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_第1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_第2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_第3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_第4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 一 技术概述1 疾病简要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 腹泻 粘液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归属于中医学 泄泻 肠癖 等范畴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各国平均患病率40 80 10万 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 约占结肠疾病的6 0 7 0 病病程缓慢 病情轻重不一 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趋势 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 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 近年 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良好对策 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存在着副作用多 复发率高等问题 2 疗法简要介绍本疗法在患者穴位上施以隔药饼灸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疗法 经过多中心 大样本研究证明隔药灸疗法的临床痊愈率为48 81 总有效率为91 67 研究证明 本疗法较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 西药近期治愈率为37 左右 且本方法安全可靠 操作简便 经济实用 临床应用后可极大的减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痛与经济负担 3 应用推广的前景研究证明 本疗法疗效确切 操作简便 安全可靠 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适于在具备艾灸条件的针灸科 消化科等医疗机构 临床科室及患者家庭应用 该疗法和标准的应用必将会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更好的解除患者疾苦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 疾病诊断标准1 西医标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 1992年山西临汾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标准 2 中医标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 1992年山西临汾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标准 三 适应症1 符合199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标准诊断的轻中型 腹泻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 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 四 禁忌症l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 合并有心脑血管 肝 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3 局部皮肤糜烂 溃疡 痈疗等感染及皮肤病患者 4 中医辨证非本型的患者 5 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 五 技术操作方法1 器械准备药饼灸组成 附子10g 桂2g 丹参3g 红花3g 木香2g艾条均选用质量可靠之华伦牌精制温灸纯艾条 2 详细操作步骤临床表现 主症 1 腹泻便溏 粪有粘液极少量脓血 2 食少纳差 3 食后腹胀 4 舌质淡 胖或有齿痕 苔薄白 5 脉细弱或濡缓 次症 l 腹胀肠鸣 2 腹部隐痛喜按 3 肢体倦怠 4 神疲懒言 5 面色萎黄 6 肠粘膜水肿较充血明显 7 肠粘膜溃疡浅表 周围红肿不明显 表面为白色分泌物 8 肠粘膜粗糙 呈颗粒状 具备主症2项 次症2项 或主症1项 次症3项即可确定本证型 腧穴处方 天枢 双 气海 关元 气海 腧穴定位 患者取仰卧位 暴露腹部 天枢穴在腹中部 距脐中2寸取穴 气海穴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下1 5寸取穴 关元穴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下3寸取穴 药饼配方 附子10g 肉桂2g 丹参3g 红花3g 木香2g 每只药饼含药粉2 5g 加黄酒3克调拌成厚糊状 用药饼模具按压成直径2 3cm 厚度0 5cm大小 艾炷 选用质量可靠之华佗牌精制温灸纯艾条 截为1 5cm长的艾条段 以保证其大小及密度达到相同的规格 施灸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将做好的药饼放在待灸穴位 点燃艾段上部后置药饼上施灸 每次每穴各灸2壮 每壮约燃15分钟 感觉较烫时适当移动药饼 艾灸壮数 每穴灸各2壮 3 治疗时间及疗程治疗方法 每日1次 每次每穴各灸2壮 每壮约燃15分钟 疗程 12次为l疗程 疗程间休息3天 共治疗6个疗程 4 关键技术环节患者必须严格按照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 治疗过程需按照标准进行规范化操作 以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药物的组成需采用统一规格 打成100目细粉 密封保存 药饼应严格按照配方制作 药饼大小 药物含量及艾条段的规格均须统一 5 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 严格操作规范 药饼的放置应当平稳 移动时要小心谨慎 同时注意患者对温热刺激的接受程度 如感到烧灼 应当及时处理 以防烧伤的发生 六 不良反应 事件灸法治疗操作不当容易发生烧伤事件 为了预防此类事件发生 本研究在统一培训规范医者操作的同时 制作了纸板 中间有与药饼大小相同的孔洞 施灸时将药饼置于孔中 再予以施灸 可防止烧伤的发生 穴位注射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技术操作规程 一 疾病概况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导致的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 本病中医属 胃痛 胃痞 嘻杂 呕吐 等病范畴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 该病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的13 因其与胃癌的关系密切 故备受医学界的重视 慢性萎缩性胃炎好发年龄在40岁以后 60岁左右达高峰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 不适或疼痛 餐后明显 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 如暖气 反酸 恶心 呕吐 食欲不振等 目前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若早期发现 及时积极治疗 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 其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 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认识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称为胃癌的背景性疾病 但根据国内多年随访资料分析 其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少数可癌变 癌变率为1 2 单纯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轻 中度萎缩性胃炎癌变率低 而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 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 或伴癌胚抗原阳性的病人 癌变率高 应引起高度重视 定期随访 每3 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 有条件者可查细胞脱氧核糖核酸 DNA 含量及肿瘤相关抗原 手术后萎缩性残胃炎者因其长期受胆汁返流的刺激 癌变率亦较高 应积极采取措施 减轻碱性返流液的刺激 预防癌变的发生 二 诊断依据 1 存在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胃炎迁延不愈等易发因素 2 上腹部隐隐作痛 时呈胀痛 皖部痞闷 暖气 食欲减退 甚无食欲 大便干结或便塘 口干口苦等症状 3 胃镜检查是CAG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 以黏膜变色 变薄及血管显露为重要特征 CAG胃黏膜呈灰白 灰黄或灰色 范围可以是弥漫的 也可以是局部的 甚至呈小灶状 CAG早期可见黏膜下小血管 重者可见到黏膜下大血管 如腺萎缩后腺窝增生延长或肠上皮化生而看到过形成的表现 黏膜层变厚 表面粗糙不平 颗粒或结节僵硬感 4 病理诊断标准 固有腺体萎缩 减少1 3以内者为轻度 减少1 3 2 3者为中度 减少2 3以上者为重度 黏膜肌层增厚 可有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 固有膜炎症 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三 治疗目的采用穴位注射当归 黄芪注射液 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 抑制幽门螺杆菌 减轻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等病理改变 从而达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 四 治疗作用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这种针法一方面增强了对穴位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大量的研究证明 单纯的肌肉注射药物 其疗效远不如穴位注射药物好 而单纯的穴位毫针刺激也远不如药物刺激和注射针刺激的混合刺激 穴位得药物相助而作用更强 药物在穴位中扩散而吸收更快 两者相得益彰 有异曲同工之效 穴位注射选穴少而精 操作规范 比较容易推广 五 用物准备治疗盘 10ml 次性注射器 黄芪注射液 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 规格 lOml 和复方当归注射液 上海和黄药液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 2ml 皮肤消毒液 棉签 棉球 镊子 弯盘 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六 操作方法1 选穴肝俞 胃俞 大肠俞 足三里 2 操作 1 进针法 快速将针头刺人皮肤即可 2 角度 体胖者直刺 偏瘦者向脊柱方向斜刺 3 深度 缓慢进针至肌肉层 以医者手下有紧涩感为度 切勿将药液注射在脂肪层 七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 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 再次核对医嘱 2 协助家属松开衣着 按针刺部位 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 先用拇指按压穴位 固定好要取的穴位 4 用lOml注射器吸取黄芪 复方当归注射液各4ml 摇匀 换用5号局部封闭针头 5 患者首先采用俯卧位 双手置于下巴下 施术者找准患者肩肿骨下角 该点与第7胸椎棘突下平行 向下找到第9胸椎棘突下 旁开1 5寸 于竖脊肌高点处定位肝俞穴 在第9胸椎棘突下向下数3个棘突 同法定准胃俞穴 平髂嵴水平 即第4腰椎棘突下 旁开1 5寸 定位大肠俞穴 2 碘伏消毒 75 酒精脱碘 体胖者采用直刺 快速透皮后 缓慢进针至肌肉层 以医者手下有紧涩感为度 进针深度2 3cm 切勿将药液注射在脂肪层 体瘦者则宜在快速透皮后 将针向脊柱方向斜刺 刺人深度不超过2cm 以防刺入胸 腹腔 6 肝俞 胃俞 大肠俞穴注射完后 患者换仰卧位 定位足三里穴 同上消毒后 垂直皮肤刺入 2 5 3 Ocm 各穴进针到指定深度后 均应在回抽无回血后 方可缓缓推入药液 7 肝 胃 大肠俞 足三里均注入2ml 每次注射一侧穴位 左右穴位交替进行 8 操作完毕 协助患者穿好衣裤 整理床铺 清理用物 归还原处 洗手 记录并签名 八 治疗时间及疗程每周治疗3次 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以上 并做胃镜加病理检查以观察疗效 九 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 疲劳 精神过度紧张时 不宜立即进行穴位注射 2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 不宜穴位注射 3 施术部位局部皮肤有感染 溃疡 瘢痕或肿瘤时 不宜穴位注射 4 对于肝俞 胃俞 刺人深度不超过2cm 以防刺入胸 腹腔 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 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 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 角度 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5 各穴进针到指定深度后 均应在回抽无回血后 方可缓缓推入药液 针刺 咽四穴 为主治疗慢性喉炎技术操作规程 一 疾病概况慢性喉炎是最常见的喉科疾病之一 是指喉部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以声音低沉 讲话费力 声音嘶哑 日久不愈为主要特征 因病变程度的不同 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喉炎 慢性肥厚性喉炎和慢性萎缩性喉炎 用声过度 发声不当 烟酒过度 吸人有害粉尘和化学气体 急性喉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以及鼻 鼻窦和咽部的感染 均是本病产生的原因 近年随着人们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增多及生活环境的改变 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慢性喉炎与中医的 慢喉瘖 相似 病因有素体虚弱 劳累过度 久病失养 以致肺肾明亏 肺金清肃不行 肾阴无以上承 过度发音 耗伤肺气 肺脾气虚 无以鼓动声门 以致少气而痞 咽喉病后余邪未清 结聚于喉 或过度发音 喉咙脉络受损 致气滞血瘀痰凝 声带肿胀 形成小结 息肉 妨碍发音 二 诊断标准根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的有关诊断标准 1 病史 多有受凉感冒或过度用声史 或声音嘶哑反复发作史 2 临床症状 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 轻者 仅声音发毛 变粗或声音不扬 程度较重者 可有明显的声嘶 甚至完全失音 可伴有咽喉不适 单纯型慢性喉炎声嘶表现为间隙性音哑 晨起时为重 随活动讲话而声嘶改善 次晨又差 伴有喉异物感及发音易疲劳不适 肥厚型慢性喉炎则表现为嘶哑显著 干咳 声痛 萎缩型慢性喉炎主要症状是咽喉发干 刺激性干咳及声音嘶哑3 检查 喉黏膜及声带鲜红肿胀 或声带淡红 肥厚 边缘有小结或息肉 声门闭合不全 或喉黏膜及声带干燥 变薄 或声带活动受限 固定 或声带松弛无力 单纯型双侧声带呈淡红或暗红色充血肿胀 声带上可见粘性分泌物附着 肥厚型双侧声带暗红色充血 增厚 声带边缘变钝 亦可呈结节状或息肉样 室带亦可肿胀 声门闭合不佳 萎缩型双侧声带失去正常光泽 干燥 萎缩 张力差 声门闭合不良 喉腔内及声门下可见干痴 三 治疗目的采用以针刺 咽四穴 为主治疗慢性喉炎 规范针刺操作 从而缓解症状 提高疗效 四 用物准备治疗盘 一次性使用毫针 皮肤消毒液 棉签 棉球 镊子 弯盘 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 五 操作方法1 取穴 咽四穴 位于喉结旁 即前正中线旁开约2寸 以喉结高点水平 沿甲状软骨边缘向上 向下各5分 左右共4个治疗点 肺脾气虚者配太渊 足三里以补益脾肺 肺肾阴虚者 配列缺 照海以滋养肺肾 气滞血瘀者 配尺泽 合谷以行气活血 2 进针法 咽四穴 采用指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 右手持针 用拇 食 中三指夹持针柄近针根处紧按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配穴采用夹持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 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 夹住针身下端 将指尖固定在所刺人腧穴皮肤表面位置 右手捻动针柄 将针刺入腧穴 3 角度及深度 咽四穴 的进针方向是沿甲状软骨边缘呈外八字形向内直刺1 1 2寸 忌针尖向外斜刺 配穴基本上采用直刺 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垂直刺人 4 行针基本手法采用捻转法 当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 将针身大幅度捻转 幅度愈大 频率愈快 刺激量也就愈大 使局部产生酸 麻 胀 重等感觉 5 补泻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 六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 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 按针刺部位 取合理体位 一般以仰卧位为主 3 选好腧穴后 先用拇指按压穴位 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