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镜像关系.docx_第1页
论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镜像关系.docx_第2页
论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镜像关系.docx_第3页
论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镜像关系.docx_第4页
论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镜像关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镜像关系哈利波特诞生于世纪之交,风靡全球。它是作者JK罗琳女士以一颗充满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纯真童心和小说的艺术创作手法创作出的旷世杰作。作者未泯的童心使其能够充分地理解儿童,表达出儿童的心声,使作品受到儿童的热烈欢迎。而作者采用的小说创造手法则使得文本能够以宏大的规模重建一个属于巫师和魔法的“第二世界”,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表达出深刻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与此同时,这种小说的创作手法也为创设伏脉千里曲折婉转的情节,设置大量激烈的人物冲突,塑造独具个性的“圆形人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充满了独具吸引力的圆形人物,从深情阴郁的混血王子斯内普,到睿智深沉的邓布利多;从聪慧正义的赫敏,到充满游戏精神的弗雷德乔治兄弟,罗琳用当代儿童观来关注当代儿童的成长,塑造出了当代儿童的群像。但读者最牵挂的无疑是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命运,而哈利波特的成长对读者也确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为成长小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是一部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心灵成长史。作品主要讲述了哈利从11岁到17岁期间的成长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处于魔法界政治斗争漩涡中心的哈利的成长,无疑比同龄青少年经历了更痛苦更激烈的心灵挣扎。主体建构是这个时期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哈利的主体建构过程中,父亲、邓布利多、教父小天狼星,以及仇人伏地魔都是哈利主题建构的重要镜像。哈利的父母作为哈利血浓于水的直系亲属,是哈利自己最认同的“自我”。邓布利多作为哈利导师一直指引着哈利的成长,教父小天狼星虽然只出现在阿兹卡班囚徒火焰杯和凤凰社三部里,但作为教父的的小天狼星从某种程度上无疑扮演了哈利缺失父亲的角色,也成为了哈利主体建构过程中的重要镜像。这些镜像是哈利成长过程中的参照系。对负面的镜像从仇恨到同情再到推翻;对正面的镜像,从崇拜到学习再到怀疑、包容、超越;哈利在痛苦的成长其实就是一步步认识这些镜像,继而打翻这些镜像,建立真正的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一步步加深,形成了属于新一代人的当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长为了一个人格完整健全具有坚定品质的成年人。从镜像理论出发,以文本细读为基石,完整地分析哈利成长中的主体建构过程,进而分析JK罗琳所要表达作品主题。希望通过对哈利波特的解读,进一步了解当代儿童的心理诉求,为当代儿童的主题建构提供有意义的参考。通过深入文本的分析总结出哈利波特作为当代杰出儿童成长小说所折射出的当代少年心灵世界,及极富当今时代精神的儿童观,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儿童的心灵世界,并创造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今儿童的儿童文学杰作。一、镜像理论与自我同一性概念1.镜像理论镜像理论是由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雅克(Jacques Lacan)提出的。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这一过程中包括了双重误识:将镜像认为成另一个孩子时,是将“自我”认成他者。而将他镜中的像指认为自己时,则是混淆了真实与虚构。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在拉康的表述中,镜像阶段正式所谓“主体”的形成过程。“主体”并不等于自我,而是自我形成过程中建构性的产物。主体建构过程正是把自我想象为他人,把他人指认为自我的过程。 2.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埃里克森用“同一性混乱”和“自我同一性”的丧失来解释青少年成长所面临的巨大的心理挑战。简单理解大概就是“我是我”,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同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和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二、 哈利与伏地魔作为彼此镜像相互影响的梳理可见伏地魔绝不是哈利成长过程中的唯一镜像,但当作为哈利仇恨和排斥的对象的伏地魔也成为了哈利的镜像时,无疑导致哈利“同一性混乱”的重要力量。而随着情节发展,当伏地魔和哈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时,伏地魔这个反面镜像对哈利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本文将要探讨的有三个问题:一是,梳理伏地魔作为哈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镜像给予哈利的影响。二是,探讨互为镜像的伏地魔和哈利的异同以及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三是,探讨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镜像关系所反映出的作品的主题。(影响一步步加深)1.【哈利出生前】特里劳妮的预言 势不两立“拥有征服黑魔头能量的人走近了出生在一个曾三次击败黑魔头的家庭生于第七个月底黑魔头标记他为其劲敌,但是他拥有黑摸透所不了解的能量一个必须死在另一个手上,因为两个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个生存下来那个拥有征服黑魔头能量的人将于第七个月结束时出生”邓布利多说,而且要注意一点,哈利:他所选择的,不是纯血统的(按照他的信条,只有纯血统的巫师才是唯一可以存在或是值得认识了解的)而是混血的,像他自已一样。在他见到你之前,他就在你的身上看到了自己,2.【杀戮】魔咒反弹 伏地魔一蹶不振 哈利波特成为大难不死的英雄的同时,也成为了伏地魔的魂器,二者建立起心灵感应。(仇恨加深)“告诉他,在伏地魔试图杀死他的那天夜里,当莉莉用自己的生命挡在他们之间时,那个杀戮咒反弹到伏地魔身上,伏地魔灵魂的一个碎片被炸飞了,附着在坍塌的房子里惟一活着的灵魂上。伏地魔的一部分活在哈利体内,使哈利有了与蛇对话的能力,并可以连接伏地魔的思想,这一直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只要那个没被伏地魔发现的灵魂碎片还依附在哈利身上,受到哈利的保护,伏地魔就不可能死。”3.【阻止复活,面临考验】魔法石:作为伏地魔魂器的哈利被分院帽建议前往斯莱特林,哈利没有听从分院帽的建议,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加入父母所在的葛莱芬多学院。哈利紧紧抓住凳子边,心里想:“不去斯莱特林,不去斯莱特林。”“不去斯莱特林,对吧?”那个细微的声音问,“拿定主意了吗?你能成大器,你知道,在你一念之间,斯莱特林能帮助你走向辉煌,这毫无疑问 不乐意?那好,既然你已经拿定主意 那就最好去格兰芬多吧!” 密室:起初哈利通过日记与17岁的伏地魔,汤姆马沃罗里德尔(Tom Marvolo Riddle),建立起了某种程度的友谊,他们有惺惺相惜的共性。孤儿,在霍格沃茨获得成功,敢于打破规则地冒险。哈利发现会蛇语,不仅引起了普遍的猜疑,也再一次导致了哈利的同一性混乱。4.【帮助复活】阿兹卡班 意外促使虫尾巴帮助主人复活 火焰杯 哈利的血成为伏地魔复活的必要条件,哈利的血液也从此存在于了伏地魔的体内(包括哈利母亲莉莉对哈利爱的保护) 5.相互影响加深:(随着伏地魔复活后力量的强大,伏地魔对哈利的影响也更强烈。)【潜入意识】既是伏地魔的工具(诱使哈利获取预言球),也是哈利了解伏地魔行踪动向的工具。【人性恶的苏醒】伤疤频繁疼痛、潜入意识使哈利体验到了恶的欲念,产生了对自身身份更加强烈的怀疑。三、 作为彼此镜像的哈利波特与伏地魔异同比较(世界观、性格、身世、命运)哈利与伏地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身份的区别,前者是救世之星,后者是黑魔王。这正反两面的英雄,到底有哪些异同,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表象的异同1差异:哈利: 无私 超越死亡的生命追求 包容 平等 博爱 奉献 集体主义伏地魔:自私 惧怕死亡,追求永生 种族歧视 残忍 索取 个人主义2.共通: 雄心 胆识 才华 急于证明自己 领袖(二)造成异同的原因分析1.【身世】孤儿、(混血)急于证明自己共通之处天才雄心 胆识哈利:父母的爱爱人 无私 超越死亡的生命追求 奉献 邓布利多博爱 无私 超越死亡的生命追求 平等 包容 葛莱芬多平等 包容伏地魔:父母由爱生恨,父母之爱完全缺失缺爱 失范 邓布利多对待他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无爱 不包容) (A邓布利多的政治蓝图B关心哈利是吸取了汤姆的教训) 斯莱特林种族歧视2.自己的选择哈利与伏地魔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镜像,他们互为另一个自我,他们所展现的是面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选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哈利和伏地魔给出了通向人类未来的两种结局。分院帽 面对人性恶时的主体建构人性的善恶是个古老的文学母题,如何向儿童呈现我们所在的这个人类社会的美好与丑恶,是每个儿童文学作家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罗琳通过邓布利多之口告诉所有担心自己变坏的孩子:“我们仍然有机会去选择。”面对不能改变的人性,我们依然具有选择的主动权。这正是为什么面对分院帽选择斯莱特林的建议时,只要哈利选择了葛莱芬多,分院帽依然会尊重哈利自己的选择。哈利是对传统孤儿和英雄形象的继承与再创造。伏地魔则是传统的撒旦形象。但二者之间又存在几多的共性,形成了典型的镜像对照。几次交锋使得他们二者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哈利本身是伏地魔的魂器,而伏地魔身上也流淌了哈利的血液。哈利需要面对的内心正邪冲突是文本中明写的,他苦闷,彷徨,怀疑自己,痛恨自己,去寻求小天狼星、邓布利多和分院帽的帮助,并最终选择了直面死亡,坚持光明和正义,选择了奉献和给予。而伏地魔则或者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追求永生黑暗,选择了自私和占有。与此同时小天狼星与伏地魔也形成了一组镜像,同时出生于高傲的纯血家庭,一个选择了成为撒旦,另一个则选择成为撒旦的反叛。四、 从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镜像关系看作品主题当代品格a. 直面死亡,选择有意义的生存问:什么是死亡的主宰者?答:如邓不利多所说,真正的死亡的主宰者是接受自己必死的现实,并相信现实世界上有许多更糟的事。生命的意义不在追求长生,而在接受死亡。哈利波特和欧洲文化以及基督教的关系,剑和蛇的关系对应着生和死,它的故事里所有的邪恶都是想超越死亡,所有的正义都是接受死亡的不可避免。生与死的主题对应着肉体与灵魂的主题,肉体速朽,灵魂永生,如果肉体永生的话灵魂就会毁灭。死亡带给每个人恐惧,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每个人都渴望超越死亡。伏地魔希望,邓布利多,哈利,凤凰社成员,以及我们每一个人也希望。关键在于如何超越,是用肉体的永生,还是用灵魂的不朽。如何面对死亡,超越死亡实际上是一个灵与肉的矛盾与抉择,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故事。伏地魔拥有过人的才华,这一点甚至是哈利所不及的,也因此伏地魔从未将哈利放在眼里。但是哈利所拥有的是奉献、牺牲、爱人、给予,这使得哈利保有了比伏地魔更完整更光辉的灵魂。哈利与伏地魔的故事,不仅是善对恶的胜利,甚至是善对智的超越。b. 摒弃自私的占有,选择奉献和给予c. 对差异的理解与包容d. 直面自己心灵的光明和黑暗e. 面对不能改变的现实和命运做出自己的选择f. 坚信爱、勇气、坚忍不拔和希望的力量面对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之痛,面对现实世界中的丑恶和黑暗,罗琳的态度不是保护儿童免受伤害,以美好的假象蒙蔽儿童;也不是一味地向儿童展示黑暗和暴力,加重儿童本身就已经承受到的伤害。罗琳为我们塑造的魔法世界不是单纯美好的梦幻岛,也不是黑童话中的邪恶阴森的地狱。她将现实世界的一切笼罩一层华丽的魔法逐步呈献给儿童,这个世界与现实是极其相似的,它有光明美好的一面,也有邪恶肮脏的一面。罗琳用哈利波特的故事帮助儿童深刻地认识现实世界,并为儿童提供了一种体现着当代时代精神崭新的价值观。在面对自己灵魂中的善恶冲突的过程时,罗琳不是引导孩子选择永葆童真,拒绝成长和承担,而是引导孩子们直面苦难和邪恶,然后勇敢地与其斗争。通过哈利的故事她使无数的儿童读者跟随书中的主人公的脚步不断成长,逐渐学会自己去选择和判断,学会用爱,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去战胜黑暗邪恶的势力。在涉及如何面对死亡这一根本的问题时,罗琳告诉孩子们能够面直面死亡,便拥有英雄般短暂但有意义的人生,善便成为了最重要的信条。反之,不能直面死亡,为了生而不择手段,恶变和毁灭则不可避免的。这是罗琳以成人的智慧和不泯的童心,关爱着孩子们和人类的未来。面对这个充满着隔阂、仇恨和战争的世界,(理解、包容、博爱)由此世界上才充满了战争。巫师和麻瓜有矛盾,巫师和巨人、家养小精灵等其它种族有矛盾,巫师之间由于纯血与混血也充满了矛盾。这中隔阂和拒绝理解正是造成人类苦难的额通天塔。六、参考文献1朱自强. M.儿童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David Colbert.M. The Magical Worlds of Harry Potter (revised edition). Berkley Trade,20083张兰兰.D.神话,第二世界,幻想托尔金童话创作论.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2011 4王衡霞.J.论哈利 波特的叙事话语.长沙:湖南社会科学,2004( 06)5邢楠.D哈利波特与英国哥特小说传统.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6叶舒宪.J.哈利 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海口: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2)7叶舒宪.J. 凯尔特文化复兴思潮与哈利波特. 北京:瞭望新闻周刊, 2005(01)8王泉根.J哈利波特的双重解读.沈阳:中国图书评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