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浅析法学专业学生 张 卉指导教师 曾玉珊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著作权保护在网络空间得到了延伸。但著作权制度要延伸到网络环境中时,像传统的著作权制度一样,既需要保护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权益,也需要保障社会公众能够广泛地接近网络世界中的作品,而作品数字化,技术保护措施、复制的简易性等都对传统合理使用制度造成了冲击,因此建立网络空间的合理使用原则成为了当务之急。如何对传统的合理使用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使之适应网络新环境,从而达到平衡著作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目标,这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文章通过研究分析,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网络环境;利益平衡;合理使用;法定许可The analysis of Reasonable Use of copyrigh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Student majoring in law ZhangHui Tutor ZengYuShan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obtained has extended in the cyberspace. But when the copyright system must extend to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which looks like traditional the copyright system to be the same, also needs to protect the author and other copyright own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needs to safeguard the social public to be able widely in the close network world work, but the work digitization, the technology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duplication simplicity and so on have had th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reasonable use system,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cyberspace cyberspaces reasonable use principle has become the urgent matter. How to carry on the consumm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reasonable use system, causes it adaptation network new environment, thus achieves is balanced the copyright owner the benefit and the social public benefit goal, this is the focal point which the scholars discus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research analysis, put forward own proposal regarding this.Key words: Networked environment; Interest balance; Fair use; Legal admissibility著作权法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围绕着利益平衡这一核心目的,美国Folsom Vs. Marsh一案中最先提出了合理使用的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这一制度典型地体现了著作权法保护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利益与促进信息广泛传播的双重目的。到日前为止,合理使用制度作为已成为各国著作权法中通行的制度。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划时代发明和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和交际方式,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但在网络空间,作者和社会公众(网络用户)之间的关系似乎处于一种对抗状态:作者需要将其作品的著作权延伸到网络空间,以使自己的作品权益在信息社会新的传媒方式下得到保障,社会公众也有权利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利用人类知识和信息的方便,因而也需要在网络空间利用作品。解决这种对抗状态的制度设计仍然主要是建立网络空间的合理使用原则。然而这边著作权人和使用者的矛盾愈演愈烈,而另一边合理使用制度挂着一身的“勋章”却在茫然究竟合理使用制度该怎样改进,才能适应网络新环境,为平衡利益做出贡献呢?作者通过对学者们相关观点的理解和分析,对于完善我国现有合理使用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传统合理使用制度概述(一)合理使用制度的发展1合理使用制度产生及定义合理使用制度肇始于英国判例法,成就于美国判例法。1841年美国法官Joseph Story在审理Folson诉 Marsh一案中,系统阐述了合理使用制度的基本思想,后来成为美国相关立法的基础,并对各国著作权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合理使用即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著作权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情形,学理上通常把其称为“自愿许可”制度。关于合理使用的称谓,英国、加拿大以“fair dealing”一词来表述,美国则使用“fair use”一语。大陆法系国家的著作权法中一般未直接采用“合理使用”术语,而将该制度规定在“著作权的限制”名目之中,如德国著作权法第6章著作权限制中第45至60条都是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日本著作权法第30条以下各条规定的限制著作权的情况中,将“fair use”或“fair dealing ”称为“光明正大地使用”或“公正地使用”。2合理使用的基本特征合理使用制度的产生是为了平衡著作权人和使用者的利益关系,而使用者实际上是代表了社会公众的利益。由此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到知识产权权利人(这里主要指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关系的一致性。社会公共利益实质上或形式上是社会成员无数个人利益的集结,个人利益得到维护和充分发展,提供给社会成员享有的全社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才会越多,而只有社会公共利益充分发展,社会成员才可从中享受更多的个人利益,1两者需要达到平衡的关系,合理使用制度正是因为要促进这样的平衡而产生,因此其基本特征必然是利益平衡。具体来讲,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的一种限制且无须支付报酬,但只有在法律明文列举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合理使用,而其他任何形式的使用都必须向权利人支付报酬,否则都会直接构成侵权。合理使用是知识产权原则的一个例外,使用者无须得到著作权人的同意,便可以使用作品,但同时合理使用是一种授权性规范,即法律所规定情形下的当事人可以进行合理使用,也可以放弃这一权利而依一般程序使用作品,法律对此并没有进行强制性规定。3合理使用的理论依据理论依据是学者和立法者们对认识进行升华并同来指导实践的具体表现,也可以理解为预期的社会作用。合理使用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合理使用是平衡作者与使用者、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消除作品创作者、作品传播者、作品他用者之间的冲突的解决方法;其次合理使用是维护作者权益基础上利益的均衡,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繁荣与文化进步;再次合理使用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各种信息的大量需求,以便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能够被更多的人分享,从而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4合理使用的性质有关合理使用的性质,理论上概有三种学说:“权利限制说”:认为合理使用是著作权的一种限制;“侵权阻却说”:认为合理使用是著作权侵害的违法阻却事由;“使用者权利说”:认为合理使用是使用者依法享有利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一项权利。213-15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即合理使用是一种民事权利,理由如下:首先从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规定来看:我们的民事立法是权利配置的法律,在民事立法中,法律未禁止的行为推定为合法的行为。版权法是民事立法的一种,当然遵守民事立法的一般规律,其赋予了社会公众在符合相关条件下能够行使的一系列权利,包括合理使用权利;其次,如果仅仅规定合理使用是一种侵权的豁免,则合理使用人只能居于被动地位,不能主动主张合理使用版权作品,可以说合理使用承载的价值和应当履行的社会功能客观上就要求其为一项民事权利;3112再次,将合理使用视为一种民事权利有立法例可资借鉴:英国年的版权条例要求在使用人提出请求时版权人保证其能够获得“合理使用”的积极义务。 5.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从合理使用制度产生以来,各国都在积极探讨适合的立法模式,主要有因素主义模式,也可以称为“抽象规定性”模式,主要表现为1976年联邦著作权法对判例法中有关合理使用准则所作的概括性规定,这就是著名的美国著作权法第107条的规定;规则主义模式,也可以称为“具体规定性”模式。这种立法模式被美国以外的一些国家所采用,即在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哪些使用行为是合理使用,如英国48条,西班牙10条,韩国14条,日本20条,德国15条,中国14条等。各国所规定的合理使用的情形通常包括出于教学、学习或研究、新闻报道、公务使用、介绍、评论等非营利性目的的少量复制、少量引用、表演和广播;“抽象规定性+具体规定性”模式。主要的版权国际公约既具体列举了版权合理使用的情形,同时也规定了判断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例如著名的三步测试法(the Three-Step Test)其中体现的就是“抽象规定性+具体规定性”模式。我国台湾地区著作权法也采取了“抽象规定性+具体规定性”的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二)传统合理使用制度的缺陷1.因素主义立法模式的缺陷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在随着实践不断的改进,但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美国合理使用的四条判断标准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立法和国际公约的制定也起到了借鉴作用,但这四条判断过于抽象,在司法实践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美国的许多判例都表明相似的案情在不同的法官裁量下会有不同的结论:比如Topps Chewing Gum,Inc.一案中,一家制造新颖卡片的制造商滑稽性地模仿了被称为“Cabbage Patch Kids”的玩具,这些讽刺模仿卡片采用了许多可怕和滑稽的名字与人物来嘲讽“Cabbage Patch”形象,但是出乎许多著作权法专家的意料之外,联邦法院判定这种滑稽模仿不构成合理使用。但在另一著名的案例Leibovitzv. Paramount Pictures Corp.中,被告滑稽模仿著名影星Demi moore为Vanity fair杂志封面拍摄的怀孕全裸照片的行为,却被上诉法院认定为合理使用。4无怪乎有美国学者提出质疑:合理使用制度公平吗?甚至主张取消合理使用制度。从中我们可见,利用单纯的抽象规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对著作权和使用者进行微妙的平衡谈何容易,因素主义无法完全满足确立明晰的合理使用制度进而维护产权利益平衡的需要。2.规则主义立法模式的缺陷另一种常见的立法模式是规则主义式,这种模式下制定的法律的确使法官在具体的案件之中更易于适用,但具体情形的列举永远不可能穷尽所有现存的情况。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合理使用制度中相关事物的法律定义在网络环境中都已经明显滞后,无论在法律名词的解释,使用手段的扩张,还是著作权人基于保护自己利益而利用各种技术保护措施进行的“自卫反击战”都使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陷入力不从心和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这一部分内容会在下一章有详细而具体的阐述)。正如有学者所言,合理使用具体规定性的立法模式虽然可操作性比较强,而且可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但规则主义的先天性缺陷在新生事物前显得力不从心,该种立法模式直接导致了合理使用行为的外延的封闭性,进而导致合理使用制度不具有现实针对性,使符合合理使用精神的特定行为可能游离于法定的合理使用行为之外。即使是看起来比较先进的“抽象规定性+具体规定性”模式也被批评为“将棘手的难题留给各国国内法去解决的权益之计”。诚然,“三步法”只是一种宽泛地规定,其实质上是基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不同导向的一种最广泛的概括。可见,各种立法模式都存在缺陷,因此如何建立或完善出一种既能保证因素主义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又能保证规则主义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更能适应于网络技术发展方向的立法模式是我们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二、网络环境下深化发展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必要性(一)网络环境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新要求、新冲击网络这一新事物的出现,给合理使用制度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方面,网络传播权因网络技术的创新和普及而产生、发展,目的在于保护在网络领域内流通传播的作品,激励作者的创作,但同时这样的保护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影响到了信息的传播和公众对信息的自由获取,5那么具体说来网络环境对在传统媒体形态下确立的著作权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导致合理使用制度无法以其原有面目继续发挥作用呢?1作品、媒体、发表新定义首先是一些名词的定义,比如作品、网络等。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品的形式和载体不光为文字和纸面的,作品的文字输入计算机被数字化,纸面变成了软盘、硬盘、优盘、磁带、CDROM等多种载体形式。这些作品又能被传输到网络空间,有的又组合成“网页”,又形成了网络作品。网络作品与传统作品在作品存在形式和载体等都有不同,应如何定义?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之后出现的第四大媒体。网络传输信息速度快、质量高,并具有多媒体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是其他的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越性。网络的发展速度之快,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网络将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第22条第5项却如此规定:“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并没有明确凸现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应有地位,应该说是立法上的一个缺憾。在网络上发表但没有在传统媒体发表是否应该属于发表的范畴?在博客、百度知道或者BBS等不同网域的发表是否应分别界定?而网名是否应定义为署名?这些都是合理使用制度应该完善的细节!2技术措施的逼迫网络发展是一种技术的革命和创新,而一种技术必然会带来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著作权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网络技术相对于原来的每次技术进步来说,有着实质性的不同,网络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的观念,它影响到创作作品的任何方面。反复制设备、追踪系统、识别报复侵权行为的技术、控制进入受保护作品的技术,电子版权管理技术等措施对于防止盗版的产生,防止非法利用受法律保护的作品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不得不看到,过分的采用将会因社会上的种种原因而形成技术保护强势,影响公共利益的实现,从而对文化传播与继承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阻滞。6保护技术措施和公共利益之间需要一个相对平衡的利益机制,合理使用的“合理反扑”正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方法,合理使用制度将走向何方,如何保持技术保护措施与合理使用制度之间的平衡,需要立法部门和学者们的共同努力。3网上契约的发展随着技术保护措施的出现,与之天生有着密切关系的网上契约出现了。网络契约是指通过许可证方式,使用方必须将接受使用条款作为使用作品前提条件的一种现象。一般的网上契约都是通过加密等控制访问的技术保护措施结合,所有的用户只有接受网络格式合同的条款,才有可能使用作品。如果授权方事先约定的条款违反著作权法,将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或者使用者可以合理使用的作品赋之于新的使用条件,7136-143从而挤压了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空间,那我们如何实现法律赋予的合理使用这种积极的权利呢?即便根据契约法和强行法的效力冲突推定其约定无效,但如果使用者不接受其条款,那本来属于他可以合理使用的作品也就不能使用了。网上契约的兴起是否能够促进合理使用从网络的困境中走出来呢?此外,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大规模网站和网络数据库兴起,合理使用制度在各个方面都遭遇到不同的挑战,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呼唤着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重构。那么,如果有一个完善的健康的合理使用制度,将会对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甚至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怎样的促进作用呢?(二)网络环境下发展合理使用制度的意义1控制合理使用泛滥,避免影响网络秩序在前数字时代,复制的有限性和传输的高成本使得一般社会公众没有能力大量复制传播作品,出版商的销售网络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占据很大优势,因而个人的少量复制并不会太大地影响著作权权利人的权利。但是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播和复制变得非常容易,这样情况下被法律允许的“合理使用”中的私人性复制行为必将对作品的市场销售和著作权人的利益形成重大威胁,只有及时完善和控制合理使用制度,明确范围,才能避免其对著作权的“不合理”侵占。2抗衡技术保护措施,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当法律的威慑力不足以制止侵权行为时,技术手段就被用来弥补法律的不足。“如同人们用先进的防盗报警系统来增加安全感一样,网络上的技术保护措施也是版权人的防盗报警系统。”然而,“没有人反对权利人在自己的私有财产周围树立篱笆,但是要是有谁把共有财产据为己有,就不能不受到公众的的反对。”技术保护措施等种种挤占合理使用空间的行为正是版权人在自己树立篱笆,是版权人的“圈地运动”。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矫枉过正、人人自危,知识传播受到阻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氛围!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建立一个明了而清晰的法律制度,给著作权人打一根“强心针”,才能从根本上阻止其对技术保护措施的心理需求,从而客观上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促进科学文化事业长足发展。3完善惩罚分明的法律制度,树立法律权威正如上章内容阐述到的合理使用的基本特征是维护和保障利益的平衡,而其在传统环境下也的确发挥了不用质疑的重要作用,如果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对合理使用制度做出具体明晰的规范,再辅以适当的执法方式程序,使著作权人和使用者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清楚的认识,而对于违法的行为也可以有相应的惩罚惩治措施,合理使用也必将有效的控制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与使用者的矛盾激化。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完善相关法律,使合理使用制度发挥出它最大的效应,在促进网络技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努力的平衡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关系,这对于保障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整个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繁荣将十分有利。明确了继续深入完善合理使用制度的重要意义,下面的话题自然就该谈谈怎样制定或建立一个健全的,适应于网络化境的合理使用制度了。三、完善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构想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基本规则是应立足于动态保护,不仅要有利于鼓励创作、提高创作效率、有利于作品的流通和使用,使作者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在传播中得以实现,而且应有助于网络媒介及相关产业的发展,8171如何均衡利益、协调冲突成为合理使用制度发展的全新课题。合理使用制度该渐渐消亡还是继续发展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作者尝试着对各种观点进行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合理使用制度应该向法定许可模式转化吗有学者提出合理使用应该向法定许可模式转变,这样可以更好地顾及权利人的利益,尤其是其经济利益,通过支付报酬的法定许可方式可以适度地弥补合理使用使权利人近期经济收益受到损失的不足。9作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和法定许可制度仍有其各自的生存空间,即使网络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播和使用,使得作品的复制速度、难易程度、作品的修改、复制品的质量、处理能力、向公众传播的速度等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知识超速扩散和加速创新,但这不能作为所有使用都该支付费用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网络技术背景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尽可能地使用作品是时代的主流思潮,鼓励文化传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原来的合理使用行为在网络环境下是否仍然应该是“合理”的,或者应该增加什么样的“合理”情形才是问题症结所在,而转化为法定许可模式看似一劳永逸,但无论从如何建立费用支付体制还是从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都不具有太多的现实意义。10(二) 合理使用制度应该向授权破解模式转化吗另有学者提出可以采用以契约为媒介的市场模式,由技术设备把网络世界保护起来,使用者要通过著作权人的授权破解才可进行合理使用,11这种模式与法定许可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虽然使用必须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但仍然是无偿的。作者认为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不可实行性!首先网络著作权发展的特点是著作权人的权利正迅速蔓延至整个网络,而使用者和公众利益的保护则滞后。在网络空间,著作权人的权利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技术措施权、权利信息管理权、电子数据库保护等,而权利扩张与权利限制却没有实现平衡。从理论上讲,权利与权利限制并存,权利范围与权利限制应存在对应关系,即权利范围越大,对权利的限制也应越多,网络著作权的扩张同时必然意味着这种权利限制的扩张。12其次,既然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的利益都延及数字传输,消费者的合理使用权利反而受到严格限制是不合理的,这是对消费者公众利益保护的倒退,相信也会导致程序的复杂化,浪费著作权人的精力。(三)技术保护措施会取代合理使用制度吗还有人觉得技术保护措施的出现大大挤压了合理使用的空间,使得合理使用制度几无施展之地,所以技术措施最终会取代合理使用制度。13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虽然著作权还未形成成熟的交易市场,在未来的进程中仍会有新型的作品交易形式问世,会有支持促进其发展的技术得到开发,但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应改变著作权人与公众的利益平衡,合理使用制度始终是著作权法不可或缺的平衡器。即便是考虑新技术的出现可能需要对现行法律作适当的修改,但是在对法律进行修改时,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考虑飞速发展的技术变化对法律的可适用性带来的挑战外,如何保留最根本的法律原则而不让其成为经济和技术压力下的牺牲品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作者前章曾表述过著作权“圈地运动”的理论,从中足以得出结论,利用增加技术限制手段来限制公众自由获取信息是绝不可取也不可能发生的。(四) 完善我国合理使用制度的建议合理使用制度作为有效的平衡手段,兼顾保护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利益与促进信息广泛传播的双重目的,其着眼点在于促进进一步的创作而鼓励对现有作品一定程度的合理使用,如果过分限制对作品的利用,反而有可能阻碍信息的传播。14124而结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形势对与知识传播的需要,作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在平衡的基础上应稍向保护使用者、促进知识传播方面倾斜。即,本文认为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应该建立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不仅要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更要充分考虑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便利性和自由性,放松对合理使用的规制,以利于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通过学习借鉴学者们的不同观点,作者认为合理使用的完善不能简单地扩大或缩小原有制度范围,关键是要针对不同方面来确定对应的、适中的权利范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1.对我国现有合理使用条款完善修改根据传统著作权法理念,对作品的合理使用,以及新闻、公益等目的的使用,均无须经著作权人许可。这一基本法理,同样适用于网络媒体状态。对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相关规定做出一些适时调整即可以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我国实证法上体现在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具体内容略),结合前面“网络环境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新要求、新冲击”一节,应对其做出下列修改:(1)关于作品和发表的定义对于网络作品,从其表现形式和网络环境本身的开放特性来看,应该都是属于已经发表的作品。加上网络作品与传统著作权客体的同质性,因此上述著作权法第22条所规定第(一)、(二)、(三)、(六)、(七)、(九)、(十一)项和第(十二)项,均可以作为对网络作品的合理使用的法律依据。(2)关于媒体对于第(四)项 (媒体互相利用权)和第(五)项(公开演说的利用权),则涉及对相关机构(如不同的网站)是否属于“媒体”的认定。应该利用现有法律空间,扩大对“媒体”解释,这样第(四)和第(五)项应该也可以适用于大多数属“媒体性质”的网站即其他相关主体。(3)关于第(八)项所规定的“公共文化机构复制权”由于网络作品的数字化表现这一特殊形式,在相关作品对外公布(如发表于某网站)时本身就具有一系列的复制行为,因此应该严格限制这一项规定在网络环境下的适用,这样才能从实质上保护诸多网络信息传播服务主体(既包括赢利性的也包括非赢利性的)的合法权利。15(4)关于“公共场所”对于第(十)项所规定的“公共场所艺术作品的非接触式利用权”,作者认为,对于无须缴纳费用即可进行实质浏览的网站由于其接触的便利性,可以推定其为“公共场所”,因此第(十)项在无须缴纳费用即可进行实质浏览的网站下具有使用的余地;而对于缴费性的网站则不能直接使用,除非相关权利人(如网站运营商)有明示性的授权声明。2增加抽象规定,使制度囊括网络传播需要的各种情形除了对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不断做出更合时宜的解释以及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解决事务中的法律规制缺位,立法者在制定修改有关法律时还必须正视现代科技给合理使用制度带来的难题,16312只有解决这些矛盾才能既维护作者权益又维系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在数字环境中,以下列举的情形应视为对作品的合理使用:偶尔在软盘中的复制,不论是电子出版物的部分还是全部;为浏览目的偶尔复制而不是出于为永久性储存目的的复制;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计算机系统在提供信息网络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复制;制作多媒体课件;引用网络中诸如BBS留言板、论坛等类似公告栏的形式中的作品;数字图书馆及诸多类似网站中资料的使用;个人将电子出版物打印一份;图书馆应个人的要求,打印电子出版物部分内容的一个复制品;个人为永久性储存的需要,把电子出版物的一部分复制到磁盘。此外,临时复制,远程教学中产生的复制,为个人学习、研究、欣赏目的的复制等都应纳入合理使用范围。而且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数字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崛起,而且打破了原有传播格局,造成原有的权利与利益的急剧动荡,版权保护体系面临着调整与变革,新的作品使用方式的不断产生,合理使用制度受网络技术挑战的程度越来越深。作者专业知识有限,无法提出能够囊括以上各种情形的概括性规定,而上述列举的一些行为或现象也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希望网络专家、法学学者和立法者在制定修改有关法律时能够正视现代科技给合理使用制度带来的难题,做出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案,维护作者权益又维系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四、结语综合以上种种分析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敲响知识产权制度的丧钟,相反,知识产权制度将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在技术急速发展的当代,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制度依然能够通过对在新的环境下的制度设计方面的调整而健康发展。17不管是在传统环境还是在网络空间,著作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更广泛的公共利益应予以平衡的基本精神不会有任何变化。而从理论上说,网络的出现使法律赋予了著作权人新的权利(网络传播权),却没有相应地赋予网络作品使用者新的使用权利,著作权法就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而合理使用作为著作权交易市场的平衡器如果经过适当的调整,就会弥补这种不足,从而满足公众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总之,从著作权法的诞生到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现说明了公平、正义是著作权法创立的根源,是著作权法实现的理性内在动力,合理使用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著作权法正义性价值理念的体现,也是著作权法的最终理性归宿,甚至可以说合理使用制度被取消之日也是著作权法消亡之日,18这也是学者们积极探讨如何完善合理使用制度的现实意义所在。致谢 本论文是在曾玉珊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曾老师的课堂风格和治学态度在学生中一直以严谨和精益求精著名,受到所有学生的好评。曾老师儒雅高贵的气质、认真负责的专业精神更一直是我所崇敬的,毕业论文能够得到曾老师的指导真心感到十分荣幸。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曾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其中倾注了曾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我过分专注工作疏于论文时,曾老师曾给与我及时的提醒,这让我十分感动,而在论文以及之前的文献综述修改时,曾老师都认真阅读,给我提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令我完成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市政工程项目合同执行与监督办法
- 2025房地产租赁市场分析报告委托代理补充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方管产品进出口代理合同
- 2025版砌体工程综合性能检测承包合同
- 2025年度科技产品品牌门店加盟合作协议
- 2025版配电室设备安装与电气安全检测服务合同
- 2025版消防设施设备安全检查与整改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石料交易市场供应链管理合作协议
- 产品销售与服务合作合同
- 2025年北京新能源汽车指标租赁及充电桩安装合同
- 监理内业资料整理要点
- GB/T 21652-2017铜及铜合金线材
- GB/T 12234-2019石油、天然气工业用螺柱连接阀盖的钢制闸阀
- 全套教学课件《公共艺术(音乐)》
- 高中数学《基于问题链的数学教学探索》课件
- (卓越绩效)质量奖申报材料
- 同创伟业投资分析报告(附358家被投企业介绍)
- 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亿以上数的认识及读法》教学课件
-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汇总(完整版)
- 消费者行为学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课件
- 互联网保险概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