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三年级文科综合历史1. “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A. 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 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 夷夏之防不复存在D. 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等级秩序森严,春秋盟誓参与者有不同的等级,说明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故B选项正确;“誓”虽然是一种约束性语言,但材料无法体现诚信观念的丧失,故A选项错误;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也不能说明夷夏之防不复存在,故C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于秦朝,故D选项错误。故选B。2. 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这表明秦代A. 统一了铸币的形制和重量B. 币制混乱引发社会纠纷C. 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D. 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丙盗铸钱,丁协助盗铸,被乡兵勇甲乙发现并被举报,反映秦朝法律规定禁止私铸钱,故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关于铸币的形制和重量等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主旨强调秦朝禁止私铸钱,且秦统一货币,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的相关信息,排除C。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乡兵勇甲乙举报丙盗铸钱,丁协助盗铸,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3. 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这说明董仲舒强调A. 圣人要“以德治民”B. “存天理,灭人欲”C. 欲望须符合三纲五常D. “欲望”应有节度【答案】D【解析】从材料“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中可以看出,董仲舒强调要节制欲望,故D项正确;A项是孔子的思想,排除;B项是朱熹的思想,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三纲五常”,排除C项。点睛:材料“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归纳出要节制欲望的主张,从而得出答案。4. 1896年,梁启超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言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原因是“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需要A.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B. 大量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C. 大力引进西方科技人才D. 引进西学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答案】D【解析】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引进西学要与时俱进,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代表人应该主张不仅学西方科技还要学西方政治;B项不选,题干中“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言之”可知自然科学知识中国已经知道不少,要翻译引进西方的新知识;C项错误,题干主要是引进西学不是引进西方科技人才。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但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出A. 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C.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答案】B【解析】教案由“层出不穷”到“递减趋势”,再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反映了国人逐渐认清传教士的本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打压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故B项正确;“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与题干无关,排除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不符合史实,排除 C;材料主要反映教案问题,不是反映救亡路径,排除D。6. 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B. 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D. 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对华贸易减少是因为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提倡使用国货,故D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体现,排除。一战是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军阀割据混战的相关信息,排除C。所以选D7. 五届人大次会议指出,要在1978-1985年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在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随后,在国庆29周年招待会上,中央提出了大干快上的指导思想,要求“三年大见成效”。这表明A. 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B. 经济工作中冒进思想有所滋长C. 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保障D. 改革开放助推了经济快速增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五届人大次会议”“在国庆29周年招待会上”可知是1978年,根据材料“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在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三年大见成效”等信息可知左倾思想指导经济建设,故经济工作中冒进思想有所滋长,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排除A。材料主旨强调左倾思想指导经济建设,而非思想解放,排除C。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与材料会议内容无关,排除D。所以选B点睛: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一是材料时间“五届人大次会议”“在国庆29周年招待会上”;二是抓住“大干快上”“三年大见成效”;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左倾”思想的影响。8. 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了A. 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B.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C. 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D. 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法律强调公民不允许公民有“私心”不能对城邦统治缺乏参与,这是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的肯定,故体现了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A项正确。B项公民的个人权利要服从于城邦统治,排除。材料没有提到规范公民行为的相关信息,排除C。只有公民才有参与城邦管理,不是所有人,排除D。所以选A9. 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A. 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B. 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C. 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D. 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783年英国国王不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材料不是强调解散下院是否利于英国政坛的稳定,也不是强调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而是强调英国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即二者是可以相互监督制衡,这样确保政局的稳定,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与议会的相互监督制衡10. 二战后初期,西欧国有化企业运行良好,推动了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承担了一定的社会福利责任,帮助国家建立了庞大的国家金融体系,为增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战后西欧国有化运动A. 完全避免了自由放任引发的危机B. 深受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影响C. 开启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D. 使公有制成为西欧的经济基础【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战后西欧国有化运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又是凯恩斯主义的具体体现,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完全避免”;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欧一体化,故C项排除;西欧国有化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故D项错误。11. 魏源撰道光洋舰征抚记认为,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两国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B. 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C. 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C 12. 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A. 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B. 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有别C. 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D. 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体现了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故A选项正确;这些史观的评价立场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和标准评价的,故B选项错误;新史观的角度不同于旧史观,不能说明它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故C选项错误;材料说明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了自身的标准,不是双重标准,故D选项错误。故选A。13. 近二百年的“牛奶史”,展示了在现代语境下一种普通的食物如何被推上神坛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一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因为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摘编自牛奶历史上的两次革命(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答案】(1)变化:从高风险食品、贫困的标志变成了完美的食物。原因:牛奶自身的营养价值;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战争的刺激;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的出现;政府的提倡与重视。(2)主要科技成果:火车、汽车的出现,便于运输;冰箱的普及,便利保存;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改善: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提高和健全福利制度。【解析】(1)变化:结合材料叙述的内容可以得出牛奶从高风险产品/贫困的标志/穷人的食物到了需求量很大,提高营养改善伙食的食物。原因:这种转变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有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的影响。此外还有战争的影响以及母乳的减少。加之牛奶本身的特点以及政府的提倡更加推动这一变化。(2)主要科技成果:结合材料的叙述可以概括出巴氏消毒法、冰箱的普及、火车和汽车的出现、电力的发明与应用等等。改善:首先从营养成分上可以增强体质,改善生活品质。其次就是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改善福利制度。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下表所示:年代口号1840-1849师夷长技以制夷1890-189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1900-1909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10-1919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1920-1929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1930-1939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1940-1949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个年代或两个年代以上的口号、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进步国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所以说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示例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矛盾的更替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上升,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伴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双方作出调整,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也反映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考生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并且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近代化等方面来分析考查的。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病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朱高炽一反其父的所作所为,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仁宗上台,施行“恤民之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宣德时,阁臣已获得票拟权,开始直接参预处理国家政事,阁权已相当于相权。仁宗即位三月,即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这也成为仁宣两朝推行文官政治的一个辅助措施。仁宗时,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尽管仁宗在位时间甚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以致后代史学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仁宣之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明仁宗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仁宗改革的意义。【答案】(1)内容:实行“恤民之政”,停止劳民伤财之举;重用阁臣,提高阁臣地位;停止对建文帝家属遗臣的报复政策:平息边疆战端,恢复边市贸易。(2)意义:与民休息,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阁臣的地位,使内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停止报复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解决边疆争端,恢复边贸,利于民族交往,稳定了社会秩序。【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施行恤民之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可概括归纳为实行“恤民之政”,停止劳民伤财之举;根据材料“并授之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