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编辑 1 第十六章奇经八脉 督脉 可编辑 2 督脉循行主干 难经 六十八难 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俞 指会阴 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 上巅 循额 至鼻柱 甲乙经 同时有三条分支 可编辑 3 可编辑 4 附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后溪通于督脉 可编辑 5 2 络脉循行 督脉之别 名曰长强 挟膂 脊旁肌肉 上项 散头上 下当肩胛左右 别走太阳 入贯膂 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 取之所别也 灵枢 经脉 可编辑 6 二 功能与病候 1 总督诸阳 为阳脉之海 有各阳经所交会的穴位 2 统领全身阳气 统帅诸阳经 主干行于背部正中 入属于脑 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 腰脊僵硬不得俯仰 或抽搐呈角弓反张之势 素问 骨空论 灵枢 经脉 其络脉病 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 头晕目眩 摇曳不定等 可编辑 7 可编辑 8 参考 1 奇经八脉考 督脉为病 脊强癫痫 督脉主病纲领 脊柱强痛 角弓反张及抽搐惊风等 2 督脉上巅与肝脉相交 入属于脑 故主肝病 指肝风内动之抽搐等病以及脑病 可编辑 9 主病规律 14 21椎 肠道 妇科 前阴病及神志病 7 14椎 肝 胆 脾 胃病 1 7椎 头面 五官 神志病 可编辑 10 三 督脉经穴 共28个 一名一穴 起止穴 长强 龈交 可编辑 11 1 长强 络穴 命名 为督脉之络 夹脊 上顶 散头上 其分布 长 而作用 强 定位 跪伏或胸膝位 按取尾骨下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 约尾骨尖下0 5寸处取穴 取穴 在尾骨端下 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可编辑 12 主治 1 消化系统病症 泄泻 痢疾 便秘 痔 脱肛 肛门为消化道下口 因此 长强有治疗消化道病症的作用 据报道 本穴为治疗泄泻 痢疾的主穴 从此处施针 可增强肛门周围韧带的收缩力 使松弛的肛门括约肌和提肛肌 直肠周围组织收缩力增强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治脱肛时多配百会 病在下 取之上 对便秘 脱肛疗效肯定 所治脱肛以久泄 久痢所致者为宜 2 癃 淋 阴部湿痒 清热利湿 调整下焦3 癫狂痫 惊风 瘛疭 脊强反折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 上述神志诸疾 皆为阳气亢盛所致 故为治疗癫痫等证的主穴之一 可编辑 13 操作 针尖与骶骨平行刺入0 5 1寸 不得刺穿直肠 以防感染 参考 对隐性骶椎裂引起排便困难者 取长强 会阴有一定疗效 可编辑 14 可编辑 15 2 腰俞 命名 素问 缪刺论 腰尻之解 是腰俞 腰尻 指骶部 解指骶管裂孔处 穴位均可称 俞 故名 定位 在骶部 当后正中线上 适对骶管裂孔 取穴 俯卧或侧卧 先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 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取穴 当用手从下向上推时 触不到棘突时即是穴 可编辑 16 主治 1 腰脊强痛 下肢痿痹 督脉主一身之阳 主 脊强反折 故本穴能治疗癫痫 腰脊强痛等证 2 癫痫 3 月经不调 白带 遗精 本穴的前面即是泌尿生殖系统 根据腑穴所在 主治所在的规律 它能调治这两部分的病症 4 腹泻 便秘 痔疮 便血 可编辑 17 3 腰阳关 命名 穴当腰部 内应丹田为元阴元阳交关之处 穴属督脉 为阳脉之海 关系一身之阳 故名 定位 在腰部 后正中线上 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可编辑 18 主治 1 生殖系统病症 月经不调 赤白带下 遗精 阳痿 配关元 次髎 三阴交 根据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的规律 故可治疗生殖 消化系统病症 而消化系统病是以肠病为主 2 各种原因所致的腰骶疼痛 下肢痿痹 可编辑 19 4 命门 命名 肾气为一身之本 穴当两肾俞之间 为生命的重要门户 故名 定位 在腰部 当后正中线上 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 俯卧或正坐 先取后正中线约与髂棘平齐的腰阳关 在腰阳关向上摸取两个棘突 其上方的凹陷处是穴 一说本穴在与脐孔相对的棘突下缘 可编辑 20 主治 1 虚损腰痛 脊强反折等 2 泌尿系统病症 遗尿 尿频 小便不利 阳痿 早泄 赤白带下 痛经 胎屡堕 3 心肾不交之失眠 头晕 耳呜 五劳七伤 手足逆冷 恶寒 肾为水火之脏 内藏真阴 真阳 真阳即是命门火 本穴位于两肾俞之间 隶属督脉 督脉亦属阳 因此 本穴与命门之火相关密切 是补命门火的重要穴位之一 可编辑 21 参考 1 泽田派命门 在肾俞上五分 夹脊穴上五分处 命门乃生命之门也 小儿病多取之 多取一侧或左或右 取其发紧的一侧 有时兼取两侧 在十四椎棘突旁5分处 如穴处无发紧 灸之也有效 泽田先生经验 此穴有灸一次就将无法医治的遗尿治好的 可编辑 22 5 悬枢 命名 悬 指悬系 枢 指枢机 此穴两旁为三焦俞 三焦为气机运化之枢纽 故名 定位 在腰部 当后正中线上 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 俯卧或正坐 先取腰阳关 从腰阳关向上摸取三个棘突 其上方凹陷处是穴 可编辑 23 主治 1 腹痛 泄泻 腧穴具有局部和邻近主治作用 穴下正当胃肠 故为治疗胃肠疾患的常用穴之2 腰脊强痛 不得屈伸 痢疾 脱肛 操作 斜刺0 5 1寸 可灸 可编辑 24 6 脊中 命名 胸椎 腰椎 骶椎共为二十一椎 此穴正当脊柱的正中 故名 定位 在背部 当后正中线上 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 俯伏或俯卧 先取约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 从至阳向下摸取四个棘突 其下方凹陷处是穴 可编辑 25 主治 1 腰脊强痛 不得俯仰 癫痫 胃痛 腹胀 腹泻 痢疾 便血 小儿疳积 2 黄疸 泄泻 便血 小儿脱肛其他病症 痔疮 脱肛 操作 斜刺0 5 1寸 可灸 可编辑 26 7 中枢 命名 中 指中间 中部 枢 是枢机 转动之意 穴当脊椎中部 为躯体转动之枢纽 故名 定位 在背部 当后正中线上 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 俯伏或俯卧 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下摸取二个棘突 其下方陷中是穴 可编辑 27 主治 1 黄疸 呕吐 腹满 胃痛 2 腰背痛 操作 向上斜刺0 5 1寸 可灸 可编辑 28 8 筋缩 命名 穴两侧为肝俞 肝主筋 该穴主治痉挛 抽搐等筋脉挛缩之病 故名 定位 在背部 当后正中线上 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 俯伏或俯卧 先取约与两肩肿骨下角平齐的第七胸桩棘突下的至阳穴 从至阳向下摸两个棘突 其下方凹陷中是穴 可编辑 29 主治 1 胃脘疼痛 呕吐 黄疸 2 癫狂痫 抽搐 背痛 脏躁 本穴下居肝脏 其两旁为肝俞 故本穴以治肝病为主 病多见上述神志病症 穴下体腔内有胃腑 故亦治胃脘诸疾 操作 斜刺0 5一1寸 可灸 可编辑 30 参考 针刺筋缩可调整胃收缩功能 使扭转解除 有报道 患胃扭转 针前x线摄片证明 胃呈虾状 大弯侧在上 小弯侧在下 针筋缩 足三里 得气麻胀达胃部 出现胃抽动 挛缩感 针20次后 x线片证明 胃大弯侧在下 小弯侧在上 症状消失而愈 可编辑 31 9 至阳 定位 在背部 当后正中线上 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约平肩胛骨下角 取穴 俯伏或俯卧 于后正中线与两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交点处 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方是穴 可编辑 32 主治 1 咳嗽 气喘 胸胁胀满疼痛2 肢体沉重 身体赢瘦 少气懒言 胃酸过多 胸胁痞满 咳喘 上述诸症多为水湿内停所致 该穴下的体腔内 上为肺 下为胃 肺主呼吸 脾主运化 主四肢 根据腧穴的局部相邻近主治作用 故为治疗消化和呼吸系统病症的常用穴 实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可编辑 33 主治 3 疟疾 清热利湿 解表通阳 4 治疗疔疮疖肿之重点穴 操作 向上斜刺0 5 1寸 可灸 可编辑 34 参考 2 健康报 1986年9月13日报导按压至阳穴可缓解心绞痛 解放军266医院临床证明 冠心病 心绞痛发作时 按压至阳穴可缓解疼痛 按压1次有效作用时间持续20分钟 用这种方法治疗心绞痛按压时间越长 效果越好 一般按压4分钟即可 每天定时作预防性按压 还可预防心绞痛的发作 该院已用这种方法治疗冠心病 心绞痛511例 疼痛完全缓解率98 至阳穴为督脉穴 操作时可用5分硬币一枚 将其边缘横放在至阳穴上 适当用力按压 266医院医务人员 现试用一种微型助压器 将其穴位埋藏后 可自行按压治疗 可编辑 35 10 灵台 命名 灵台是上古君主宣德布政之地 在人体则为心神表达之所 庄子 桑庚楚 篇注文 灵台者 心也 此穴可治心所主这神志病 故名 定位 在背部 后正中线上 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 俯伏或俯卧 先取至阳 从至阳向上摸取一个棘突 当棘突下凹陷中是穴 可编辑 36 主治 1 咳嗽 气喘 项强 背痛 2 治疗急性胃脘疼痛的要穴 至阳 灵台在发病时常与此处出现过敏压痛 针之可止痛 3 热病之身热恶寒 疟疾 疔疮 痈疽 心属火 主血脉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心火亢盛则生疗疮 痈疽 穴当心处 故本穴为治疗疗疮痈疽的常用效穴 操作 向上斜刺0 5 1寸 可灸 可编辑 37 参考 1 至阳 灵台治疗胃痛的经验最初是焦树德老师所传 胃痛时此处多有过敏性压痛 尤其是溃疡病更是如此 在具体应用时 压痛点也有上下移动者 只要针着敏感点 多能立即止痛 2 针刺灵台穴配合拔火罐治疗疖肿痛 中级医刊 11 709 1965年 可编辑 38 11 神道 命名 神 指心神 穴两侧为心俞 作用与心相关 故名 定位 在背部 当后正中线上 第五胸推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 俯伏或俯卧 先取至阳 从至阳向上摸两个棘突 当棘突下方处是穴 可编辑 39 主治 1 咳嗽 气喘 穴下两旁为肺之分野 故亦为治疗呼吸系统的常用穴2 心痛 心悸 怔仲 癫痫 瘛疭 失眠健忘 恍惚 善悲易愁 心主血 藏神 心主失常 则见上述心血管系统和神志病症 操作 斜刺0 5 1寸 可灸 可编辑 40 12 身柱 命名 支撑为 柱 意指其重要 穴当两肩胛间 为荷重之撑柱 故名 定位 在背部 当后正中线上 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取穴 俯伏或俯卧 于后正中线与两肩胛冈高点连线之交点处 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 可编辑 41 主治 1 身热头痛 咳嗽气喘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 哮喘 肺炎 肺结核 百日咳等所致 胸下烦热等肺系疾患 穴近肺脏 两侧为肺俞 清热止咳平喘 2 癫狂 痫证 瘛疭 中风不语 腰脊强痛 不得俯仰 疗疮发背 本穴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止痉作用 故为治疗的常用效穴 操作 斜刺0 5 1寸 可灸 可编辑 42 身柱灸 3 在日本 身柱为一般小儿必灸之穴 俗称 身柱之灸 多在出生后75天施灸 在身柱穴灸粒大的艾柱三粒左右 施行2 3日或十数日不等 变可用于小儿惊风 疳疾 痨瘵等 日本针灸家代田文志在长野县40多所学校对学令儿童进行保健报告 灸过身柱穴后不伤风了 食欲增加了 发育也好了 总之健康状况改善了 故虚弱儿童家长应格外注意给自己的孩子灸身柱 可编辑 43 13 陶道 命名 陶 指陶灶 窑 意指阳气通行有如陶灶的通道 故名 定位 在背部 后正中线上 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 俯伏或俯卧 先取大椎次 从大椎向下模一个棘突 当棘突下凹陷中是穴 可编辑 44 主治 1 头项强痛 发热恶寒 汗不出 咳嗽 气喘 2 癫狂痫 抽搐 脊强反折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3 骨蒸盗汗 疟疾等热病 清热除疟 本穴为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从临床实验证明 本穴的清热解毒 宣肺解表的作用与大椎极为相似 可编辑 45 可编辑 46 14 大椎 命名 第七颈椎棘突隆起最高 穴在其下 故名大椎 定位 在后正中线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 俯伏或正坐低头 于颈后隆起最高且能屈伸转动者为第七颈椎于其下间处定取 该处约与肩平 可编辑 47 说明 C7棘突 末端一般不分叉 在低头时 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可作为检查椎骨序数的基点 应注意的是 有20 的个体 第六颈椎棘突长度超过第七颈椎 应注意区别 沿有个别的第一胸椎棘突长于第七颈椎棘突 可编辑 48 主治 1 各肿热病 发热 外感发热 炎症发热 疟疾 骨蒸潮热 恶风寒 头痛 项强 咳嗽 喘逆 此对热度高者降热明显 本穴为诸阳之会 可退各经之热 2 过敏性疾病 如哮喘 荨麻疹等 此穴通手足三阳经 统一身之阳气 针之有疏解表邪的作用 3 癫 狂 痫 癔证 肝风内动所致的抽搐及大脑发育不全 督脉上脑 入巅交于肝经 2020 1 3 49 可编辑 50 主治 4 配足三里 曲池治白血球减少或升高 双相良性调整作用 5 虚证 五劳虚损 七伤乏力 自汗 盗汗 素问 骨空论 灸寒热之法 先灸项后大椎 治疗疟疾可使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强 本穴为诸阳经交会穴 故本穴为纯阳主表的穴位 为解表退热的常用穴 并可用于自汗 荨麻疹等属于在表的病症 张景岳说 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故盗汗 骨蒸潮热等阴虚之证亦可选用本穴 操作 正坐 头略低 针尖微向上方斜刺0 5 1寸 亦可用合谷刺法 高热时常用放血疗法 可编辑 51 参考 1 大椎穴下为脊髓 不可深刺或大幅度提插捻转 出现针感后不宜复施手法 督脉第一腰椎以上均应注意 针刺中若出现肢体麻电感受 应立即出针 提示刺激了脊髓 可编辑 52 参考 2 据报道 对一些因 放疗 或 化疗 而致白细胞减少症 针刺大椎 曲池 合谷 足三里等穴 可收显著效果 针后30分 白细胞吞噬能力开始上升 4小时达高峰 48小时减弱 72小时消失 对白细胞增多者 可使降至正常 3 针刺大椎治疗癫痫 中国针灸 2 4 19824 北京中医研究院陈应龙院长曾用艾灸大椎穴治疗两例畏寒 夏天也穿棉衣之人 足见大椎壮阳之功 5 三穴五针一火罐 可编辑 53 15 哑门 命名 本穴主治音哑不能言 因而得名 定位 在项部 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 5寸 第l颈椎下 取穴 正坐 头稍前倾 于后正中入发际0 5寸处取穴 可编辑 54 可编辑 55 主治 1 聋哑及各种原因所致之语言障碍 如舌肌麻痹 中风后遗症等致的舌强不语 2 神志病症 脊强反折 中风 尸厥 癫狂痫 癔病 瘛疭 本穴为醒神清脑之要穴 故可治疗因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 因惊吓引起的乏力神呆 亦多用于癫狂癔病 3 头痛 颈项强急 音哑 可编辑 56 操作 伏案正坐位 使头微前倾 项肌放松 针尖对准结喉或下颌方向压入式进针 深0 5 l寸 行针时不宜大幅度捻转 提插 下颌内收过胸骨柄上缘 致使后项绷直 颈椎间隙增宽 便于触清穴位 不提插 不捻转 切勿向上针刺 可编辑 57 说明 哑门在第一 第二颈椎之间 正坐低头 从枕骨正中往下摸 首先摸到的骨突即第二颈椎棘突 针沿此突的上缘向喉的方向刺入 缓进勿捣 深达1 2寸 针经皮肤 项肌和项lig 黄lig 硬膜外腔 内有丰富的静脉丛 坚韧的硬脊膜 进针一般有两个阻力感 第一为项lig 然后是落空感 第二个阻力是硬脊膜 针尖不要穿过硬脊膜 并避免偏上刺入枕骨大孔 以致损伤延髓 可编辑 58 可编辑 59 16 风府 命名 风指风邪 府指聚会之处 意指穴处为风邪侵袭的部位 主治一切风证 故名 定位 在项部 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枕外隆凸直下 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取穴 正坐 头微前倾 于后发际正中上I寸 当枕外粗隆直下凹陷处 可编辑 60 主治 1 感冒 头痛 眩晕 颈项强急 2 癫狂 痫 癔病 悲恐惊悸 风府穴是治疗精神病的有效穴位 但针刺时应注意神志不清 动作不能自主的人 特别要小心 不留针 3 中风不语用语言障碍 舌急难言 其他病症 下肢瘦痹 双足麻木不仁 黄疸 感冒 发热 可编辑 61 参考 1风府 哑门手法三禁 禁止粗针深刺 一般不超过两个同身寸 禁止向上方斜刺 以防刺入枕骨大孔 禁止大幅度提插捻转及抽刺 针刺深时 快速出针 可编辑 62 区别 风府与哑门作用的区别 风府偏于驱风 治内外风邪为患 哑门偏重于通窍治耳聋 哑 舌强 可编辑 63 可编辑 64 17 脑户 命名 脑之门户指枕骨大孔处 该穴位于枕骨大孔之上方 故名 定位 在头部 后发际正中直上2 5寸 风府上1 5寸 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取穴 正坐或俯卧 于后正中线上 当枕外粗隆上缘之凹陷处取穴 可编辑 65 主治 1 头面五官病症 头痛 颈项强急 2 神志病症 癫狂 痫证 瘛疭 暗不能言 中风 本穴具有清头目 利关窍的作用 督脉又通于脑 故为治疗头面及神志病症的常用穴之一 3 其他病症 瘿瘤 黄疸 操作 平刺0 5 0 8寸 可艾卷灸 禁直接灸 可编辑 66 18 强间 命名 强 指强急 间 指间隙或处所 此穴主头顶强痛 故名 定位 在头部 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脑户上1 5寸 取穴 正坐或俯卧 于后正中线 当枕外粗隆上缘之凹陷处上1 5寸取穴 可编辑 67 主治 1 头面五官病症 头痛 眩晕 颈项强痛 左右不得回顾 2 神志病症 癫狂 痈证 瘛疭 本穴具有清头目 安神志的功能 是治疗神志病 眩晕 呕吐的常用穴3 其他病症 呕吐 烦心 操作 平刺0 5一0 8寸 可灸 可编辑 68 19 后顶 命名 穴在头 顶 部 以百会为中 在其后方 故名 定位 在头部 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 5寸 脑户上3寸 取穴 正坐或俯伏 于后正中线 当前 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后o 5寸处取穴 可编辑 69 主治 1 头面五官病症 头顶痛 偏头痛 眩晕 目视不明 项强痛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 2 神志病症 癫狂痫 烦心 失眠 督脉腧穴大多具有治疗神志病的功能 操作 平刺0 5一0 8寸 可灸 可编辑 70 20 百会 命名 百 形容多 会 指聚会 意指百脉聚会 头为诸阳之会 穴居巅顶正中 为三阳五会之所 故名 取穴 在头部 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1 正坐 于前 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 2 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可编辑 71 主治 1 头痛 眩晕 主穴2 脏器下垂诸症 脱肛 久泄久痢 胃下垂 肾下垂 遗尿 阴挺 头为诸阳之首 百会为诸阳之会 具有升提下陷固脱之力 为 病在下取之上 百会位置最高 为阳气所聚 针灸本穴即可调阳气 治疗各种脏器下垂症 3 中风昏迷 休克 虚脱 可用灸法 有升压 醒脑 抗休克 可编辑 72 参考 操作 平刺0 5 0 8寸 可灸 参考 1 小儿囟门末合者及脑积水者禁用 2 百会 劳宫 涌泉合称 五心穴 可清心醒神 多用于卒然昏迷 3 艾柱直接灸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4针刺百会可使大部分癫痫大发作的脑电图趋于规则化 可编辑 73 可编辑 74 21 前顶 命名 入居顶部 百会之前 故名 定位 在头部 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 5寸 百会前1 5寸 主治 正坐或仰靠 于前 后发际连线的前战折点向后o 5寸处取穴 可编辑 75 21 前顶 定位 在头部 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 5寸 百会前1 5寸 主治 1 头面五官病症 头晕 目眩 鼻塞流涕 鼻渊 鼻巅 本穴具有清头目 安神志的功能2 神志病症 癫狂 瘛疭 小儿急 慢惊风 中风 治疗神志病症是督脉所共有的 操作 平刺0 5一0 8寸 可灸 可编辑 76 22 囟会 命名 穴当囟门所在 故名 定位 在头部 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 百会前3寸 取穴 正坐或仰靠 于前后发际连线的前1 6折点 或于上星穴后1寸 主治 1 鼻疾 鼻渊 鼻痔 鼻痈 脑虚冷痛 2 癫痫 小儿惊风 操作 平刺0 5一0 8寸 小儿前囟末闭者禁针 可编辑 77 23 上星 定位 在头部 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 1 头痛 眩晕 癫狂痫 小儿惊风 中风 2 目疾 鼻疾 本穴目前用于鼻疾 热病较突出 操作 平刺0 5一0 8寸 或点刺出血 可灸 可编辑 78 可编辑 79 24 神庭 定位 在头部 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 5寸 若无发际时 先取百会后 向前量取5寸处是穴 主治 1头痛 眩晕 癫狂痫 2目疾 如目赤肿痛 3鼻疾 如鼻渊 鼻流清涕 鼻塞 鼻衄 可编辑 80 25 素髎 命名 白色称 素 肺应白色 开窍于鼻 素 又有原始之意 髎 泛指孔穴 穴当鼻尖 故名 定位 在面部 鼻尖正中 取穴 正坐仰靠或仰卧 当鼻背下端之鼻尖处取穴 可编辑 81 主治 1 鼻疾 鼻塞 鼻血 鼻流清涕 鼻渊 鼻痔 鼻痈 酒槽鼻 2 神志病症 惊厥 昏迷 休克 小儿惊风 新生儿窒息 心中烦乱 据现代临床研究 本穴具有升血压和调整呼吸衰竭的作用 本穴治疗休克 新生儿窒息 可能与此作用有关 操作 向上斜刺0 3一0 5寸 或点刺出血 可编辑 82 26 水沟 命名 是穴位于人中沟中 状如 水沟 故名 定位 在面部 当人中沟的上1 3与中1 3交点处 取穴 正坐仰靠或仰卧 于人中沟中线的上 中1 3交点处取穴 可编辑 83 主治 1 癫狂痫癔病发作 惊风子痫 牙关紧闭 督脉连脊入脑 络心 针时能流泪效佳 2 神志病症 休克 昏迷 窒息 通过刺激神经末梢 使大脑功能活动得到加强 皮层兴奋性提高 并使大脑血流得以改善 故可开窍醒神 宣通气血 3 急性腰扭伤 脊膂强痛 挫闪腰痛 落枕 醒脑开窍 升阳通气 舒筋利脊4 面瘫 中枢 周围性 均可 操作 向上斜刺0 3 0 5寸 一般不灸 可编辑 84 讨论 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有哪些 水沟穴又称人中 位于上唇人中沟上三分之一折点处 这一定位是根据 针灸甲乙经 所载 在鼻柱下 人中 而来 这是手 足阳明与督脉交会穴 具有醒脑开窍 升阳通气 舒筋利脊的治疗作用 常用于急性病症 一 醒脑开窍对于猝然晕倒 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或神识不清 哭笑无常的病症 常取用本穴以醒脑开窍 可编辑 85 水沟穴 二 升阳通气在四肢厥冷 血压下降 脉搏沉细 呼吸微弱的情况下 可用本穴来升阳通气 临床上有用以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代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
- 韩国语口语考试题及答案
- 市政管网管道铺设施工方案
- 海军采购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全国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临床试验gcp考试题库及答案2025
- 统筹城乡供水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高三试卷:安徽A10联盟2025届高三11月段考试题及答案生物答案
- 工程项目工地卫生与保洁方案
- 某村委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 画家顾恺之简介
- 《机械制图识图培训》课件
- 物流班组长年终总结
- 2024年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级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行贿受贿检讨书
- 甲方现场管理基础手册
- 新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学习课件
- 常用量具简介及使用
- 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