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电场110kV送出工程初步设计(代可研)风电场110kV送出工程初步设计(代可研)目 录1项目简述11.1项目概况11.2项目前期进展情况52项目区概述62.1地理位置62.2社会经济概况62.3地震62.4地形62.5 地质72.6气象、水文72.7植被82.8土壤82.9水土保持区划83产生水土流失的环节分析及水土流失预测93.1环节分析93.2预测内容93.3预测方法103.4预测参数113.5扰动地表面积123.6土石方量123.7水土流失量123.8水土流失危害预测134防治责任范围154.1防治责任范围154.2防治分区165水土保持措施布设175.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175.2水土流失制约性因素分析175.3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205.4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216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及进度266.1防治措施及工程量266.2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276.2施工组织277水土保持监测297.1监测目的297.2监测的原则297.3监测范围、时段、内容和频次307.4监测点位的确定317.5监测方法317.6监测设施、监测设备及消耗性材料317.7监测成果与制度327.8监督管理328投资估算338.1投资估算339实施意见41附件:1、委托书2、关于某县横冲梁子风电场送出工程的自建请示及回复3、关于某县横冲梁子风电场110kV送出工程初步设计(代可研)审查意见(黔电计201531)4、监测监理承诺5、路径协议6、估算表附图:图1 地理位置图图2 项目区水系图图3 工程平面布置图图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分区及范围图图5 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及典型设计图图6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典型设计图图7 新增措施典型设计图1项目简述1.1项目概况 (1)项目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某县横冲梁子风电场110KV送出工程属新建项目,地处贵州省黔西南州某县境内,线路行经地瓜镇。项目距某县城(盘水镇)约13km,距州府所在地兴义市147km。 项目周边有县道X632通过,各条乡村道路纵横穿过项目建设范围,项目周边交通条件较好。 (2)项目立项情况2014年11月25日,贵州省能源局同意三峡新能源某发电有限公司筹建的某县横冲梁子风电场110KV送出工程。(3)路径说明本线路工程将原110kV 新普线接入横冲梁子风电场110kV 升压站,线路起于横冲梁子风电场110kV 升压站构架,止于两侧接点。其中,110kV 新店侧接点选在原110kV 新普线50#51#塔位之间,距离51# 塔位21 m,海拔高程为1822 m;110kV 某侧接点选在原110kV 新普线57#58#杆位之间,距57#塔位12 m,海拔高程为1868 m(详见图1-1接点示意图)。新建线路长度约2.0km,风电场110kV 升压站某变侧接点长度1.0km,风电场110kV 升压站新店变侧接点长度1.0km。 线路建成后, 风电场110kV 升压站某变线路长度为6.9km; 风电场10kV 升压站新店变线路长度为14.8km。本工程按20mm 冰区设计,长2.0km。本方案不包括线路本身的调度通信设计和线路辅助设施设计。图1-1接点示意图(4)主要技术经济特性线路额定电压:1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直接接地回路数:单回路线路长度及曲折系数:线路全长2.0km, 航空距离1.8 km,曲折系数1.11。设计气象条件:设计冰厚20mm,设计最大风速取25m/s。导地线型号:导线采用LGJ-240/40 钢芯铝绞线;地线: 采用LBGJ-80-20AC 铝包钢绞线。杆塔型式:全线采用自立式铁塔。基础型式:采用现浇斜柱式钢筋砼基础。 地形系数:丘陵20%,一般山地60%,高山大岭20%。地质划分:土20%、松沙石50%,岩石30%。工地运输:小运距离0.6km,汽车运距5km。(5)项目投资项目工程总投资415万元,土建投资144万元。所需资金由业主自筹。(6)项目布局及占地 根据主体设计资料和现场实地踏勘,工程布局情况如下:1)塔基区根据现场踏勘和主体工程设计资料,项目均采用自立式铁塔,使用条件为设计风速25m/s(离地面10m)、覆冰厚度20mm。转角塔和换位塔均为三角型排列。本项目建设共使用转角塔9基、换位塔1基,共计10基。根据主设资料项目及主体设计提供的杆塔特性表,确定本项目新建塔基共占地500m2。其中杆塔基础统计情况详见表1-1。表1-1 铁塔等高腿统计表序号杆塔名称杆塔型式塔呼高(m)使用条件水平转角使用数量水平(m)垂直(m)1转角塔1C2X3-J22135060053022转角塔1C2X3-J22735060053023转角塔1C2X3-J321350600306044转角塔1C2X3-J334350600306015换位塔2JGH25214506505301总计10基 2)弃渣铁塔在修建过程中将会有土石方的开挖与回填,对于大多数铁塔而言,弃方堆放在塔基下方完全可以满足堆放条件。经过实地踏勘和分析,由于塔基弃渣点均位于塔基周边或者塔基下方,本方案将其划入到塔基区内。3) 塔基拆除区 本工程接后拆除原110kV 新普线51#57#段共7 基地基以上铁塔部分进行拆除,导线、地线1.3km;拆除物资需运回兴义供电局物资仓库,拆除塔基面积400m2。 按照施工方案要求,将对原某新店110kV线路中第51#57#塔基进行拆除,按照50m2/基考虑,共拆除7基,连同周边的扰动区域,拆除塔基区占地面积为400m2。4)施工便道区材料运输道路主要是在铁塔架设时,车辆无法到达施工场地,需通过人畜将材料运输到施工场地的通道,在主体工程设计中需通过人畜运输材料的道路线路平均长度分别为0.60km,通过现场踏勘道路宽平均宽度为0.5m,根据现场查看和设计人员介绍,约有4个塔基需要修建施工便道,该部分总占地面为1200m2。5)施工临时占地区线路施工过程中,需要在公路沿线及塔基周边临时占压部分土地,用途为临时堆放铁塔构件、现场搅拌修建铁塔基础所需要的混凝土以及牵张场地使用等。根据施工要求,平均每个铁塔考虑50m2,合计占地面积500m2。另外,本项目不涉及拆迁安置,项目建设所需砂石均从周边合法砂石料场购买,本项目没有单独的砂、石料场,故不考虑此类问题。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工程组成不复杂,因此,在详细分析研究本项目初设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踏勘,认真分析项目建设内容对地表的扰动特点,是提出针对性水土保持措施,完善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前提。工程占地即项目建设区占地,可划分为永久占地与临时占地,本项目工程总占地2600m2,其中永久占地500m2,临时占地2100m2,详见表1-3。表1-3 项目工程占地一览表 单位:m2项目组成合计占地面积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塔基区500500拆除塔基区400400施工便道区12001200施工临时占地区500500合计26005002100 (5)项目施工工期项目为建设类项目,建设总工期6个月,开工时间2015年07月,竣工时间2015年12月工程,施工安排详见表1-4,其中虚线表示点式工程的时段总长。表1-4 工程施工横道图项目组成施工期2015年8月2015年6月789101112塔基区拆除塔基区施工便道区施工临时占地区1.2项目前期进展情况 2014年11月24日,三峡新能源某发电有限公司向贵州省能源局提出了关于贵州某县横冲梁子风电场110kV送出工程自建的请示,并于2014年11月25日获贵州省能源局同意;2015年03月,三峡新能源某发电有限公司委托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完成了某县横冲梁子风电场110kV送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代可研)。 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规定和要求,2015年03月三峡新能源某发电有限公司委托贵州晟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该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见附件1)。为此,我单位组织编制人员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各相关业务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2015年04月编制完成了某县横冲梁子风电场110KV送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以下简称方案。工程计划于2015年07月开始施工,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等各项手续正在抓紧办理中。452项目区概述2.1地理位置项目位于黔西南州某县,某县位于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乌蒙山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南北盘江分水岭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1101050924,北纬251831261035。东与晴隆县接壤,南与兴仁县、兴义市相连,西靠盘县特区,北与水城特区、六枝特区相邻,县城东距省会贵阳297km,南距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兴义147km。2.2社会经济概况项目所在的某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国土总面积1429km2,某县辖6乡8镇,县城所在地盘水镇;总人口33.19万人,农业人口20.35万人。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详见表4-1。表4-1 项目区2014年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行政区划总面积(km2)耕地面积(万亩)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GDP(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亩)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某县142925.9833.1920.35100.1110.181.8750032.3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项目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反应加速度为0.05g。项目区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度,区域地壳稳定。2.4地形项目大部分为山区,海拔在17501900 m之间。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起伏不大。全线最大海拔标高为1860 m左右,最小海拔标高为1750m左右,全线最大相对高差为90 m左右。通过对沿线的踏勘,全线植被覆盖良好,无不良地质现象。本线路地形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起伏不大,为高原丘陵地形。相对高差在1090m 之间。根据线路所经地区的地形状况,确定线路的地形划分如下:丘陵20%,一般山地60%,高山大岭20%。2.5 地质项目区地质构造属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某旋钮构造变形区。根据区域地质图及现场地质调绘情况,场地地层平缓,岩石岩溶和节理裂隙较发育。全线植被发育良好,沿线附近未出现较明显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泥石流、裂陷、大型溶洞等)。地质比例为:土20%、松沙石50%,岩石30%。2.6气象、水文项目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某县,某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秋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3.7,1月平均气温4.6,极端最低气温-6.9(1977年2月9日);7月平均气温20.7,极端最高气温35.1(1994年5月1日)。最低月均气温-2.2(2008年2月),最高月均气温26.8(2011年8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6.1,最大日较差23.3(2006年3月17日)。生长期年平均280天,无霜期年平均290天,最长达348天,最短为23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28.3小时,年总辐射103.25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98天(一般为3月1日12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1395.3mm,年平均降雨日数为227天,最多达271天(1984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841.3毫米(198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668.3mm(2011年) 。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6月最多。10的年平均积温为4491.3。10年一遇最大1小时降水量为64.26mm;20年一遇最大1小时降水量为74.76mm;50年一遇最大1小时降水量为87.36mm。主导风向偏北风。灾害性气候主要有干旱、洪涝、风雹、凝冻、倒春寒、秋季低温绵雨等。 项目周边地下水较发育,间有小溪穿过,表层第四系堆积物为孔隙潜水,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其属于低矿化的重碳酸盐型软水,砂、泥岩孔隙裂隙水及溶岩裂隙水,地下水含量小,埋藏较深,矿化度低,其对混凝土及钢筋一般无浸蚀。该小溪对本项目影响较小。2.7植被 项目区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呈垂直带发育。主要植被带有高山灌丛草甸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海拔1800m以上主要为高山灌丛草甸带,偶见一些落叶乔木呈矮曲林景观;海拔18002000m主要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800m以下主要为针叶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约42.86%,植物生长状况良好。2.8土壤 项目区土壤类型多样,形成因素主要是母质、地形生物气候等自然及人文活动影响。主要有山地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红壤和水稻土等。地黄棕壤分布在海拔1700-2000m之间;黄壤是境内主要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在海拔1900米以下地带;石灰土主要分布于石灰岩集中出露区域的缓坡、洼地和石旮旯地段。2.9水土保持区划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水利部 办水保2013188号),项目地处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水土流失三区治理的划分,项目区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某县国土总面积1429km2,根据2013年贵州省水利普查数据,某县水土流失总面积544.52km2,其中轻度262.52km2,中度71.1km2,强烈78.24km2,极强烈67.59km2,剧烈65.07km2,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背景值1074t/km2a。3产生水土流失的环节分析及水土流失预测通过分析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以了解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和特点,以便为水土流失预测、治理和监督提出科学地、合理地和客观地指导性意见。3.1环节分析塔基区是土建工程的主要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及与同类工程进行比较,在基建期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及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建设过程中将占用部分土地,进行场地平整、基础开挖、土石料回填等人为活动改变了原地貌形态和地表土层结构,同时损坏了植被层,将产生大量的裸露地面和疏松土体,使土壤抗蚀抗冲能力下降;2)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作业条件限制,经常会产生新地临时堆场和工程施工工作面,松散的施工迹地和堆料(渣)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3)在施工过程中还将不可避免的使地表裸露,植被破坏,失去其蓄水保土功能,促使地面暴露出来,当受到雨滴的打击,水流冲刷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加速了项目区土壤侵蚀;4)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拆除塔基区、施工便道区和施工临时占地区根据对主体工程分析,本区主要在拆除塔基、运输施工材料和输电线路放线造成的地表扰动,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具有占地面积小、扰动强度不大、施工时间短的特点,但不可避免的也会加速工程占地的土壤侵蚀。3.2预测内容根据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规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预测主要预测建设过程中人为因素引发的水土流失,具体内容详见表3-1。表3-1 预测内容一览表序号调 查 和 预 测 内 容1扰动地表面积2永久弃渣量3征占地面积4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5项目建设新增的水土流失量6水土流失危害预测3.3预测方法(1)扰动地表面积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资料,采用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法,对施工中开挖、扰动、破坏植被的种类、面积进行实地预算,分类统计确定实际扰动地表面积。(2)永久弃渣量通过查阅项目技术资料,根据施工和生产工艺、结合土石方平衡分析确定各时段、各分区的永久弃渣(土、石)量。(3) 征占地面积根据有关水土保持技术规范,通过查阅开发建设项目技术资料,利用设计图纸,结合实地查勘,对开发建设而征占地进行测算。(4)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和项目建设新增的水土流失量通过查阅开发建设项目技术资料,利用设计图纸,结合实地查勘,利用经验公式法(侵蚀模数法),通过类比工程调查分析确定参数进行水土流失预测。侵蚀模数法水土流失量按下式计算:新增土壤流失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W-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t;W-扰动地表新增土壤流失量,t;n-预测单元,1,2,3,n;k-预测时段,1,2,3,指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Fi-第i个预测单元的面积,km2;Mik-不同单元各时段新增土壤侵蚀模数,t/(km2a);Mik-扰动后不同预测单元不同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a);Mio-扰动前不同预测单元土壤侵蚀模数,t/(km2a);Ti-预测时段(扰动时段),a。(5)水土流失危害预测针对工程实际,分析对水土资源和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对当地水土资源、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江河防洪、公共设施安全,地表植被等方面分析可能带来的影响,对超过设计标准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危害进行分析。3.4预测参数(1)原地貌侵蚀模数 项目建设的塔基区和施工便道区为线性工程,根据水土保持相关技术要求,直接引用项目所在区域平均地表侵蚀模数。项目涉及某县,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074t/(km2a),属轻度水土流失区。故而引用项目区内的平均地表侵蚀模数1074t/(km2a)。(2)扰动后施工期土壤侵蚀模数扰动后的地表侵蚀模数,主要依据各建设区的原地貌、施工强度、工艺、自然地理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各预测单元扰动后地表侵蚀模数,详见表3-2。表3-2 项目建设期扰动地表侵蚀模数表预测单元原地表侵蚀模数(t/km2a)扰动后地表侵蚀模数(t/km2a)施工期(含施工准备期)自然恢复期第一年第二年塔基区107440003000850拆除塔基区107430002500800施工便道区1074300025001500施工临时占地区1074300025001800(3)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预测自然恢复期预测采用侵蚀模数法进行,依据对开发建设项目实施的植物措施在生长期间的水土流失情况调查,结合项目区实施植物措施地点的立地条件以及经验分析,确定恢复期各年的侵蚀模数和流失量,并预测出在自然恢复期内未采取治理措施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详见表3-2。3.5扰动地表面积根据项目设计资料结合实地调查表明:项目在建设过区程中(包含施工准备期和建设期)扰动原地貌主要是由塔基区建设造成。根据实地调查测算及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占压扰动原地貌面积为2600m2 (各工程区扰动地表情况详见表3-3)。表3-3 项目建设区扰动地表面积统计表 单位:m2预测单元占地面积扰动情况未扰动面积小计建设期扰动面积塔基区500500500拆除塔基区400400400施工便道区120012001200施工临时占地区500500500合计2600260026003.6土石方量本项目属新建项目,开挖土石方量产生在基建期,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资料,本项目共开挖580m3, 回填500m3,弃方80m3。可见本项目建设期土石方挖填方量不大,其中挖方大于填方,多余土石方主要产生在塔基区,杆塔基础开挖所造成的弃渣用于塔基下方回填,表土用于的后期绿化。工程土石方见表3-4。表3-4 项目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 m3项目组成开挖回填调入调出外借废弃数量去向塔基区34026080塔基下方渣面覆土施工便道区240240合计580500803.7水土流失量(1)施工准备期水土流失预测由于本项目施工准备期内不会产生水土流失,将不对施工准备期进行水土流失预测。(2)施工建设期水土流失预测经预测施工建设期加速侵蚀面积2600m2,原地貌侵蚀总量1.80t,扰动后水土流失量5.46t,新增水土流失量3.66t(见表3-5)。(3)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预测据预测,本项目建设期结束后需进行植被恢复的地表面积为1700m2,则在两年自然恢复期内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6.57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91t(详见表3-5)。通过以上分析,本项目工程在建设期加速侵蚀面积为2600m2,自然恢复期扰动地表面积为1700m2,工程在施工准备期、建设期以及自然恢复期共造成水土流失12.03t,新增水土流失量6.57t。表3-5 水土流失量预测成果表预测分区预测时段土壤侵蚀背景值t/km2a扰动后侵蚀模数t/km2a侵蚀面积(m2)侵蚀时间(a)原地貌背景流失量(t)预测期流失量(t)新增流失量(t)第一年第二年塔基区施工期107440005000.83 0.45 1.66 1.21 自然恢复期107430008503002.00 0.64 1.16 0.51 小计1.09 2.82 1.72 拆除塔基区施工期10743000400 0.50 0.21 0.60 0.39 自然恢复期10742500800400 2.00 0.86 1.32 0.46 小计1.07 1.92 0.85 施工便道区施工期107430001200 0.75 0.97 2.70 1.73 自然恢复期1074250015007002.00 1.50 2.80 1.30 小计2.47 5.50 3.03 施工临时占地施工期107430005000.33 0.18 0.50 0.32 自然恢复期1074250018003002.00 0.64 1.29 0.65 小计0.82 1.79 0.96 合计施工期26001.80 5.46 3.66 自然恢复期17003.65 6.57 2.91 小计5.45 12.03 6.57 3.8水土流失危害预测(1)塔基区塔基占地区由很多基塔组成,塔基建设占用耕地、林地等,对原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造成破坏,降低原地表水土保持功能,造成地表的水土流失,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且部分基塔位于地势较高处,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基塔因施工需要进行放坡和场平,若不采取有效的水保防护措施,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如崩塌和滑坡等,如果遇到降雨,坡沟汇水极易冲刷开挖断面,在雨水冲刷下,堆放的土石方很容易涌入到下游农田、沟渠、公路等区域上。(2) 拆除塔基区 在原始塔基拆除过程中,该区域对地表扰动较轻,但如果不注意水土保持的防范措施,会产生水土流失并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3)施工临时占地区及施工便道区其主要功能是为了便于主体工程施工而增设的一些辅助施工场地,在施工过程中,该区域对地表扰动较轻,但如果不注意水土保持的防范措施,会产生水土流失并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4防治责任范围4.1防治责任范围4.1.1防治责任范围确定的原则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的规定,建设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根据规定,结合本工程建设期可能影响的水土流失范围,确定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4.1.2防治责任范围的确定依据项目建设区主要包括项目永久占地、临时占地、管辖范围等土地权属,明确需由项目业主对其区域内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或治理的范围;直接影响区是因项目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危害的项目建设区以外的其它区域,该区域水土流失是由项目建设,可能(也可能不)加剧水土流失的范围,如若加剧水土流失应由建设单位进行防治。根据对项目地面系统布置、施工特点、水土流失特征分析,确定该项目各单项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依据如下表4-1。表4-1 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依据表预测单元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确定依据直接影响区塔基区塔基外侧35m,上边坡3,下边坡5。拆除塔基区塔基外延23m,上边坡2m,下边坡3m。施工便道区直接影响区为24m,其上边坡为2,下边坡为4。施工临时占地区直接影响区为24m,其上边坡为2,下边坡为4。4.1.3量化的防治责任范围依据防治责任划分原则和依据,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3400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2600m2,直接影响区面积800m2(详见表4-2)。表4-2 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表 单位:m2项目分区合 计建设区直接影响区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塔基区700 500 200 拆除塔基区450 400 100 施工便道区1600 1200 400 施工临时占地区650 500 100 合计3400 500 2100 800 4.2防治分区4.2.1分区目的为便于项目区水土流失预测与防治,分析各个单位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合理的布置水土保持措施,并进行分区设计,统计工程量。4.2.2分区原则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遵循下列原则:(1)差异性原则。各防治分区之间的的自然条件、造成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水土流失的特点要具有显著的差异;(2)相似性原则。各防治分区内造成的水土流失主导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或方向应相近或相似;(3)整体性原则。各防治分区要覆盖整个防治责任范围,并考虑各分区相对集中和完整性。4.2.3分区依据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在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内,依据主体工程组成进行一级分区,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各项目组成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貌特征、自然属性、水土流失影响等进行二级分区。4.2.4分区结果根据上述分区原则与依据,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4个分区,即塔基区、拆除塔基区、施工便道区和施工临时占地区。表4-3 项目分区表项目分区一级塔基区拆除塔基区施工便道区施工临时占地区5水土保持措施布设5.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确定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按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执行。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按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执行,但防治目标需根据降水、土壤侵蚀强度和地形进行修正,修正情况如下:(1)由于项目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395.3mm800mm,因此防治标准中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要比建设类一级标准的绝对值提高2;(2)工程所在地原地貌侵蚀模数为1074t/(km2a),原地貌侵蚀强度为轻度,因此土壤流失控制比调整到大于等于1。修正前后防治目标详见表5-1。表5-1 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指标基准值按降雨量修正按土壤侵蚀强度修正目标值建设期试运行期建设期试运行期建设期试运行期扰动土地整治率(%)95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5297土壤流失控制比0.70.80.30.211拦渣率(%)95959595林草植被恢复率(%)97299林草覆盖率(%)25227注:“*”表示指示值应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实施进度,通过动态监测获得,并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5.2水土流失制约性因素分析项目的建设,应当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本项目的建设与水保法的相符性详见表5-2。表5-2 项目建设与新水保法的相符性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本项目情况解决办法1、第二十四条 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项目建设区位于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省级重点治理区本工程将依照相关规范提高防治标准。建议业主施工时尽量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可有效防止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2、第二十八条 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其生产建设活动中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应当综合利用;不能综合利用,确需废弃的,应当堆放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并采取措施保证不产生新的危害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有部分表土临时堆放,没有永久弃方产生本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将采取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排水、拦挡等水土保持措施,以确保不产生产新的危害3、第三十八条 对生产建设活动所占用土地的地表土应当进行分层剥离、保存和利用,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减少地表扰动范围;对废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存放地应当采取拦挡、坡面防护、防洪排导等措施。生产建设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在取土场、开挖面和存放地的裸露土地上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对闭库的尾矿库进行复垦本项目未考虑表土剥离。本方案将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及法规,补充施工前表土的剥离和保护措施水保2007184号文中规定的10条内容,开发建设项目有其中之一者,则审批部门对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不予批准。本项目与规定的对比情况见表5-3。表5-3 项目建设与水保2007184号有关规定的相符性分析水保2007184号文的规定本项目情况解决办法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的开发建设项目本项目属鼓励类项目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内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项目本项目所在区域不是“禁止开发区域”-3、违反水土保持法第二十条,不属于在25度以上陡坡地实施的农林开发项目本项目不属于“农林开发项目”-4、违反水土保持法第十七条,不属于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告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内取土、挖砂、取石的开发建设项目本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告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内 -5、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十九条中的规定,“不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的水工程”本项目不是“水工程”-6、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开展前期工作,但未能提供相应文件依据的开发建设项目2014年11月,贵州省能源局同意本项目的建设-7、分期建设的开发建设项目,其前期工程存在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未落实和水土保持设施未按期验收的本项目为新建输变电工程,无前期工程 -8、同一投资主体所属的开发建设项目,在建及生产运行的工程中存在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未落实和水土保持设施未按期验收的本项目投资主体为三峡新能源某发电有限公司,其在建及投运的工程均已依法落实了或正在落实水土保持法所要求的工作-9、处于重要江河、湖泊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和保留区内可能严重影响水质的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对水功能二级区的饮用水源区水质有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本项目建设不涉及重点水源保护区-10、在华北、西北等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未通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开发建设项目本工程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某县境内,不属于左栏所述的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 表5-4 项目建设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的相符性分析序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本项目情况解决办法1工程选址(线)建设方案及布局选址(线)必须兼顾水土保持要求,应避开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及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地区项目区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影响不良地质作用,亦不在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地区-选址(线) 应避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不得占用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项目区不涉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未占用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路堤、路堑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上,应采用植物防护或工程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本工程在施工便道使用完后尽可能恢复原始地貌或采取相应的植物措施进行防护-选址(线)宜避开生态脆弱区、固定半固定沙丘区、国家划分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成果区,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土地和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项目区涉及生态脆弱区、不涉及固定半固定沙丘区、国家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成果区加强施工管理、优化施工工艺、提高防治标准,可有效降低对环境的影响2弃土(石、渣)场选址规定不得影响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安全本项目无弃渣场设置-禁止在对重要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行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布设弃土(石、渣)场本项目无弃渣场设置-3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合理安排施工,减少开挖量和废弃量,防止重复开挖和土(石、渣)多次倒运本工程对施工建设进行了规划,合理安排了施工场地、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期间的力能引接,尽量利用现有道路及公用设施,减少了开挖量和废弃量-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时序,缩小裸露面积和减少裸露时间,减少施工过程中因降水和风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本工程主体工程施工时序安排考虑降水和大风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施工开挖、填筑、堆置等裸露面,应采取临时拦挡、排水、沉沙、覆盖等措施项目建设区均设置了临时挡护和临时排水设施-4工程施工主体工程动工前,应剥离熟土层并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作为复耕地、林草地的覆土本工程施工前,将进行表土剥离并集中堆放和防护-减少地表裸露的时间, 遇暴雨或大风天气应加强临时防护。雨季填筑土方时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避免产生水土流失主体工程考虑了恶劣天气,裸露地面的临时防护措施-临时堆土( 石、渣)及料场加工的成品料应集中堆放,设置沉沙、拦挡等措施临时堆土( 石、渣)及料场加工的成品料应集中堆放,设置沉沙、拦挡等措施-通过逐条对照水利部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开发建设项目”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限制性规定,项目建设工程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建设单位积极编报、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确保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结合项目实际,工程建设不存在水土保持限制性因素,工程建设可行。5.3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通过对主体工程设计资料仔细研读,主体工程从维护工程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对输电线路工程区设计了部分的防护措施(如挡墙、排水沟等),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对保护项目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基本能满足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本方案不再重复设计,本方案仅对主体工程设计中未考虑和已考虑但没有具体设计的植物措施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补充相应的临时措施。并按照主体工程施工组织安排,对工程建设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本方案将根据需要和可能,新增部分为植物措施和临时拦挡。5.3.1塔基区(1)工程措施1)排水沟主体工程在塔基区对部分塔基所在区域需要修建排水沟120m。由于塔基区的来水量较小,为方便施工,故考虑采用0.4m0.4m的断面。2)挡土墙主体工程设计对部分杆、塔位开挖后出现易风化、剥落、掉块的上、下边坡采用浆砌块石保护;对较好的岩石边坡视现场地质情况做放坡处理;对杆、塔位上边坡斜坡,按有关规定进行放坡的土石方开挖量较大时,应设置护坡或挡土墙。对个别杆、塔位表面岩体破碎,水土极易流失,采用M10砂浆抹面。保护范围为塔位表面破坏面积。经分析和统计,本区在塔基下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地方布置长84m的挡土墙。5.3.2总体结论总体看来,主体工程设计的挡土墙,排水沟等工程在保护塔基安全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故将主体工程设计措施纳入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通过分析,方案认为主体工程在塔基区已布置了较为全面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只需补充设计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即可,新增水土保持措施详见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章节。5.4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5.4.1防治措施体系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是通过点、线、面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形成立体的综合防治体系,达到保护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详见表5-5,图5-1。表5-5 项目水土保持防治区防治措施体系表项 目 分 区治 理 措 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塔基区挡土墙、排水沟、表土剥离、表土回填、土地整治植被恢复临时挡土袋、临时排水沟拆除塔基区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无施工便道区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无施工临时占地区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无注:表中“黑色加粗色有下划线斜体字”表示主体已设计的水保防治措施挡土墙、排水沟、表土剥离、表土回填、土地整治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图植被恢复塔基区临时挡土袋、临时排水沟植被恢复土地整治拆除塔基区植被恢复土地整治施工便道区植被恢复土地整治施工临时占地区图5-1 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图注:“ ”表示工程措施,“ ”表示植物措施,“ ”表示临时措施,方框中“有下划线斜体字”表示主体已设计的水保防治措施。5.4.2防治措施总体布局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特征,在综合分析评价项目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础上,把塔基区作为重点区域,建立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相结合的生态恢复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土流失量。由于本项目主体设计工程措施考虑较为详细和全面,本方案新增项目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体系主要为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植物措施包括塔基区、拆除塔基区、施工便道区和施工临时占地区的植被恢复。临时措施主要塔基区的临时排水沟和临时土袋拦挡。5.4.3不同防治区的新增水土保持措施一、塔基区(1)工程措施表土剥离塔基在开挖前应首先对地表熟土部分进行剥离,堆放在塔基下方的空闲地里,以用于后期的绿化用土,剥离面积约为300m2,剥离厚度为1030cm,表土剥离量约80m3。表土回填及土地整治塔基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新建塔基区域进行覆土整治,为后期绿化做准备,覆土面积为300m2,覆土量为80m3。(2)植物措施通过实地踏勘,本方案将对塔基区空闲区域采取植被恢复的措施,以尽快改善场地的立地条件,同时快速固土、固沙,防止雨水冲刷引发的泥石流和滑坡。根据以上要求,本方案选择耐受能力强、根系发育的狗牙根草作为本区植被恢复的草种,恢复面积300m2,需要草籽0.90kg。(3)临时工程需措施因为塔基竖立施工时间短,占地面积小,本方案不考虑治理措施。但是铁塔塔基建设时间较长,为了防止雨水冲刷施工面,临时排水沟全部用于铁塔地基建设,临时排水沟布置在基坑高开挖一侧的汇水面上,防止雨水冲刷因为塔基树立造成的开挖面。总共有6个塔基需要布设临时挡土带和临时排水沟,平均每个塔基约为15m的临时排水沟。同时,在塔基下方使用临时挡土袋进行拦挡,平均每个塔基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打井降水施工与工程地质评价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养老养生地产开发投资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添加剂采购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担保合同违约责任及国际物流解决方案
- 2025版起诉担保人合同纠纷案件证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多媒体设备租赁与维护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版美发店技师聘用合同模板(含劳动保护措施)
- 汽车维修系毕业论文
- 二零二五年节能家电产品销售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城市公交车辆承包运营服务合同
- 建筑施工各工种一会三卡样表(安全生产班前会、作业要点卡、风险提示卡、应急处置卡)
-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
- 配网检修管理
- 督灸技术操作流程图及考核标准
- 电梯维护保养与安全操作实务培训
- 债务转让合同模板
- 人工智能导论-第2版-全套课件
- 气溶胶大气边界层研究-深度研究
- 2025年中国协同办公软件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颈椎病课件完整版
- 数字化时代家园共育的创新实践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