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角色互换 数学课堂中的有益尝试[文档资料]_第1页
师生角色互换 数学课堂中的有益尝试[文档资料]_第2页
师生角色互换 数学课堂中的有益尝试[文档资料]_第3页
师生角色互换 数学课堂中的有益尝试[文档资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生角色互换 数学课堂中的有益尝试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师生角色互换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尝试,对于课堂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师生角色互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一、让教师成为学生 让教师成为学生是数学课堂上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有益尝试。让教师成为学生首先能够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与体会他们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尤其是能够更好地体会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师生角 色互换不仅能够为师生间的换位思考提供空间,也能够很好地加深师生间对于彼此的了解与认识。教师在授课时总是会感觉到一个知识点即使反复讲学生还是不太明白,教师偶尔也会觉得困惑,对于这种情况不知道应当从哪里做出突破。教师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与知识层面来衡量学生,那是非常不合适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思维体系上都非常有限,需要教师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当教师成为学生后自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与看待问题,能够感受到学生在思维上产生障碍的原因。这能够让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这对于提升 课堂教学效率也很有帮助。 “ 时钟问题 ”是研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关系的问题,如两针重合、两针垂直、两针成一线、两针夹角为 60度等。在展开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来做我的老师,跟我说说他们思考这类问题时的角度。在学生的 “ 讲解 ” 下我首先知道,这类问题中时针和分钟的数量关系可归结如下: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 12倍,二者的速度差为 11/12。这个归纳非常准确,说明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上是很准确的。随后我列举了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来帮助我解答。 例题 1:从时针指向 4 点开始,再经过多少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 分析:这个问题思维量很大,相对来说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 “ 指导 ” 我,我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随后,不同小组的组长来给我讲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一个小组的思路如下: 解:钟面的一周分为 60格,分针每分钟走一格,每小时走 60格;时针每小时走 5 格,每分钟走 5/60=1/12 格。每分钟分针比时针多走( 1-1/12) =11/12 格。 4 点整时针在前分针在后,两针相距 20格。 所以:分针追上时针的时间为 20 ( 1-1/12) 22(分) 这个小 组得出的结论是非常准确的,然而,其他小组的 “ 小老师 ” 们却没有给我讲明白。我看出来是他们对于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理解的不够透彻,尤其是这类问题应当以哪个角度为切入点,学生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换位过程非常有意义,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也让我看到了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漏洞,给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让学生成为老师 让学生成为老师看上去似乎和让教师成为学生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让教师成为学生重在教师的个人体验,旨在让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模式有更好的认 知。让学生成为教师则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施展的舞台,让他们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给予其他学生指引,过程中对于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是一种综合全面的锻炼。 “ 最值问题 ” 一般是求最大值或最小值,课堂上我列举了如下例题: 例题 2:在火炉上烤饼,饼的两面都要烤,每烤一面需要 3 分钟,炉上只能同时放两块饼,现在需要烤三块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这个求最值问题并不难,生活化的题设也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了好的基础。我让学生们独立思考这个问题,然而让准备好的同学作为老师给其他同学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授。 学生讲解:先将两块饼同时放上烤, 3 分钟后都熟了一面,这时将第一块饼取出,放入第三块饼,翻过第二块饼。再过 3 分钟取出熟了的第二块饼,翻过第三块饼,又放入第一块饼烤另一面,再烤 3 分钟即可。这样做,用的时间最少,为 9 分钟。 这个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对于问题的逻辑思维也非常严密。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往往更容易,通过这位 “ 小老师 ” 的讲授很好地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这个角色互换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师生间的角色互换还可以体现在 师生间的良好交流与互动上。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也能够借助大家的智慧更好地展开对于问题的探究,是课堂上很值得采取的一种师生角色互换与融合的教学模式。 “ 方阵问题 ” 是指将若干人或物依一定条件排成正方形(简称方阵),根据已知条件求总人数或总物数。这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非常复杂,理清这些关系也是求解这类问题的重要基础。课堂上我和学生就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首先引导学生一同对于 “ 方阵问题 ” 中的数量关系作出了梳理,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方阵每边人数与四周人数的 关系: 四周人数 =(每边人数 -1) 4 每边人数 =四周人数 4+1 2)方阵总人数的求法: 实心方阵:总人数 =每边人数 每边人数 空心方阵:总人数 =(外边人数) -(内边人数) 内边人数 =外边人数 -层数 2 3)若将空心方阵分成四个相等的矩形计算,则:总人数 =(每边人数 -层数) 层数 4 这几组关系的归纳总结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通过师生交流互动的模式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也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理清思路。 师生角色互换是小学 数学课堂中很值得采纳的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它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