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材料中,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直属六部,这样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地方控制过死,而巡抚的出现则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效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增设巡抚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增加地方权力;c选项错误,六部原有的权力并没有减少;d选项错误,根本不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问题。2.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背景,意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a项是其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排除;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的观念,排除b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外戚干政3.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天”而“子民”、祭拜自己的祖先。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故c排除。材料没有强调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血缘关系,而不是经济发展,故a项排除;在分封制下,还没有出现君主集权,故b项排除;据“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可以看出秦国墓葬突出体现君王的地位,且非君王没有严格的等级关系,从而说明了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除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演变,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5. 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 维护皇权尊严 b. 弘扬三纲五常 c. 废除宗法制度 d. 取消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皇权至上来显示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谥法制度是由皇帝之子与其臣下根据皇帝生前的行为事迹,给予其一个含有褒贬之意的称号,这一行为在秦始皇眼中正是有着僭越之意的,是侵犯了皇权的尊严的,应该予以废除,故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的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并没有废除宗法制一项,排除a;三纲五常最早为西汉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一书中所提出,在秦始皇时代是没有的,排除b;分封制是指将土地分给宗族、臣下等人进行治理的政治制度,此制度与谥法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不能从题干中看出秦始皇意在取消分封制,排除c。6. 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寒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这说明a. 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 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c.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控制 d.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答案】d【解析】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和居住人口的增多,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增加了新的管理事务。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城隍作为城市的守护神,不是现实中的行政官员,不存在扩大行政职能,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城隍管理事务的增多是民众的信仰,与官府无关,排除c项。7. 唐前期长期由1名宰相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1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保证议政公允 b. 防范个人擅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1名宰相主持议政并负责报告,容易造成个人权力较大,轮换制可以防范个人擅权。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做法的改变不能保证议政公允,排除a项;这种改变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不能体现权力制衡,排除d项。8.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旨在稳定西周的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项正确,因为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 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a. 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c. 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d. 诸侯争霸异常激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原则,而春秋时期却出现了王位争夺之战,这说明了宗法制遭到了破坏,故选b。a错误,贵族制度的破坏是一个过程。c错误,王位世袭制一直延续到清朝。d错误,材料没有反应诸侯争霸。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分封制在高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分封制指的是政治上的层层分封,而宗法制指的是继承制度上的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破坏的表现有贵族的衰落、姓氏从贵族独有到百姓所有,诸侯争霸、挑战天子的权威,而宗法制衰落的表现有大宗、小宗地位的变化,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破坏等。宗法制随着分封制在瓦解,但宗法观念并没有迅速瓦解,一直延续至今。10. 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等级乐队乐舞王四面八佾诸侯三面(缺北面)六佾卿大夫二面(缺北和东)四佾士一面(只有南面)二佾a. 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 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 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 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据材料表格可知,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乐队和乐舞有严格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礼乐制的内容,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制度,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故a项错误;乐舞的差别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的体制,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内容,学生可以根据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乐队和乐舞的规定联系到礼乐制、分封制的内容,再结合礼乐制的特点和作用,即可进行正确判断。11.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a.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田氏代齐表示原贵族姜氏的地位被田氏取代,即原有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田氏代齐是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之一,所以不可能是分封制度逐渐恢复的表现;d选项错误,仅从田氏代齐无法看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12.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c.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3. 下表为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表中信息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体现了两级制到三级制的反复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两级制到三级制的反复体现了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属于现象,不是本质规律,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不足以说明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故c项错误;唐末藩镇割据严重,中央集权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b。14.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实行“中朝”制度,“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他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权力受到削弱。故答案选c;a中政治垄断错误;b中没有扩大统治基础;中是选官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名师点睛】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15.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 分封制度的延续 b. 中央集权的削弱c. 官僚政治的弊端 d. 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c【解析】据材料“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后分封制已经瓦解,封建官僚政治确立,故a项错误;秦汉以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故b项错误;“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吏有封建”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行政效率是否低下,故d项错误。故选c。16. 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可以看出世家大族垄断了封建官场,直到科举制的实行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唐宋时期实行科举制,故答案为c项。秦汉和魏晋时期还没有实行科举制,排除ab项;d项从时间上看晚于c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17.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a. 中国古代皇权至上 b. 宗法制度仍有影响c.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是能够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的,氏族志、百家姓能够说明宗法制仍有影响,也能够说明姓氏文化的确是源远流长的,但是材料中的现象是和中央集权无关的,所以现象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本题答案选c项;a与“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和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符合;b项与d项和氏族志百家姓符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位加强【名师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18. 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a. 理学占据正统地位 b. 市民阶层逐渐崛起c. 选官体制发生变革 d. 君主专制有所弱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反映出门第对政治地位的影响下降。理学占据正统地位与对门第的冲击无关,故a项错误;市民阶层逐渐崛起与对门第的冲击无关,故b项错误;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下层也可依靠才学跻身仕途,导致门第的重要性下降,故c项正确;宋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19. 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此措施a. 削弱了丞相权力 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不利于皇权专制 d. 违背了历史潮流【答案】b【解析】据材料“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三省制到一省制的变化,避免了三省之间的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三省制到一省制的变化没有削弱丞相权力,故a项错误;无论是三省制,还是一省制,都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c项错误;由三省制到一省制的变化是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后果,这不能说明违背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故选b。20. 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a.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 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c. 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 d. 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遏制官员的腐败21. 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这反映出a. 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 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c. 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 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说明内阁的权力较大,宦官又干涉政权,导致明朝后期权力运作的混乱,故c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皇权不会受到内阁威胁。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内阁制【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22. 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3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a. 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b. 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 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 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章京”可判断为清朝,材料反映皇帝是奏折批改的中心环节,对大臣奏折有绝对的决定权,而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体现了皇权的强化,可见材料是对军机大臣的职责的阐述,故选a;b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档案管理周密的特点,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宰相分工问题,排除d。故选a。23. 明清时期,很多地区的宗族组织以祠堂为主要场所,合族祭祖、催收赋税、赈济救助、褒善罚恶。这一现象有助于a. 制约地方政府权力的膨胀 b. 弥补国家行政力的不足c. 宗族之间矛盾的妥善处理 d. 完善国家基层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据材料“宗族组织合族祭祖、催收赋税、赈济救助、褒善罚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地方宗族组织具有部分政府职能,可以弥补国家行政力的不足,故b项正确;地方宗族组织并不能制约地方政府权力的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族之间矛盾的处理问题,故c项错误;地方宗族组织不是国家基层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合族祭祖、催收赋税、赈济救助、褒善罚恶”,学生应该可以理解为这具有部分政府职能,据此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24. 清朝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官年俸才180两,官吏贪腐严重。雍正时实行“耗羡归公”,即征收赋税时“每两加耗羡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其数目远超官员正俸,督抚大吏每年可得一二万两。这主要说明清朝a. 注重制度建设整顿规范吏治 b. 各级官吏的腐败已无可救药c. 基本改变了当时的赋税制度 d. 加俸是杜绝贪腐的不二选择【答案】a.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从历史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历史地图往往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看地图,首先从图片名称来看,“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到“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反映了汉朝到唐朝地方监察、行政区划的演变,汉代初期在地方设州,唐代初期设道,两朝中期以后,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其次,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唐代的道多以山、岭、江、河的东西南北来命名,依据山川地理形势来命名。再次,从道和州的分布区域上看,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南北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州集中于此。到唐代,南方经济逐渐发展,体现在行政区划上道的分布南北大体平衡。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地方行政制度演变26.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外在:时代的变化。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周天子弗能禁止”等分析、认知即可得出答案。关于第二小问,需要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秦国灭六国,统一全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即可。(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诸侯国政治地位演变”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材料二信息,围绕“政治权力逐渐受到削弱”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3)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性质”,把握到“弥补了郡县制的弊端,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目的”,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度展开即可。(4)根据题干要求,本问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到“时代的变化”即可。关于第二小问,围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度,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皇权)”依次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状况;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确立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的行省制度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3从图3中任选三个关键词,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关键词:中外朝制度军机处科举制观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汉武帝时提拔亲信近臣,构成新的决策机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加强了君主专制。唐朝时期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为君主专制选拔人才。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示例2:关键词:天人感应存天理灭人欲科举制观点: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董仲舒新儒学宣传“天人感应”鼓吹君权神授,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将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南宋末年后成为官方哲学。明清时期科举制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示例3:关键词:天人感应存天理灭人欲黄宗羲观点:儒家思想既有约束君主专制的一面又有维护君主专制的另一面。维护:程朱理学将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专制统治。约束: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天人感应”,用天意来限制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促使行仁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输企业安全员题库及答案解析
- 职高护理学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电站辅机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钒铁沉淀工岗位操作规程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铁氧体材料制备工三级安全教育(班组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玻璃钢瓦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修鞋工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脂肪烃生产工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轴承制造工新员工考核试卷及答案
- 钽铌压制成型工成本控制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秋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1章综合测试卷
- 粉末冶金制品制造工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产品三维建模与结构设计(UG)》技工全套教学课件
- 昭阳区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 项目绩效评价思路
- 校纪校规主题班会课件
- 浙江海洋大学《大学英语Ⅰ(5)》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1-U5-教师用书 Unit 5 Pursue your dream
- 2025至2030中国电解二氧化锰粉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课件
- DB1508T 171-2025 酸枣生态种植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