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期末论述题.doc_第1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论述题.doc_第2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论述题.doc_第3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论述题.doc_第4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论述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论述题一、 试述西周司法审判制度与原则(一) 司法机关的设置自上而下依次为: 周王 大司寇 小司寇 士师(二) 狱讼形式的划分:狱:指控告犯罪的刑事诉讼案件,要求当事人持诉状向官府起诉;讼:指涉及财产纠纷之类的民事诉讼案件,要求当事人直接到庭提出诉讼请求。无论是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必须按照不同的性质分别收取相应的诉讼费用。不按规定交纳诉讼费用,官府是不受理其起诉的案件的。(三) 司法审判原则:创立“五听”的审讯方式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注重运用各种证据要求司法人员依法判案禁止司法人员的“五过之疵”“五过之疵”是司法人员徇私枉法、出入人罪的五种行为: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按照当时的规定,司法人员犯有这五种行为的,与案犯同等处罚。重视司法人员的选拔任用(四) 监狱管理制度西周的监狱通称为圜土,用以关押劳役刑徒。专门设有司圜一职,主要负责劳役刑的执行和圜土的管理。司圜隶属于大司寇。监狱设施及其狱政管理事务由司法审判机关统一管辖。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僚贵族特权法的强化汉末魏晋以来,豪族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实力不断扩大,官僚贵族集团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他们以法律手段拼命维护自己的权益,巩固其等级制的社会统治秩序,进一步强化了官僚贵族特权法。(一) “八议”制度入律八议,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德行修养高的圣贤)、议能(才能卓越者)、议功(功勋卓著者)、议贵(高级权贵)、议勤(勤谨辛劳者)、议宾(前代国宾)。这八种特殊任务犯罪,不适用于普通诉讼审批程序,司法官员也无权直接审理管辖,而必须上报皇帝进行议决,其结果一般都能获得宽宥处理。八议制度使官僚贵族的司法特权逐步法律化、制度化。(二) “官当”制度的出现八议制度入律后,两晋南北朝政权又创立了“官当”制度。所谓“官当”,原指一定范围的官僚违法犯罪后,允许他们以其官职折抵罪责,折当徒刑。北魏律进而扩大了“官当”制度的适用范围,凡是拥有五等列爵的各级贵族违法犯罪后,也可以用他们的爵位折抵罪责,折当刑罚。西晋虽然没有“官当”之名,但晋律已有以官职抵罪和折当劳役刑的规定。北魏首创以爵位抵罪和折当劳役刑的制度。南朝陈律规定的“官当”制度更为系统。(三) 九品官人法的产生是曹魏初年创立的。曹丕即位后创立了九品官人法。根据规定,各地的大小中官按照出身家世、道德行状、才能大小等标准,将本地士人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提供给吏部作为选拔任用官吏的参考依据。(四) 品官占田荫户制度的确立西晋时规定了品官占田荫户制度的法律内容,赋予各级官僚贵族按官品高低占有免税土地和免疫人口的经济特权。按照该法规定,一至九品官员,可以依法占有五十顷至十顷土地,每品之间以五顷的标准递减;同时,还可以依法荫庇九族至三世亲属,并占有三至一名食客和五十户至一户佃客。三、 宋朝法律制度的特点宋朝的法律制度基本沿袭了唐朝,但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使其法律制度时代特色鲜明。第一、 围绕着中央集权的既定国策,宋在立法等方面都有和唐代不同的创新,如在以宋刑统作为基本法典的同时,将编敕、编例作为重要的法律形式;通过繁多的行政立法,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分散机构原有的权力,政出多门达到相互的牵制,进而强化皇帝对国家机构的操纵权和对国家事务的决定权。第二、 宋处于封建社会中后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所以,重惩贼盗犯罪是法律的主要任务。宋以特别法的形式,划定了重法地区,规定了重法人;在司法实践中,加重刑罚镇压,使用刺配、凌迟等酷刑,使刑罚趋于残酷。第三、 两宋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引起财产关系的复杂化,使得民事法律的内容更加丰富,将民事法律推向中国法制史上的高峰。两宋出现了买卖、借贷、租赁、抵押、典卖、雇佣等各种形式的契约。这一时期法律中还有保护宗族和个人土地所有权的规定,如只有家长有权处分家族的财产,说明私有观念的深入。从保护私有财产的角度出发,民事诉讼也进一步制度化。第四、 沿袭唐朝司法制度的同时,宋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如鞫谳分司制度就是宋代的创新。为避免冤假错案,还建立了翻异别勘制度。宋朝从皇帝岛大臣,整个统治阶级崇尚务实,不断进取,使两宋时期的法制同样成就辉煌,甚至是明末未能企及的。四、 汉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一) 西汉初期黄老思想的盛行黄老思想在西汉初期的兴盛,一方面是由社会客观 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统治者总结历史教训、探索治国之道的结果。汉高祖登基后,面临国家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此时产生于先秦时期的黄老思想恰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治国需要。黄,指传说中的皇帝;老,指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先秦时期的黄老思想,兼容道、法两家学说,偏重于法家的法治思想。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在继承了道法兼容的传统思想的同时,吸收了儒家思想,具有道、法、儒融为一体的特征。此时的黄老思想仍以通家的无为而治作为最高信条,在立法指导思想方面体现为“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二) 西汉中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志在更化黄老思想,探索新的治国之道。儒学大师董仲舒以“春秋之义大一统”深得汉武帝赞赏。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阴阳、法、道等诸家学说,建构完成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在“天人感应”、宇宙一统于天的前提下,董仲舒又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形成了以天子为主宰的封建集团的国家秩序模式。他还提倡尊儒隆礼,以儒家纲常名教统一臣民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三纲五常是儒家最噶道德准则,被董仲舒及后世经学大师立为德礼教化和立法的根本原则。儒家学说自西汉中期以后,为后世沿袭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三) 东汉时期章句律学的兴起西汉中期以后,一些经学大师为阐发先秦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以儒家经义注释汉律,并普遍采用了逐章逐句地注释汉律的方法,形成了律学章句。东汉时期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为魏晋时期律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利用律学章句的形式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进一步推进汉代法律的儒家化。五、 清朝法制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清朝经过康、雍、乾三朝100余年相对稳定的统治,无论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超越前朝的明显的发展。与此相适应,清朝法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法律的完备性。表现在立法上,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在总结历代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立法建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空前统一的法制秩序。其立法之详密,制度之完备,程序之健全,均达到中国封建法制史上的高峰。表现在法律内容上,全面维护和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确保以皇帝为枢纽的国家机器的运转,除此之外,法律调整的范围也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从生产到生活,从家庭到个人,从宗族到民族,从学校到寺庙,无一不包罗其中。表现在司法制度上,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完备的司法机关体系,审级清晰管辖分明,并深入到边陲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就诉讼而言,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程序。就审判而言,死刑的复核、复审,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在民事诉讼和轻微刑事案件中的调处息讼,也已规范化,并占有很高的结案比例。清朝也发展了依断案的传统例的形式既灵活,又便于及时地将统治阶级的意志提升为法律,国历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作用和效力逐渐凌驾于律之上。但是,条例纷繁也便于官更任意援引,以行其私。还在康熙盛世,使出现了“则例纷纭,背吏欲轻则有轻条,激重则有重款,事同法异,总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