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咳与痹PPT课件.ppt_第1页
内经咳与痹PPT课件.ppt_第2页
内经咳与痹PPT课件.ppt_第3页
内经咳与痹PPT课件.ppt_第4页
内经咳与痹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经 对咳病的认识 一 咳病的病因病机1 外邪侵袭 肺失宣肃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云 天气通于肺 肺与自然界之气相通 素问 痿论 云 肺主身之皮毛 皮毛为人体之表 外邪侵袭 首当其冲 又肺为 华盖 之脏 娇脏 故四时邪气易伤肺而致咳 风邪 素问 风论 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 肺风之状 多汗恶风 时咳短气 寒邪 灵枢 百病始生 重寒伤肺 素问 咳论 说咳病 感于寒则受病 暑邪 素问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 炎暑流行 肺金受邪 少气咳喘 湿邪 素问 生气通天论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燥邪 素问 至真要大论 阳明司天 燥淫所胜 咳 火邪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少阴司天 火淫所胜 则温气流行 咳 唾血 病本于肺 2 内外合邪致肺咳 素问 咳论 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 从肺脉上至于肺 则肺寒 肺寒则外内合邪 因而客之 则为肺咳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形寒寒饮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 中外皆伤 故气逆而上行 灵枢 百病始生 重寒伤肺 素问 宣明五气 肺恶寒 对于外内合邪致肺寒为咳者 宜 散寒治其标 温里治其本 程应旄 伤寒论条辨 形寒寒饮伤肺 当以小青龙汤治疗 喻嘉言 姚某某 男 56岁 住陇县东南公社板桥沟 素患喘证 遇寒即发 81年夏收看麦场时 因贪凉露卧 喘咳复作 心悸而浮 脘闷食少 时欲呕逆 医以其喘系受凉而得 与小青龙汤二剂 喘虽稍减 因汗多腠理开泄 着衣则烦 去衣则冷 受风则喘又大作 病例 姚甫诊之谓 此病虽因受凉而得 但无寒伤表证 用姜 辛 五味温肺则可 用麻桂发汗则难免有虚表之弊 现胸胃间有饮邪未净而表已虚 当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加桂 芍以调和营卫 加黄芪以固表 服五剂喘即平 姚甫山西名医 按 姚师认为 寒喘多因外寒内饮 内外合邪而发 但寒气偏表 当着重发散 饮邪偏内 宜注重降逆 如外寒引动内饮 必有头痛身疼 发热恶寒 无汗等表证 宜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 温化水饮 但有眩冒喘悸 或呕恶 面目浮肿等证而无伤寒表证者 属饮邪内盛 宜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逐水降逆 二方虽同以干姜 细辛 五味温肺为主 而偏寒偏饮是必须明辨清楚的 二 咳病与脏腑的关系1 咳为肺之本病 素问 咳论 说 肺之令人咳 灵枢 九针论 指出 肺主咳 素问 宣明五气篇 亦曰 肺为咳 均强调咳病病位主要在肺 内经 其他篇章对肺病表现的论述 大多涉及咳 如 素问 刺热论 曰 肺热病者 热争则喘咳 灵枢 胀论 曰 肺胀者 虚满而喘咳 灵枢 五邪 曰 邪在肺 则病皮肤痛 寒热 上气喘 汗出 咳动肩背 可见 咳是肺病之主症 肺有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之功能 所以纵然外感内伤均可致咳 但其根本机制是肺在致病因素作用下 宣降失常 肺气上逆而引起 故陈修园 医学三字经 指出 然肺为气之主 诸气上逆于肺 则呛而咳 是咳嗽不止于肺 而亦不离于肺 2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 故五藏各以治时 感于寒则受病 微则为咳 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之 乘夏则心先受之 乘至阴则脾先受之 乘冬则肾先受之 素问 咳论 虽咳为肺之本病 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旦得病 他脏病可影响本脏 本脏病可传至他脏 内经 作者从整体出发 从动态角度来看待疾病的发展变化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非其时 各传以与之 说明咳病并非只见肺脏疾患 它脏有疾累及于肺 均能导致肺失宣降发为咳嗽 临证诸如脾虚生湿 湿痰蕴肺 肝火上冲 气逆犯肺 肾虚水犯 水寒射肺 肾阴亏虚 子盗母气 胃寒停饮 饮邪迫肺等 诚如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所注 肺主气而位居尊高 受百脉朝会 是咳虽肺证 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 3 咳与肺胃关系密切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素问 咳论 胃与咳的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其一 肺之经脉 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灵枢 经脉 肺胃同有主降之特性 所以胃受外邪或接受其他脏腑内传而聚于胃之邪气 均可使胃失和降并可通过肺脉使邪气上传于肺 使肺气不降而发为咳嗽 其二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与脾同居中焦 为气血化生之源 若脾胃运化失司 气血化生乏源 一方面可导致土不生金 使肺之气阴不足 宣降失常而病咳 另一方面 由于营卫之气不充 卫外御邪能力减弱 则易使外邪侵犯皮毛 内舍于肺而发为咳嗽 其三 胃主纳 脾主运 若脾胃受伤 水津失运 停聚而生痰成饮 痰饮上逆于肺 亦可生为咳嗽 因此 陈修园 医学三字经 说 内经 虽分五脏诸咳 而所尤重者 在 聚于胃关于肺 六字 其歌诀谓 气上呛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轻 三 五脏六腑咳的症状表现肺咳之状 咳而喘息有音 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 咳则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状 甚则咽肿 喉痹 肝咳之状 咳则两胁下痛 甚则不可以转 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 咳则右胁下痛 阴阴引肩背 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 咳则腰背相引而痛 甚则咳涎 五藏之久咳 乃移于六府 脾咳不已 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 咳而呕 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 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 大肠咳状 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小肠咳状 咳而失气 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状 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 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素问 咳论 四 咳病的治疗治藏者治其俞 治府者治其合 浮肿者治其经 素问 咳论 俞主体重节痛 经主喘咳寒热 合主逆气而泄 难经 六十八难 林佩琴 类证治裁 咳嗽 专门论述了五脏六腑咳的治疗方药 提出 经云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肺咳则喘息有音 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 地黄 赤小豆 加麦冬 玉竹 细辛 心咳则心痛 喉中如梗 凉膈散去硝 黄 加黄连 竹叶 肝咳则胁痛 枳壳煮散去芎 防 加肉桂 橘红 苏子 脾咳则右胁下 腋下胁 痛引肩背 六君子汤加枳壳 桔梗 肾咳则腰背引痛 都气丸加参 麦 胃咳则呕甚 长虫出 异功散加川椒 乌梅 胆咳则呕胆汁 小柴胡汤 大肠咳则遗矢 赤石脂禹余粮汤 小肠咳则失气 芍药甘草汤 膀胱咳则遗尿 茯苓甘草汤 三焦咳腹满 不欲食饮 七气汤加黄连 枳实 林佩琴并根据四时生长收藏 阴阳升降之理 指出不同季节治疗咳病的用药规律 以四时论之 春季咳 木气升也 治宜兼降 前胡 杏仁 海浮石 瓜蒌仁之属 夏季咳 火气炎也 治宜兼凉 沙参 花粉 麦冬 知母 玄参之属 秋季咳 燥气乘金也 治宜清润 玉竹 贝母 杏仁 阿胶 百合 枇杷膏之属 冬季咳 风寒侵肺也 治宜温散 苏叶 川芎 桂枝 麻黄之属 类证治裁 很好地发挥了 内经 季节与咳病关系的理论 内经 对痹病的认识 一 痹证的概念1 说文 疒部 曰 湿病也 灵枢 贼风 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 藏于血脉之中 分肉之间 久留而不去 则为寒痹 说明感受湿邪是痹发病的主要因素 2 邪入于阴 素问 宣明五气 邪入于阴则痹 灵枢 寿夭刚柔 病在阴者命曰痹 张介宾 景岳全书 卷十二 若既受寒邪而初无发热头痛 又无变证 或有汗 或无汗 而筋骨之痛如故 反延绵久不能愈 而外无表证之现者 是皆无形之谓 此以阴邪直走阴分 即诸痹之属也 故病在阴者命曰痹 然则诸痹者皆在阴分 亦总由真阴衰弱 精血亏损 故三气得以乘之 而为此诸证 经曰 邪入于阴则痹 正谓此也 3 痹者闭也 华氏中藏经 论痹 闭也 五脏六腑 感于邪气 乱于真气 闭而不仁 故曰痹 张志聪 痹者闭也 邪闭而为痛也 内经 论痹病 其义主要有二 一是从病机言之 大凡因邪气所致的闭阻 壅滞 不通的病机所致之病 皆可称痹 如 素问 咳论 所说的 咽肿 喉痹 及 素问 痹论 所述的脏腑痹 金匮要略 的胸痹亦为此义 二是从证候言之 以皮肉筋脉骨疼痛麻木 挛痛 重着 酸楚 屈伸不利为特点 如五体痹及行痹 痛痹 着痹 二 痹证形成的要素1 外感痹邪黄帝问曰 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 痹论 2 营卫失调 脏腑气血失和帝曰 荣卫之气 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藏 洒陈于六府 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藏 络六府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慓疾滑利 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 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 从其气则愈 不与风寒湿气合 故不为痹 阴气者 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素问 痹论 3 体质因素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灵枢 五变 其寒者 阳气少 阴气多 与病相益 故寒也 其热者 阳气多 阴气少 病气胜 阳遭阴 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 此其逢湿甚也 阳气少 阴气盛 两气相感 故汗出而濡也 素问 痹论 商翁夫人本质虚寒 常多疾病 旧春曾为诊治 药投温补有效 今春因乃郎心疾 昼夜看守辛劳 风寒之邪乘虚袭络 比时不觉 渐至颈脊酸痛 喜暖畏寒 欲人揉打 纠缠两月 医用羌独 防风以驱风 香砂 陈皮以理气 屡服不应 病例 季夏予至孙树 延诊 谓曰 此风寒袭络之证也 夫初痛在经 久痛入络 经主气 络主血 考督脉并于脊里 至风府入属于脑 素问 云 痛者 寒气多也 寒则泣而不流 温则消而去之 方法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理当养血为君 佐以温通脉络 非驱风理气所能治也 方定当归 枸杞 杜仲 巴戟天 附子 鹿角胶霜 狗脊 五加皮 秦艽 桑枝 四剂全愈 杏轩知案 陈念祖医案 三 各类痹证的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1 行痹 痛痹 著痹 素问 痹论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因为风邪善行而数变 当其偏胜所致之痹 就有游走性疼痛的特点 故谓之 行痹 寒邪凝滞主疼痛 是外邪中最易致痛之邪 当其偏胜所致之痹 以疼痛剧烈为主要症状 故谓之 痛痹 湿邪具有 重浊 粘滞 之性 伤人后与所在病位的组织器官胶著难去 当其偏胜所致之痹 以肢体 关节沉重 痠困 固定不移为特点 故曰 著痹 2 五体痹帝曰 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以夏遇此者为脉痹 以至阴遇此着为肌痹 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骨痹 痹在于骨则重 素问 痹论 病在骨 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 寒气至 名曰骨痹 素问 长刺节论 筋痹 在于筋则屈不伸 素问 痹论 病在筋 筋挛节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痹 素问 长刺节论 脉痹 在于脉则血凝不流 素问 痹论 病脉痹 时身热 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 肌痹 在于肉则不仁 素问 痹论 病在肌肤 肌肤尽痛 名曰肌痹 素问 长刺节论 皮痹 在于皮则寒 素问 痹论 虚邪之中人也 搏于皮肤之间 留而不去 则痹 卫气不行 则为不仁 灵枢 刺节真邪 3 脏腑痹帝曰 内舍五藏六府 何气使然 岐伯曰 五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帝曰 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岐伯曰 此亦其食饮居处 为其病本也 六府亦各有俞 风寒湿气中其俞 而食饮应之 循俞而入 各舍其府也 素问 痹论 凡痹之客五藏者 肺痹者 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 夜卧则惊 多饮 数小便 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 脾痹者 四支解堕 发咳呕汁 上为大塞 肠痹者 数饮而出不得 中气喘争 时发飧泄 胞痹者 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 上为清涕 素问 痹论 4 其他众痹 此各在其处 更发更止 更居更起 以右应左 以左应右 非能周也 更发更休也 灵枢 周痹 以阵发性疼痛 病位广泛 左右对称为特征 周痹 周痹者 在于血脉之中 随脉以上 随脉以下 不能左右 各当其所 灵枢 周痹 以游走性疼痛为特征 留痹 远痹 久痹 留久痹 痼痹 后世称之为 顽痹 以病久难愈 病情反复 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变形为临床特征 皮痹 硬皮病 肌痹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流感病毒引起的肌炎 重症肌无力 脉痹 静脉炎 大动脉炎 雷诺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结节性动脉炎 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静脉曲张 肢体动脉栓塞等周围血管病未发生溃疡或坏疽时 筋痹 坐骨神经痛 腱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