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操作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护理操作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护理操作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护理操作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护理操作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护理操作 1 三伏灸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 是中医时间医学 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 张氏医通 中即有夏日 三伏 中 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 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具体做法是 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 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 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 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 即初伏 中伏 末伏 三伏 是指三个农历节日 古医书载 伏日必是庚 庚属金 与肺相配 祖国医学认为 寒来暑往 时序变迁 对人体关系至大 内经 提出 春夏养阳 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 哮喘 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2 操作方法 选取玄胡 白芥子等多味中药按比例研末 用姜汁调成膏状 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 每伏各贴药一次 贴于相应穴位 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 成人一般贴2 4小时 儿童贴1 2小时 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 灼痛感 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 但以能耐受为度 敷贴之后 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和红润 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疱 效果会更好 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 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 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3 适应症 三伏灸是利用 冬病夏治 原理 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 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 三伏灸是广受好评的传统中医疗法 但并不能包治百病 它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 一是过敏性疾病 如哮喘 反复呼吸道感染 咽炎 扁桃体炎 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等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 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 如胃痛 结肠炎 关节痛 虚寒头痛 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4 注意事项 中药敷贴后4 6小时 有的人会有刺痒的感觉 这是药物渗透入表皮后的一种自然反应 还有人会出现红 肿 热 痛 如皮肤出现水疱 应注意保护好创面 防止感染 起疱后一定不要搔破 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 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抽液 外涂5 碘伏液 宜暴露 避免覆盖患处 三伏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 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 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故孕妇 年老体弱 2岁以下的孩子 皮肤比较娇嫩 容易引起感染 以及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不要贪凉 不要吃肥甘厚腻 生痰助湿的食物 如牛肉 鸭肉 鹅肉 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 禁食海鲜 虾等易发物 还须注意的是 贴药10个小时内不宜冲凉洗浴 若皮肤长有疱疖或破损 或患有肺结核 支气管扩张 急性咽喉炎等疾病 都不宜用三伏灸贴敷治疗 5 穴位按摩 合谷 标准定位 在手背 第1 2掌骨间 位于手背虎口处 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 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 拇 食两指张开 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 当虎口与第1 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 拇 食指合拢 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主治 齿痛 手腕及臂部疼痛 口服歪斜 感冒发热等症 6 7 曲池 标准定位 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 侧腕的取穴姿势 曲池穴位于肘部 寻找穴位时曲肘 横纹尽处 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取法 伸臂俯掌 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 尺桡骨之间 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主治 老人斑 皮肤粗糙 手肘疼痛 眼疾 牙疼 上肢瘫 麻 痛 高血压 贫血等 由于工作的关系 长时间敲击键盘 在运动时手臂用力过度等原因会赞成肘部疼痛 手臂麻木 手腕沉重等症状 对以下症状也有效果 感冒引起的发热 咽喉肿痛 皮肤炎 8 9 迎香 标准定位 指压时左右同时进行 先深吸一口气 将食指置于其上 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压6秒钟 取法 位于鼻翼左右1厘米处 鼻翼两侧骨骼凹陷处 主治 对去除流鼻水 鼻塞和关于鼻子的一切不适之感都很有效果 能治愈鼻病 10 11 青黛外敷 青黛粉可以治疗腮腺炎 具有清热解毒 而且能够消肿散结 能够有效的缓解腮腺炎的症状 用法 取消炎止痛膏10g 青黛粉3g加开塞露20ml轻轻搅拌 搅成墨绿色 敷于肿块处 次日揭去用温水毛巾试去残留的青黛膏 观察记录 一般于肿胀消退后停止外敷 12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 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 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 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 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13 原理和特点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 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 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 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 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 也不经过消化道 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 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 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 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所以 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 除极少有毒药物外 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 是一种较安全 简便易行的疗法 14 方法 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 以达药力专 吸收快 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 而起解毒 化瘀 敛疮等作用 虽用药猛 可缓其性 酒调贴敷药 则起行气 通络 消肿 止痛等作用 虽用缓药 可激其性 水调贴敷药 药 专取药物性能 油调贴敷药 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 白酒或黄酒 醋 姜汁 蜂蜜 蛋清 凡士林等 此外 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15 根据所选穴位 采取适当体位 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 定准穴位 用温水将局部洗净 或用乙醇棉球擦净 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 在敷药前 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 无论是糊剂 膏剂或捣烂的鲜品 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 以免移动或脱落 可直接用胶布固定 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 再用胶布固定 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 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 如需换药 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 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 擦干后再敷药 一般情况下 刺激性小的药物 每隔1 3天换药1次 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 还可适当延长至5 7天换药1次 刺激性大的药物 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 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如需再贴敷 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对于寒性病证 可在敷药后 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16 适应症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 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 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 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 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治疗病症主要有 感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