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之我的“五四”运动观论文.doc_第1页
中国近代史之我的“五四”运动观论文.doc_第2页
中国近代史之我的“五四”运动观论文.doc_第3页
中国近代史之我的“五四”运动观论文.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史之我的“五四”运动观摘要: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的、工人阶级发展的“五四”运动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孕育了中国新生的革命力量、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工人阶级一、 “五四”运动的起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侯将相、风流人物、雕栏玉砌、红墙朱阁在岁月的轨道上被碾成尘埃,却总有一些精神不朽,至今犹如明灯高挂于华夏上空,激励、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五四”精神就是这些明灯之一。还记得九十一年前的五月四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响彻着一种声音:“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夫至于国家存亡,土地割裂,问题吃紧之时,而其民犹不能下一大决心,作最后之愤救者,则是二十世纪之贱种。无可语于人类者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至有甘心卖国,肆意通奸者,则最后之对付,手枪炸弹是赖矣。危机一发,幸共图之!”句句呐喊,声声铿锵,响彻云霄!三千爱国热血学生,由天安门前出发,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只为巴黎和会上那不公正的决定,只为唤醒深藏于国民内心深处那股热烈的爱国情怀!自此,影响深远的“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二、 “五四”运动的发展学生的爱国运动展开之后,却受到了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当其时,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的舞台。自六月五日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而先后自动举行大规模的罢工。声势浩大的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扩展到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从一开始时那些英勇的学生群众,慢慢的,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狭隘的氛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斗争的主力有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有北京转向了上海。三、 其过程的重要事件五月三日下午,以林长民为首的北京国民外交协会召开会议,决定阻止政府签约。国民外交协会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转报学生。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十三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四日(星期天)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 五月四日上午十时,各校学生召开碰头会,商定游行路线。下午一时,北京学生三千余人聚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队伍向使馆区进发,受到巡捕阻拦,学生代表求会见四国公使,仅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拒绝接受。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五月九日,北京两万五名名学生再次总罢课,之后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组织“护鲁义勇队”。六月十七日,北京政府致电专使在和约上签字。 六月二十三日,国务院通电全国,徐世昌总统打消辞意。 六月二十三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四、 其历史特点“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其具有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代表的就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以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第五,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 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而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他们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五四”爱国运动为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德先生、赛先生其实就是改造中国人的手段和目标。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成为那个时代的旗手,他们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人性格中的所谓“劣根性”,似乎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这种“劣根性”的源头,很自然就找到了传统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儒家思想。但是,与对待西方列强态度的两种倾向一样,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从一开始也如影随形地表现出两个倾向:一是彻底抛弃,二是部分改造。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十年,中国的历史基本上在上述两个矛盾中交错前行:对抗西方或者投靠西方;抛弃传统或者保留传统。虽然我的这个描述是把两个极端放在一起,但是,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现实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忽左忽右地摇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实践,到了21世纪,至少在第一个问题上,中国人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共识:不要对抗,也不要投靠,我们需要独立自主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换句话说,如果伤害到中国的利益,该对抗的时候还是需要对抗,只是这种对抗不应该表现为仇视。而在双方利益能够相对平衡的时候,妥协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种观念的基础,其实是对西方社会利益至上本质的清醒了解,而不被它表面的漂亮外表所迷惑。五四运动沿袭下来的对于民族性,对于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至今依然没有获得广泛的共识。一些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言论,依然喧嚣尘上。对此,中国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五四开始分道扬镳的两股力量,能否达成一个共识,从而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效的建设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日益紧迫的需要。我相信,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中国人对世界、对自身更多的了解,这种共识一定会实现的。“五四”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虽然说,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十八年,但直到今天,这一精神仍然是我们必须提倡和发扬的。自“五四”运动之后,我们中国民族在其中孕育了一种“五四”精神。其表现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与进步,是“五四”精神的基础和源泉。虽然当年有特殊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候、任何历史条件、任何社会背景下,都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而进步对于一名青年来说,意味着不断进取、永远向上。忘记进步,就意味着落后。今天,虽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步子很快,但爱国和进步仍然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不变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应该懂得爱国的意义、进步的作用。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民主,是一个国家和谐有序、健康发展必备的条件。没有民主的氛围,没有民主的气息,这个国家就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科学,则是一个国家振兴、发展和强盛的不竭动力,一个科学不发展,科学氛围不浓,科学创新不多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发展的。民主与科学,贯穿于整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