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doc_第1页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doc_第2页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doc_第3页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doc_第4页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摘要:本文分析了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从课程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实践训练等方面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然后简要介绍了我校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软件测试;课程建设;案例教学;实践教学1引言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就开始了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使得软件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对软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国内软件市场不断扩大,软件企业逐渐走入正规,市场需要大量的软件测试人才。但是各高校并没有准备好这方面的人才,迫于就业压力,许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纷纷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获取软件测试所需要的技能,去应聘软件测试职业。鉴于此,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培养方案,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软件测试人才。软件测试属于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个方向,可以依托软件工程专业,加强软件测试课程建设,加大软件测试方面的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具有扎实软件测试理论基础、掌握软件测试方法和具有一定软件测试经验的软件测试人才。2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现状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并没有单独开设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软件测试技术只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某一章节进行了介绍,并且没有作为重点内容来要求。软件测试技术方面的教材,近年来才出现了一些,但质量良莠不齐,对软件测试技术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有的学校把软件测试技术作为选修课,课时比较少,大多注重软件测试理论的讲解和测试方法的介绍,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缺乏系统的训练,离软件公司对软件测试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讲授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师的缺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中有讲授软件工程的主讲教师,他们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介绍软件测试方法,但缺乏较好的软件测试案例和软件测试经验,而这正是讲授好软件测试技术课程的关键所在。另外,学生对软件测试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他们对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一些不规范的软件公司往往让新进人员和编程能力较差的人员从事软件测试,这让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不会编程序的人才从事软件测试,从而不重视软件测试技术的学习和训练。3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软件测试人才,进行如下教学措施。第一,加强软件测试课程建设。软件测试课程建设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教材。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论学习和系统训练,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能运用软件测试技术解决实际测试问题,并知道软件测试职业的特点和对软件测试人员素质的要求。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课堂教学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实验教学则是利用所学的软件测试技术进行软件测试;实践训练有课程设计,并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软件测试技术的课堂教学在软件工程课程结束之后开始,安排在第5、6两学期进行,实验教学在这两学期同步安排;课程设计在第6学期后半学期或第7学期前半学期进行。与软件测试技术相关的认识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后半学期或第5学期的前半学期;生产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则根据需要安排在第7、8学期。教材可先选用一些较优秀的软件测试书籍,然后根据教学实践与有经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合编软件测试教材、实验指导书和实践训练指导书。第二,加大软件测试师资的培养与引进。讲授软件工程的教师大多缺乏实际的软件测试经验和充足的测试案例,而这正是讲授好软件测试课程的关键,可以派遣准备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到优秀的软件测试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然后联系到正规软件公司的软件测试部门实习。另外,引进或聘任有经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来校任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第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执行案例教学。软件测试技术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并且这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大量规范化的训练来理解和掌握,分阶段教学是一个很好方法。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是软件测试技术的基本要求,包括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使用。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软件测试技术的较高要求,包括需求测试、设计测试、系统测试、可靠性测试、验收测试以及静态测试中的同行评审等。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测试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概念和软件测试方法。案例教学法需要建立案例库,向案例库中增加案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测试案例可以从教学实践(包括教师设计的案例和学生练习中设计的优秀案例)、教材、软件企业等方面收集2。教学过程中,理解软件测试技术时可采用一些简单的测试案例,综合训练时则选择较复杂的完整案例。第四,扎实执行实践训练。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只有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扎实的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验教学在学校专业实验室进行,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熟悉软件测试过程,加深对软件测试方法的理解。实验内容按测试方法组织,测试案例由实验指导教师设计或从案例库中抽取,根据测试对象要求学生设计测试用例、编写测试程序、测试和书写测试报告。实验教学的学时有限,只能使学生达到软件测试入门级的水平。课程设计是对实验教学的补充,针对某课程进行的综合实践训练。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以一个小型的软件项目为对象,在学校专业实验室中进行软件测试技术的综合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需求测试、设计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训练要求写出规范的测试报告、设计合理的测试用例、进行人工和自动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当项目相对复杂时,可以多名学生合作完成。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是高校专业教育中两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组织对软件测试感兴趣的同学利用这两个环节进行软件测试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认识实习通过参观软件公司测试部门的软件测试过程、听取有经验软件测试工程师的专题报告等方式进行,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解和加强学生对软件测试职业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软件测试职业的兴趣。生产实习则需要有软件测试训练基地(通过学校自建或与软件公司合建实现),在实习基地每个有经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单独指导几名学生进行实际项目的测试,通过该项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实际项目的软件测试与实验室进行的软件测试的区别,找出自己的差距,通过自己学习和向工程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软件测试水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则组织有志于从事软件测试职业的学生进行强化实践训练,由学校教师和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共同指导,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实际项目的测试,每个阶段由指导教师评价测试用例、测试和测试报告的质量,使学生逐步达到软件公司对软件测试人才的要求。第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具有丰富经验软件工程师的报告、自己从各种媒体的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就业前景,激发他们学习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的兴趣;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软件测试职业对软件测试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技术,还要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编程等方面的能力。由于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是找出软件中错误,并经常同系统设计者和编程人员交流,要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实践我校计算机学院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几年前专业建设领导就意识到市场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及时修订了专业培养计划,设立了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测试方向。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进行了软件测试课程建设。制定了软件测试教学计划,设立了软件测试课程,增加了软件测试课程设计,依托软件工程实验室建立了软件测试实验室,并开始建立软件测试案例库。第二,加强软件测试技术师资建设。从正在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教师中挑选担任软件测试课程教师,并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同时从软件公司(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中聘请有经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定期进行讲座,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第三,注重软件测试实践环节。依托软件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使部分对软件测试感兴趣和有志于从事软件测试职业的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实习基地着重进行软件测试的训练。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2006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中已有一批学生成功应聘到软件公司从事软件测试工作。5结束语随着软件公司规模扩大和正规化,社会需要大量的软件测试人才,这给就业压力极大的毕业生带来了机遇,同时软件公司希望招收有技术和经验的员工,又给毕业生和高校带来了挑战。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很多工作处于摸索阶段,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软件测试人才。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Software Testing CourseHU Hong-yin(School of Computer,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3, China)Abstract: Lots of software testing specialists are demanded currently, but they are not brought up by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rther more, the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is not set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eaching of software testing c 关于智能导盲杖系统的研究关键词:超声波测距;导盲系统;图像识别;Linux操作系统 摘要:研究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和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方案。应用移植嵌入式操作系统并给出障碍物检测优化方法,并且根据超声波测距的工作原对障碍物进行距离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自然盲道情况下达到了处理实时性和判断的准确性要求,可较好地服务于盲人的独立出行。 Study on Intelligent blind-guiding Stick System Huang Yiming (Zhejiang University,City College,Hangzhou 310015,China) Abstract:Studies are made on the embedded systems and ultrasonic distance measurement system.Porting 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 and giveing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obstacle detection,and measuring the obstacles distance by ultrasonic ranging work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achieved to deal with circumstances and judge the accuracy of real-time requirements in a natural blind road,which may provide better serves for the blinds independent travel. Keywords:Ultrasonic measurement;Guide system for blind;Image recognition;Linux operating system 一、引言 盲人在独自行走时主要依靠导盲装置。最简单常用的装置是普通的手杖,用它在地面上敲击,可帮助盲人发现0.5米以内的障碍物。它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发现较远一点的障碍物以及悬空的障碍物。为了更好的帮助盲人行走,本文提出了嵌入式系统和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图像识别检测技术确定障碍物的位置,继而发出警报启动超声波距离测算系统。它具有实用和精确的特点。 二、导盲杖控制系统 导盲杖控制系统采用分散式控制方式,如图1所示。该导盲控制系统主要由主控制单元、超声波测距单元、图像识别处理单元、语音控制单元等组成。主控制单元主要完成导盲杖各个部分的协调控制、计算和分析;超声波测距单元完成人在行走过程中对障碍物距离的测算功能,以做出运动策略的分析;图像识别处理单元完成人在行走过程中对障碍物的检测识别功能;语音控制单元完成对盲人的语音提示和发出警报等。主控制单元采用AT89S52单片机,图像识别处理单元采用ADSPBF533(简称 BF533)为中心处理器的图像识别系统,其它单元均采用AT89S51单片机,各个部分通过串口多机通信来完成信息交换。多机通信中采用总线型主从式多机系统。 三、障碍物检测识别和超声波测距原理 我们所研究的障碍物检测识别是基于直线段匹配的障碍物检测识别技术。因为大多数的障碍物呈现为棱柱状,圆台状,长方体等形状(如电线杆,箱子,桌子等),而且这两条直线段中的像素点的梯度方向应该是对称的,所以检测出这些近似直线段的边缘就可以重构物体轮廓,从而识别检测出障碍物。本文提出的算法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首先计算原图像中边缘点的梯度值和梯度方向,并按照“同一条直线段像素点的梯度值和梯度方向近似”的原则从边缘点图像中提取出直线段;然后利用提取出来的直线段的各种属性(长度,梯度方向,位置),两条直线段之间像素点的灰度直方图以及背景灰度直方图对直线段进行匹配,搜索出分别对应于各个物体左右边缘的两两相对的直线段;最后按照匹配计算出匹配值重构“障碍物”轮廓,并确定其位置。 超声波为直线传播方式,频率越高,反射能力越强,而绕射能力越弱。利用超声波的这种特性,常常用渡越时间检测法进行距离的测量。其工作原理是:换能器向介质发射超声波,声波遇到目标后必然有反射回波作用在换能器上。若已知介质中声速为C,回波到达时刻与发射波时刻的时间差为t,就可以计算出发射点与反射点的距离s, 式中,c为超声波的传播速度(m/s)。超 声波在 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而且声速c与温度有关。如果环境温度变化显著 ,必须考虑温度补偿问题。空气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可以表示为(2) 式中T为环境温度()。超声波常温下在空气 中 的传播速度是340 m/s,这里由于测量距离不长,测量精度要求不高,不考虑其它影响,只要测得超声波 发射和接收回波的时间差t,按式(1)计算即可4。 四、超声波测距系统硬件设计 (一)超声波发送电路 超声波的发送电路原理图见图2。来自单片机的信号A触发NE555定时器电路产生频率约为4OkHz方波信号,经过CD4069六非门反相器进行功率放大,驱动超声波发送传感器T4016,发送超声波。 (二)超声波接收电路 当超声波遇到障碍物返回时,超声波接收传感器R4016接收回波,由于回波电压值只在mV量级,所以采用LM324的两级放大电路进行幅值放大放大后的波形信号送到LM567集成锁相环路解码器,调节电阻与电容值,将频率锁在40kHz左右。当放大信号大于25rnV时,就会在8引脚产生高电平信号B送到单片机处理。 (三)单片机控制电路 本文的导盲杖采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对障碍物的检测,用来预警快速移动过来的人或物 。超声波测距系统在导盲杖上的应用,如超声波收发电路主要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初步处理,处理后的数据传送到 AT89S51单片机 ,再进行最终的数据处理。单片机控制电路主要完成发送与关闭控制信号、计时、接收回波信号及串口通信等工作。 单片机对收发电路的控制主要是对发射超声波控制电路进行计数初始化,单循环方式使3路发送电路依次发送和接收超声波,单独进行距离的计算,其目的是使计数程序避免受硬件回波间的干扰。单片机完成收发动作后就将计数器计数的计数值经处理得到距离信息送到缓存区,等待与主控制器 AT89S52进行串口通讯,达成协议后即可将距离信息送入主控制器。串口通讯硬件电路由具有电平转换功能的 MAX232芯片及外围元件组成。 五、识别系统的硬件设计 由于DSP适合高运算的嵌入式应用,系统是以ADI公司的ADSPBF533(简称 BF533)为中心处理器的图像识别系统如图4。BF533是 Blackfin家族中的一款微处理器芯片,其优秀性能和专为图像I/0设计的外围,有利于系统扩展,特别适合处理视频和图像。系统的存储部分通过BF533的EBI接口扩展FLASH和SDRAM。FLASH的存储容量为2MB,主要存放引导程序、移植的嵌入式操作系统;SDRAM的存储容量为32MB,它和BF533片内RAM组成统一的地址空间,由BClinux进行内存管理。系统中视频解码以及音频播放分别采用SAA7113和WM87312芯片,性能完全满足需要,并且容易购买。二者都通过I2C总线进行配置。由于BF533本身没有I2C接13,系统通过GPIOPF1和PF2模拟I2C时序来实现 I2C功能,以完成 AA7113和WM8731的配置。 六、超声波测距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的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超声波收发器控制、数据处理和存储、与主控制器的通讯都 由 AT89S51单片机来完成,主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 控制系统得电工作,先进行初始化后,为系统设置一系列初始值,包括超声波发射间隔数、定时器定时初值、距离计算参数等。后程序控制发送0.2ms宽度的超声波,同时启动定时器TO计时;启动接收回波程序,等待接收回波,有回波则停止计时,读取时间差,用式(1)计算距离,然后通过串行通讯将数据传送给主控制器,最后返回重新开始。 七、图像识别系统的软件流程图 八、结束语 将基于直线段提取的障碍物图像处理技术结合超声波系统应用在导盲杖人上,能够很好地检测周围环境,及时地发现盲人周围的障碍物,为盲人安全、快速行走提供了保障。避免了一般超声波导盲系统的盲区和距离限制的问题。该系统,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强、移植性好等特点,能够在测距领域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妍,王延忠.关于建立我国盲人图书馆的设想J.图书馆学刊,1998,4,4:11-13 2Borenstein J,Ulrich I.The Guide CaneA Computerized Travel Aid for the Active Guidance of Blind PedestriansC.Proc.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ntomation.Albuquerque,NM,USA:S.n,1997:1283-1288 3彭梦,蔡自兴.基于直线段的移动机器人的障碍物检测J.电子技术应用,2007,3 4Analog Device Inc.ADSPBF533 Blackfin Processor Hardware ReferenceEB/OL,2003,3-14. 5Rau J Chen L C.Fast Straight Lines Detection Using Hough Transform with Principal Axis AnalysisJ.航测及遥感学刊,2003 6金钥.形形色色的导盲系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l998.4,4:30-32 7马大猷.现代声学理论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孙宝元,杨宝清.传感器及其应用手册M.北京:工业出版社,2004 9刘党辉,沈兰荪.DSP芯片及其在图像技术中的应用J.测控技术,2001,2O,5:16-19 10张晓健.视频解码芯片SAA7113的初始化与控制J.电子设计应用,2003,8:84-85   摘要: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要针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兼顾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本文介绍了在教学中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实践证明其教改实践不仅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并且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关键词: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能力 图像处理课程作为一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课面比较广,是平面设计、动漫制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印刷出版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以讲授计算机图像编辑软件为主要内容的新媒体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形成处理图像的基本能力。由于该课程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课程大纲的制定和教学方法上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1根据高职学生和课程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广告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动漫制作、印刷出版、服装设计等领域。过去这些设计工作必须由美术功底深厚的设计师来完成,而现在的设计工作不一定需要多么高的美术功底,只要有优秀的创意,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完成工作了。因为图像处理软件已经给用户准备了大量的素材,软件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能够较好地模仿手工绘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就为普通用户从事艺术设计和制作提供了条件,这也正好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作为高职学生本身,对于图像处理这门技术不是去搞研究,也不是去搞开发,而是做应用。目前高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偏重理论上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课时占用多,结果教学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教师在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理论知识的讲述上,偏离了能力培养的主线,而学生学习起来也无从下手。 因此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要针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兼顾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对于理论教学部分,应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有重点地设置课程内容。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图像处理课程,可以先用8%的理论课程讲解平面、色彩、创意等基础知识。再用85%的理论课讲解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实用最广泛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突出核心技术及图像处理的先进理念。最后用7%的理论课让学生了解Coredraw、Illustrator、Painter等常用软件的知识。 对于实践教学部分,要突出能力培养的主线。通过调整教学大纲要保证实践课时不少于理论课时,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课程大作业)实验和课程实训。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论教学后能马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有很好的锻炼了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课程大作业)一般在理论课结束时同期完成,主要是让学生在分节实验中形成的能力点综合起来子,形成图像处理的综合能力。课程实训则是以行业标准要求学生,让其形成职业能力。对于教学效果检验部分,这针对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上机考试替代传统的笔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专业资格认证和专业水平认证,用社会上公信力强的专业认证考试来进行课程的考试替换。2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以实际的教学案例为对象,先由教师对案例进行展示、分析,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协作、探讨完成案例,最终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构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图像处理这门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构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2.1案例的设计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案例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以案例为中心,围绕案例的完成来组织课堂教学。因此案例的创设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科学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和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粗制滥造的案例,则让学生如坠云中,找不到成功的道路,所以在创设案例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1) 设计案例要紧扣教学大纲,正确理解案例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把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到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去,才能让学生在完成这些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掌握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的要求,是案例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案例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通过具体的案例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总体目标后,再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通过这些案例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设计案例的最基本的原则。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符合这一基本原则。(2) 设计案例要针对学生,要注意案例的可操作性。设计案例要瞄准完成案例的主体学生,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中的情感需求。设计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案例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应当是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的果子。案例的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鲜活的实例,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教师节即将到来,安排学生用Photoshop制作贺卡来祝贺老师的节日;在元旦来临时,安排学生用Photoshop的综合知识制作一份精美的月历、年历等。(3) 设计案例的难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比如在Photoshop选区的编辑与创建技术中要体现出运用选择工具、菜单命令、快速蒙版、路径、图层蒙版、通道等手段进行处理的渐进性。(4) 案例要有一定技术前瞻性,能体现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最新的一些案例,可以适时补充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应用技术,扩充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例如可以增加利用3DS MAX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方面的案例,把原来仅用Photoshop软件处理二维静态图像扩大到处理三维动态图像,满足学生对立体、动态图像处理的需要。2.2案例的完成案例完成一般是四个过程:案例呈现方法探索教师示范完成案例。首先把案例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技能;接着采取相互讨论的形式,教师通过诱导启发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围绕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做简单的示范;最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布置的案例,教师巡回检查、提示、辅导,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必要的讲解或提示。计算机图像处理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词比较多,同时有很多知识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原理性,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课程,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绝不可简单呆板地给学生讲解几个案例就了事,而是应该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2.3案例的展示评价案例展示评价包括: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作品展示三种常见的方式。根据案例的特点,通过学生互评推荐,教师的点评总结。对选中的优秀学生作品可通过投影、教学系统转播、教学网、校园网等平台展示。实践证明,明确高职学生课程的特点,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采用“案例教学法”, 不仅能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水平,而且能从中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1 周建国,吕娜. Photoshop cs图像处理一册通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 郑金洲. 案例教学指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计算机教育:从1998年进入中国,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十年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高校携手走过的十年。您如何评价微软过去十年的高校合作?宋罗兰:1998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之初,我们就非常重视与高校的合作,并成立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高校关系部,积极寻求与中国高校的广泛合作。2008年我们与高校的合作已经走过十年,微软与高校也从陌生,到熟悉,到现在的紧密合作。的确,十年转瞬即逝。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过去十年的工作,那就是“1998年以来的十年,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学术界共同成长的十年”。计算机教育:我从高校关系部的网站上了解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校合作项目分为研究合作、课程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四个方面。在每个方面,你们都有四五个项目在运作。这么多项目同时成功地运作,是怎样的一些机制在支撑这些项目呢?宋罗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校合作开展得非常有体系,首先得益于微软公司自上而下对高校合作的重视,尤其是研究院的文化为我们创造性地开展高校合作项目提供了土壤。无论是比尔盖茨先生还是研究院的各位领导,大家都非常重视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他们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了我们很好的支持。微软亚洲研究院从本质上讲更像一个大型计算机院校,大部分研究员对自己领域在高校中的同行非常了解,即使没有高校关系部,我们的各位研究人员,也对高校合作非常有热情,他们在高校合作中与我们一起进行项目设计,并积极地贡献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说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大致可以总结为几点:1)与高校保持沟通,从中国教育的需求出发设计高校项目。2)与中国教育部建立稳定的合作,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设计高校合作项目。3)与微软内部各部门合作,共同探讨与中国学术界的深入合作。4)充分发挥微软的国际化优势,架起中外学术交流的桥梁。计算机教育: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中,给中国的科研和教学带来了“春风”,甚至可以说它是引领在华外企与中国高校合作的风向标。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宋罗兰:不同的项目产生有不同的背景,不过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多倾听高校的需求,在交流中发掘合作机会。比如,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院士交流中,我们感到在如何培养中国下一代计算机人才方面有很多相同的见解。李未院士非常了解优秀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他希望让学生在算法方面建立扎实的功底。在这样的共识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到国外大学找教算法方面的知名教授到北航开设课程,最终我们促成了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的Richard Anderson教授来讲授这门课程。为了增强教学的效果,增强北航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通过华盛顿大学的视频同步系统,让华盛顿大学的同学与北航的同学通过远程系统“共同学习”,从而增强课程的互动性。计算机教育:您前面也提到政府部门、国家科研机构在你们与高校的合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除高校外,微软亚洲研究院还与哪些机构有合作呢?宋罗兰:我们部门的名称虽然是“高校关系”,但我们的工作远远超出高校的范围。我们与中国的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都有一些不同的合作。政府部门从宏观层面上给我们的合作指明了方向,基金会、学术团体也会就合作方向、方式给我们很多建议。同时,我们的高校合作项目,对于他们的工作,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计算机教育:微软在高校合作方面的“全民动员”给我们深刻的印象,高校关系部与微软内部的各研究开发部门是怎样的关系呢?宋罗兰:微软公司非常重视中国这个新兴的分公司,微软中国也是除微软总部以外,部门最为齐全的一个分公司。我们在中国既有从事基础研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又有众多产品部门。从部门的层面来讲,微软的这些研发部门都是高校关系部重要的合作伙伴。高校关系部服务于各研究、开发部门,帮助他们建立与相应高校的合作关系;同时,各研发部门也把建立外部合作作为他们的使命之一,与高校关系部一起设计合作项目。当然,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与高校合作较多的部门,研究院有十几个研究小组,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我们通过不同的项目合作向高校教师提出合作主题,并共同探讨如何取得合作研究的成功。计算机教育:微软在中国成立研究院的时候就提到希望能够“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十年过去了,您如何评价微软在这个方面的工作?宋罗兰:我们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这给我们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同时,微软又是一个技术创新的领跑者,这使我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到科技的最前沿。我们的确做了很多努力来促进东西方的交流。我们从1998年开始组织“21世纪的计算”大型学术会议,每年都会邀请多位“图灵奖”得主以及其他的著名科学家到中国与中国的师生进行交流。我们也通过一些会议,邀请中国的教师“走出去”,与美国的同行交流、与业界的工程师交流。伴随与中国高校合作的深入,我们也从“请进来”、“走出去”逐步过渡到更加深入的合作,比如我们促成的上海交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三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产学研合作开创了新的模式。目前,我们还在探索更多的模式,为中国高校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建立更多的深入合作。计算机教育:微软在中国的高校合作,得到众多计算机领域知名学者的支持。这些院士和学者都是惜时如金的人,他们为什么愿意在你们的项目上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呢?宋罗兰:的确,我们与很多大学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而许多高校领导本身的专业就是和IT业和计算机相关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联系并非一种形式,而是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有深入的沟通和实质性合作。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北京大学的迟惠生校长、清华大学的张钹教授、东南大学的韦钰教授等都是我们很好的顾问,每当我们设立新的项目的时候,他们都会给出中肯的建议,其中既有积极的建议,也有善意的提醒。我们在2006年开始青年教师支持项目的时候,他们还亲自出任了“微软青年教授奖”项目的评委。如果说是什么促使他们愿意对微软的高校合作给予关注,最根本的一点是基于沃恩对中国科技未来的共同关注,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同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们所做的项目非常认可,因此,他们对我们的项目投入了很多精力,并给予了慷慨的支持。计算机教育:高校院系领导是高校运作的中坚力量,在你们的高校合作中,院系主任起到什么作用? 宋罗兰:我们积累了很多与高校院系一级的合作经验。比如清华大学的林闯教授、杨士强教授,北京大学的梅宏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徐晓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傅育熙教授、浙江大学的庄越挺教授,都为合作作出了很多贡献。高校关系部是架设在微软与中国学术界之间的桥梁,高校院系主任则是微软与某一个具体院系的桥梁。他们亲自带领高校学者来微软亚洲研究院作访问、交流,共同讨论合作方向。为了促进彼此的了解,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一个年度大型会议“微软教育高峰会”,像刚才提到的教授们每年都会参加我们的教育峰会。计算机教育:微软的合作伙伴不仅有学校领导、知名教授,高校学生也是微软非常关注的一个群体,微软是如何与这些“小伙伴”开展合作交流?宋罗兰:我们每年都有定期的校园访问,与高校的日程安排相配合,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各举办一次。在我们组织的校园活动中,参与的学生不一定都是计算机专业的,我们欢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来感受微软的文化,了解微软在做些什么事情,以及微软做事的方式。虽然他们以后选择的职业也许与计算机或微软没有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了解微软的企业文化和研究理念。 除了走进校园的活动,我们也探索了在高校设立一个平台,让同学们更近距离接触微软。我们与中国的三十所高校设立了微软技术俱乐部,这个项目已经运作了八年。一个技术社团能够八年在高校长盛不衰,这无论在国内国外,无论在大学或企业中,都是不多见的。我们高校关系团队的成员为此付出了很多,平时他们常常通过手机、MSN随时回答各高校学生的问题。每年我们会为微软技术俱乐部的同学组织学生夏令营,让学生们到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为期一周的训练。计算机教育: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校关系团队是非常活跃和积极的一支团队,你们从中国逐渐把工作范围扩展到亚太地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您有哪些体会分享?宋罗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校关系团队起步于中国,现在我们已经是一个真正亚太地区的团队,我们在韩国、日本、新加坡和台湾地区都有常驻的成员,这的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中国乃至亚洲,都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地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亚太地区的影响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得到全方位的工作机会。我们中国区的经理张高以前从事研究工作,转做高校合作,他做了很大的转型,并在建立与中国教育部关系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马歆负责协调来自各个国家的实习学生;刘湘雯在年轻教师和青年学生项目方面与高校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微软;李贝、汤丽华则帮助更多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开展工作。高校关系团队成员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作积极、善于思考、并有创新精神。计算机教育:站在十年的分水岭上,您对微软亚洲研究院未来高校关系工作有什么构想?宋罗兰:从学科上来讲,我们将继续深入与计算机相关院系的合作,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研究。同时,促进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将是我们很重要的努力方向。科学与艺术本来是浑然一体,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各领域的分工越来越细,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多种科学重新结合,达到技术与艺术完美的融合。我们刚刚在北京召开了一次数字化遗产保护 摘要:案例是行动导向课程设计的有效载体。本文从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和服务性四个方面讨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研究了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并强调了案例设计要注重综合性训练、为职业岗位服务的思想。关键词:教学案例;设计;创新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求解答案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判断和决策“干什么”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怎么干”的职业行为能力。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承载着大信息量、少课时的教学矛盾,承担着大学生信息化核心基础能力的培养任务。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获取知识,知识和能力不能等同。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案例,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无形知识为有形的结果,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计算机基础课信息量大、知识零散、操作性强,但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作为一门各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应用工具,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应遵揗如下几个原则:1.1实用性原则教学案例应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和社会需求,把企事业单位实际生产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制作成案例,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教学案例只有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实际应用,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程充满活力。1.2先进性原则构建案例的知识和技能要舍弃过时的、失去用途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案例能反映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信息化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各种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涌现,知识点的选择上就应具有先进性,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与下载、邮件收发与管理、实时通讯等是Internet的一般应用,而FTP服务器的架构、网络U盘的使用等就是新增功能,案例设计时要灵活选择知识点,充分体现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便利。1.3典型性原则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