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毓智教授教育观点节选.doc_第1页
石毓智教授教育观点节选.doc_第2页
石毓智教授教育观点节选.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毓智教授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摘自汉山樵博客斯坦福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石毓智教授曾在武大多功能报告厅做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演讲,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人摘录一些精彩话语和大家分享。 1.没有对传统的深刻反思,就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对现在教育问题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前言) 2.哈佛大学的所有大图书馆,每天最早8点开馆,最晚12点闭馆,怎么可能有凌晨4点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场景?高度疲劳的学习,不仅难以有什么成效,而且会危及健康。(前言) 3.那些爱国主义热情高昂者可能对本书产生反感情绪,因为本书多次引证国外的案例,其实,我的爱国热情不比任何人低,之所以殚精竭虑来写这本书,就是希望我们的国家将来人才辈出,更加富强,永远富强。我们必须有自信的态度、豁达的胸襟、开放的胸怀,才能够真正强大。(前言) 4.对于中国来说,各个领域都涌现出大师才是真正崛起的标志,也才是永远强盛的保证。(中国人的创造力为何弱) 5.西方语言学界有了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国内语言学界马上一窝蜂去翻译、去介绍,用汉语的例子去印证。大家争论的是,谁理解得更正宗,张三说李四不懂,李四又说张三糊涂。(中国人的创造力为何弱) 6.现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最不利的一面,是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的教育。创造力来自于想象力,想象力又依赖于人的现实经验。(中国人的创造力为何弱) 7.中国学生普遍后劲不足。表现在,大学就开始掉档,学习动机逐渐减弱,硕士、博士除了拿个文凭好找工作外,就不清楚为什么而学习了。在通往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上大学至多是走了一半的路程,而中国的学生就泄劲了,找不着方向了。而西方的学生到了大学才开始提速,真正加码,最后他们的学生比我们的学生走得远。(中国学生为何后劲儿不足) 8.真正热爱自己的学科,洞悉本学科的魅力,用激情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学里很需要具有这种素质的老师。(中国学生为何后劲儿不足) 9.年轻人觉得希望渺茫,他们的斗志就很难高涨。(中国学生为何后劲儿不足) 10.中国的学生是前紧后松,美国的学生是前松后紧。美国的学生真正开始紧张,是从高中开始的。大学以后就更为紧张了。博士就更忙了。(中国学生为何后劲儿不足) 11.中国学生前紧后松式的学习,使学生既没有了童年的快乐,又丧失了成年后的收获。(中国学生为何后劲儿不足) 12.一个有使命感的学生,一个有梦想的学生,一个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意义的学生,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劲头会越来越大。(中国学生为何后劲儿不足) 13.Teachers open the door but you must walk through it yourself. 来自于中国谚语,镌刻在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大楼门前的地上。请注意它不完全对应中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中国学生为何后劲儿不足) 14.中国足球虽然对体育事业贡献不大,但是对于文艺界的贡献却是很突出的,春晚的不少节目是拿中国足球开涮的。(大众思维与高端人才培养) 15.推理小说和武侠小说是不相容的,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则是激情的、想象的。(大众思维与高端人才培养) 16.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说过一段很刺耳的话:“中国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事业。”(中国人的读书兴趣为何早衰) 17.后世人丢失了孔子读书的精神,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变成纯粹对名利的追求。(中国人的读书兴趣为何早衰) 18.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不想做官,那就不用学习了;即使想做官,但是机会太渺茫,也就放弃了学习。这种过于狭隘的功利的读书目的,最终导致的是社会上更多的人不读书。(中国人的读书兴趣为何早衰) 19.在我国,不仅普通老百姓的读书兴趣早衰,那些高级知识分子学习研究的动机也过早衰竭。学者的研究兴趣丧失,与长期只做一种单一的、严肃的研究有关,这样就很难达到“乐之”的境界。(中国人的读书兴趣为何早衰) 20.把学术看得过于严肃,会带来两个负面的效果:一是体验不到做科学的乐趣,二是不容易从游乐活动中悟出科学道理。(中国人的读书兴趣为何早衰) 21.读书是一种习惯,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你就会发现可利用的时间还是不少的。(中国人的读书兴趣为何早衰) 22.读书有三种境界,一是自我完善,二是传承典籍,三是知识创新。(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23.我选择了教书做研究这条道路,令家族的人很失望。他们替我惋惜,认为我没有去从政,也没有做官,不能显赫家族,就好像一个人种地没有收获一样,白费力气了。(学习风气的历史一瞥) 24.中国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不是擦肩而过,压根儿就是两条道上的车,跑得不是一条路!也就是说,按照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不会走上现代科学的康庄大道。(学习风气的历史一瞥) 25.孔子所说的“好学”,不仅要勤奋,而且要投入。这就是读书的第一层境界,那些学生,十一点就惦记着今天食堂有什么,上午的最后一堂课就心不在焉,一下课就往食堂冲。在孔子看来,这都不算是好学,顶多是把学习作为一种任务。(圣人和凡人之间的差别) 26.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乐在其中,拥有强烈的审美体验,一切生活的烦恼就没有了。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读书成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圣人和凡人之间的差别) 27.第一层境界就是求得些知识,学些技能;第二层境界就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天天都惦记着这件事,“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第三层境界则是读出了乐趣,每天幸福指数的浮动与读多少书挂钩。(圣人和凡人之间的差别) 28.求真,追求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