例如,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005年1月21日,江西省崇义县有关部门为整治市容环境,于当天对县城的沿街流浪乞讨人员和精神病患者实施收容遣送。可是这些人幷没有被送往救助站,而是被扔到了邻县的荒郊野外,其中有5人失踪。有关人员却没有表示忏悔,而是说:对流浪乞讨者各县都是这样处理的。那意思是说,大家都是这样的,我们也不能例外。这么多人失踪,也没有见到处理相关责任人的下文。 三、民政部门草菅人命国家救助体系缺位 1、民政救助资金紧巴巴对待乞丐一扔了之 乞丐被遗弃致死,每次类似悲剧发生之后,社会舆论都不乏对冷漠麻木的声讨,对严厉问责的呼唤,这些固然必要,但除此之外,事关流浪人员安置、归属的保障机制问题更值得反思。如果福利保障制度相对完善,民政部门有能力实施救助,那么遗弃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就容易界定;反之,如果民政部门无力为流浪人员提供更多援助,那么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其实只是遗弃行为的具体实施者,而在此之前,幷不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实际上早已放弃了为流浪人员提供庇护。有关流浪人员得不到救助、冻死、饿死在街头的事件仍然不绝于耳,这就不单拷问民政工作人员的良心与责任,更是在拷问地方政府,何时能拿出像重视GDP增长的劲头来重视社会救助工作,让“路有冻死骨”的人间悲剧不再重演。(云南春城晚报) 2、救助管理办法不完善乞丐难有妥善安置 流浪乞讨不只是一个地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然而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过于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不管是2003年施行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还是民政部门此前此后颁布的一系列文件来看,流浪乞讨人员医疗、安置,以及接送收留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承担。有些地方财政本来就比较紧张,每增加一个流浪乞讨人员,就意味着增加了一个吃民政饭的人。于是,为了迎接上级的各种检查,将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扔到邻县,就成了最经济的办法。(北京中国网) 这出悲剧正是暴露了救助管理办法从开始实施起就面临着诸多问题。譬如乞丐病重时,进救助站也无法治病,因为救助是有一定期限的(通常为十天),他们往往是自生自灭,无人救助;救助站经费不足,也导致救助效果不佳。而且,现有的救助办法依然秉持的是原收容遣送制度“哪里来就送到哪里去”的救助原则,即: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事实上,流浪乞讨者的流出地一般都十分贫困,指望当地政府“妥善安置”几乎不可能。(山东大众日报) 3、扔掉乞丐如同甩包袱尽显人性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