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代恭王府正殿原状推测.doc_第1页
北京清代恭王府正殿原状推测.doc_第2页
北京清代恭王府正殿原状推测.doc_第3页
北京清代恭王府正殿原状推测.doc_第4页
北京清代恭王府正殿原状推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找失去的恭王府“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多重历史覆盖下的恭王府历时4年多的大修更像是一次考古发掘:对仅存的蛛丝马迹解剖、辨别、选择,拼贴出这座王府150年前的黄金时代概貌。8月20日恭王府府邸首次向公众开放,而更多的历史拼图仍在找寻之中王府黄金时代的孤本 咸丰元年(1851),道光帝第六子奕被封为恭亲王这是清朝封建等级阶梯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他也得以在次年搬入什刹海边的这座著名王府。为迎接第三代主人,这座府邸的中路礼仪殿堂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力求遵循顺治九年(1652)定下的府建规制:“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周围墙。正门广五间,启门三。正殿,广七间,前墀周围石栏。左右翼楼,各广九间。后殿,广五间。寝室二重,各广五间。后楼一重,上下各广七间。自后殿至楼,左右均列广庑正门、殿、寝,均绿色琉璃瓦。后楼、翼楼、旁庑,均本色筒瓦。正殿上安螭吻、压脊仙人,以次,凡七种;余房,用五种。凡有正房、正楼门柱,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梁柱贴金,绘画五爪云龙及各色花草。正殿中设座,高八尺,广十有一尺,修九尺,基高尺有五寸,朱裸彩绘五色云龙,座后屏三开,上绘金云龙,均五爪。雕刻龙首有禁。凡旁庑楼屋,均丹朱户。其府库、仓焦、厨即及抵候各执事房屋,随宜建置于左右,门往黑油,屋均板瓦。”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谷长江对记者说,他们在2004年考古发掘银安殿时在遗址中发现一块砖,上面还有“王府足制”字样,这说明当年中路正殿是由1852年恭亲王分府时重建,正门到神殿的屋顶改以绿琉璃瓦覆盖。只是,由于三路格局在和时期就已形成,中路院宽难以布置亲王府应有的七间正殿,恭王府只好沿用旧基的五间。同治四年(1865)的几张“样式雷”恭王府及其花园图,成为此次大修的基本依据之一,所绘图景也最接近恭王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1861到1874“同治中兴”的十几年,恭亲王协助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本人被任命为议政王,总揽朝政,推行“洋务运动”,享双份俸禄,达到其个人权力和声望的鼎盛期。这一时期,恭亲王在这里主持国家的重要仪式,恭王府成为实际上的政府所在地。北京市古建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仁认为,这几张“样式雷”图正是这一时期大修工程的设计图,重点是改造了花园。“此次恭王府大修是自150年前恭亲王分府以来的第一次。问题是,要恢复到哪一时期的恭王府?”谷长江说,“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形容,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已走过230多年历史,就像一个人,走过少年、青年、中年、晚年,每段历史都叠加其中,不是一个静态的点。”争论的结果,复建的主线还是定在恭亲王中期的19世纪60到80年代,恭王府和其主人的最后一个极盛时期,“作为清代王府的样本”。恭亲王奕已经是这座王府的第三位主人。可以考证的第一位主人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和,当时和大兴土木、逾制修建,虽不称王府,但宅第的精美富丽并不亚于王府,奠定了今日恭王府的规模。在这里,和的儿子丰绅殷德迎娶了乾隆之女和孝公主,所居东部宅院依公主府规制进行改建,此次在乐道堂内檐发现了只有公主能用的凤和玺彩画,验证了这点。后乾隆驾崩,嘉庆宣布和20条罪状,赐其自尽,宅中所抄家产相当于清廷10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宅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庆郡王永璘所有,与和孝公主各享半座宅第。生性闲散的永璘并未对和旧宅做什么大改动,以至于对里面的很多逾制之物也熟视无睹,他死后被举报有毗卢帽门口4座、太平缸54件、铜路灯36对,幸得嘉庆皇帝袒护,“为和旧物”。永璘死后,按清制“世袭递降”,宅子被收回,直到迎来恭亲王奕。恭亲王辉煌之后,恭王府也如抛物线从顶点逐步下滑。因“铁帽子王”奕享有“世袭罔替”制度,其长孙“小恭王”溥伟和其同父异母弟弟溥儒成为这座王府的最后一代主人。此后清朝灭亡,一代王府变为天主教堂、辅仁大学校舍,新中国成立后又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研究室等8个单位、200多户占据,每一个进入者都按照自己的使用功能需要进行改造。等到2003年再看到这座昔日的王府时,它已经面目全非。“就像一个人骨骼还在,但已被毁容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师陈彤形容。“90年前被大火烧毁的银安殿所在地是各种私搭乱建的临时房屋。音乐学院附中建的两座小楼突兀地立在建筑群前方。建筑外观改建或破损,室内装修基本全部改变,外檐彩画全部被覆盖,墙壁上绘上了红楼梦彩画,甚至还有文革标语”谷长江回忆。那一天,他陪同谷牧和李岚清同来,看到多福轩里艺术研究院录音室迁走后的一片狼藉,谷牧忍不住拍了桌子。自1978年起,谷牧就一直为恭王府的腾退和开放而奔波。重建恭王府是周总理去世前对他的三大嘱托之一,其他两件事是建设国家图书馆和琉璃厂。到2003年,近30年的恭王府腾退渐入尾声,但历史只剩下一些蛛丝马迹。第一块拼图 “恭王府的周围也都是王府。西边是涛贝勒府、庆王府,东边是罗王府,河对岸是醇亲王府,还有很多清朝大臣、文人墨客等的宅第,包括翁同也住在这儿。”恭王府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吴杰对记者说,因什刹海一带拥有北京内城一片难得的宽广水域,形成清末王府的聚集地。清朝进关后,究竟在北京建立了多少王府,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其原因首先是清朝的封爵制度有“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之别,决定了一部分王府的不稳定性和变更性。某些王府府主的封爵达不到所住王府的资格,则必须另行分府,于是一座王府会出现多个名称。其次是历史变迁和王府的衰败,造成了文献记载的缺失。有的学者认为,整个清朝大概有100余座王府。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这100余座王府在建国之初可以进行统计的大约有60余座。恭王府的命运,是北京王府的一个缩影。谷长江他们曾在2003年对北京现存的王府进行了系统考察,他发现,能够留下较深印象的不过10余座了。“醇亲王府府邸现为国家某机关办公用地,克勤郡王府现为一座小学,虽然保存基本完整,维修保护也不错,但被挪作他用。郑王府府邸各个殿堂之间的广场,已建造了许多家属宿舍楼,现代宿舍楼夹杂着王府殿堂,被学者称为套种的王府。像这样的王府虽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但难以看到一座完整的王府规制了。而位于定阜大街的庆王府目前尚保存有造型别致的绣楼,但整个王府中住了600多户居民,连绣楼里也是住户,日渐破败。”“到目前为止,能够对外部分开放的只有恭王府一座。也是唯一可能作为北京王府样本的了。”谷长江叹息,如果不是周总理和谷牧长期奔走,这也是无法想象的。在8年努力之后,后花园终于在1988年向游客开放。“为了赶在亚运会前,中央要求我们以园养园,那年我们的门票是5元,在当时相当贵了,仅次于故宫。”吴杰说,那时花园是按照红楼梦主题来策划的,“红楼梦学会”的身在其中和“大观园”想象为它附加了多重意象。昔日王府府邸里的新住户“有文化”,但是穷。“文化单位房子紧张,本来就没房子住,前脚让这家搬走了,马上就会有人跳窗户撬锁,夹着被窝卷又住进去。”吴杰说,就这么“前搬后占”,200多户居民直到1999年才搬走。最后搬走的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那是2005年底,恭王府管理中心终于拆除了古建前的两座小楼,历时30年的腾退大功告成,“资金花费不下四五个亿”。“侯仁之先生曾说,北京的明珠是什刹海,什刹海的明珠是恭王府。为什么恭王府是明珠上的明珠?”吴杰认为,恭王府不仅是北京王府的孤本,它还经历了由私宅改为王府的历程,几位主人也都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着比其他王府更多的附加价值。除了几张“样式雷”图之外,恭王府似乎没有在官方资料里留下太多记载。官方主要记载故宫和皇帝的活动,不包括王府,而普通人又很难进入王府一窥究竟,复建依据到哪里去寻找呢?“有原始依据的,按照原始依据修缮;没有原始依据的,按最接近的历史根据进行修缮;既无原始根据又无历史根据的,在专家指导下修缮;专家也吃不准的,按现状保护性修缮。”面对匮乏的史料,谷长江定下大修线。恭王府的第一块拼图来自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那是1937年5月31日到6月3日中国营造学社到恭王府的考察。”恭王府管理中心专家组组长孔祥星对记者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重要呢?再过一个月,日本就要全面侵占北平,进入恭王府;而1937年也是恭王府要变为辅仁大学女子学院校舍的那一年。营造学社考察是对王府原貌的最后一瞥。”孔祥星与梁思成的孙子私交很好,便说:“能否通过你奶奶林洙找一下这些图?”主管清华资料室的林洙找到1937年中国营造学社对当时恭王府的实测图10份,还有1947年实测图16份,涉及王府的各个关键部分。只可惜,所有图纸皆是草图,充满杂乱的曲线和难解的图形。当时负责具体测绘的莫宗江和刘致平均于上世纪90年代去世。“我上学的时候还经常看到莫先生在清华骑自行车的身影呢。我们显然慢了一步。”参与大修设计的陈彤说。零星的恭王府记载来自国外。谷长江说,因为那时候恭亲王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展洋务运动,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多进入王府。有关恭王府最早的系统记载就是在德国波恩找到的,1940年辅仁大学主办的华裔学志刊登了燕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洪舜和美国汉学家凯茨对整个王府府邸、花园进行实地考察后的论文,并拍摄了数十幅照片。现在华裔学志已迁至德国,孔祥星通过德国大使馆找到1940年那期杂志,陈洪舜的女儿陈岚得知后捐赠了当时的65幅照片,成为最有力的原始依据。昨日重现? 恭王府的气派在中路院落的宫门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两尊巨大的石狮子蹲在雕花的石座上,虎视眈眈地守卫着王府的府邸。前门的屋顶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这种颜色的琉璃瓦是亲王身份的最显著象征,皇帝留给自己用的是黄色和蓝色的琉璃瓦。清华大学古建专家郭黛姮教授2003年底来到恭王府的时候,她被这最后的王府气象震撼了。但一进了宫门,就是空旷的院子,长满了荒草。这儿曾是富丽堂皇的恭王府正殿银安殿及配殿的所在地,这一礼仪性场所里浓缩了王府的威仪,只在举行重大仪式时才打开。但就在清朝灭亡不久后的1916年元宵节,它们全都毁于一场大火。人们只有从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中还能想象得出一点当时的情景:“正殿中设座,高八尺,广十有一尺,修九尺。基座高尺有五寸,朱须彩绘五色云龙。座后屏三开。上绘金云龙均五爪,雕刻龙首有禁。”“根据文物保护法,全毁建筑不再复建。但恭王府其他建筑还在,缺少了正殿怎么行?”在谷长江的坚持下,国家文物局同意复建。“但我们有的只是这堆废墟。”郭黛姮说,既找不到见过银安殿的人,也找不到一张照片,有限的史料中,也缺乏对此殿的详细记载。仅凭“样式雷”平面图是无法推断立面的具体数据的。2004年冬,北京考古研究所首次开掘了火场遗墟银安殿及其配殿遗址。位于殿内前部的一排柱础遗址,更标识出“和第”到“恭王府”的一个变迁由于扩建,原来的柱子被向外移动了。“王府足制”字样的砖、根据回填土色确定的磉墩位置,则解决了复建的许多基本问题,如殿的大小、结构如何等。经过考古,可以算出大殿“身体”的数据,但大殿的顶是什么样的呢?有的古建筑专家依据考古发掘,认为柱子位置偏向山墙,由此屋顶应是“硬山顶”样式。郭黛姮则认为,由历史依据看,恭王府为亲王等级的文物建筑,应使用亲王等级的“歇山顶”。她以前曾带着学生测绘过大量古建,发现颐和园的一些歇山顶建筑,因台基小,柱位偏山墙。歇山样式由此确定。如今的银安殿至少在形制上还原了王府盛时气象:正殿采用歇山顶、五彩斗拱,绿色琉璃瓦衬托着屋脊上的吻兽;配殿用灰筒瓦,三彩斗拱;耳房为双卷勾连搭,一斗三升斗拱。其实,恭王府内最早开始修缮的不是正殿,而是多福轩。多福轩位于恭王府东路,曾是和孝公主的居所、恭亲王的会客厅。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恭亲王奕就在此处与英法代表谈判,多福轩见证了北京条约的签订始末。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为其修复拨款5万美元,恭王府管理中心2003年10月委托北京建工学院进行设计。此处为何叫“多福轩”呢?孔祥星说,当时有人提出,“因为满屋贴满了福字”,甚至找专家论证“福”字怎么贴。一开始的设计延续了当时一门四窗的格局,但有一个疑点:中间开间两扇大门旁边两个窗户用的木材与别的地方不一样,质地、做工都比其他地方差很多。“难道是恭亲王时期的豆腐渣工程?”想想不对,“王府里明面儿上的工程,怎么可能?”孔祥星想,这里后来用做辅仁大学的图书馆,是公共场所,应该有照片留下啊。去对面辅仁大学查找,果然找到一张当年的图书馆内景图,又对照1937年的实测图发现,有两个开间原来是门,后来是艺术研究院改建录音室时为采光需要改的。而“多福轩”里根本就不是贴满了“福”字,而是挂着多幅菱形福寿大匾。这恰与溥仪的七叔载涛在清末贵族生活一文中提及的景象吻合:“进二门后,中为穿堂客厅,所谓穿堂者,正中有绿油屏门四扇,无事不开横楣上方,例挂御笔匾额及福、寿字”(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贾冬婷) 更多谜题 清代以东为上,西路的建筑则是恭王府中最僻静的地方,也隐藏着主人最隐秘的心思。王世仁对此有透彻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和居住的西路,表面上看是休闲居处的宅院,有抄手游廊、垂花门、什锦灯窗、竹木花卉等。但正厅为七间,台基高二尺八寸(87.5厘米),与东路公主前厅(多福轩)相同。同时,明间的面阔与柱高和中路大殿一致。厅前设月台,用石雕须弥座,柱顶用石雕鼓座,厅内仿宁寿宫乐寿堂设周制仙楼。而且西路房屋,包括厢房、围房,都用雕花屋脊,豪华程度远远超过东路。”他认为,由此可以看出,和建府时,在典章与富足之间选择的心态。和的罪状中也写得清楚,第十三条称:“昨将和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这座“楠木房屋”指的就是西路的锡晋斋。史载,锡晋斋内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金砖墁地,外看为一层,但实为两层,精巧异常。陈彤认为,这是恭王府里最有价值的房子。2004年10月,陈彤第一次来到恭王府,就被这里吸引住了。当时,锡晋斋被改建成会客室,会议桌、沙发椅、吊灯,一派现代风格。但透过落满灰尘的窗户,嵌紫檀雕花隔扇虽有残损,仍不掩其精致。“莲花瓣状的柱础,与故宫内乾隆晚年居住的倦勤斋一模一样。地面的花斑石,只有宁寿宫才有。平面形制上,锡晋斋也很特别,五开间楠木殿,有歇山顶的抱厦,与颐和园七开间的乐寿堂相比,抱厦更为复杂。而它二层仙楼的复廊也比乐寿堂的单廊精巧。这对于它的主人和而言,都是逾制的。”陈彤说,说这座房子的蓝图是宁寿宫,并没有冤枉和。根据仅有的历史照片与现状比对,锡晋斋恢复了原有的大致格局。“把后来建的两座楼梯拆掉,重新按原来的照片恢复了西边的单跑楼梯。但东部的L形楼梯没有恢复,因为它要跟整体装修结合,这一L形楼梯原是环绕宝床的,四周还有花罩,现在其他装饰没有了,一个楼梯很突兀。”与锡晋斋相比,水法楼的谜题更多。水法楼位于160余米长的二层后罩楼西侧,华裔学志中,将其形容为“小迷宫”:“假山上有缸,缸内有水,水流下来,有池子盛之。”陈彤描述,水法楼两层之间抽去隔板,倚靠着一面墙的假山与墙上图画浑然一体,实景入画,画如实景。从假山的“山径”走上去,可以由一楼直到二楼。假山上水缸的水涓涓流淌,在“山下”汇成池,池中还有游鱼。陈彤说,这是国内唯一的室内水法园林实例,可惜毁于辅仁大学入驻后,一切只能依据零星文字去想象。“如果要做,我认为要做成可识别可逆的,将来有人发现水法楼的更多资料,还能将我们修的东西拆了重来。”郭黛姮认为,在目前水法楼室内依据不足时,宁可不做。最让陈彤兴奋的是,重修恭王府让他有机会到古建筑顶子里去看,看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那些还没被抹去的隐秘细节。“就像身处案发现场,给一个人做解剖,论证一个千古谜案。”他觉得,古建有两种意义上的损毁,一是物理上的,梁架腐朽,房屋坍塌;二是文化意义上的,这往往是更重要也是易被忽视的,大量细节的流失。他觉得,古典建筑为何好看?正是因为充满了细节,是无数能工巧匠,点滴时间堆积而成的手工艺品。“细节或许只是装饰性的东西,与古建安全无关,但包含信息量最大,也最容易流失。比如彩画,就是管窥全豹,可见一斑,反映了王府规制。”陈彤说,这次大修在彩画泰斗王仲杰的主持下,对104个房间全部重绘,如此大规模的群体性彩绘,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吴杰也认为,复建的好坏,彩绘占60%,甚至比古建还重要。恭王府里外檐彩画基本全部被苏式彩画所覆盖,看上去焕然一新,可是没有价值。“比如七八十年代绘制的红楼梦彩画,花花绿绿,但从文物保护角度,这是具有欺骗性的。”所幸有些内檐彩画还在,陈彤他们仿内檐彩画翻至外檐重绘。这是典型的手工艺,很多内檐彩画看不清楚,要根据造型、规制重新推敲,再根据外檐结构延伸而来,做成严格的一比一平面图再绘。郭黛姮说,修复中尽量保留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信息,最晚留至辅仁大学。但对于一些稀缺的信息也做了适量保留,比如“文革”时期的大标语,“大兴三八作风”等。“当时的人也很疯狂,红色墨迹很难弄下来,除非覆盖掉。”宅院里原有很多王府忌讳的树种:柏树阴宅的树,梨树离别的树,桑树与丧事相连,但为了保留部分历史,仍留存了一些辅仁大学时期的树木。吴杰引记者参观,恭王府里现存最老的树就在锡晋斋院内,是两棵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西府海棠,据说当时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常在树下设宴,邀友人吟诗作画。有历史的谜题待解,也有现实的困难。“本来申请了2.69亿元资金,只给了1.6亿元,“恭王府”又自筹4000万元,这次大修一共花费了2亿元。”吴杰的每一笔账目都算得清楚,恭王府大部分房间的室内装修没做,文物回收更少。在郭黛姮主持的第一版规划中,在银安殿地下设计了一个考古博物馆:玻璃地面下,考古发掘的旧砖瓦清晰可见,也可为文物保存和研究提供必需的现代化空间。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原设计的地下停车场也因资金问题而搁浅。陈彤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恭王府目前只修了一个壳。”-失却了移动文物的王府博物馆“如果我们能找回流散出去文物的1%回来,就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在历时31个月、投资2亿元修缮后,北京恭王府府邸于8月20日开始正式迎客。这是这座有着232年历史、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王府首次对公众开放。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谷长江曾在恭王府修缮后的对外讲话中称,要将恭王府打造成一座博物馆。然而,迄今为止,整个恭王府,可移动文物一件都没有。记者李晶晶曾经的“博物馆” “这里曾经有最最可爱的多宝阁,用来展示瓷器、青铜器和其他珍奇的文玩巧妙的制作使它适宜摆放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各类器物,有一道特别精巧的月亮门通向后面的房间,这座房子当时一定布置得精美绝伦。在北京,即使紫禁城的建筑也无出其右。”20世纪30年代末进入恭王府考察的中国学者陈鸿舜和美国学者凯茨,所见乐道堂室内装饰虽已残破,仍忍不住啧啧赞叹。从咸丰二年(1852)入住恭王府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病逝,恭亲王奕一生中有46年的光阴在这里度过,因此王府中的所建、所用和所藏大多体现了他的审美取向。据记载,他在府邸西路建有一处院落专门存放收藏品,院中正室名为“锡晋斋”,斋名因内中存放晋代大文学家兼书法家陆机所书平复帖而来。存放其他碑帖字画的西厢房名“尔尔斋”,意为那些碑帖字画与平复帖比较起来都不过尔尔。奕的孙子溥儒在世的时候,曾这样描述家中的收藏:“余旧藏晋陆机平复帖九行,字如篆籀。王右军游目帖,大令鹅群帖,皆廓填本。颜鲁公自书告身帖,有蔡惠、米元晖、董文敏跋。怀素苦笋帖,绢本。韩照夜白图,南唐押署,米元章、吴傅朋题名,元人题跋。定武本兰亭,宋理宗赐贾似道本。吴傅朋游丝书王荆公诗。张即之为华严经一纸。北宋无款山水卷,黄大痴藏印。易元吉聚猿图,钱舜举跋。宋人散牧图,纸本。温日观葡萄卷,纸本。沈石田题米襄阳五帖。米元晖楚山秋霁图,白麻纸本,有朱子印,元饶介题诗。赵松雪道德经,前画老子像。赵松雪六札册。文待诏小楷唐诗四册。周之冕百花图卷”这些还远不是恭亲王奕所藏字画的全部,由此看来,锡晋斋内的平复帖固然是镇府之宝,尔尔斋的藏品却根本不是尔尔之物。东厢房因存放古董,故称“乐古斋”。“奕是道光皇帝锦匣秘封的亲王。1861年辛酉政变后更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后又被慈禧太后赐世袭罔替殊荣,20多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虽然在晚清政坛上他素有贤明之称,但其好货之名却也朝野尽知,只是他较有节制,必满员之得优缺,及汉员由军机章京外放者馈送,始肯收受。所以我们推测,乐古斋曾经肯定存有数量巨大的古董艺术品收藏。”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谷长江说。但是历史中有关乐古斋的记录到此就戛然而止,此后有关藏品内容从未有人涉及。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贾冬婷)恭王府府邸完整修复全新开放2009-09-24它建成200余年府邸从未对公众开放,腾退挂牌耗时28年,修缮用去31个月投资两亿元它被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誉为“独一无二的标本”它的开放是周总理病重期间托付的三件事之一开门迎客后罩楼的廊道恭王府全景模型天香庭院王府夹道随处可见的吉祥字稀世珍宝“平复帖”(仿品)锡晋斋金丝楠木隔断走进府门古树参天后罩楼荷花盛开王府后花园工人正在进行修缮工作游客拍照留念头宫门它建成200余年府邸从未对公众开放,腾退挂牌耗时28年,修缮用去31个月投资两亿元;它被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誉为“独一无二的标本”;它的开放是周总理病重期间托付的三件事之一。 8月20日,承载了厚重历史,代表着重要价值的恭王府府邸正式向公众开放。腾修恭王府 迫在眉睫 在北京,“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评价流传得很广,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恭王府的重要地位和显赫声名。恭王府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它的气势非凡和富丽奢华,起始于第一位主人、当时权倾朝野的宠臣和珅几十年的苦心营造。嘉庆四年,和珅获罪赐尽,嘉庆皇帝将此宅赐与其弟庆郡王永璘。咸丰初年,恭亲王奕成为王府的主人,恭王府的称呼由此叫开。 作为北京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建筑,恭王府不仅在古建及历史文化上占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也见证了清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王府制度、王府生活、王府历史文化的一个充分、详实的载体。 然而,拥有过显赫地位和繁华景致的恭王府,也有过一段相当长的风雨飘摇的时光。恭亲王奕死后,其孙溥伟承袭爵位,这位最后的府主为筹集复辟活动的经费,于1921年将府邸及花园抵押给天主教会。1937年3月辅仁大学购置作为校舍。解放后,200多户居民和8个单位陆续进驻。府内部分建筑被拆除,甚至在恭王府中路门前,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挡住了楼背后的另外一番风景。 随着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认知逐渐成为共识,恭王府的腾退、修缮,成为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此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学者多次考察论证,确定了修缮原则:有原始根据的,按原始根据修缮;没有原始根据的,按最接近历史根据的进行修缮;既无原始根据又无历史根据的,在专家指导下修缮;专家也吃不准的,按现状保护性修缮。2005年12月5日,恭王府府邸修缮工程正式开工,修缮工程面积达26620平方米,其中古建修缮面积约9800平方米,复建面积约2200平方米,新建仿古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约1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520平方米。这是155年来,对恭王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也是国家对王府修缮投资最多的一次。 修缮之路不平顺 修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曲折艰难。 从和珅宅院到恭王府府邸,200多年间,王府几易其主,虽然小修过几次,但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占用单位较多,管理难以保证和维持,院内建筑有的断壁颓檐,有的斑驳陆离;建筑内外多有改动,添建、改建、临建物也不少,院内杂草丛生,让人很难联想起王府当年的盛况。 然而,国家对腾退、修缮甚至开放恭王府的想法一直就有。1962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恭王府时就明确指示,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开放。1975年,周总理在病重期间,向时任副总理的谷牧同志托付了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对社会开放恭王府。1978年,在谷牧同志的督促下,占用恭王府的单位开始搬迁,王府古建开始修复。经过10年的努力,1988年7月18日,腾清整修后的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又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在李岚清副总理的过问下,2003年,恭王府府邸内的占用单位和住户终于搬迁完毕,“腾”出了一个完整的恭王府。 投资巨大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工程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恭王府府邸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终于启动了。 “对历史负责,不留遗憾” 由于曾是大学士和珅、庆郡王永璘和恭亲王奕等几代人的居所,恭王府府邸保存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和文物遗存。恭王府管理中心确定了修缮的基本定位:恢复恭王府的辉煌时期同治和光绪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恭亲王奕一生最辉煌的阶段,但此前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也要保留。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谷长江说:“修缮就要对历史负责,不留遗憾。” 再现恭王府府邸的历史原貌,查找历史资料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恭王府管理中心发出了收集相关历史照片、图纸和文字资料的公告。此后,国家图书馆藏同治年间“样式雷”恭王府图、清华大学藏1937年中国营造社恭王府实测图、1940年辅仁大学校友会刊和辅仁大学创刊70周年纪念特刊登载的恭王府照片与文字等文献一一浮出水面。北京大学图书馆前馆长陈鸿舜先生的后裔看到恭王府征集历史资料的公告后,无偿捐赠给恭王府管理中心65张陈鸿舜珍藏的有关恭王府的老照片,复原多福轩内陈就是比对其中的一张当年从室内西南角拍摄的老照片进行的。同样是多福轩,修缮人员发现殿堂的建筑外形也与“样式雷”恭王府图和清华大学藏1937年恭王府实测图的记载有出入。恭王府管理中心马上叫停工程,及时组织专家论证会。经分析,专家们认为,多福轩正殿现在的建筑形式是辅仁大学时期改建后的产物,决定在修复中对与历史原貌不符的多福轩正殿门扇、室内屏门等进行调改,恢复多福轩正殿三扇大门的建筑形式。 不改变文物现状让观众看清看懂 恭王府虽然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王府,但府邸的主体建筑银安殿,却因1916年(也有称1921年)的一场大火化为废墟。在修缮前,恭王府管理中心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恭王府府邸文物的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银安殿的地面散水、磉墩等基础建筑,以及被火焚烧的遗迹。然而,关于银安殿屋顶形制的历史资料,虽经多方查寻,仍然一无所获。现有资料中,只有一张是1937年营造学社绘制的恭王府实测图,图中只标出了银安殿遗址的平面图,其建筑形式仍不得而知。 建筑等级看屋顶。专家们经过研究推断,认为银安殿在由私宅变为王府后,建筑的规制就应按王府的级别进行改造,屋顶形制应为歇山式。 建筑彩绘也是府邸文物和历史的生动反映。在修缮工程中除了恭亲王时期的彩绘外,还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彩绘,如府邸东路建筑内檐上固伦和孝公主时期的凤纹和玺彩绘、西路建筑的内檐上和珅时期的彩绘、葆光室永璘时期的彩绘,甚至民国初年的彩绘在府邸建筑中也有发现。修复人员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缮原则,力求做到远看近似,近看有别。有心的观众刚走进王府,在头宫门,就能清晰地看出,屋顶旧的彩画已经色彩斑驳,而新的彩画则艳丽醒目,通过体会这些不同和变化,也可以体会到修缮人员的用心和留在建筑上不同时期的历史。 打造国家级王府博物馆 恭王府管理中心重视文物的保护,也重视文物的利用,前些年开始的以“福”字为标志的文化产业一直“火”到现在,而此次对府邸修缮,管理中心也有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向社会展示王府文化的国家级王府博物馆。走进府邸,人们从外表上看到的古建筑,完全是原来王府的形制,而内部功能则是新的,如:符合博物馆要求的安防、消防设施,重新设计的给排水系统、电路系统,在内部加装防风窗以密闭防尘等,这为恭王府将来的持续保护与王府文化再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魏谦文 于志强 闻昭摄恭王府府邸看点头宫门:63颗金色门钉 步入府邸,首先看到的是头宫门。门上镶嵌着63颗金色门钉。故宫的宫门上是九九八十一颗门钉,和珅选择了七九六十三颗,级别也属不低。 银安殿:重建的正殿 走过头宫门,就是此次复建的银安殿。银安殿是府邸最重要的建筑,用以举办重大庆典。1916年(也有称1921年)元宵节,因烧香失火,银安殿连同东、西配殿全部被焚毁。新建的银安殿气势恢弘,殿顶铺绿琉璃瓦,飞檐下彩绘金龙。葆光室:展示王府文物 葆光室内、外檐彩绘精美绝伦,廊檐下的绘图都是镀的真金,“葆光室”三字匾额为咸丰御笔。修缮后,这里将展示恭王府的历史文物。进门迎面的大沙盘全景展现了恭王府的全貌。多福轩:北京条约议所 多福轩是恭亲王会客之所,1860年,奕在此与英法联军代表商定北京条约。屋内匾额、宝座、书架、“福寿字”均按历史照片复原。屋内匾额为慈禧手书。乐道堂:彩绘证实公主居所 和珅的儿子娶了固伦和孝公主,但公主住在哪儿一直成谜。此次修缮在乐道堂发现了贴金凤凰彩绘,证明了公主就住在乐道堂。如今四块玻璃顶将金凤彩绘罩住,方便参观也起到保护作用。乐道堂也为后来奕的住处。锡晋斋:和珅罪状 名作藏身 西路锡晋斋有两大看点。一是内部装饰仿照故宫宁寿宫乐寿堂的样式盖了仙楼,屋内隔断全部用金丝楠木打造,超越了臣子应有的建筑规格,成为了和珅后来的罪名之一;另一看点,就是锡晋斋得名于恭亲王奕在1880年收得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书法名帖平复帖,此帖由西晋大书法家陆机所写,因此,此处得名锡晋斋。据说,以前此院专门是恭亲王藏宝的地方,但其它宝物加在一起,也没有平复帖贵重,因而,配殿的名字取为“尔尔”,指与之比较不过“尔尔”,恭王府此次特请故宫博物院仿真品制作专家重新制作了一幅高仿品展于斋内。现法楼:难以复原 150余米长的后罩楼坐落在府邸最北部,东西两头各形成一个直角向南延伸,犹如一道“凹”字形屏风罩住整座府邸的三路院落。现法楼原位于后罩楼的西北侧,两层的楼体包藏着金鱼池、假山、溪水,相传奇幻异常,也是府邸和花园之间的巧妙过渡,可惜今已无存。此次修缮,发现了它的一些历史遗迹,如水槽、石板路、太湖石、彩绘遗痕及石砌的水井等。经过专家论证,决定尊重现状,保存遗址,另绘一幅三维效果图,再现恭王府这一独特的景观。新闻链接展览: 恭王府府邸开放后,推出了两个展览,一为王府回声海峡两岸画家主题创作展,汇集了两岸20多位画家的55幅画展,画作内容均为曾在恭王府生活和居住的历史人物和恭王府的著名景观等;另一个是中国丹麦16002000,展示了丹麦腓特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众多丹麦皇家文物。正殿银安殿还将举办清朝王府文化展。门票: 恭王府府邸的票价为30元,同时推出70元的参观套票。套票包括门票、府内讲解、参观开放的景点及展厅,参观王府大戏楼并欣赏北京传统节目演出,还可以品尝王府盖碗茶和小吃。30元的门票只能参观开放的景点及展厅。 售票处设在府邸正门,原来进出的恭王府花园的门将关闭。老年人、大中小学生及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买门票可半价。1.2米以下的儿童免费参观。清代恭王府正殿原状推测北京清代恭王府及花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园已经对外开放,府邸也已搬迁腾退,并决定全面修复。修复工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就是复建府邸中路的正殿,即俗称的银安殿或银銮殿。该殿及其东西配殿在上世纪20年代初被烧毁,几十年来只留下一座轮廓不清的台基残址。对于复建,管理部门的态度是严肃慎重的,一方面广为收集文献旧闻,同时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基址进行考古清理,取得了比较准确的数据。笔者有幸,多次受邀对此项工程进行论证,但由于缺乏第一手的考古资料,发表的意见自然不够精当。今蒙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宋大川所长慨允,借得考古报告详加研习,从而修正了不少原来的概念。复获同意,将根据考古报告研习之推测结果发表,以就教于各方专家。在此谨申谢意,并愿获得批评指正。一、建造年代 恭王府的建造年代,已有不少专文发表,虽然非常准确的营造时间尚待详细考证,但总体的沿革是清楚的,即和珅府和孝公主府庆郡王府恭亲王府。据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当时此处的建筑与和府全然不同。三座桥位置一直未变,其北名厂门口,正对的南北向胡同名东煤厂(清末名毡子房,东煤厂改为其东之胡同),其西为西煤厂。两胡同之间有一大府,门殿四重,正厅五间,大门居中,规格较高,应即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蒙古额驸阿宝的赐第。康熙四十八年,阿宝袭扎萨克多罗贝勒,图中此府的格局与清会典中贝勒府的制度完全一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其子罗卜藏多尔济晋为多罗郡王,故此府直至近代都称为“罗王府”。府西为西煤厂胡同,西邻即恭王府,西煤厂在清末也更名为府夹道。罗王府的西、南两面有三十多所大小不等的宅院,应是后来恭王府及花园的位置所在,也就是和珅建府以前的地段。据零星文献及一部分学者推断,此地曾有康熙时敦郡王允府,清初大官宋权、宋荦父子宅第,乃至明代李广宅第、李东阳宅第等。细查京城全图,在这一地段中,只有四、五处宅院的厅堂为五间,前后三进院,格局对称完整,或许其中一处或几处即是这些名人的宅第。但在恭王和珅府的位置上,却没有大型宅第,恭王府花园的位置上,也是一些中小型宅院。此图足以说明,至少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前,这一地段还没有后来恭王府那样格局的府邸花园。以下对和珅府及以后各府的年代试为推断。和珅府 和珅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授户部侍郎,官阶正二品。按照清朝制度,一、二品官的厅堂为七间九架。但清会典又规定,亲王府正殿为七间,设前墀(月台);郡王府正殿五间,设前墀;贝勒以下正殿称堂,不设前墀。虽然一、二品官的厅堂间数可以超过郡王府的正殿,但实际上很少有真正的七间大厅堂,七间之数应当是五间厅堂加两边各一间耳房的总数。现存一些清代大官宅邸的厅堂,如位于麒麟碑胡同的兵部尚书志和宅(今北京市文物局使用),即是五间大厅堂,两侧耳房各一间。作为侍郎的和珅府,也不会超过这个规格。和珅在乾隆四十一年任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时,其府邸是拆平了明代以来的旧房建新宅,或是占用了原有的一处或几处大宅院,因为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很难判断。但到了四十五年,和珅已是身兼数个最高官职的正一品大员,同时乾隆指婚,将和孝公主许配其子丰绅殷德,至五十四年正式完婚。这时的和珅府在礼制意义上就成了与郡王府同级的公主府,于是从乾隆四十五年以后大兴土木,新建府邸,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现在中路嘉乐堂内发现有乾隆四十九年题字的方砖,也可以作为旁证。从制度来看,正殿五间,两侧附耳房,前有月台,既符合公主郡王府制度,也显示了一品官邸的规格。公主进府后居于东路。和珅住西路,在这里兴建了七间大厅堂,即后来的锡晋斋,同样是一品官邸的规格。要言之,恭王府的前身和珅府,是按照公主府邸和一品大官宅第的双重规格新建的。值得注意的是,和珅居住的西路,表面上看是休闲居处的宅院,有抄手游廊,垂花门,什锦灯窗,竹木花卉等。但正厅为七间,台基高二尺八寸(87.5厘米),与东路公主前厅(多福轩)相同;同时,明间的面阔与柱高和中路大殿一致。厅前设月台,用石雕须弥座,柱顶用石雕鼓座,厅内仿宁寿宫乐寿堂设“周制”仙楼。而且西路房屋,包括厢房、围房,都用雕花屋脊,豪华程度远远超过东路。由此可以看出,和珅建府时,在典章与富足之间选择的心态。乾隆京城全图中恭王府地段和孝公主府 和孝公主于乾隆五十四年嫁入和府。按清制,公主与郡王同级,府邸的基本格局也是“三轴四部分”,即中轴为礼仪部分,东轴为居住部分,西路为休闲部分,另有偏侧的供用部分。在和珅公主府中,中轴只是代表公主的身份,因为公主地位虽与郡王一致,但不能在正殿设座接受礼拜。和珅虽贵为一品,但对于公主仍为臣属,不宜居中,所以正殿大约只在重大节庆时使用。而东院有五间正殿,殿前设月台,门殿四重,也符合郡王公主府的规格。其正殿(多福轩)的面阔和进深与中路正殿也基本一致,说明两者地位相同。按照礼制,亲王府和郡王府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前者中轴线上建筑用绿琉璃瓦,而后者不能使用。据大清会典工部记载的规定,亲王府“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郡王府(亲王世子府)无此规定,但在叙述了郡王府的建筑形制之后,最后有一句“余与亲王同”。因此,有一种意见认为,凡是郡王府中没有提到的,都和亲王府相同,所以中轴线上建筑也应“与亲王同”,使用绿琉璃瓦。笔者细读会典此文,以为屋顶是否覆盖琉璃,是亲、郡王身份最大的区别,似不应仅用“余”字所能包括。同时,又有贝勒府“余与郡王府同”,贝子府“余与贝勒府同”,“镇国公、辅国公府制亦如之”的规定,则辅国公都可以使用琉璃瓦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所以郡王府的“余”,应当指的是亲王府的“府库仓廪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这些供用附属建筑,亲王府和郡王府,直至辅国公都是相同的,即“板瓦,黑油门柱”。而且,现存的郡王、公主府中,包括“铁帽子”的顺承郡王和克勤郡王府,都不用琉璃瓦顶,甚至有一些沿用旧府的亲王府(如后期醇亲王府),仍然保留原来的布瓦屋顶。至于屋顶形式,官员宅第厅堂均不得使用歇山式。公主府无明文规定,但现存乾隆时和嘉公主府(后来的京师大学堂)及和敬公主府,厅堂屋顶都是大式硬山,所以和孝公主府的屋顶仍为大式硬山,灰筒瓦。同治四年样式雷恭王府平面图(刘大可先生提供)庆王府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赐死,家产籍没,其府转赐庆郡王永璘。庆郡王死前晋为亲王,其后人缘事降袭,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传至奕劻降为辅国将军,依制当年缴府。期间,和孝公主一直居住至道光三年去世,在这以前的庆王府不包括东路的公主府,乾隆五十四年前建成的公主府,规格与郡王府相同,所以庆王没有改、扩建的理由。只是在永璘去世的当年(道光二十五年),其子绵慜交出“毗卢帽门口”四座,太平缸五十四个,铜路灯三十六对。其中毗卢帽门口又称门罩,是皇宫大殿内隔断墙门上的装饰,因门罩似佛像毗卢佛之冠而得名。绵慜交出的四座毗卢帽门罩,两座应在中路正殿内,另两座可能在东路公主府正殿内。太平缸(灭火储水用的铁缸)多至五十四口,按通常安放间距,应排列200米左右,由此可证,连贯三路的后罩楼在和珅时期已经建成。4恭王府奕在咸丰元年(1851年)封恭亲王,次年分府,王府就是前二年缴进的庆王府。据内务府奏销档,咸丰元年三月至二年二、三月间,对王府进行了一次修缮。一年左右的时间,应当主要是对中路礼仪部分进行了改造。从正殿考古遗址可以看出,殿北为连二磉墩,说明有后廊:殿南为连三磉墩,说明有前廊,但室内又多出一排金柱。这一排金柱在正殿中间的功能颇不合理,而且也没有表现在样式雷的平面图中,惟一的可能是,在恭王府大修时,为了增加气派,扩大了进深,在原檐柱之前(南)增加了一步走廊,而放弃了原来的金柱。从前后关系来看,正殿前台明距前院配殿北山面台明约1.5米,而后台明距后院配殿南山面台明为3.7米,显然前面向南扩展,缩小了距离。由此可证,恭王府在咸丰元年至二年大修时,是把原来庆王府的正殿拆平后重新建造的。遗址中有一块砖,上面墨书“王府足制”,也可以证明此殿为恭王府时新建。但是,由于三路格局早已形成,中路院宽难以布置亲王府应有的七间正殿,其面阔只好沿用旧基。在清代诸亲王府中,亲王、郑亲王、简亲王、惠亲王府正殿均为五间,后期怡亲王府沿用宁郡王府,正殿也是五间,甚至后期的摄政王醇亲王府,也只是五间外加了外廊,所以,由于各种原因,亲王府正殿也不是绝对不能用五间。至于近年发现的同治四年(1865年)样式雷所绘恭王府及花园图,推测是当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灭亡,“同治中兴”,恭亲王地位达到顶峰时,进行的又一次大修工程的设计图。笔者推测,这次工程的重点是全面改造了花园,其他部分大约只作了彩绘和室内外一般性修缮。要之,被火焚烧的正殿建于咸丰元年至二年(1851-1852年)。二、正殿原状权衡推测 经过对建造历史的判断,又有详细的考古报告,已经基本具备了推测原状的条件。清代官式建筑,尤其是由工部主持的工程,都有严格的权衡尺度,因此首先要进行权衡推测。1尺度调整权衡的基础是尺度。考古报告对基址状态表述得很清楚,但使用的是公制尺度。而当时建造时使用的是清工部营造尺,只有经过合理的换算,才能使权衡准确。但清初工部祖尺至清末已失,后人推算,有1尺等于30.9厘米,31.3厘米,30.79厘米,30.867厘米诸说;中国古代建筑史取1尺等于31厘米。由于遗址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又使用手工测量,必然出现少许误差。经反复核算,得出1营造尺=31.2厘米,同时按清官式权衡,对遗址尺寸作了适当调整,调整的关系见下表。部位 考古报告尺寸(米) 调整后尺寸(米) 调整后营造尺(尺)调整率正殿台基面阔22.08-22.1822.1371.000.23%正殿台基进深15.53-15.7715.6050.00-0.45-+1.0%套殿(耳房)台基面阔4.254.2413.60-0.24%套殿台基进深11.8711.8638.00-0.08%正殿明间面阔4.204.2113.50+0.24%正殿次间面阔4.104.1213.20+0.48%正殿梢间面阔3.903.9012.500套殿面阔3.253.2410.40-0.03%正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