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同名22447).docx_第1页
文献综述(同名22447).docx_第2页
文献综述(同名22447).docx_第3页
文献综述(同名22447).docx_第4页
文献综述(同名22447).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龙舟竞渡的演变历程的综述1 前言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1百度百科。龙舟竞渡既是中华民族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又是经典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喜爱。作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龙舟竞渡的研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总结了1985至2014三十年来,学术界关于龙舟竞渡研究的资料,并分析了其中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通过本人的努力能够给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些许帮助。关键词:龙舟竞渡,起源,发展,演变历程2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2.1国内主要研究成果登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在“题名”检索项下,输入“龙舟”检索词,点击“跨库检索”总共检索到1985至2014三十年来626篇有关龙舟的文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71篇(其中核心期刊68篇),硕博论文共计24篇,会议论文共计31篇。通过参阅大量文献发现:在研究龙舟的文章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龙舟文化,龙舟的起源,龙舟功能,龙舟技术分析,龙舟的现代化发展,地域性的龙舟,高校龙舟的发展。例如:倪依克著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田振华等著我国高校龙舟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评价模型的研究、黄建军著五邑龙舟文化的形成_特点与嬗变。有关龙舟竞渡历史的文章包括4篇:王其慧在1988年刊载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龙舟竞渡的历史沿革探讨、姚正曙在2000年刊载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的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韦晓康在2002年刊载于体育文化导刊的龙舟竞渡运动的起源、王凯珍在2010年刊载于体育文化导刊的我国龙舟竞渡发展研究。的在研究龙舟竞渡的书籍中,主要对中国龙舟文化、地域性的龙舟盛会、赛龙舟的传统习俗、龙舟的制作工艺等进行了研究。例如:叶华醒等编著的五常龙舟胜会、泰伟编著的赛龙舟、何培金主编的中国龙舟文化、曾应枫等编著的赛龙夺锦、龙舟竞渡。2.2国外主要研究成果国外关于龙舟研究的文章比较少,主要涉及龙舟运动对健康的作用,龙舟竞技技术,其中包括部分中国学者在外文期刊发表的文章。 例如:Heather A Ray,Marja J Verhoef 、R Singh,H J Singh,R G Sirisinghe 。2.3龙舟竞渡的演变历程2.3.1龙舟竞渡的起源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各说不一,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纪念历史人物纪念屈原说 续齐谐记 载:楚大夫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纪念伍子胥说 江浙一带流传纪念伍子胥的传说:相传伍子胥是吴国忠臣,被越国谗言陷害,死前对左邻右舍说:“我死后请将我的眼睛悬挂吴京东门,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人取出其尸体装裹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这一天投入大江1。后人为纪念伍子胥,做龙舟竞渡。纪念曹娥说 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其尸,昼夜沿江嚎哭,父亲死后的第十七天,投江,初五后抱出父尸。2图腾说闻一多认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3姚正曙认为:龙舟竞渡最原始的蕴义应是先民一种崇拜祭祀龙图腾的仪式,具有降神、祭神、娱神的功能。4何培金主编的中国龙舟文化一书更是介绍了龙舟竞渡各种起源说:龙的节日、水乡人民的探亲访友、让新船经受考验、求雨保丰收、驱逐瘟神、滇人竞渡“楚源”、多种源头说、渔猎社会的生产活动、夏至节的生产活动。5各种传说叶华醒著五常龙舟胜会中孝白龙、魏征斩龙、焦尾巴龙的传说。6刘奎立,张旭著端午节中渔民保为儿子报仇杀死蛟龙得传说。7多数学者支持龙舟竞渡起源于渔猎社会的生产活动说、图腾说以及祭祀活动说。2.3.2龙舟竞渡演变历程中的几种形式徐永峰,张丽认为各地的龙舟竞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根据竞渡的目的不同将其分为仪式型、竞技型、娱乐型三类。8 仪式型的龙竞渡并不是真正让龙舟下水竞渡,而是由人们抬着龙舟在村中游走,以去除灾祸和不祥。竞技型的龙舟竞渡多由政府主办,参赛队伍多以取胜为目的。娱乐型的龙舟通过不同的 着装和表演形式,突出其娱乐性。82.3.3龙舟竞渡的流变历程王凯珍认为龙舟竞渡的流变历程包括四个阶段:1、自在自发期(1949年以前);2、令行禁止期(1949年1976年);3、恢复调整期(1976年1984年);4、加速发展期(1984年至今)。91976年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的举行拉开了中国龙舟运动的序幕,1984年原国家体委把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掀开了龙舟运动的新篇章。3总结 关于龙舟竞渡演变历程的文章主要集中研究龙舟竞渡的起源、龙舟竞渡的现代发展。尚没有前辈学者系统研究过龙舟竞渡的演变历程。研究龙舟竞渡的演变历程对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广龙舟运动具有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龙舟竞渡.M.曾应枫.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7).2曾应枫.赛龙夺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5).3闻一多.端午节的教育J. 昆明生活导报,1943,(7).4姚正曙,何根海.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5何培金.中国龙舟文化M.三环出版社,1991(5).6叶华醒.五常龙舟胜会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5).7刘奎立,张旭.端午节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8徐永峰,张丽.龙舟竞渡的文化源流及其现代演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9).9王凯珍,胡娟,杨风华.我国龙舟竞渡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10 马 晟.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考以加拿大中国龙舟运动为例J,体育科研 ,2012: 33 .11 倪依克,孙慧. 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3) .12 刘跃军,杨明珠.中国传统龙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审视与考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5). 13 于秋生,李宇树,徐宏兴,张文革. 现代龙舟运动发展特点及其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9). 14 戴福祥. 现代龙舟运动发展的文化审视-从边城中真实的赛龙舟出发J,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2011,(11). 15 郑义辉. 优秀男子龙舟队员坐姿与高姿划桨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6): 35. 16李洪玉.我国龙舟运动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7).17 张志成,池建,李兵.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身体机能评价模型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18 李 兵,陈 刚.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模型的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5):27. 19 李 兵,陈 刚. 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身体形态评价模型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33.20 李 兵,陈 刚,王康贵.我国优秀女子龙舟运动员身体形态评价模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7):37. 21陈莉. 吴越龙舟竞渡文化的一个视角-温州龙舟文化的历史演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8):28.22 黄建军. 五邑龙舟文化的形成、特点与嬗变J.体育文化导刊,2012,(5):5.23 余刚,夏云建.武汉市职工龙舟运动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4,(2):2. 24 隋文杰.现代竞技龙舟队伍技术风格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2):2.25 陈丽珠,薛 可,郑秀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创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4) :30.26 华南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联合调查队.黔 东 南 独 木 龙 舟 的 田 野 调 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J. 体 育 学 刊,2009 ,( 12) : 16. 27 楼嘉军.上海景观体育活动与休闲城区建设以苏州河国际龙舟赛为例J.体育科研 ,2009: 30.28 陈 莉. 温州龙舟民俗文化缘起、历程及嬗变探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2): 26.29 郑文海,杨建设.我国端午龙舟竞渡与体育比赛结合现状及策略-兼论传统龙舟竞渡与现代竞技龙舟运动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9):24. 30 田振华,吴晓峰,李云勇,徐兰君.我国高校龙舟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评价模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31.31 王凯珍,胡娟,杨风华.我国龙舟竞渡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32 简 波,齐 莹.我国龙舟赛事无形资产开发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 0 0 8,(5): 30.33 何江川,杨 放.龙舟运动员陆上专项力量与划水功率因子回归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 32.34 刘德琼.龙舟运动员某些生理特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6):21. 35 杨琳. 龙舟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防治原则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增刊1): 20. 36 曾文瑶,梁 斌.论民俗体育对我国体育发展的作用-以佛山九江龙舟为例J.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2012,(10)38. 37 谢玉,罗湘林,何斌. 汨罗江龙舟竞渡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8):8. 38 刘靖南,许 博. 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12):24. 39 程 立,曹秀珍. 民俗体育赛事与旅游休闲业发展的研究-以杭州市西溪湿地龙舟赛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 2 0 1 1,(5):33. 40 杨建设. 近代端午龙舟竞渡文化分析以陕西安康地区为例J. 体育文化导刊, 2012,(10):10.41 方志军,李兵. 临界功率理论在龙舟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体 育 学 刊,2012 ,( 3) : 19. 42 韩捷.龙舟精神与嘉兴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11):34.43 王其慧. 龙舟竞渡的历史沿革探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88:3.44 姚正曙,何根海. 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45 罗湘林,范冬云.龙舟竞渡的赛制同化与民俗回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4):28.46 徐永峰,张 丽 .龙舟竞渡的文化源流及其现代演变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9): 32.47 刘英杰,郑如赐, 郑晔.龙舟赛事的城市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1,(增刊): 37.48 王秀绿.龙舟文化探源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49 伍 娟 ,林志军 ,梁荣相. 第十六届亚运会龙舟比赛战术模式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 :45.50 胡小明,杨世如.独 木 龙 舟 的 文 化 解 析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二) J.体 育 学 刊, 2010 ,( 1): 17. 51 张作斌. 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入奥发展策略的思考-以竞技龙舟运动为例J.沈 阳 体 育 学 院 学 报,2012,(6):31.52 伍广津 .高校龙舟竞技运动发展趋势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9. 53 罗兴华,龚感兰,赖荣兴,桂成,薛方亮. 广东顺德男子龙舟队运动员身体形态和机能的研究J. 广州休育学院学报, 1992: 12. 54 卢塞军,代 刚. 贵州苗族独木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象追踪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6). 55 张发强.弘扬龙舟文化 铸就城市品质J. 体育科研, 2009 :30. 56 羿翠霞,杨涛,陈彦,.湖南泊罗龙舟赛文化探析J. 体育文化导刊, 2013,(12):12.57 马明达.澳门的龙舟运动J. 体育文化导刊,2006,(1).58 王俊奇,徐国明. 巴蜀龙舟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其嬗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 2003,( 3 ).59 方 桢,杨津津. 比较我国汉、苗、傣族龙舟竞渡文化之异同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25.60 霍丽明.初探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J. 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