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初稿再次定夺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doc_第1页
毕业论文初稿再次定夺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doc_第2页
毕业论文初稿再次定夺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doc_第3页
毕业论文初稿再次定夺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doc_第4页
毕业论文初稿再次定夺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课程设计(学年论文) 题 目 :论 城 市房 屋 拆迁 被 拆 迁 人 利 益 的 保 护英文题:The urban house demolition interests protected院系名称:长江学院专业名称:法 学班 级:093431学 号:09343109学生姓名:李婷指导教师:李震刚 二零一三 年 五月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房屋拆迁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活动,被拆迁人的利益受损的现象大量出现。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出现了一系列拆迁争议,影响较大的有湖南嘉禾拆迁事件,也许从中你会发现,被拆迁人相对于政府和开发商,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在城市房屋拆迁的利益较量中中处于下风。在城市房屋拆迁中,损害被拆迁人财产权利甚至侵犯被拆迁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频频发生,一些狠心的房地产开发商以断电、停水、恐吓等方式,甚至以殴打绑架等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逼迫居民接受拆迁,而被拆迁人因为缺乏保护自身权益的力量,有时竟然只能以自杀等极端方式来表达对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抗议。面对如此惨状的现状,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手段有效地平衡政府部门、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但有相当一大部分是政府与开发商联合,导致本属民事领域的事件,却用公权力保证实施,使本是弱势群体的被拆迁人的利益在拆迁中大量的纠纷和冲突更加的突出。导致现行房屋拆迁制度对被拆迁人利益保护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立法方面的原因无疑是最重要的。城市房屋拆迁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拆迁人,拆除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及其附属物,并对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进行补偿或安置的行为。商业拆迁是市场经济主体的经营行为;公益拆迁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为整个社会服务商业拆迁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即以营利为目的,是为某个法人、社会组织或个人服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房屋拆迁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活动,而由此也引发了大量社会纠纷和冲突。你会情不自禁的问政府的行为给被拆迁人带来了什么伤害,政府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应该怎样规范政府的行为,下面将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对被拆迁人的利益的保护,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词: 强制 ; 拆迁 ; 听证; 补偿 ; 程序 ;评估Abstract Along with the quickening of urbanization, housing demoli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s to be demolished people a lot of damage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phenomenon. Across region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demolition dispute in demolition influence of human golden harvest event, maybe you will find that dismantlement, relative to the government and developers in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 in a weak position, so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 in disadvantage. In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 even damage the dismantlement property rights infringement personal rights of dismantlement behavior occurred frequently, some cruel real estate developers in threats, such as electricity, water supply and manner, even to beat the behavior of the kidnapping and other serious infringement of personal rights persecuted people accept demolition, and is to be demolished because lack the power to protect their own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sometimes even only in suicide extreme way to express the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 system in protest. With such scen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take some means to effectively balance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interests of the between the dismantler and dismantlement, but has a large chunk is a joint government and developers, lead to this event in the field of civil, assure to carry out it with public power, makes the vulnerable groups is to be demolished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in the large number of disputes and conflicts are more prominent. Led to the current housing demolition system, lack of protection for the dismantlement good reason is various, and the cause of the legisl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house dismantlement is refers to the house dismantlement permit of demolition, demolition of houses on state-owned land within a planned urban area and its appendages, and compensate for everyone is to be demolished houses or behavior. Business units is the main body of market economy management behavior; Public welfare units for the purpose of public interests, to serve the society as a whole business units for the purpose of business interests, namely the for-profit, is for a legal person, social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services; Along with the quickening of urbanization, housing demoli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but also caused a large number of social disputes and conflicts. You cant help ask what government behavior has brought dismantlement damage, why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 so, we should be how to standardize the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the following will be on these problems proposed own view. So as to realize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dismantlement achiev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have interest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Key words: demolition; Hearing ;compensation ;program evaluation目 录论文摘要(中文)1论文摘要(英文)6一.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现状.7 (一)立法方面的空白和混乱8(二)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房屋拆迁.10(三)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11(四)节拆迁补偿制度不合理.12(五) 拆迁程序缺乏公正性13(六) 被拆迁人利益保护立法缺陷成因分析.13二.保护被拆迁人利益的对策(一)节公法优位主义的立法理念15(二)节合理配置政府职能18(三)节完善公平补偿机制拆迁的本质是行政征收20三.保护被拆迁人利益的意义结 论34后 记35参考文献36 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地改善,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活动日益频繁,城市房屋拆迁成为了必然的道路选择。这种形式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不可避免的。被拆迁人的利益受损的现象大量出现。房屋是普通公民终其一生努力奋斗而拥有的最重要的私有财产,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试设想,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的人将会处于怎样的困境呢?基于房屋在公民财产权利中的重要性,国家也通过立法加以重点保护。但在近年来的城市房屋拆迁中,损害被拆迁人财产权利甚至侵犯被拆迁人人身权利的行为却频频发生:房地产开发商以断电、停水、恐吓等方式,甚至以殴打绑架等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逼迫居民接受拆迁;地方政府退居幕后,坐视被拆迁人权益惨受践踏而少有作为,在不应干预的场合倒是积极有为地偏向拆迁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被拆迁人的权益遭受严重侵犯?被拆迁人的权益保护机制为何失灵?应如何完善被拆迁人的权益保护机制?我们都认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房子是一个家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说房屋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假如你的生活中,你的房子面临着被拆迁的问题,房屋拆迁,如果改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也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你也就得到一个合理合法的解释,一个满意的答案,但在拆迁问题中然而,事与愿违,房子没了,钱也没了。那么你就应该了解房屋拆迁的性质,了解拆迁的目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拿起有力的武器保护好自身的利益是关键。由于在这种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涉及到被拆迁人财产所有权的 侵害,应该进行适当的补偿,因此要建立健全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对补偿的范围,程序,标准以及救济措施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目前,中国城市房屋拆迁涉及到多方重大利益,被拆迁人赖以生存的房子往往是他们主要的财产,安生立命之本,为了“面子工程”,为了“形象工程”为了“政绩工程”某些政府官员往往忽视人民的利益,忘记了自身的职责所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于各种不可告人的秘密违法建筑,违法拆迁,更有甚者将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热爱看报纸的你会发现2009年6月17日17时7时41分根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河南郑州市须水镇西岗村原本被划拨为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上,竟然被开发商建起来幢连体别墅,和两幢楼中楼,当记者采访这里负责的局长时,他居然恶人先出声,他说,“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为了老百姓说话?”这样的选择题,公然的叫板党和人民的利益,全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重心为了造福百姓。还有报道,从因征地拆迁补偿不公,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华宝村村民何志华与副镇长理论时被打耳光,愤而躺在压路机前。副镇长下令开车,何被压泥车活活辗毙,当场脑浆四溅,惨不忍睹。事后,当局派出数百人抢尸,并逼死者家属签收封口费。 被活活辗毙 当场脑浆四溅。还有与此同时,开发商作为商事主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2003年江苏南京翁彪自焚死亡到2004年江苏常州的铁本事件到天安门前自焚与2007年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案,开发商为了商业利益侵犯公民的利益数见不鲜,因此,拆迁纠纷日日增多,而且酿成了多起严重的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映。根据资料分析,一半以上的拆迁项目是以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后续呢,则进行商业开发。城市房屋拆迁面临着这两座大山,在三方的博弈中必然处于下风.欲知详情,请看下面分解. 城市房屋拆迁的过程中,给被拆迁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主要原因就是立法的不足。比如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违反宪法、立法法和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宪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基本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的主体只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下例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强制拆迁作为一种“对非国有财产的强制征收行为”涉及对被拆迁人的基本民事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调整,它应当并且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立法,通过制定法律而且也只能通过法律来执行。然而,房屋拆迁的法律依据是一部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这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我国于2004年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纳入宪法的保护范围, 2007年又制订了物权法,更全面地规定了法律保护公民的房屋和不动产。这样,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上不符合宪法和物权法的规定,而且,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很多规定都与上位法相抵触,正如我国一位学者所说“城市房屋拆迁实际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我们要贯彻的就是有法可用,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因此,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依法应属无效35第2期2011 No. 2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 OF KARAMAY法学查封、扣押、冻结、没收。”【8】 第六十六条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破坏。”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知,私人物权是神圣的,我国法律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第三条规定:“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由此可见,侵权责任法的颁布,是继物权法之后,又一部专门保障公民合法财产权益的重要法律。尤其是本法规定在同一行为应当同时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时,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这一规定将我国法律保护私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当拆迁人对被拆迁人的房屋进行强制拆迁时,被拆迁人有权依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要求拆迁人承担侵权责任。这不仅起到了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的作用,也能更好地约束了拆迁人的行为,让强制拆迁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给被拆迁人更完善的保护和救济。尽管我国为保护私人物权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没有真正的落实的话,那就会造成对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的侵害,同时也很难进行司法救济。我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对公民合法物权的法律保护,让法律真正的能成为生活中的“活”的法,真正发挥法的救济作用。立法方面的不足主要归纳概括为以下几点.(1)立法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明晰,未区分公益拆迁和商业拆迁。 我国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对于“公共利益”的规定仅是宣示性的。宪法第 10 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土地管理法第 2 条第二款规定,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1】这些规定都过于原则和概括,不利于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和区分城市房屋拆迁的目的:既基于公共利益还是商业目的。而公共利益和商业拆迁在法律范围的适用、法律关系性质、拆迁补偿安置费用的标准、权利救济的途径方面都是不同的。所以,立法未明确“公共利益”的界限在实践中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各级政府和房屋拆迁部门动不动就以“公共利益”为由剥夺被拆迁人的权益,造成被拆迁人与行政权利和权力的对峙。(2)立法弱化司法权,使得司法机关在城市房屋拆迁案件中难以有所作为。在拆迁人和被拆迁人无法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时,被拆迁人不能提起民事诉讼,要寻求司法解决就必须先经行政裁决,并且如果被拆迁人对才、行政裁决的结果不服提起行政诉讼,即使法院认为行政裁决行为不合法,也只有判决撤销并判令由原处理机关重新裁决。拆迁双方的权益纠纷并不能在法院得到最终解决。被拆迁人便无法绕开行政权力的干预,其权益的很难得到有效保护。综合考查我国城市拆迁补偿立法现状可以发现,由于立法规定的补偿的范围过窄,价格评估无章可循,补偿方式过于单一,使得在实际操作中被拆迁人的利益不能得到足够的保护,这主要表现在:一、立法对补偿原则的规定不明确关于补偿原则,行政法理论上存在着适当补偿说和完全补偿说,后者是指全额被偿,前者不一定要求全额补偿,只要求按照客观、公正、妥当的补偿计算标准计算补偿数额。对于我国的拆迁补偿原则,立法上的规定极不明确。条例仅在第二十二条规定:“拆迁人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在实践中往往被理解为适当补偿原则,而非完全补偿原则,并且在实践中还不断出现变“适当补偿”为“象征性补偿”的做法,对被拆迁人的补偿标准进一步降低。通过拆迁活动,政府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还获取了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房地产开发商赚取了巨额利润;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享受了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多方通过拆迁活动受益,但由于立法没有明确补偿原则,实践中仅仅对被拆迁人进行适当补偿,使被拆迁人的因拆迁活动所受损失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无法共享土地整理所产生的增益,直接违反了公平原则。二、拆迁补偿范围过窄条例规定我国拆迁补偿的范围包括房屋及其附属物、房屋收益以及搬迁费用四个部分,但这四个部分的补偿远远不及被拆迁人因房屋拆迁所受的损失。拆迁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取得房屋及其附属物的土地使用权,并非房屋本身,合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属于公民的财产权并受到相应的保护。公民在购买城市房屋时本就支付了房屋所占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被拆迁人的房屋的12价值并不仅仅包括其房屋所有权所体现的价值,还包括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所以拆迁补偿范围排除被拆迁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损失是极不合理的。另外,现行立法的补偿范围未涉及对被拆迁人非财产隐性损失的补偿,诸如人文环境的破坏损失、感情寄托损失、新居环境的适应损失等,这些因素作为独立的无形利益应当得到补偿。纵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要求个人必要时作出让步,但让步绝不等于牺牲,国家应当对于被拆迁人的损失给以合理的补偿以实现对被拆迁人利益的平等保护。三、补偿标准偏低关于补偿标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拆迁人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拆除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拆迁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二十四条规定:“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各地在制定补偿标准时,往往采用 “基准价格+修正”的估价方法。在实践中,一方面,政府制定的基准价格中,通常并不包含土地出让金、装修设施及材料的价值、搬迁的合理损失费和原居民应可获得的适当救济补偿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往往不能根据城市房价变化及时调整基准价格,造成评估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差甚远,被拆迁人由此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四、补偿方式单一在补偿方式上,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拆迁补偿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房屋产权调换。”实际执行中,基本上以金钱补偿为主,辅之以适当的实物补偿或产权调换,但是,简单的金钱补偿并不能解决被拆迁人遇到的实际困难,由于被拆迁房屋往往位于城市中率先开发的区域,一般都是位置较好、面积较小,实践中往往出现被拆迁人虽然手握补偿款,却无法在原地购置房屋,在远郊买房,又要面对工作、生活、就医、购物、入学、入托等诸多不便,甚至出现因拆致贫现象,这都说明在补偿方式上,应当不断丰富,满足各种被拆迁人的需要。他、五、评估制度不健全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13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而各地制定的具体办法基本上将评估价格产生交由房屋拆迁估价机构。这些拆迁估价机构往往中立性很差,而且由于拆迁估价的费用由拆迁人承担,这些机构往往倾向于维护拆迁人的利益,极易出现拆迁人与房屋拆迁估价机构串通压低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从而损害被拆迁人利益的情况。关于估价时间,现行立法未做规定,也是评估制度的一大问题。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大,选择不同的评估时间对于评估结果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的背景下,相差时间不长可能价格已有较大变化。在笔者实际接触的案例中,曾有这种情况,拆迁人在取得拆迁许可证后就做了拆迁评估,但迟迟不组织拆迁,只是多次延长拆迁许可证的有效期,等到组织实施拆迁时,仍按原先的拆迁评估价格确定补偿价款,而这时市场价格早以今非昔比,由于缺乏立法的明确规定,被拆迁人的利益往往无法得到维护。 当然除了立法方面的原因还有诸多的原因导致被拆迁人利益受损。各种原因的结合导致了这一悲剧的产生。首当其冲的是政府权力异化.地方政府财政需求使其和房地产开发商结成了利益同盟。在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可以通过出让被拆迁房屋所依附的土地使用权而去的数目可观的土地出让金。又由于我国目前的财税体制不健全,因此政府对于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所受到的制约和监督少,自主支配的灵活性大。因此地方政府对于城市建设乐此不疲,对于拆迁人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置被拆迁人的利益于不顾。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腐化行为在城市房屋拆迁中推波助澜也是行政权力异化的原因之一。这些官员追求物质利益而不顾被拆迁人的权益2、政府忽视了拆迁信访这一举措。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有的人通过写信、访问等形式向社会组织管理者反映个人或集体意愿的一种社会政治交往的活动,由于政府的忽视,被拆迁人的信访往往如石沉大海般得不到回应,他们申诉的机会就这样无情的被剥夺了。他们的信有的可能还在途中就被与事件有利害关系的人截流了,也有的可能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里被忽略了,也有可能在官员繁忙的工作中被忽视了,正是这些原因使得被拆迁人的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拆迁许可程序缺乏民主对于拆迁的基本程序,条例做了如下的规定:只要拆迁人向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交包括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和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等资料,即可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拆迁地区,市、县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同时,将房屋拆迁许可证中载明的拆迁人、拆迁范围、拆迁期限等事项,以房屋拆迁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和拆迁人应当及时向被拆迁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被拆迁人与开发商就补偿进行谈判和签协议,然后,拆迁人即可在房屋拆迁许可证确定的拆迁范围和拆迁期限内实施房屋拆迁。二、行政强制拆迁程序不规范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房屋拆迁量急剧加大,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矛盾的焦点是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强制拆迁问题。”三、拆迁裁决程序设置不公正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是拆15迁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裁决。裁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自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拆迁人依照本条例规定已对被拆迁人给予货币补偿或者提供拆迁安置用房、周转用房的,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7】这一规定表明,拆迁裁决目前是解决拆迁人和被拆迁人达不成拆迁协议时的唯一合法途径,对于被拆迁人的利益有重大影响,但是立法如此规定的结果,却是使被拆迁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切实的保而由于我国在立法上私权保护观念十分淡薄,并未将房屋作为公民的财产来看待,从而导致在具体制度的安排上,往往忽视对私权的保护,城市房屋拆迁立法更注重效率,注重“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从而对于被拆迁人的权益保护上存在着立法意识的缺失。接着就是城市房屋拆迁中行政权力行使不当,致使政府公信力缺失。我们知道在城市房屋拆迁中行政拆迁的主导者市政府,她们甚至不管被拆迁人是否愿意,柔弱的公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做出的拆迁决定,并且配合拆迁。这就像是皇帝的新装般的荒诞。行政权力对于被拆迁人而言具有支配性。根据行政法原理,“行政权与公民权具有不对等性,行政权具有优益性或支配性。行政权可以设定、变更或消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公民却不具有同样的。”因此被拆迁人在城市房屋拆迁的利益分配活动中受制于政府。如果政府一旦不依法行政就将严重损害被拆迁人的利益(违法强制拆迁);如果政府不遵守法律优位原则,不严格按照法律规范来调整城市房屋拆迁中形成的利益关系,就会导致拆迁许可、裁决等制度丧失了保护被拆迁人权益的价值。“一些地方政府建设规划部门出尔反尔造成居民不能回迁”的情形使政府的诚信丧失,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2】再者1.拆迁规模过大在中国,城市以其强劲的产业政策、人才、市场、交通、信息和公共设施等优势驱动大量人口涌入,随之土地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建的商品房,都不得不凭借拆迁已有的房屋,再加之某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形象工程,不顾当地经济实力,以快速发展经济为名追求短期效益,通过房地产商的固定投资在短期内促进GDP增长进而作为自身官场晋升的筹码,从而致使有些地方城市规划调整频繁,大拆大建,随意拆迁。2强制拆迁问题突出我国因城市房屋拆迁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呈不断上升且激化的趋势,拆迁人滥用行政权力进行强制拆迁以至出现基本人权在拆迁过程中遭到了来自行政权力的侵害和剥夺,被拆迁人基本上无法将自己的财产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正常的市场交易,却在强迫与专横之下丧失了平等对法的权利的情形。拆迁人为了达到目的,采用停水断电、停止供热供气、恐吓、暴力殴打、限制被拆迁人人身自由、突袭拆迁等野蛮、恶劣方式、逼迫被拆迁人就范。3评估补偿制度不合理城市房屋拆迁首要解决的是被拆迁房屋的价格评估,评估结果直接关系到被拆迁人能否获得公正、合理的补偿,但在实践中,评估机构一般由拆迁人单方选定,因而往往作出偏离市场行情与被拆迁人房屋价值实际不符的价格,使被拆迁人遭受损失;其次,我国房屋拆迁补偿的范围过窄,对土地使用权、预期收益和其他无形收益的损失没有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导致远不能弥补被拆迁人所遭受的损失;最后,补偿标准不明确,导致由此造成各地出现了补偿标准无法可依,标准各不相同。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宗旨,为了保护好人民的切生利益,针对上述的原因,当务之急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有效保护好被迁拆人的合法权益。从我国的法律文化来看,由于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影响,义务本位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公权大于私权,权力大于法律的封建遗毒还未完全清除,。从法律发展历程来看,一般都经历了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再到社会本位与此对应的权益经历了从实质不平等到形式平等再到实质平等的发展过程,而我国的法律发展史义务本位思想长久地占据了主要地位依据大陆法系的传统分类,法律被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一般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和诉讼法等,而私法则分为民法和商法两个部分。“发端于自由商品经济的公私法之分,影响深远,近现代许多国家法律体系基本结构的生成,都可从中溯源。” 对整体上属于大陆法系阵营的中国来说,公私法的研究及两者之争虽然仅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事,但是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却长期存在着公法优位主义传统,即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集体主义影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上述的规定,赋予了地方政府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一些地方政府为实现快速拆迁的目的,往往避开司法机关的审查,自行采取行政上的强制拆除,这就堵塞了被拆迁人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不可避免地引发侵害群众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正是由于司法功能的偏离与救济不力,被拆迁人权利受损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层层上访,要么只能走向暴力抗争的悲剧,因为立法并未赋予他们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相应的行政法规,从而解决了条例所面临的合法性问题,(二)完善拆迁许可制度1、严格设定发放拆迁许可的条件。目前发放拆迁许可的条件较为宽松,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居高不下和拆迁活动的不断增多,不利于调节宏观经济和保护被拆迁人的权益。因此有必要严格设定发放拆迁许可的条件以抑制房地产业的投资过热从而使拆迁许可起到保护被拆迁人权益的作用。有论者提出,应将拆迁当事人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且拆迁人已履行协议作为拆迁许可证的法定条件。我认为这一主张一旦在今后的立法中得以确立将对保护被拆迁人的权益起到重大作用。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制度已刻不容缓1、拆迁补偿范围过窄,不利于保护被拆迁人的利益。条例将拆迁补偿范围界定为: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属物、被拆除的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物、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但是,拆迁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取得房屋及其附属物的土地使用权,并非房屋本身。而且,合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属于公民的财产权并受到相应的保护。基于对这种认识的赞同,笔者认为当前的拆迁补偿范围涵盖面过窄,没有充分反映出被拆迁人在城市房屋拆迁中所受的财产损失。实际上,公民在购买城市房屋时本就支付了房屋所占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被拆迁人的房屋的价值并不仅仅包括其房屋所有权所体现的价值,还包括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所以拆迁补偿范围排除被拆迁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损失是极不合理的。另外,拆迁补偿范围没有包括被拆迁人因房屋拆迁而遭受的其它损失(如被拆迁人的可期待利益)也不利于保护被拆迁人的利益。2、拆迁补偿仅是适当补偿,补偿费用和标准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条例确立的拆迁补偿原则是适当补偿,但是在实践中却不断出现变适当补偿为象征性补偿的作法。这不禁让人警觉:有人在借适当补偿之名行损害被拆迁人利益之实!行政法理论上有两种补偿学说,适当补偿说认为法律并不一定要求全额补偿,只要参照补偿时的社会观念,按照客观、公正、妥当的补偿计算标准予以补偿,就足够了。完全补偿说认为,应按作为征用对象的财产的客观价值予以全额补偿。基于对城市房屋拆迁的行政法律关系性质的认识,笔者主张对被拆迁人进行充分补偿。被拆迁人在城市房屋拆迁中所受的利益损失是为了满足能够房地产开发的需要或者是为了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无论是出于公益目的还是商业目的,拆迁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了更大的利益:政府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还获取了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房地产开发商赚取了巨额利润;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享受了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多方及被拆迁人除外的整个社会都通过拆迁而受益,完全没有理由仅仅对被拆迁人进行适当补偿,使被拆迁人成为拆迁活动的利益受损者。在补偿费用和标准方面,由于政府采用土地基准价格加房屋重置价格确定的补偿标准,而政府是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基准价格和重置价格。所以导致对被拆迁人补偿的费用普遍偏低。3、拆迁补偿不及时。房屋拆迁补偿不及时的情况在我国非常严重。拆迁人往往在还不具有对被拆迁人进行补偿的资力时,就开始拆迁行为,导致被拆迁人长期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对被拆迁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侵害了被拆迁人的财产权利。4、拆迁安置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被拆迁人原有的房屋面积较大足够家庭正常的居住和生活,而安置的房屋面积较小不能满足家庭成员起居的需要;被拆迁人原有的房屋户型结构较优,而安置的房屋户型结构不合理影响被拆迁人的使用;被拆迁人原有的房屋是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而安置的房屋质量低劣对被拆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隐患;被拆迁人原有的房屋位于较好的地段,工作、子女教育、就诊、营业等更为方便和有利,而安置的房屋所处的区位差影响了被拆迁人的正常的生产生活。2、改现有的拆迁许可审查方式为实质性审查并严格审核拆迁申请。许可机关对于拆迁申请不仅要看申请人所提交的书面材料是否齐备,还应对相关文件、手续、证明、方案等进行实质性审查,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依照法定权限、条件、程序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对拆迁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查,以验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另外,许可机关还应加强内部监督,保证工作人员能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做到对拆迁许可的严格审核,防止将拆迁许可证发放给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拆迁申请人。3、加强对拆迁人实施拆迁许可的监管。为了改变长期以来行政许可领域中存在的疏于对被许可人的监督和管理的情况,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因此,为了保护被拆迁人的权益,拆迁许可机关应严格遵循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加强对拆迁人实施拆迁许可的监督和管理,督促拆迁人依法拆迁,规范拆迁人的行为,对于拆迁人在拆迁活动中侵犯被拆迁人权益的违法拆迁行为要及时纠正。(三)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制度拆迁补偿安置事关被拆迁人利益的实现,是城市房屋拆迁制度中的核心问题,针对当前的拆迁补偿安置制度的缺陷,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制度:1、由政府先行补偿安置。即在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经过协商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后,由政府负责先行对被拆迁人进行补偿安置。政府根据拆迁当事人达成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向被拆迁人拨付补偿安置费用,其后政府再要求拆迁人在领取拆迁许可证的同时向其支付因补偿安置而开支的费用,否则不予发放拆迁许可证。2、确立充分补偿的原则。建议将被拆迁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损失也纳入拆迁补偿范围之中以充分保护被拆迁人的财产权利。3、提高拆迁补偿安置的标准。当前的拆迁补偿安置标准较低,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只有通过提高拆迁补偿安置的标准才能填补被拆迁人因拆迁而受的利益损失。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补偿标准应该是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再加10。他的主张值得在确定新的拆迁补偿安置标准时参考。(四)价格评估应充分市场化1、评估主体的市场化。政府不能介入到价格评估之中,应尊重房屋价格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明确价格评估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行为,允许房屋价格评估机构自主进行评估。2、估价标准和方法应市场化和科学化。政府不应在行政规范中制定补偿安置的标准,而应由房屋价格评估机构综合考虑各种影响房屋价格的因素并根据现时的市场价格确定。3、改变价格评估的出资方式。应当允许被拆迁人也可以选择房屋价格评估机构并自付价格评估费用,从而避免因由拆迁人支付评估费用出现的操纵评估价格的现象。现在在价格评估领域的情况是被拆迁人无法通过提出自己的价格主张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有论者建议,成立一个由政府拆迁办、被拆迁居民代表、房地产开发商等各方组成的补偿价格协商小组,由各方在参考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这种方法颇具可行性并能通过多方协商而实现利益均衡,如能实行应当可以使被拆迁人的利益得到充分反映。(五)取消拆迁裁决前置程序,赋予被拆迁人选择权在拆迁人和被拆迁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时,应允许被拆迁人既可以申请行政机关依法裁决,也可以以拆迁人为被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于现行的拆迁裁决制度排除了被拆迁人在与拆迁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时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从而在实际上否定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民事性质,使得被拆迁人对裁决不服只能选择与裁决机关对薄公堂,将被拆迁人置于与行政机关的对抗中无疑是加大了被拆迁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难度。有论者认为,由于当前的拆迁裁决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切断政府与拆迁人的利益联系,仍难以在制度上保证政府在裁决中处于中立地位。所以,应当废除行政裁决制度。笔者认为,在现行的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安排中继续保留行政裁决是必要的和合理的,但须为被拆迁人寻求司法救济扫清前置障碍,允许被拆迁人自由选择权利救济方式,为其设置行政和司法双重保护。理由在于:1、行政裁决的高效率。以行政裁决的方式能够较为迅速地解决拆迁人和被拆迁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问题,使被拆迁人的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而如果被拆迁人诉诸司法解决,则将遭遇繁杂的程序和高昂的诉讼成本,更令他们不堪忍受的是漫长的审判周期。对于被拆迁人而言,迟到的的正义便不再是正义!因为他们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即将被侵犯,所以被拆迁人希望权利义务关系能尽快确定下来,而不是出现久拖未决的情况。这就要求权利救济方式具有高效率,能够快速地定纷止争,维护法律关系的稳定性。行政裁决正好满足了被拆迁人迫切期待争议得到解决的需要,因此其存在是必要的。2、拆迁活动与行政管理的关联性。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在短期内行政权力仍将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今后即使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得到调整,可以预见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仍将会起关键性作用,所以废除行政裁决缺乏可行性。况且,当今行政机关处理裁决平等主体间的民事纠纷这样一种重要的行政作用方式,已被人们所接受。3、取消裁决前置使行政权力的作用受限。一旦取消拆迁裁决前置程序,如果被拆迁人担心行政裁决对己不利,他就可以绕开行政机关直接寻求司法救济,从而使行政权力在干预拆迁人和被拆迁人这一对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行政机关未能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和合理行政的原则导致了拆迁裁决偏离其保护平等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目的。行政机关对拆迁人的袒护使裁决结果往往有利于维护拆迁人的利益,但这还不能成为行政裁决被废除的充分理由。毕竟,裁决前置才是拆迁裁决被歪曲的制度原因。因此,应当加强行政法制监督,改进行政裁决工作,规范行政权力在裁决中的运用,做到依法裁决和公平裁决,以保护被拆迁人的权益为整个行政裁决制度的中心。(六)取消行政机关的强制拆迁权鉴于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对被拆迁人财产权利的巨大危害,有必要让行政权力退出强制拆迁这一将会对被拆迁人产生侵益性后果的领域,而仅保留司法机关的强制拆迁权。毕竟,司法机关较行政机关而言具有中立性,强制拆迁本就是其分内之事,并且司法机关进行强制拆迁也符合权力制衡的原则,既有利于保护被拆迁人权益又符合法治的要求。由于在立法上对政府职能的配置不尽合理,政府在拆迁过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不甚明了,再加上行政权固有的膨胀属性政府既不能在是否启动房屋拆迁上超越法律规定越位,也不能在应当给予被拆迁人合理补偿和保障居住条件的法律要求下缺位,正确设置政府职能也就成为城市房屋拆迁立法的关键所在。一、明确政府角色公共利益代表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政府既是最大范围内公共利益的代表, 又是各种不同群体或阶层的意志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者和仲裁者。二、对于政府职能的立法设想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应当在确保公共利益的同时,把保护被拆迁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需要在政府职能的设置上既要保证政府有足够的职权来推动拆迁工作的展开,又要合理的设置政府职能以防止权力被滥用,侵犯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公众参与政府应该推行“阳光行政”,促进公众参与。第一,对拆迁的意义和拆迁政策进行宣传,广泛征求并认真梳理群众的意见,积极解答群众的问题,使拆迁方案充分反映民意;第二,建立拆迁补偿和安置的听证机制,建立信访投诉渠道;第三,将拆迁各种信息向社会公布,实现信息的透明化,接受社会的监督,为房屋拆迁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三、关于拆迁程序的立法设想遵循正当程序理念,鉴于我国现状并结合国外经验,我认为我国的城市房屋拆迁立法应设置以下程序(一)公共利益识别程序城市房屋拆迁的正当性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正是基于公共利益,并给予合理的补偿,才可以剥夺被拆迁人对房屋的所有权。因此一个建设项目适当举行听证会,经过充分论证后再确定该项目是否公共利益所需。参加听证的可以有专家学者、行政管理部门、拟拆迁地块的民众代表等,听证会以同级人大常委会主持为宜。识别公共利益,是一个抽象的利益衡量的过程,无论得出何种结果都易产生异议,因此在立法上必须保证此结果是由一良好的程序而产生的。(二)公告程序城市房屋拆迁程序必须遵循公开原则,这就要求与拆迁有关的事项必须向社会公告。公告的内容包括:实施房屋拆迁的公共利益理由及认定过程、拆迁前置补偿的标准和依据、拆迁的范围及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