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历史经济地理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之一 它从地理学的角度 运用区域和综合的观点 从自然 技术 经济的相互联系中 研究历史时期的区域经济 包括生产布局 地区生产综合体的形成 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按历史部门分类 主要包括历史人口地理 历史产业地理 历史交通地理 历史城市地理等 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可为当代科学地设立经济区划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经济开发 经济重心的分布和转移等是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主线 1 我国是 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现在地区差距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呈不断扩大趋势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倍受学术界 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既是一个大国在经济起飞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非均衡发展的客观特征 也与现代政策有关 同时也是历史 自然 区位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其中历史因素是一重要条件 2 冀朝鼎著 朱诗鳌译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p3 3 农牧业分界线的推移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是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 我国农业区与畜牧区之间的界线发生过多次变迁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这些变迁主要发生在北方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变化与位置移动式中国北方环境演变的 指示器 它的生态环境特征有 1 气候属半干旱区 2 自然植被上属森林草原带 3 经济上属农牧交错 4 殷周之际 农业区的北界大约位于泾渭中游 汾水下游 易水流域一线 史记 货殖列传 龙门 碣石以北 多马 牛 羊 旃裘 筋角 战国时期农牧分界线在龙门山以西的延伸 应该是由龙门斜向西南 沿关中平原北部的北山南麓西行 直到陇山之下 5 秦汉时期 这条农牧分界线发生了变化 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占领了河南地 今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 秦朝在这里设置郡县 修筑长城 并且大规模移民实边 从而将当时农业区的北界推倒了阴山一线 汉武帝以后 农牧分界线大大地向北推进 农业区的北界大致位于湟水流域 河西走廊北侧 贺兰山 阴山以及长城一线 东汉时期 匈奴 乌桓 鲜卑等少数民族相继内迁沿边诸郡 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土地成为半农半牧或农牧交错地带 原来的农牧分界线迅速内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 黄河流域的北部山区 畜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农耕地与放牧地错居杂处 农牧分界线进一步内缩 大致位于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至汾水中游一带 6 7 8 唐前期的农牧分界线大体上还是碣石 龙门及其延伸线 安史乱后 陇右等地被吐蕃占领 牧监的分布出现了由西北向内地移动的趋势 北宋继续置监养马 牧监集中分布在今河南 河北 黄河下游一带成为农牧交错地区 受汉族文化影响 辽 金也重视农业生产 今松辽平原中北部发展为当时重要的农业区 为了保护这个农业区 金国沿大兴安岭东侧 直到大青山以北 挖掘了一条长达3000余里的界壕 这条界壕实际上就是当时松辽平原和蒙古高原之间的农牧分界线 元代中书省辖地被称为 腹里 腹里北部以畜牧业为主 南部则以农业为主 陕西行省北部由于杂居着许多游牧民族 属于半农半牧地区 四川西北部 甘肃以西地区均以畜牧业为主 云南也是一个农牧杂错的地区 9 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祁连山麓 长城实际上就是明代的农牧分界线 清代北方的农牧分界线有两条 一条是由陕西省北界 经山西 河北的长城 至辽西努鲁儿虎山 此线以南为农业区 另一条是由贺兰山 阴山 乌拉山至大兴安岭南端 此线以南为半农半牧区或农牧交错区以及零星的农业区 河套平原 银川平原 以北则是畜牧区 东北地区则以柳条边 老边 和新边为界 此线以东为农业区 以西为畜牧区 10 一 原始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 一 原始农业的起源1 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采集 狩猎经济 礼记 礼运 未有火化 食草木之实 鸟兽之肉 饮其血 茹其毛 种植经济 男女分工 农业2 地理 土壤 条件农业首先起源于河流两岸台地3 农业技术的发展刀耕火种 11 程道平鲁峰主编 中国经济地理学习图集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2 12 程道平鲁峰主编 中国经济地理学习图集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2 13 程道平鲁峰主编 中国经济地理学习图集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2 14 一 从南北经济同步发展到经济重心在北方地区的确立从远古到西晋 是我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此阶段 南北经济区的经济从同步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 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同在北方 这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南北经济同步发展时期石器时代遗址表明在我国原始人时期的经济状况大致上处于同步发展阶段 北方和南方在特色农业 生产工具和居住条件等方面形成了本地区的特色 这表明 南方地区的石器文化是自然生长的 不是由黄河流域传播过来的 两大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15 二 夏商周春秋时期北方农业区的扩大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远古时期就有适合先民们生活和生产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 就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北方的主要农业区 1 气候温润 林草繁茂 据考古学研究 西周前 黄河中下游气候温润 雨量充沛 呈亚热带气候特征 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 2 土壤疏松 宜于种植黄河中下游地区为黄土地带 黄土属第四纪陆相沉积物 含有丰富的易溶盐和钙质结构 土性肥沃而疏松多孔 便于简陋农具耕耘和农作物根系的深入 16 3 地势坦荡 利于农耕自西向东有关中平原 汾河平原 伊河 洛河平原以及黄河谷地 冀西南及豫北黄河下游平原 豫东北与鲁西济水两岸平原 坦荡的地势为先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农耕和进行交往的方便条件 4 河湖众多 交通便利西部有渭河 泾河和北洛河 东有汾河 伊河 洛河和济水 湖泊有荥泽 今河南荥阳 大陆泽 今河北束鹿 巨鹿境内 菏泽 今山东定陶 以及雷夏泽 今山东菏泽 等 众多的河湖 既能蓄容洪水 减少水患 又有灌溉和舟楫之利 自然极利于农业生产和先民生活的改善 17 三 战国 秦和西汉时期农业区的巩固和扩大战国进入铁器时代 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这时的铁农具出土 牛耕已普遍 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也次第出现 许多原来难以开垦的丘陵山地 盐碱和低洼积水之地 这是也被开垦 各国垦殖面积增加 垦殖范围更为扩大 从而形成了四个主要农业区 18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 土地连片开发 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 关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 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 关西经济区最发达 这时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 5 古代农耕区的扩展 19 20 1 关中地区函谷关以西关中平原和泾 渭 北洛河上游 西至黄河 史记 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 渭北平原原是盐碱地 秦郑国渠灌溉农田4万余顷 成为沃野 21 2 关东地区即函谷关 崤山和太行山以东直到山东半岛 自夏商以来 这里就是主要农业区 战国时 这一地区内的国家都竞相发展农业 3 江淮地区江淮之间和太湖流域的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楚国 私吴越之富 而擅江淮之利 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4 巴蜀地区秦昭襄王时 蜀守李冰修都江堰 是我国最早的大型防洪 灌溉 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借此 成都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的天府之国 22 四 东汉 三国 两晋时期北方经济盛衰转变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东汉建立后 实行一系列安定社会秩序和恢复 发展经济的政策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但到后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的形成 北方地区长期陷于战乱 社会经济日益衰退 而南方地区由于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1 北方经济的盛衰转变东汉年 农业生产的恢复 发展最为迅速 手工业 商业也有显著的发展 但是 从东汉后期到西晋末年 由于种种人为的破坏 致使在恢复发展中的北方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而走向衰落 23 1 关中地区东汉都洛阳 关中不再被视为首要之地 水利长年失修 水旱灾害频繁 东汉末年 军阀在关中混战 原来很富庶的关中 变得残破不堪 人口由西汉时的250万锐减到50万 少数民族又乘机迁入 关中农业区便变成农牧业混杂的地区了 2 关东地区由于黄巾战乱 东汉末年董卓 袁绍等战乱都在这一地区进行 使关东地区变成 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绝而无民者 不可胜数 的残破局面 自秦汉以来 经济发达的关东地区 首次走向大衰退 三国时 在曹魏屯田政策下 关东地区的经济有所恢复 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24 2 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自西汉末年以来 中原人民或为避战火 或为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大量南渡江南 致使南方人口大增 如扬州从320万增至430万 荆州从350万增到620万 益州增加更快 从470万增到720多万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 南方的开发也加快了速度 总之 东汉后期和三国时期 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但曹魏统一北方后 经济迅速恢复 其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 西晋正是凭借这一优势 统一了南方 表明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仍在北方 25 二 南北经济发展从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 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其特点是全国经济中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 并开始逐渐南移 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致使我国经济中心的最终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26 一 十六国 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由消失到恢复1 北方经济的大破坏从晋末 八王之乱 开始到十六国统治时期 北方的战乱 加上天灾流行 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莫大的祸害 以黄河中下游为主的北方地区 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 致使我国自夏商以来形成的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 而当时我国南方经济尚未充分发展 还不足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因此 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暂时消失的空白时期 27 2 北方经济的重建北魏统一北方 孝文帝期间 推行改革 北魏经济获得了很快的发展 北周又进行过一些改革 整顿吏治 减轻赋役 经济发展超过东魏 北齐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又西取巴蜀 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而使北方的经济实力仍然超过南方 恢复了它的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8 二 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 以长江 珠江流域为主的南方 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并形成了新的江南经济中心 主要表现在 1 农业 这个时期北方南迁人口已达百万 劳动人手的大量增加 为江南地区开发荒野 山区和滨湖地区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 东晋南朝的统治者也比较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9 2 手工业 江南传统的麻布生产很普遍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 造纸术 制瓷业 造船业等都很发达 3 商业城市 建康 今南京 是东晋 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 达28万户 100多万人 总的说来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 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衰退 南方经济却因局势相对安定而得以迅速发展 至南朝 已基本赶上北魏 长江流域形成了新的经济中心 南北呈抗衡局面 但自北魏统一北方后 至隋统一前 在安定的局势下 北方又超过南方 仍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 为全国经济重心之所在 30 三 南北方经济同时处于高度发展的隋唐时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尤其唐代 黄河流域古老的农业区不仅得到恢复 还有了新发展 原来较为落后的长江流域的农业区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致使我国封建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其发达程度已超过西汉时期 1 北方农业区的恢复和发展如黄河中下游地区 隋唐两朝对关中和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西北和北部地区新开辟的农业区 唐朝不仅驻扎重兵加强边防 而且采取屯田政策 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促进耕地面积的增加 31 2 南方农业区的迅速发展隋唐时期 南方的农业生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表现在人口迅速增加 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发展已超过北方 此外 还出现了商业城市 3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安史之乱 长达8年 使北方社会遭到严重破坏 相反 江南地区的经济却快速发展 唐时 江淮田一善熟 则旁资数道 古天下大计 仰于东南 南方的财富是唐朝的经济命脉 反映出社会经济重心向南转移已经不可逆转了 32 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地 有 苏湖熟 天下足 之说 33 三 南北方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和经济重心最终南移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 是我国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 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 这一时期之初 北方经济继续凋敝 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加迅速地增长 终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 南北差距不断扩大 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 并不断得到巩固 34 经济重心的转移 35 三 南北方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和经济重心的最终南移 一 北方经济继续凋敝自安史之乱后 北方地区在从五代到清代的1000多年里 经济继续衰退 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停滞不前 甚至倒退 农产品产量低下 灾害频繁 以致农村日益贫困化 呈现出一片萧条残破的景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战乱频繁 政治腐败 水利失修 耕作粗放 农业的衰败引起手工业和商业的萎缩 全国经济重心就不可避免地要转移到经济发展的南方 36 二 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最终南移南方经济在东晋 南朝已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上 经五代 宋 元 明 清 终于赶上并超过北方 表现在 1 人口迅速增加 2 水利事业发展 3 农业发展 唐中期以后 南方出现水稻秧播技术 4 手工业发展 5 商业发达 此外 还有岭南 西南等地区的开发 宋代以后 南方无论是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都已经赶上并超过北方 我国经济重心也就最终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 37 韩茂莉 宋代农业地理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3年8月p31 38 吴宏歧著 元代农业地理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7年3月p3 39 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第347页 40 台州 严州 歙州 41 明代农书中的插秧图 明代农书中水田 宋代农书中的插秧图 42 43 44 圩田 45 云南元阳梯田哈尼族 46 两年三熟示意图 北宋时长江流域出现一年两熟 主要为稻 麦轮作 水稻一年两熟即双季稻 双季稻出现前有再生稻与间作稻 均为一年一熟作物 现代地理学认为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农作物一年两熟种植制度的北界 稻麦轮作示意图 47 明清时期人口移动与山区开发 48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 民谚 湖广熟 天下足 49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已超过北方 1078年 北方占全国铜课总额的0 1 南方诸路占总数99 9 北宋时南方上供的纺织品 在全国所占比例 如绫 占51 罗 什色匹帛 占99 宋代北方造船仅汴京 相州 天雄景等数处 南方如扬州 苏州 镇江 明州 杭州 福州 泉州 雷州等地 都设有造船场 江西景德镇是全国产瓷中心 福建路泉州 同安 南安 安溪也都有瓷窑 尤其是所产青瓷 产量多 远销海内外 雕版印刷业在北宋时也有很大发展 其中以杭州的雕版印刷最为著名 北宋监本大多在杭州刻印 东南东西路 两浙和福建路占1077年全国商税总收入的20 3 加上南方其他地区 占总数一半以上 北宋时 全国最大都会是汴凉 临安是南宋全国最大都会此外 苏州 扬州 鄂州 江陵 长沙 南昌 福州等南方城市 经济也相当繁荣 南方的广州 泉州 明州是两宋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50 经济重心与基本经济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与封建中央政权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 因而与中央政权的利害关系也存在着差别 这就决定了中央政权对这些不同区域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同的 由此就引出了 基本经济区 的概念 冀朝鼎在其1934年4月的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书中首先提出 基本经济区 这一概念它强调中国经济的局部性和地区性 在历史时期 有一些地区总是比其他地区受到更多的重视 这种受到特殊重视的地区 是在牺牲其他地区利益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这种地区就是统治者想要建立和维护的所谓 基本经济区 冀朝鼎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8页 51 一般地说 封建中央政权所在的京师地区 便是冀朝鼎所说 基本经济区 因为京师地区 是全国政治中心 也往往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不仅是封建政权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同时也是对其他地区进行政治控制时成为支撑点的基地 历代统治者从巩固和维护其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出发 特别重视京师及其附近地区 这种政策上的倾斜 自然使京师及其附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了特别优惠的条件 所谓 基本经济区 的发展 在许多时候是以忽视和牺牲其他地区的利益为前提的 封建时代的这种人为因素 亦即国家权力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方向不同的作用力 大大加剧了各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52 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自然原因1 气候变化2 地理环境的差异与变化北方是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冲积平原 降水比较充沛且基本上雨热同期 有利于先民抛荒轮作和迁徙 但是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的提高 南方的水热条件一经开发即比北方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53 社会原因1 北方的战乱和人口的南迁 2 农业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 从唐开始到宋完成的稻作农耕法的改革使江南水田农业最后凌驾于华北旱田农业之上 同时确立了江南在中国农业中的基本地区的地位 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就是建立在江南地区精耕农业较高的发展水平之上的 54 3 北方生产关系相对落后 南方政权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如重役 带给北方人民很大灾难 既恶化了北方生产关系 又严重阻碍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首先 无节制的大规模徭役 占用了大量生产时间和劳动力 其二 残暴的大徭役 经常导致役夫因战争 瘟疫 工伤事故 饥寒而伤亡 其三 为逃避徭役 大批人民流亡他乡 其他 商业薄弱 海外贸易不发达等 55 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 北方人口南移 带去了最高水平的生产技术 2 战乱 分裂时期南移的趋势更明显 3 政治中心的东移动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56 近现代中国经济区域的演变政治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线上咨询定制方案模板
- 办公室吃烤鱼营销方案
- 2025年英语四六级考试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试卷
- 2025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副高级职称)经典例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资料员之资料员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含完整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执法资格检测卷一套附答案详解
- 2025年自考专业(计算机应用)考前冲刺测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4年医学检验(士)真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难点解析-人教版9年级数学下册投影与视图重点解析试题(含详细解析)
-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贵州贵安城市置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招聘32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露天煤业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2025全国科普日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医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课件】角的概念+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数学级上册+
- 2025企业劳动合同范本新版
- 2025年防雷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认定考试题库及答案
- 美发裁剪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舞蹈老师自我介绍课件
- 2025年吉林省教育系统校级后备干部选拔考试题及答案
- 社区安全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