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的肖像论文.doc_第1页
文学评论家的肖像论文.doc_第2页
文学评论家的肖像论文.doc_第3页
文学评论家的肖像论文.doc_第4页
文学评论家的肖像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评论家的肖像论文 托马斯沃尔夫的一生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中是绚丽的传奇之一,他以年轻的38岁年华书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文坛的华彩篇章。沃尔夫曾说:“我相信每一位国民意识之中都蕴藏着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的集体无意识,对于他的民族的一切:每一种景象、每一种声音、每一种记忆,他都了若指掌发现美国,便意味着探索个人内心、记忆与灵魂。”1他通过驾驭庞杂、纤敏的内心体验,生发出对美国民族经验的本质思考。此外,沃尔夫还热衷于时间的思考,在他看来,历史长河、世界万物,不论远近大小都互相联系、互为因果。时间的每一个片刻、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神奇的,唯有通灵的艺术家才可以感受得到。因为沃尔夫本人异常地敏感,他的小说充满了抒情气息,而不是以情节取胜,再加上他并不丰富的经历,以及他伤感的心灵,使他的小说具有了一层自传色彩。 沃尔夫的短篇小说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肖像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里,虽然定位是一篇小说,但是通篇来看,作品中弥漫着太多作者本人的经历与感受,与其说是小说,还不如看作是作者本人写作生活的体验。 一、小说的自传性 小说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肖像写了一个美国着名的文学评论者对当代作品的评价,而他的评价对初出茅庐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语定乾坤,而对读者来说则起着引领阅读的效果。沃尔夫在小说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位文学评论者,通过对作品的评论,刻画他的性格。因为沃尔夫本身相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就是一位青年作者,他的创作生涯和出版商、文学评论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作品中有着浓烈的自传色彩。 1900年,沃尔夫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的蓝岭的一个游览区。母亲是当地人,当过书籍推销员和教员;父亲宾夕法尼亚州,在当地居住几年后才娶了他母亲作为第三任妻子,他是个雕凿墓碑的石匠。沃尔夫夫妇生育了八个孩子,有六个活了下来,其中托马斯最小。后来,沃尔夫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他自己都成为他小说人物的原型。实际上,可以说沃尔夫的作品是他小说化了的编年史。1904年,沃尔夫和其他几个孩子跟随母亲到圣路易斯去参观世界博览会,哥哥在那里去世。这件事使沃尔夫终身难忘,后来,他把哥哥的死亡写进那篇评论家认为是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失去了的孩子。1905年,沃尔夫进入奥林奇街公立学校住读,1912年到1916年,沃尔夫在罗伯茨夫妇开的一所预科学校学习,四年后,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沃尔夫的父亲对文学虔诚地近乎痴迷,而且记忆力非凡,可以背诵“哈姆雷特的独白、麦克白、马克安东尼的悼词、格雷的挽歌”。2(P15)沃尔夫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将作家等同于拜伦、雪莱、丁尼生等人,在他脑海里,作家“必是一些对我来说是永远可望不可及的、不可知的、离我十分遥远的人”。1(P14)从12岁起,他就开始写散文、诗歌、故事,上大学后,他转而写剧本,并准备成为一名剧作家。1919年,卡罗来纳大学学生剧社上演沃尔夫的剧本巴克加文的归来,他自己也演剧中主人公加文。他的第二个剧本第三夜在12月由学生剧社演出。1920年,他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后,进哈佛大学深造,在大名鼎鼎的乔治皮尔斯贝克教授的“47写作班”学习戏剧写作。他的剧本群山外曾在写作班中演出。他一心想当剧作家,但是纽约戏剧协会始终拒绝采用他的剧本,失望之余,他转入小说创作。他没日没夜地工作,白天创作,夜晚思考、阅读、修改白天所写的东西,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当他收到出版商的退稿信时,他忽然意识到这种支撑他工作的力量正在消失,便离开美国,开始了欧洲之行。不久,喜讯传来,出版商迈克斯威尔潘金斯看中了他的书稿。潘金斯是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的主任,是当时美国出版界一个颇有胆识、颇有声望的人物,他对沃尔夫的书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使一本松散、冗长的书具有了较为紧凑、分明的形式。在与潘金斯共同修改手稿和随后的交往中,沃尔夫与其建立了超出一般作者与的友谊。 沃尔夫经历了退稿,遭到否定,最终又被认可的过程,他自身的经历与小说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肖像中的作家多克斯何其相似:多克斯刚出道时,他的着作没有给文学评论家留下好的印象,“双周刊上的那篇书评是表示温和的否定的妙文:毫无疑问,这部作品相当不差,透纳说,不过,归根结蒂,老拉伯雷确实要好得多这是一个那位不幸的作家压根儿无意争辩的结论”。3(P330)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他的作品幽默风趣,是小说中的精品,在这里,文学评论家没有直接评价多克斯作品的好坏,只是把他和拉伯雷进行对比,暗示了青年作家多克斯与名作家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五年后,多克斯的第二部作品出版,评论家评论这部着作用了比较认可的口吻,“那部着作,他明确地说,难以被称为是一部小说他并没有费口舌去解释怎样才能被称为是小说那确实是一部心灵的自传;他下了这个响亮的定义后,就从心灵和自传这两方面畅所欲言讨论了这部着作,而且还对它作出了相当好的评论,还特地给多克斯先生这头鸟儿巧妙地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窝,却一点也不侵犯更重要的树枝上那些更出色的鸟的留神提防着的地区”。3(P330)这次,文学评论家没有直接评价作品的好坏与否,而是就多克斯作品中的独特之处大加渲染,宣传了作品。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初生的小说作者与文学评论者之间的微妙关系,闻名的文学评论者对刚入行的作者有着生杀大权。 二、文学评论家的肖像 沃尔夫的小说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肖像描写了大名鼎鼎的文学评论家透纳博士的事迹。透纳博士创办了阅读写作和有关的艺术双周刊,并且做它的指导者。双周刊在文学评论方面的路数是走中间道路,“透纳博士的姿态是既不过于右倾,也不过于左倾,而是有一点儿中间偏左”。3(P321)在对文学进行评论时,透纳博士显示出“他的才能中一个显着的特点。他始终能不但比他自己的评论家,而且比他自己的钦佩者,领先两大步。举个例子说,是透纳博士首先作出这个惊人的发现:性是沉闷的”。3(P322)沃尔夫紧接着引用了透纳博士对劳伦斯小说的一段评论,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透纳博士的评论并不地道,他的见解并没有抓住作品的实质,但他却很擅长撩拨读者的兴趣,通过这段对文学评论家的描写,读者可以看到这个所谓的着名文学评论者的油滑姿态,他并没有出众的专业素质,却在国内的文学评论界如鱼得水,作者反讽似的给读者展现了这个文学评论家的姿态,暗示了这个文学评论界的风气。 接着,沃尔夫进一步对这个文学评论家进行描述。面对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透纳博士虽有着油滑的性格,但他是不是每次都能判断正确呢?作者揭示了透纳博士处理问题的方法。 透纳确实坚持走中间道路。对一切东西的发展,和它们的重要性,他都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不错,他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文化的敌人,他并不总是站在战线的最前列,但是他及时赶上。要是有时候他的估计有失误的话,他总是不等到太迟就改正;要是他犯下错误的话,像他的为人那样,他英勇地把错误忘掉。 注视他的成长是令人鼓舞的。譬如说,1923年,他把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说成是“已经成为我们的比较年轻的知识分子的圣经,集淫猥描写之大成的百科全书”;1925年,比较宽容地把该书说成是“我们的年轻的知识分子的圣经,该书不同于那一本真正的圣经,在于它自始至终写得非常沉闷”;1929年,把该书说成是“惊人的杰作,该书对我们的年轻的作家的影响超过我们这一代中的任何其他作品”;1933年,伍尔西法官宣布了那个着名的决议,允许在合众国销售尤利西斯(决议收在占有双周刊整个头版上的一篇值得注意的编者评论中)后,他又把该书说成是“完整的艺术性的一个辉煌的证明最值得注意的一次胜利,它战胜了我们的时代中的文学共和国内一直受到严厉批评的种种顽固和褊狭的力量”3(P324) 沃尔夫在这里举了个例子,即用评论家对乔伊斯尤利西斯的评价,来说明评论者根据时事的变化,调整批评的语调。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西方现代文学的经典,但对他作品的评价却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有变化的:从一开始的“淫猥描写之大成”到“自始至终写得非常沉闷”再到“完整的艺术性的一个辉煌的证明”,评价从最低层次上升到最高境界。我们说,对于一个作品的解读可以有不同的声音,但作品优秀与否应该一锤定音,而不是这样的摇摆不定。小说中,透纳博士作为着名的文学评论家却连一部作品的好坏都分辨不出来,而是采用油滑的姿态在那里粉饰太平。沃尔夫通过例子,不仅勾画出了透纳博士这个着名文学评论家的肖像,而且辛辣地讽刺了美国评论界不实事求是,哗众取宠的姿态。 除了不学无术,美国文学评论界还有浮夸的毛病。沃尔夫用辛辣的笔触展示了透纳博士对国内某些作家的评价:“他把克里斯托弗莫利说成是自从他的真正的同时代人和,我可以这样说,几乎是他的匹敌者查尔斯兰姆的时代以来,自从蒙田的时代以来,没有一个散文家足以和他媲美。关于艾伦格拉斯哥,他说:不仅是我们的在世的最伟大的小说家,而且是自有小说家以来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3(P327)查尔斯兰姆、蒙田是经过百年历史的积淀,最后沉淀下来的世界读者所认可的散文作家,透纳博士把刚出道的作者和这些历史上的大家相提并论,大加赞美,读者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评论界的浮夸之风,因为这些作者还需要经历非常长的时间,经历一个让读者检验,让自己成熟的过程,现在的溢美之词显得有些为时过早。 三、文学评论对作者的影响 沃尔夫在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肖像中,借用作者多克斯的经历,展现了文学评论对年轻作家的影响。多克斯刚出道时,没有获得透纳博士的青睐,五年后,当多克斯带着第二部作品再现文坛时,透纳博士因为太太的缘故转变了他的态度,评价这部作品为“一部心灵的自传”,当多克斯去拜访透纳博士时,透纳博士说:“它确实使我想到威廉迈斯特。”“这还不是这部书的全部情况当然喽,书中还有一些片断很像战争与和平我记得当时我对透纳太太说过:你知道,有些时候,他非常像托尔斯泰。”3(P332) 当作者受到评论家青睐的时候,他的作品就是威廉迈斯特、战争与和平;当作者不被评论家吹捧的时候,他就没有写作的天赋。在这里,沃尔夫又用他的笔触描写了评论家不实事求是针对作品如实评价的风气,而是任意妄为、全凭己意、胡评乱造的作风。而作为一个着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评价对读者来说是起着导读作用的,对作者来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多克斯经过透纳博士的提携,就开始了创作生涯的新阶段。“这样,经历了漫长而危险的旅程以后,多克斯先生,这条饱经风暴袭击的海船进入海港了。他要是没有停泊在那些巨大的轮船中间的话,至少这时候已经锚泊在停着一些比较小的船只的透纳的那片安乐的水区中间”。3(P332)作者沃尔夫暗示多克斯在搭上透纳博士这艘大船后,借助着透纳博士的夸张评论,以后的创作前景将顺风顺水,一帆风顺,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