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大二附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期中考语 文 试 卷(满分:150分,完卷时间: 150分钟)说明: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24分)1、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干涸( h ) 央浼(mi ) 潦水(lo ) 拮据( j ) b、混沌( hn ) 蕴藉(ji ) 熟稔(rn ) 付梓( z ) c、逋慢( b ) 毗邻( p ) 决起(ju ) 洗马(xin ) d、流憩( q ) 庇佑( p) 讥诮(qio ) 髭须( z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泅水 惯例 下榻 皇天厚土 b、盘缠 希冀 愁怅 不落窠臼 c、笼统 粟米 坍塌 不及不离 d、尺牍 尘芥 仓廒 销声匿迹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不仅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b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李克强听取了“中国制造2025”等情况汇报,强调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c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共进晚餐。这是自1949年后,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d. 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文言句子如果仅照字面解释、翻译,可能会晦涩难懂,一旦使用意译的方法则涣然冰释,也符合了“信”“达”“雅”的要求。b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台湾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价过亿的富豪却细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c与“说书”不同,“学术”宣讲必须立论严谨,言之有据,不可由着性子臆造,更不可为了耸人听闻而言之凿凿。d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萧乾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因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课内文言文阅读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5.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b、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适:适合c、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且:将d、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打算6.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a、楚之南有冥灵者 b 则芥为之舟 c 汤之问棘也是已 d 之二虫又何知7.选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与其它项不同的一项:( )a、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奚以知其然也 d、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8. 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第卷(126分)一、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 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军谋祭酒:官职名。覃思:深思。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就:就任 b下车即缮其甲卒 缮:整治c粲恒典之 典:掌管 d其强记默识如此 识:认识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太祖任命刘琮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b王粲才华出众,幼小时就受到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司徒征召他做僚属,皇上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他都没有就任。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d王粲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撰写文章,一挥而就,即使时人反复斟酌推敲,也比不上他。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3分) (2)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3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寄乐天元稹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12.“乐天”是唐朝诗人、文学家 的表字,和元稹一样被贬谪的他写下了“感商妇之漂流,叹谪居之沦落”的叙事长诗 。(2分)13.诗中“追寻”了哪些“往事”?(4分) 14.诗歌尾联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10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陈情表中,提到外无近亲,内无照应门户的小僮的两句: , 。 归去来兮辞中直接抒发乐天安命思想的句子是: , ? 即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也就实现了人生的意义。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 , ”,表明了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的心志。 有人说陶渊明不在乎耕种结果,虽然“戴月荷锄归”,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他更在乎耕种的诗意体验。归去来兮辞中直接描绘这种诗意体验的诗句: , 。在滕王阁序里,描写了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的一幅色彩明丽图的千古绝句是: , 。 二、现代文阅读(32分)(一 )论述类文本(9分,每小题3分)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这些称谓,有的当时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 “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平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并不多见。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若观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改革之难,于此可见。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节选自博览群书16下列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都可称之为改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d现在所说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c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以为据。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1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塾师老汪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c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d.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e.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20.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21.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2.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7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福建师大第二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上高二期中考语文试卷答案第一卷1.b 2. d 皇天后土、惆怅 、不即不离3c (a 语序不当 “不仅”和“也”后面的内容交换;b 成分残缺 “强调要坚持走之路”;d表意不明“部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4d 5. b6.c 与例句相同,主谓之间 不译7.b 用在选择句中,表选择,是.还是 . 其余三句做代词 8. b第二卷一、古诗文阅读9 d项的“识”应解释为“记住,记忆”的意思。10a项错误在于,是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11.(1)在荆州避乱的读书人,都是海内的俊杰。(定语后置1分,判断句1分,大意1分)(2)他擅长写文章,提笔成文,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常常认为是事先构思好的。(善,属1分,宿构1分)(3)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谋划着往南飞去。(夭阏,阻止,阻遏义;莫之夭阏,宾语前置;图,谋划,打算;南,向南飞。)【参考译文】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大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不能重用,因此有奇才的人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时机,自己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伺机夺取天下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收纳那里的豪杰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到了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使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使天下归心,希望您的到来使社会安定,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能,这是三王(指夏禹、商;周文王或武王)的作法阿!”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学识渊博,询问他没有不能回答的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驰,举建制定各种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王粲写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12白居易 琵琶行13.一同考取功名,年纪很轻做官,二十年来相知,同遭贬谪厄运(4分。每点1分)14.对朋友的慰藉;对前途的悲叹;既慰藉也悲叹。(4分。分析略。从一个角度回答即可,情感、分析各1分)1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现代文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