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一 祁奚请老(4分)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晋君:指晋悼公。解狐:晋国大夫。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分)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10.A 11.D.附译文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 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而不是问谁是仇人。”晋悼公就立解狐为中军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晋悼公问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二 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是:这件(事); 如:去,到。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5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分)12B13D 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 15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1.泽:聚水的地方 2.而:表承接 3.殆:大概,恐怕 4.谓:说 5.对:回答 6.是:这些;与:原意参与,这里是一样的意思;焉:语气词 7.而:表转折 8.任:信任 9.乃:就(是);若:像;者:的情况 10.如:到去 11.曷:怎么 12.为:是译文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到沼泽地遇见蛇。返回宫中,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到沼泽地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重任,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沼泽遇见蛇,沼泽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四小人无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注】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交疏:交情疏远;保:关心爱护。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2分)23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错一句扣1分)24(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附译文:一般说来,君子和君子是因为志趣相同而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则是因为利益相同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小人所爱好、所贪图的是薪俸、是钱财啊!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相互牵引,勾结而成为朋党,这是假的。等到他们看到利益后就争先恐后了,有时利益没了就交情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伤害,即使是兄弟亲戚这么亲近的人,也不能互相保护了。所以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他们虽然暂时结为朋党,却是假的啊!君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所坚持的是道义,他们所履行的是忠信,他们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会志趣相同而互相助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情,就会心思相同而互相帮助,始终如一。这是君子的朋党哪!课外文言文段盲子失坠读练 五、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乎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矜持自负)者,视此省哉!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有盲手道涸溪 道: 视此省战 省: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译: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译: 1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 答: 12道:取道,过(或走)。省:醒悟,反省。 13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 过了很久,(他)精疲力尽(或疲惫不堪,力气用尽)了,一松手就掉到了地上 14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附翻译有盲人路过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抓住桥栏,小心谨慎地抱住,自己认为一失手必定坠入深渊中。路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盲人)没有力气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自讨苦吃呢?” 大道理(真理)很平实,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著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该)醒悟啊!这则寓言告诉人们:1、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的意识形态应顺应时势。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2、新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的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1.道:经过。2.楯:(shn)栏杆上的横木。3.竞竞:小心谨慎的。4.自分(fn):自料。5.已:通“矣”了。6.毋:不要。7.省:醒悟,反省。8.涸:干涸。9.第:只管。10.长号:大声哭叫。11.大道:公认的道理。12.有盲子道涸溪 解释道 :经过,取道 。13.视此省哉 解释省 :反省,自我警戒。14.哂(shn):嘲笑。15.兢兢:兢兢战战,形容害怕的样子。16.蚤:通假字,通“早”。17.矜:自夸。18.夷:平坦,平常。19.沉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20.省:醒悟 六、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立的一棵树。衽(rn): 卧席。濡(r):沾湿。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7、:移动 离开 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1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译文: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来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七、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 )(3)宁信度 ( )( )9、翻译下列句子。(6分)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6分)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买双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于是就说:“我忘带量好的尺码了。”他只好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且: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其足:衡量,动词。6.而: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7.置:放置,摆放。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9.其:他的,指郑人的。10.坐:通假字,通“座”,座位。11.至:到了。12.之:到去,往。13.操:带。14.已:已经。15.得:得到;拿到。16.履:鞋子。17.乃:于是,就18.持:拿。 19.度(d):量好的尺码。20.及:等到。21.反:通假字,通“返”,返回。22.罢: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 24.遂:于是。25.曰:说。26.宁(nng):副词。宁可,宁愿。2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8.自信:相信自己。29.以:用。30.吾:我。8.(1)do量(长短)(2)d尺寸尺码(3)d尺寸尺码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八、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5、给加点字解释(8分)华捉( )而掷( )去之 歆废( )书而观(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_17、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3分)_ 席:坐席。 割席分坐:把席割断,分开坐。(在文中比喻朋友绝交。 )片:一块。捉:握。坐:通“座”,座位尝:曾经。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轩冕:xun min。轩,车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能乘车服冕,此处指有篷盖的高大华丽的车子。 过:经过。故:原来。废:停止,扔下。子:你。非:不是。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朝末年的人。一开始,两人一起在园中锄地种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作没看见金子,和瓦石没有区别,华歆捡起金子十分高兴,偷偷看了一眼管宁的神色,就丢下金子离开了。两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个乘坐有篷盖的高大华丽的车子的人经过门前,管宁像原来一样在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答案: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 掷:扔 废:放下 观:观看16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17略。言之成理即可。九、(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大行(hng):大路。方:正在。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奚为:何为,做什么。御者:车夫。18.翻译下列句子。(4分)吾欲之楚。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译文“今天我回来,看见有人在太行山,正对着北方驾着他的马车,(他)告诉我说:我想要到楚国去。我说:你到楚国去,为什么要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费用多。我说:即使你的路费再多, 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技术好。这几个方面越好,但是就离楚国更加远罢了! 1 北面:面向北方。2 持:掌持。3 欲:想要。4 之:到去。5 虽:即使。6 攻:攻打。7 奚为:为什么。8 用:费用。9 恃:依靠、倚仗。10 犹:好像,犹如。11 大行:大路。一译太行山。12 驾:马车。13 犹:好像。答案:18、我想要去楚国 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19、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十、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6分)(1)席上食菱 食 (2)欲以去热也 去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3分) 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他在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0、(1)吃(2)除掉、去掉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22、略。言之成理即可。范仲淹作墓志 十一、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 ”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尝:曾经示:给.看俗儒:庸俗的文人赖:幸亏;多亏(依靠)失:失误。起:引起诚:诚然,的确太守:汉代官名,相当于宋代知州答案一、1诚然 2引起 3依靠 4失误 二、l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三、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迂公修屋十二、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注】诟,责骂。适,指女子出嫁。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篱败不修 修_ 妻且号且诟 号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旦日,延人治屋 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 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附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补救。一天,半夜下起了暴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满身污垢的大骂,质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如何为文人,如何为人夫?” 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找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却又不见下雨,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答案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篱败不修 修_整治 修理 妻且号且诟 号 大声叫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旦日,延人治屋 第二天,迂公请人整修屋子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_篱败不修,瓦裂不葺 _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2分)十三、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注释】分宁:地名。 主簿:官名。 委:抛弃,扔弃。 手版:即笏(h)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有狱久不决 狱 ) (2)囚得免 得(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关键字:法、深)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 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15.联系全文,对“王逵最终所明白的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周敦颐善于断案,才智在自己之上。B. 周敦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自己拗不过他。C. 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D. 为人不能太残酷凶悍,要善意待人。12 狱(案件 ) (2 得( 得到、获得、得以)1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法、深)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 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15. C(3分)附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十四、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注丹青:指绘画。小术:小技巧,小法术。绐:欺骗。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翻译:。(2)以为求之必得。翻译: (每句2分,意对即可)12.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 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9.(1) 好像 (2)恒 常常(3)善 擅长 (4)传 流传、传说10.( A )11(1)翻译: (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翻译 (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12.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画绝”;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 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痴绝”。附译文:、顾恺之字长康翻译这文很独特呀,选自晋书又删了一部分,把节选部分翻译放出,如果要全文翻译再说。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川的模样形态。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彷佛云兴霞蔚。”顾恺之每每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独特,他说:“急转直下。”顾恺之特别长于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已经绘出裴楷肖像,在面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感想模样形态特别美。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确定能获得。桓玄已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本身的,拿来遮蔽本人,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瞥见本人,非常珍视那片叶子。因而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十五、宋人或得宝,献诸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8.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宋人或得宝 或遇其叱咄 B.献诸子罕 投诸渤海之尾C.故敢献之 温故而知新 D.玉人以为宝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9.翻泽下面的句子。(2 分)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10.谈谈你时“宝”的认识。(2 分) 附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8. ( B )9.如果把玉给了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都拥有自己的宝。10金银财宝固然是宝,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旷达的胸等等更是宝,有了它,人生才会更富价值。十六、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注释】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虞(y),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虢(gu),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德,恩德。取,攻占。23.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假道于虞而伐虢 晋已取虢,还反灭虞(采分点为“假”“伐”“反”,译为“借”“攻打”“返回”,各1分;其它文从字顺得1分2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23晋献公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晋国攻下虢国之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采分点为“假”“伐”“反”,译为“借”“攻打”“返回”,各1分;其它文从字顺得1分2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与下列示例意思接近亦可。(1分)示例一 唇亡齿寒。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示例二 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示例三 假途灭虢。指以借道为名行灭国之实的计谋。【译文】(春秋时候,晋献公为了扩充势力范围,打通向中原腹地发展的通道,要想出兵消灭虢国。可是,晋军必须经过虞国的领土才能到达虢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采纳了大夫荀息的计策,以垂棘出产的美玉当诱饵,送给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虞国国君,作为借道的条件。虞国国君见到贵重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满口允许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赶紧阻止道:“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失去了嘴唇,牙齿也会受冻而保不住啊!所以,彼此相帮相救,是为了共同生存,而不互施小恩小惠。今天晋灭了虢国,明日虞国也就必将随之灭亡。借道给晋国的事万万使不得。”虞君不听宫之奇的意见,认为晋国是大国,人家主动送来美玉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借条路走走都不行吗?于是收下美玉,让晋军畅通无阻地通过虞国,前去攻击虢国。十七、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值:适逢。郡:这里指城乙。相视:看望你。一:整个。独止:一个人留下。无义:不懂道义。2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友人语巨伯曰( ) 子可去(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遂班军而还( )24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败义以求生。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B岂苟巨伯所行耶? 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 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25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3分) 附:译文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23告诉离开用 于是,就 24C 25例如:苟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贵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十八、师旷问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注释:1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问于师旷:。安敢戏君乎:。如日出之阳:。臣闻之:。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一、师旷问学1、向戏弄明亮听说2、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更好?3、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4、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3)于:对,向。(4)恐:害怕。(5)暮:晚了。(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8)戏:戏弄。(9)其:自己的。(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瞎眼的臣子。(11)闻:听说。(12)阳:太阳的光亮。(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与.相比,哪一个”。(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十九、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5贰:重复。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发尽白,蚤死(2)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门人益亲()(2)弟子孰为好学()(3)不贰过()4、翻译下面的句子。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犯一个错误。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尽:全都。蚤:通“早”。恸(tng):哀痛之至。自:自从。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鲁哀公:鲁国国君。孰:谁。为:最。好:喜好 爱好(组词法)。对:回答。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 过:错误。短命死矣:命短死了。今:现在。亡:通“无”,没有。二、颜回好学1、司马迁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蚤通早亡通无3、更加谁过失,错误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二十、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注释:1觇(ch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3殊:极、很,完全。4攧(din):跌。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似有物捉制之A、辍耕之垄上B、受任于败军之际C、悍吏之来吾乡D、环而攻之而不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以剌刀攫其首攫: (2)蛇竟死 竟: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译文有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溪边走路,听到山崖上传来很凄厉的声音。他就找寻道路爬山崖偷着看。只见一条身围有碗口粗的大蛇,正在树丛中摆来扑去,不时用尾巴击打柳树,柳枝被打得纷纷折断。蛇不断地辗转翻腾,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它。可是仔细观看又一点也看不出什么,姓张的人非常疑惑,逐渐靠近上去,才看到原来是一只螳螂占据在蛇的头上,用螳臂紧抓着蛇头,无论蛇怎样颠扑都掉不下来。过了好长时间,蛇终于死了。再看蛇的额头上的皮肉,都已经破裂开了三、螳螂捕蛇1、D2、抓住,钳制最后,到底3、可是仔细地察看也完全看不到什么东西。4、B二十一、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注释:1雨(y)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方剂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设备安装后的运行调试与维护方案
- 招聘笔试客观题库及答案
- 集体土地租赁合同范本
- 碳陶复合半导体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草剂柔性生产项目施工方案
- 离职员工离职后原公司项目交接及责任划分协议
- 南京市仓库租赁合同样本(含仓储管理条款)
- 夫妻离异后共同人寿保险合同修订协议
- 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责任、监护权转让合同
-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本)
- 19S406建筑排水管道安装-塑料管道
- 《福建省泰宁县》参考课件
- DIP 焊锡外观教材
-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
- 加油站人员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 全国职业大赛(中职)ZZ006水利工程制图与应用赛项赛题库共计10套
- 变压器租赁协议书x
- 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基本知识
- 整理我的小书桌(课件)小学劳动二年级通用版
- 危重产科患者麻醉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