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监测概述_第1页
肌松监测概述_第2页
肌松监测概述_第3页
肌松监测概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概述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和呼吸治疗中1。由于不同的个体对于肌松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差异很大,加之肌松药的作用受到挥发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氨基糖贰类抗生素以及病人的年龄、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适宜的方法监测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对于降低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十分必要2。肌松监测仪的出现,为此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肌松监测仪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的仪器。除了监测肌松情况,还用于肌松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肌松药敏感的病人和评价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作用监测能够:1.决定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2.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要求,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3.指导使用肌松药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4.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的相阻滞;5.节约肌松药用量;6.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7.预防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所引起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2肌松监测基本原理生理学原理已经阐明,在神经肌肉功能完整的情况下,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单根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遵循全或无模式,而整个肌群的肌力取决于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的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超强刺激会产生疼痛,患者于麻醉期间无痛感,恢复期却能感到疼痛。因此,有人提出在恢复期使用次强电流刺激,但其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还难以接受。所以要尽可能使用超强刺激。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性降低的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的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3神经电刺激模式及其作用3.1 单刺激: Single-Twitch Stimulation, SS单刺激模式使用频率为1Hz到0.1Hz的单个超强刺激作用于外周运动神经,肌力反应取决于单刺激频率。其可用于监测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药对神经肌肉功能的阻滞作用。图为注射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剂(箭毒)后,使用单刺激(0.1到1.0Hz)的电刺激模式及肌力反应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时间因素,两者的肌力反应强度无差异。3.2 四个成串刺激: 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又称连续四次刺激,用于评价阻滞程度,是临床应用最广的刺激模式3。其间隔0.5秒连续发出四个超强刺激(即2Hz),通常每1012秒重复一次。四个成串刺激分别引起四个肌颤搐,记为T1、T2、T3、T4。观察其收缩强度以及T1与T4间是否依次出现衰减,根据衰减情况可以确定肌松剂的阻滞特性、评定肌松作用。第四个刺激产生的反应振幅除以第一个刺激产生的反应振幅得到TOF比率(T4/T1),可反应衰减的大小。神经肌肉兴奋传递功能正常时T4/T1接近1.0;非去极化阻滞不完全时出现衰减,T4/T11.0,随着阻滞程度的增强,比值逐渐变小直至为0。阻滞进一步加深,由T4到 T1依次消失。而非去极化肌松剂作用消退时, T1 到T4按顺序出现。去极化阻滞不引起衰减,T4/T1为0.91.0。但若持续使用去极化肌松剂,其阻滞性质由相转变为相时,该值逐渐变小。如T4/T10.70,提示可能发生相阻滞;(T4/T1) 0.75的时间分别为7.95.0min和5.22.4min,显示触感评估比目测更准确。6肌松监测的影响因素6.1 人机连接界面的影响 肌松监测仪设有刺激电流输出与信息输入环路,此环路中影响肌松监测的常见因素有:粘贴电极处的皮肤未处理干净,阻抗增加对照值校准困难;电极表面导电膏过多,电极间形成短路,对照值校准失真或无法校准;刺激电极未放在神经干走向的皮肤上,或两个刺激电极间距超过2厘米,即使刺激电流超过70mA仍未获得对照值,使校准失败;肌电图型肌松监测仪,参考电极与测拾电极间距离2厘米,监测过程容易出现伪差;长时间连续监测,导电膏性能降低,刺激电流与肌电信息衰减增加,监测数据失真或术毕不能恢复至对照值14。6.2 对照值校准时机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状态及静脉、吸入麻醉药均可影响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即使全麻诱导时不使用肌松药,诱导后TOF的T1下降204015。若对照值校准时机选在全麻诱导前、清醒状态下,所需刺激电流小,术中维持既定肌松程度所需肌松药因此而减少,术毕无肌松残余作用,但因全麻药或意识状态的影响,常使肌颤搐反应不能恢复至对照值。若在全麻诱导及意识消失后、静注肌松药前进行校准,要将已经下降的肌颤搐反应提高至100所需刺激电流增大,降低术毕肌颤搐不能恢复至对照值的发生率。故对照值校准时机宜选在全麻诱导后,静注肌松药前。6.3 中心体温与受检部位温度的影响 Heier T16在排除麻醉药对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影响后,界定当T1低于对照值的98时即认为中心体温或局部温度使其下降,证实T1下降幅度与中心体温、被检部位温度降低呈线性相关;并将肌颤搐反应高度与中心体温、拇内收肌及鱼际皮肤温度之间的变化用线性回归表示,依此推测肌颤搐为100时所对应的温度即为引起T1下降的温度阈值。Suzuki T 17的研究亦表明被检部位皮肤温度维持在32以上,可排除低温对T1高度的影响。6.4 各刺激反应方式间的相互影响 为准确判断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及充分逆转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常需联合应用多种刺激发式,但可能产生相互影响。现认为18TOF并不能完全检出肌松药的残余作用,DBS的可信度高于TOF,但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故仍需辅以强直刺激或传统的抬头、握力等试验。神经肌肉阻滞过程中辅以强直刺激,由于其易化作用可发生T1增高的假象19,20,从而使肌松药用量增加;肌松恢复期此假象可能误导麻醉师过高估计肌松恢复程度21,导致过早拔管而产生严重的后果22。用强直刺激和单刺激判断肌松药阻滞后恢复过程,50Hz与100Hz的强直刺激能够增加单次刺激肌颤搐反应高度,其影响可持续11分钟甚至长达30分钟,造成完全恢复假象23。故临床工作中,应结合肌松监测结果和临床表现对患者肌松程度做出正确地判断。 综上所述,肌松监测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其日益广泛地使用,相关技术必将更加完善。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神经肌肉功能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得到了不断地更新与完善,神经刺激、信号的采集与换能、结果的处理与显示均可在瞬间完成,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也日趋增多。目前肌松作用监测的发展趋势为: 肌松监测仪向小型化发展,其结构趋于简单精巧、便于随身携带,价格减低,力求临床应用的普及,麻醉医生甚至可以人手一台; 肌松监测方法尽可能全面,监测的数据经由电脑处理,并与输液装置连接,可作闭环反馈控制自动给肌松药。理想的神经肌肉功能监测应该是设备精巧、操作灵活方便、实用性强、精确度与灵敏性高,同时将其所致的不适感减轻到最少程度。尽管目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