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表面活物质.ppt_第1页
第五章 表面活物质.ppt_第2页
第五章 表面活物质.ppt_第3页
第五章 表面活物质.ppt_第4页
第五章 表面活物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混合气体吸附 4 3 1Langmuir单分子吸附理论 与另一种气体的压力无关 A B两种气体 若pA和pB都很小 若pA很大 pB很小 压力大的气体 其吸附量与压力小的气体压力无关 压力小的气体 其吸附量与压力大的气体压力有关 2 4 3吸附理论 氯乙烷在炭上吸附 CO在活性炭上吸附 4 3 2Freundlich公式 k n 经验常数 n 1 原是经验式 先现有热力学理论依据 3 4 3吸附理论 4 3 3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1938年 Brunauer Emmertt Teller 假设 表面均匀 吸附力是vanderWaals引力 多分子层吸附 同层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吸附平衡时各层吸附分子所占面积保持不变 除一层外 其它各层的吸附热相当于液化热 4 4 3 3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1 二常数公式 含两个常数 Vm和c V 压力为P时的吸附量Vm 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量c 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p0 气体的饱和蒸汽压p p0 相对压力 吸附层数不限 p p0 V 直线式 成直线 5 4 3 3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2 三常数公式 设吸附只有n层 含三个常数 Vm c n x p p0 3 讨论 当n 三常数公式 二常数公式 x 1 当n 1 三常数公式 Langmuir公式 可解释第I II III型吸附等温线 修正后能说明第IV V型吸附等温线 c值不同 形状不同 x在0 05 0 35之间 BET公式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6 4 3 3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4 应用 测定固体的比表面积 吸附实验测定不同p下的V值 得V p等温线 标准方法 低温 液氮温度 下 吸附N2 7 第四章固体的表面性质 4 4毛细管凝结理论 4 4 1吸附滞后现象 吸附等温线与脱附等温线不重合的现象 V一定时 p吸 p脱 多孔性固体 4 4 2毛细管凝结理论 Kelvin公式 毛细管中 8 4 4 2毛细管凝结理论 1 接触角滞后 吸附时 前进角 A 脱附时 后退角 R 实验证明 V相同时 pr吸附 pr脱附 吸附相当于凝聚 气相压力接近蒸汽压时 才发生吸附或脱附 2 墨水瓶 理论 吸附时 p 时 才发生凝结 脱附时 p 时 才发生脱附 9 4 4毛细管凝结理论 凹液面 Kelvin公式 V相同 p吸 p脱 进孔难 出孔易 4 4 3应用 测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 平均孔径 p p0 让毛细管全部充满液体 设吸附量为mg g 孔体积V孔 m 孔面积As 2 rh 比表面积 V孔 r2h 胶体化学 ColloidChemistry 第五章表面活性物质 5 1溶液的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 10 1 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三种趋势 随c增加而增大 近乎直线 无机盐 酸和碱等 随c增加而逐渐下降 小分子醇 胺 羧酸等极性有机物 随c增加先急剧下降 一定浓度后趋于恒定值 具八个碳以上的有机酸盐 胺盐 磺酸盐和苯磺酸盐等 11 2 表面活性 第五章表面活性物质 若一种物质能显著降低另一种物质的 时 则这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有表面活性 通常 能显著降低水的 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剂 c经验关系式 a b 常数 c 浓度 0和 溶剂和溶液的表面张力 5 2表面活性物质 剂 1 结构特点 双亲结构 分子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和亲油基 棕榈酸钠 C15H31COONa 12 2 分类 5 2表面活性物质 剂 阴离子型 羧酸盐型 磺酸盐型 硫酸酯盐型 磷酸酯盐型 阳离子型 季铵盐型 吡啶盐型 新吉尔灭 13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R C6H4 O C2H4O nH 聚氧乙烯烷基胺R2N C2H4O nH 聚氧乙烯烷基酰胺R CONH C2H4O nH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R O CH2CH2O nH 两性表面活性剂含有两种及以上极性基团 非离子型 5 2表面活性物质 剂 甜菜碱型 氨基酸型R NHCH2 CH2COOH 14 高分子型分子量在几千 数万间的高分子 凡能使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 皆可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5 2表面活性物质 剂 非离子 阴离子型非离子 阳离子型阴离子 阳离子型阴离子 阳离子 非离子型 特殊表面活性剂 氟表面活性剂 碳氟链为疏水基全氟辛酸钾CF3 CF2 6COOK 硅表面活性剂 硅氧烷链为疏水基 CH3 3Si OSi CH3 2 n CH2 3N CH3 3 Cl 15 5 2表面活性物质 剂 Gemini型 由一个桥连基团连接两个双亲结构 Bola型 两亲水基间连接疏水链 HO2C CH2 16N CH3 3 Br 16 5 3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 第五章表面活性物质 5 3 1表面过剩 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相的浓度超过溶液体相浓度的现象 平衡的 两相 相 溶质摩尔数n 相 溶质摩尔数n 体系中溶质总摩尔数n n n n 但n c V 浓度不均匀 17 5 3 1表面过剩 吸附 相溶质的摩尔数n 相溶质的摩尔数n 界面相中溶质过剩量ns n n n 单位面积的表面上过剩 吸附量 A 界面相的截面积 一般气相浓度 液相浓度n n n 单位mol m 2 同理 18 5 3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 5 3 2Gibbs吸附公式 界面相 dV 0 T i条件下积分上式 微分上式 19 对比 和 两式 5 3 2Gibbs吸附公式 T条件下 二组分体系 1 溶剂 2 溶质 按Gibbs规定 1 0只有一个面符合此条件 2 1 是规定物质1的表面过剩为零时物质2的表面过剩量 20 5 3 2Gibbs吸附公式 Gibbs吸附公式 浓度很稀时 ai ci 是表面过剩量 当c 和c 很小时 可看作表面相的浓度 Gibbs吸附公式 21 5 3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 5 3 3Gibbs吸附公式的应用 考察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相中的状态 测定表活剂分子在界面上占据的面积 由 c曲线 c曲线 m m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表面活性剂 m近似看作表面浓度 22 第五章表面活性物质 5 4表面活性剂的胶束作用 5 4 1胶束及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 表面活性剂分子络合形成的胶粒大小的聚集体 临界胶束浓度 CMC 开始形成胶束的浓度 缔合胶体 胶束与其反离子组成的缔合体 23 5 4 1胶束及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不纯所致 纯度检验的方法之一 杂质先吸附 后脱附 表面张力曲线上常存在极小值 5 4 2胶束的大小和形状 聚集数 n 缔合成一个胶束粒子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的平均数 一般为100 50个分子or离子 胶束 形状 球形 棒状 层状 24 5 4表面活性剂的胶束作用 蠕虫状胶束 5 4 3影响CMC的因素 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憎水基 C数增大 CMC降低 亲水基 影响不大 离子型的CMC 非离子型的CMC R相同 支链结构 CMC增大 含氟的CMC 无氟的CMC H被F取代 25 5 4 3影响CMC的因素 2 温度离子型 T升高 CMC略有增大Krafft点 溶解度迅速增大时的温度Tk非离子型 T升高 CMC降低浊点 溶液变浊时的温度 3 添加剂无机盐 使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降低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影响不大极性有机物 如乙醇 离子型的CMC降低非离子型的CMC增大 26 5 4表面活性剂的胶束作用 5 4 4胶束形成热力学 胶束形成过程是自发过程 胶束体系是热力学稳定性体系 1 相分离模型 非离子型 27 5 4 4胶束形成热力学 每摩尔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时的自由能变化 胶束是新相 am 1 稀溶液 aN cN 非缔合分子的浓度 28 5 4 4胶束形成热力学 离子型A M 1mol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 am 1a ccA cM 29 5 4 4胶束形成热力学 2 质量作用模型 非离子型 开始 c0平衡 c 1 x cx j 1mol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 设开始浓度为CMC 则x很小 第一项可忽略 30 离子型A M 5 4 4胶束形成热力学 z 不好测 如z 0 试用相分离模型推导An M n型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过程的与CMC间的理论关系式 nRTlnn n 1 RTlnCMC 31 5 4表面活性剂的胶束作用 5 4 5CMC的测定方法 表面张力法 电导法离子型表活剂 浊度法表面活性剂溶液 烃类物质由浊变清时的浓度为CMC 32 第五章表面活性物质 5 5增溶作用 1 增溶作用 表面活性剂提高难溶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现象 增溶剂 能起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 2 特点 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CMC后 才有明显的增溶作用 增溶作用是自发过程 被增溶物质的化学势下降 增溶与溶解不同 溶解 体系依数性有明显变化增溶 体系依数性无明显变化 胶束的数目无变化 只增大 增溶后不存在两相 溶液透明 增溶作用是一个可逆的平衡过程 33 5 5增溶作用 3 增溶机理 胶束结构中同时存在极性和非极性区域 增溶物依据 相似者相溶 原理 溶解 于极性相近区域 增溶方式 溶于胶束内部的碳氢链 溶剂 中 非极性分子 溶于胶束的栅栏层中 极性分子 长链醇 长链胺 吸附于胶束的表面 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油的物质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 增溶物包覆于聚氧乙烯 外壳 中 酚类化合物 34 5 5增溶作用 4 增溶作用的应用 胶束催化 洗涤 医药防止药物的氧化和水解 提高其稳定性 5 6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5 6 1HLB值 HLB值越大 亲水性越强 可查表 亲水亲油平衡值 Hydrophile lipophileBalance 规定 亲油性强的油酸HLB 1亲水性强的油酸钠HLB 18 HLB值是相对值 如十二烷基硫酸钠 AS HLB 40 35 5 6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5 6 2估算方法 1 非离子型活性剂 2 基数法 阴离子和非离子型活性剂 各种基团的基数可查表 36 3 重均法 混合活性剂体系 5 6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种类HLB质量AaxBbyCcz 5 6 3HLB值的应用 根据HLB值可推测表活剂的可能用途 增溶作用HLB 15 18消泡作用HLB 1 3 可根据HLB值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 37 第五章表面活性物质 5 7不溶物的表面膜 1 表面压膜对单位长度浮物所施加的力 单位mN m 1 0 0水的表面张力 有膜后的表面张力 表面压等于水的表面张力被膜所降低的数值 不溶性物质 表活剂如R COOH 在水表面形成的单分子膜 5 7 1表面膜的性能 膜天平 38 5 7不溶物的表面膜 39 3 表面膜粘度 s 膜引起的表面粘度的变化 测定方法 表面狭缝粘度计由液面流速测 s适用于低 s表面膜 扭力摆法由摆动速度测 s适用于高 s表面膜 研究膜相变和膜分子间相互作用 5 7不溶物的表面膜 40 5 7不溶物的表面膜 5 7 2单分子膜的物理状态 A曲线 气态膜 G OA段 A很大 40nm2 分子 膜分子自由运动 A曲线类似于理想气体的P V曲线 很小 0 1mN m 1 理想气体PV kT 理想气体膜状态方程 A kT k Boltzmann常数 条件 i 膜分子大小可忽略 ii 膜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41 5 7 2单分子膜的物理状态 非理想气态膜状态方程 A A0 ikT A0 膜分子独占 截 面积i和b 常数 与分子引力有关 AB段 气 液两相平衡 视为膜的蒸汽压 液态扩张膜 L1 BC段 膜是液体的 但压缩系数比正常液体大的多 性质 固定 T升高 A增大 即膜易膨胀 膜分子介于立着和躺着之间 42 5 7 2单分子膜的物理状态 Langmuir认为 L1膜是一种极薄的双重膜 液相性质 气相性质 0 碳氢链分子间引力 p 极性基之内排斥力 膜是液态的 膜中分子聚集成团 二维胶团 转变膜 I CD段 液态凝聚膜 L2 DE段压缩系数很小 象液体极性基带少量水 半固态膜 43 5 7 2单分子膜的物理状态 1 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 c RT MrMr 相对分子量c 单位面积上聚合物的质量 2 阻滞水的蒸发十八醇和十六醇已成功应用 3 研究界面化学反应 i 平滑的均匀界面 ii 改变 可调控分子取向 产生特殊效应 固态膜 S EF段 压缩系数比L2还小 类似固体 膜中分子立着紧密排列 极性基间无水存在 状态方程 b cA b和c为常数 5 7 3表面膜的应用 胶体化学 ColloidChemistry 第六章液 液界面和固 液界面 6 1液 液界面 6 1 1基本概念和特点 44 表面活性剂可在液 液界面上发生吸附 液 液界面 两不完全混溶的液体相互接触的物理界面 液 液界面存在界面张力 表活剂分子在l l液界面上占据的面积 在l g界面上占据的面积 吸附量与界面张力的关系符合Gibbs公式 45 6 1液 液界面 两液体相接触可分为三种方式 粘附 内聚 铺展 6 1 2铺展 1 粘附 a 粘附功 2 内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