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ppt_第1页
中医用药.ppt_第2页
中医用药.ppt_第3页
中医用药.ppt_第4页
中医用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制 性能 功效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 应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常用中药的应用理论和技能 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 中药的理论和功用 又是其他专业课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 绪论 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其认识和使用 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 文化 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制 性能 功效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中绝大多数源于天然的植 动 矿物 其中尤以植物类药居多 故古人习惯将中药称作本草 正如五代后蜀韩保升所云 药有玉石 草木 虫兽 而直云本草者 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如此 中药学亦叫本草学 习惯上亦简称 本草 据统计古代本草书载中药约3000余种 至今已有12800余种 神农尝百草 的传说 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药物知识产生于古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并与原始时代由采集 渔猎 到进行农业生产的神农时期有关 一 中医药学的起源 发现酒的医药作用 是先秦药史中的一件大事 古人称之为 百药之长 药 字出现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 说文解字 将其训释为 治病之草 西周时期 从 周礼 聚毒药以供医事 山海经 对100余种动植物医疗用途的记载 以及 五十二病方 载方近300个 涉及药物240余种 对药物炮制 制剂 用法等皆有记述 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的药学成就 文化基础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 医学基础 长期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 哲学基础 古代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影响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难经 神农本草经 中华医学 四大经典 二 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 神农本草经 是秦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本经 分 序例 即总论 和各论两部分 前者总结了四气 五味 有毒无毒等性能理论 尚未讨论升降浮沉和归经 及配伍法度 药物的七情 服药方法 毒药服法和食前食后各有所宜等 剂型选择 主要是药物对剂型的选择 等基本原则 这些言简意赅的内容 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各论收药365种 按有无毒性和养身延年 祛邪治病两大标准 分为上 中 下三品 各药项下 有正名 性味 主治等主要内容 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 历用不衰 神农本草经 本经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 为南北朝时之陶弘景所辑 序例增加了采收 鉴别 炮制 制剂 合药取量及 诸病通用药 等大量内容 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部分 各论收药730种 较 本经 增加一倍 并首先采用按植 动 矿物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法 分列为七类 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排列药物 三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 炮炙论 为南朝雷敩所著 其主要内容是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该书所记的一些炮制方法 可以提高药效 减轻毒 烈之性 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的问世 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本草经集注 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 并初步确立了古代综合性本草的模式 综合性本草 应能较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的药学成就 其研究范围应涉及药学的各个方面 一是对药材本身的研究 如品种基原 产地 采收 鉴别 炮制 制剂等 二是药物的应用 如性能 功效主治 配伍 用法等 三是药性理论研究 此外 还应涉及本草沿革 文献资料来源等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 唐本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该书由苏敬 李勣等主持编纂 是最早的一部药典 载药844种 新增药物114种 其图文对照的方法 开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 本草拾遗 为陈藏器个人所辑 该书在 新修本草 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 692种以上 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点分列为宣 通 补 泻 轻 重 滑 涩 燥 湿十类 成为日后药物和方剂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食疗本草 由孟诜原著 是该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专书 李珣的 海药本草 主要收载海外输入药物 此外 这一时期用羊肝治夜盲 人胞作强壮剂 羊靥 鹿靥治甲状腺病 以及神曲等酵母制剂的应用等 都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药学成就 宋代 小儿药证直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初朝廷较为重视医药书籍的校订和刊行 先后组织编纂国家规模的 开宝本草 嘉祐本草 和 本草图经 嘉祐本草 书著其说 本草图经 图见其形 两书相辅而行 后者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因 证类本草 转载而存世 唐慎微的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 证类本草 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私人撰述本草 该书以 嘉祐 图经 为基础 并广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 收药达1558余种 药后附列单方3000余首 首开方药相互印证的先例 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 宋慈的 洗冤集录 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先后被译为荷 法 日 朝 英 俄等多种文字 流传国外 国家药局 和剂局和惠民局 的设立 是北宋朝廷的一大创举 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一举措 促进了药材检验 成药生产 药物炮制 以及制剂的发展和提高 如 苏沈良方 所述从人尿中制备 秋石 以及其他文献中猪胆合为牛黄 升华法制取龙脑 樟脑等 均反应出当时的制药成就 这时由酿制酒发展为蒸馏法制酒 对炮制和制剂产生了重大影响 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张从正 字子和 号戴人 倡 邪非人身所有 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 代表作有 儒门事亲 刘完素 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 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寒凉派 代表作有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等 李杲 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 倡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补土派 代表作有 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朱震亨 字彦修 号丹溪翁 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滋阴派 代表作为 格致余论 金元时期的本草 内容简要 具有明显的临床药学特征 这些本草的主要价值在于 一是发展了升降浮沉 归经等理论 并使之系统化 进一步完善了中药性能的内容 二是根据中医理论 结合药物主治经验 总结各药功效 提高了本草的学术性 临床实用性和可读性 这些本草促进了明清本草家的求实风格 其用以阐述药效机理的法象药理模式 又导致了不可轻视的消极影响 明代 本草纲目 是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杰作 成书于16世纪 对本草史和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 系统的总结和发挥 收药1892种 按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目 各药之下分正名 释名 集解 正误 修治 气味 主治 发明 附方诸项介绍 附方11000多首 附图1100多幅 该巨著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在训诂 历史 地理 植物 动物 矿物 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因此 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贡献 朱橚的 救荒本草 主要记载可供灾荒时食用之物 颇有特色 兰茂的 滇南本草 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李中立的 本草原始 偏重于生药学研究 缪希雍的 炮炙大法 为当代最有影响的炮制专著 百药煎 首见于陈嘉漠的 本草蒙筌 为五倍子制取的没食子酸 早于欧洲200余年 射罔 首见于 白猿经 为鲜乌头制取的乌头碱 较欧洲人从鸦片中提取生物碱要早100多年 清代 清代的本草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随着医药的发展 对 纲目 进行补充和修订 如赵学敏的 本草纲目拾遗 二是为了临床实用的需要 撷取 纲目 精粹 编撰节要性本草 如汪昂的 本草备要 吴仪洛的 本草从新 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 出现了孙星衍等人的多种 本经 辑复本 以及张璐 本经逢原 邹澎 本经疏证 等一批 本经 的注释性本草 本草纲目拾遗 载药921种 其中新增716种 其成就有 一是增收了大量民间药和外来药 对 纲目 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 二是总结了16 18世纪的药学新成就 并保存了一批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 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民国时期 由陈存仁主编的 中国药学大辞典 问世 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 是我国第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辞典类工具书 这一时期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 一是在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二是进行了一些单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 当代的本草成就 从1954年起 先后影印 重刊或校点评注了 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 能反映当代本草成就的药学代表著作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志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 等 自1956年起 在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和南京等地成立了中医学院 1959年又开始在成都中医学院等增办了中药系 使中医药教育纳入了现代高等教育 1978年以来又相继招收了中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形成了以中专 大专 本科到硕士 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中药教育体系 为适应现代中药教育的需要 各种配套的中药学科教材 也多次编写和修订 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设备不断更新 技术日益先进 随着 药品管理法 等一系列办法和法规的实施 中药及其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已经起步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 不可分割 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 彼此为用 在患病时 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 同时 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 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信仰婚姻家庭人际关系 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变化地理区域不同 结构上 不可分割功能上 相互协调病理上 相互影响诊治上 察外知内治疗上 着眼全局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社会环境 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整体观念 二 辨证论治 病 是指有特定病因 发病形式 病机 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 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证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对某一阶段的病因 病位 病性和邪正关系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辨证论治 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 所谓辨证 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 判断为某种证 所谓论治 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 辨证的思维过程 如辨病因 辨病位 辨病性 辨病势等 论治的思维过程 如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等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病论治 以辨病为先 以辨证为主 的临床诊治原则 同病异治 指同一种病 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域不同 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 或病人的体质有异 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 因而治疗也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