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故都的秋设计教师授课教师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重点难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了解背景及作者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自学指导教师导入(2分钟)确定目标(1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一)、背景材料1.作者: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2.背景介绍:本文是郁达夫 1934 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学生阅读学案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5分钟)教师出示课件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常识记忆情况(2分钟)故都的秋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二)、词语积累混混( )沌沌( ) 潭柘( )寺 椽( )子 驯( )鸽 落蕊( ) 嘶( )叫 夹袄( ) 歧( )韵 椭( )圆 萧( )索( ) 颓( )废 譬( )如 四、文本探究 文章以“秋”为主,每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或: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或: 思秋绘秋议秋恋秋五、解惑答疑六、当堂测试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b.一年一度的cctv2006年广告招标活动已尘埃落定,宝洁公司以349亿元的天价蝉联了央视广告标王的宝座。c.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学生听读课文,完成积累整合(8分钟)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研讨,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归纳(10分钟)师生交流当堂测试(5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d书写杂乱的药方,连权威专家都看不懂,如果是普通患者,或者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看起来绝对是天书。【解析】b搭配不当,“宝座”改为“称号”。c成分残缺,最后加“等症状”。d不合逻辑,“普通患者”包括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答案】a2阅读下面片断,回答题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文中画线部分在表达方式上属于部分,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不能自已”的意思是;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明确()属议论部分,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已”是“停止”的意思,“不能自已”即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表明了对于秋天的热爱,不是以自己的感情为转移的,是一种由不得自己的喜爱之情。第二、三课时一、目标定向: 、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推敲悲凉情调后文章的丰富内涵。二、问题探究 再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一) 写什么?1.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目标定向(2分钟)学生自学探究(8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明确:“清”清闲 恬静安谧 “静”细腻 幽远 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 衰弱 萧条 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2、分析第二部分,分别说说各个画面景与情势如何结合的?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 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记叙 秋蝉残鸣而报秋 “悲凉”议论 故都之秋,有 秋雨淋人人知秋 它的特别之处枣树秋色之奇观(二)、怎么写?1.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明确:与这三个词相对应,作者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时,使用了另外的三个词:“慢”、“润”、“淡”。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 学生小组交流(5分钟)学生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归纳(10分钟)学生自学探究(5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2.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明确:这些虽然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 “秋”的特色。本段对百姓生活的描写给人以闲适安谧之感,“破屋”、“破壁腰”中的“破”字给人以萧条冷落之感。“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则用反衬手法,突出北平秋晨 “静”的特点,3文中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之。明确:(1)“早上起来”,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2)“北国的槐树”到“极为柔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3)“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到“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里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3.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都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学生小组交流(5分钟)学生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归纳(10分钟)学生自学探究(5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四、解惑答疑五、当堂测试根据天净沙 秋思格式仿写天净沙 故都的秋天净沙 故都的秋其一碧空蓝朵黄花,晨风午露晚霞,疏草落蕊浓茶,潭柘寺里,秋蝉鸣钟互答。其二碧空蓝朵黄花,疏雨冷月轻沙,断壁残椽碎瓦,一衣落蕊,犹忆年少风华。其三天棚青砖灰瓦, 宫墙斜巷白塔, 晨钟暮鼓华发, 天子脚下,沦落人卧京华。 其四疏草破屋浓茶, 牵牛桐叶槐花, 蝉鸣闲语秋沙, 湿桥风话,落魄人在京华。 其五陋室浓茶小院,日光落蕊漏天,飞叶鸣蝉闲叹,夕下西山,落寞人恋北原。学生小结教师引导(5分钟)练习测试,时间教师根据进程自由掌控。教学日记: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4、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5.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那本段中心句又是哪一句呢? 明确:第十二段。“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三)、为什么写? 第7段为什么写“都市闲人”?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三、合作探究1、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