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第4周高考模拟检测(含解析).docx_第1页
(全国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第4周高考模拟检测(含解析).docx_第2页
(全国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第4周高考模拟检测(含解析).docx_第3页
(全国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第4周高考模拟检测(含解析).docx_第4页
(全国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第4周高考模拟检测(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周 高考模拟检测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于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当代人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它值得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当地多山,交通是一个难题,当地人就在水路上做文章,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这在今天同样值得借鉴。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来自民间,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B非遗的“形”会从生产劳动中退出,其“魂”却不会消亡,因其深藏于文化根脉之中。C有些非遗技艺不适应此时代却没有消亡,重要原因是后代匠人守住了手艺的初心。D古代建阳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因地制宜,不断求新,做强了印刷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提出论点,尾段与之相呼应,都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性质,突出了传承它的意义。B第二段强调文化遗产中的“魂”不能丢,照应了第二段首句,引出了第三段的例子。C四川竹簧艺术传承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非遗技术传承至今的原因是“工匠精神”。D第四段以建阳雕版印刷业走向辉煌的事例论证了文化遗产中也应有“创新”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才能融入当代生活并得到传承。B很多非遗技艺传承受阻,是因为它们属于农耕时代,不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C当今时代,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除了用于出版一些线装书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D如果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就多了一些赓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方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势日蹙,备受列强欺凌,从曾经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跌到“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谷底,自尊心大损。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呼喊,到重拾文化自信,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很多道理。(摘编自沈金浩文化自信、文化自省与文化自新)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文化自信必须要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这种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数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新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和“精神命脉”,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二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并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可以说,文化自信在古今社会每一个方面均有呈现,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摘编自郭加利、于钦明为文化自信注入时代内涵)材料三:互联网的普及,使青少年能接触互联网,又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文化相接触。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让他们更热爱、更好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要引导孩子来认识他们的家园,认识我们的传统,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多少年前我提出来要在中小学开设中国国学系统课程,这个系统课程,可能孩子在学的时候有一点被动,没有关系,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的灵魂塑造,我们知道它的重要性,我们告诉他你是要这样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叫根源,知道中国文化是他的原点,是他的原乡。”(摘编自关心、徐姝彤两会访谈话文化)材料四:你认为增强文化自信有何意义?(资源来源于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与研究)4下列对材料中“文化自信”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这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B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自信可能会有一些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标识和独特的个性。C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引导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家园,融入传统文化,这样就不怕他们受社会潮流的影响。D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有着较全面的认识,他们普遍认为文化自信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历史让部分人经历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否定的时期,如今,强大的综合国力让更多人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了认同感,重拾文化自信。B我们在中小学开设了中国国学系统课程,这是学生完整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完整的民族灵魂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C作为中华儿女,要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精神命脉”,我们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D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中华民族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特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坚守我国文化自信的事实和理论依据。(6分)答: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老汉的升旗仪式江岸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老黄对老大爷说:“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这里不像单位,所以停下来问问情况。”老大爷说:“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老大爷反问:“难道不允许吗?”“不是不允许,我是觉得好奇。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吧?”“说来话长,三言两语也跟你说不清楚。你不是还要赶路吗?你的同伴都走得不见影儿了。”老黄掏出手机,拨通了以后说:“你们别等我了,我想在这里做个采访,完了自己回去。”收了手机,老黄对老大爷说:“我不赶路了,想陪您聊聊天。”老大爷说:“那就进屋坐吧。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两个人中间。老黄啜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这种茶应该是农村人自己采摘自己炒制的粗茶,但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绿色食品。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位老大爷名叫王宝柱,有一手好厨艺,年轻的时候,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建筑队做饭。后来年龄大了,才安心在家养老。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开饭馆,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不是不想去给儿子打下手,而是他每天早晨要在家门口升国旗,所以坚持留在了农村。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了一次升国旗仪式,看得热泪盈眶。他当即从北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黄泥湾。回来的当天,他就去自留山上砍了一棵高大溜直的杉树,剁去树枝,刮掉树皮,用砂纸将树干打磨得圆润光滑,固定在院子外面。这就是他的旗杆。在杉树的顶端,用尼龙绳挽个活结,在下面一拉绳子,国旗就能顺顺当当升上去。自从那天早上六点钟他一个人升了国旗,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他从未间断过。为了升国旗,他哪儿也不去了,每天只有升了国旗,他才觉得踏实,整个人浑身就有劲儿了。他记不住更换了多少条尼龙绳,更换了多少面国旗,他只记得,每天早晨六点钟,他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升国旗。王大爷最后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国驻外大使馆去看国旗。虽然我从没进过大使馆,更没向大使馆求助过,但大使馆门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国外那么多年,国旗在我心里比什么都亲切。这也是我要在家门口升国旗的原因。”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到了太阳西沉。满天的晚霞笼罩着整个村庄。王大爷站起来说:“我得去收国旗了。”老黄看着他解下旗杆上的绳子,轻轻拉动着,国旗徐徐降了下来。王大爷将国旗叠好,抱在怀里,进了屋。老黄说:“大爷,我能不能在您家里借宿一晚?明天早上,我想看您升国旗。”王大爷说:“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第二天一大早,老黄还沉浸在梦乡里,就被王大爷唤醒了。王大爷说:“你不是要看我升国旗吗?”老黄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来了。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随着一阵激越的国歌声响起,王大爷手脚麻利地在绳子的一端挂上国旗,轻轻一抖,国旗迎风展开,他慢慢拉动绳子的另一端,国旗冉冉升起来。当国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时,一轮明亮的太阳出现在了东部山顶上,国歌声戛然而止。一直不停按着相机快门的老黄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拍照,注视着在晨曦中招展的国旗,注视着一脸庄严的王大爷,行着注目礼。他暗自给自己的这组新闻图片取好了名字,叫作“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国旗”,情节为“发现国旗聊国旗收国旗升国旗”,暗线则是王大爷内心情感的变化。B一个住在乡村的农民老大爷却在院子里竖起旗杆,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坚持升国旗,这表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C“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王大爷的这句话既在情节上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表现了王大爷谦卑而好客的形象特点。D“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祥和庄严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又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8文中画线部分突出描写了老大爷邀老黄进屋,与老黄沏茶对饮的情节,非常细腻,请结合作品分析其作用。(6分)答:_9有评论家评论江岸的这篇小说营造出了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答:_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杨允绳,字翼少,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久之,擢兵科给事中。严嵩独相,有诏廷推阁员。允绳偕同官王德、沈束陈慎简辅臣、收录遗佚二事。未几,奉命会英国公张溶、抚宁侯朱岳、定西侯蒋传等简应袭子弟于阅武场。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褫玺职,夺溶、岳营务,罚传等俸,由是知名。又劾罢兵部尚书赵廷瑞。居谏垣未几,疏屡上。言提学宪臣宜简行谊,府州县职宜量地烦简为三等,皆报可。俺答入犯,朝议急兵事。允绳请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遇考选军政之岁,各具疏自陈,听科道官拾遗;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诏皆从之,著为令。已,又陈御边四事,报可。再迁户科左给事中。谢病归。久之,起故官。三十四年九月,上疏言倭患,因推弊原,谓:“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及俸满营迁,避难求去,犯罪欲弥缝,失事希芘覆,输贿载道,为数不赀。督抚取诸有司,有司取诸小民。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不肖吏又干没其间,指一科十。孑遗待尽之民必将铤而为盗,陷忧不止海岛间也。”其冬巡视光禄。光禄丞胡膏伪增物直,允绳与同事御史张巽言劾之。下法司按验。膏窘,言:“玄典隆重,所用品物,不敢徒取充数。允绳憎臣简别太精,斥言醮斋之用,取具可耳,何必精择?其欺谤玄修如此。”帝遂大怒,下允绳及膏诏狱。刑部尚书何鳌当允绳仪仗内诉事不实律绞,帝命仍与巽言杖于廷。巽言夺三官。膏调外任。居五年,允绳竟死西市。先是,有马从谦者,以谤醮斋杖死。穆宗即位,赠允绳光禄少卿,予一子官。天启初,谥忠恪。膏寻以贪墨被劾,诛。(节选自明史杨允绳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B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C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D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辅臣,“辅”是“辅助、协助”的意思,辅臣,多指官署主官的下属官吏。B疏,本意是“疏通”,又称“奏疏”“奏议”,是臣僚向帝王进言时使用的文书。C锦衣卫,官署名。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审问之事。D西市,明朝时期的刑场名。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专为处决官吏之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允绳选拔官吏,谨慎忠诚。选拔辅臣以及应袭子弟时,忠于职守,扬名于当时。B杨允绳直言敢谏,颇得赏识。担任谏官时,多次上疏,建议都被采纳并写进法令。C杨允绳审时度势,见解深刻。他分析倭患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小官员逐级贿赂权贵。D杨允绳刚毅正直,却遭诬陷。他和张巽言弹劾胡膏虚增物品价值,反遭胡膏诬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译文:_(2)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江南曲沈括新秋拂水无行迹,夜夜随潮过江北。西风卷雨上半天,渡口微吟含晓碧。城头鼓响日脚垂,天际笼烟锁山色。高楼索莫临长陌,黄竹一声无北客。时平田苦少人耕,唯有芦花满江白。注黄竹:竹篙,代指撑船人。时平:太平时代。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交代季节特征,描写秋风掠过江水,乘夜随江潮到江北的情景。B“笼”“锁”描写清晨时分的景象,天边的云烟笼罩着山峰,像要锁住山色一般。C“高楼”句写高楼临近大路本该热闹,但因天色尚早、行人稀少而显得寂静。D诗歌最后两句用田野少人和江上芦花白对比,营造出一种孤单、寂寞的意境。15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第四句。(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他对于世人诽谤的看法是“_”,他对于世间的一切的态度是“_”。(3)杜甫登高中,“_”一句用树木萧瑟的景象传达诗人的悲凉心境,诗人漂泊万里作客他乡,面对以往最爱的酒都“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历数人类文明的外国史学家,中国被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_。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与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来源的追索,()。1928年,中国开始发掘殷墟,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_的传说,而是_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脱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_能摧毁的了。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中国被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B历数人类文明的外国史学家,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C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D在外国史学家历数人类文明时,视中国为古文明中的小字辈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足为训海市蜃楼不容置喙剑拔弩张B不足为信虚无缥缈不容置疑坚船利炮C不足为信海市蜃楼不容置疑剑拔弩张D不足为训虚无缥缈不容置喙坚船利炮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B中国考古学家认定,用“甲骨文”一词命名“龙骨”最科学C中国考古学家认定,“甲骨文”确实是中国古老的文字D中国考古学家认定,“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山和海,一个沉静,一个活泼。它们都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材料:美化人间人生腾飞希望和光明下、上高大、矮小脚下、心中灯和星大树和小草现实和理想答:_21下面是某公司售后服务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5分)答: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许多人在中小学阶段,上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课”:有学乐器的,有学书画的,有学体育的,也有学奥数、英语的。不一而足。不过近日,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花了两万元为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引来家长圈一片唏嘘。有家长直呼“太贵,烧钱”,认为不如报文化补习班实惠;也有家长认为高情商确实会增强孩子的社会竞争力,黄女士的做法是一种进步;还有家长认为“情商培训课”终究还是一种短期速成教育,无法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情商培养。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精析1CA项因果关系不当。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并非因为它的来源。B项曲解文意。“其魂却不会消亡”错误,原文中说“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说明它是有可能消亡的。D项无中生有。从文中信息得不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对建阳人发展印刷业的目的拔高了。2A首段并没有讲文化遗产的性质及传承它的意义。3C“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错,文中说“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其有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4D要迅速从文章中寻找到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句子,再与选择内容相比照,通过分析比较,发现语言表达上的差异。A项“马上就要实现”错,材料一说的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B项材料二中说“文化自信必须要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故选项中的“可能会有一些”理解错误。C项材料三说的是“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故选项中的“就不怕他们受社会潮流的影响”理解错误。5B“未然”变成了“已然”,原文是“多少年前我提出来要”,可见“在中小学开设中国国学系统课程”尚未实行,而选项中说的是“开设了”。6事实依据: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百多年的现当代历史,尤其是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理论依据: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拥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7A暗线的判断有误,小说中的暗线是记者老黄的情感变化。8沏茶对饮的情节描写使得小说上下文连贯更合理,因为“说来话长”,所以要沏茶对饮来谈;沏茶对饮营造了主客之间安宁祥和、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使得小说内容更为丰富、有韵味;沏茶待客、主客对饮使得王大爷礼貌待客、质朴可亲的形象更加立体。9选材上,作者借记者老黄随驴友骑行的所见所闻,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聚焦在黄泥湾的一个农家小院,折射驴友乡村游的时代现象;情节上,作者借王大爷年轻时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折射农村向国外劳务输出的社会现实;主题上,作者借主人公王大爷年轻时在国外打工把对家乡的思念化为对国旗、对国家的一种热爱和信仰,折射出普通百姓自发的朴素而真挚的爱国情怀。10D解答本题,首先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督抚”“命令”“有司”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不行于有司”的应是“督抚命令”,故“督抚命令”与“不行于有司”不能断开,排除A项。“例”的意思是“按照惯例”“照例”,名词作状语,是“赂”的状语,故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B项。前面说“名谢礼”,从结构的对称性来看,后面应是“名候礼”,排除C项。11A“多指官署主官的下属官吏”错,“辅臣”是指辅弼之臣、股肱之臣,多指辅政的大臣,后多用以称宰相。12B“建议都被采纳并写进法令”错,文章第三段说“居谏垣未几,疏屡上。皆报可。诏皆从之,著为令”,由这些内容可知,他的建议都被采纳,写进法令的应是“允绳请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遇考选军政之岁,各具疏自陈,听科道官拾遗;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并非所有建议都被写进法令。13(1)指挥郑玺忽然传报敌寇到了,张溶等人都吓跑了,只有杨允绳不动,于是奏报了这种情况。(2)主管官吏以恩德神色侍奉上司,督抚红着脸接待下级。上下互相蒙骗,风尚习俗不能振作。参考译文杨允绳,字翼少,是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官授行人。很久,提拔为兵科给事中。严嵩独任宰相,有诏让朝廷推举阁员。杨允绳偕同同僚王德、沈束陈述应谨慎挑选辅政大臣、收录遗贤两件事。不久,奉命会同英国公张溶、抚宁侯朱岳、定西侯蒋传等人在阅武场挑选应当袭任的子弟。指挥郑玺忽然传报敌寇到了,张溶等人都吓跑了,只有杨允绳不动,于是奏报了这种情况。朝廷削夺了郑玺的职务,夺去了张溶、朱岳的军务,扣罚蒋传等人的俸禄,杨允绳由此出名。又弹劾罢免兵部尚书赵廷瑞。(杨允绳)入谏官官署不久,屡次上疏。议论提学宪臣应当简选品行道义,府州县职务应当根据地方繁简分为三等,都被许可了。俺答入犯,朝廷议论急务军事。杨允绳请求命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当遇上考试选拔军政的年岁,各自备文分条自我陈述,听科道官补正阙失;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下诏都依从了他,写成法令。过后,又陈说防御边防四件事,回报许可。又升为户科左给事中。因病辞官归家。很久,起用任原职。三十四年九月,杨允绳上疏议论倭寇祸患,并推论弊端原由,说:“近来督抚的命令在有关部门行不通,并非官位不尊、权力不重。督抚上任,照例贿赂权贵,名为谢礼。有所奏报请示,辅以赠礼,名为候礼。到任满之后营求升迁,躲避危难请求离开,犯了罪想弥补过失,失事希望庇护,运送贿赂一路都是,为数难以计算。督抚向主管官吏索取钱财,主管官吏向百姓索取。主管官吏以恩德神色侍奉上司,督抚红着脸接待下级。上下互相蒙骗,风尚习俗不能振作。恶劣官吏又在中间盘剥钻营,指一敛十。孤单穷困的百姓必将铤而走险做盗贼,隐藏的忧患不止在海岛中间。”这年冬天巡视光禄寺。光禄丞胡膏虚增物品价值,杨允绳与同事御史张巽言弹劾他。交法律部门查验。胡膏窘困,说:“玄典隆重,所用物品,不敢只是拿来充数。杨允绳憎恨我太精于选择,斥责说醮斋所用,大体上过得去就行,何必太精于选择呢?他竟然如此诽谤修道。”皇帝于是大怒,将杨允绳及胡膏关入钦犯监狱。刑部尚书何鳌以杨允绳犯仪仗内诉说事情不实的法律,判处绞刑,皇帝命令仍与张巽言在朝廷上杖打。张巽言被夺去三级官职。胡膏被调到外地任官。过了五年,杨允绳竟在西市被杀。在此之前,有个叫马从谦的人,因为公开指责醮斋被杖打而死。穆宗即位,追赠杨允绳为光禄少卿,任他的一个儿子为官。天启初年,谥号忠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