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两个编剧的往事.doc_第1页
沙家浜两个编剧的往事.doc_第2页
沙家浜两个编剧的往事.doc_第3页
沙家浜两个编剧的往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往事追忆沙家浜两个编剧的往事段燕勤右起:洪雪飞、汪曾祺、杨毓珉、军代表、万一英、陆松龄、迟金生现代京剧 沙家浜 可谓闻名遐迩,妇孺皆知。沙家浜的唱段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唱,至今不衰。然而,当年将芦荡火种改编为沙家浜的剧作者汪曾祺、杨毓珉等人之间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第一次得知汪曾祺的大名,始于“北京文学”发表他的小说“受戒”,那年我正在那里工作。据我所知,汪曾祺“受戒”的发表与杨毓珉有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杨毓珉在一次会上谈起他们北京京剧院编剧汪曾祺写了一篇名曰“受戒”的小说,只是在下面传看,没有人敢发表。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杨毓珉在会上的发言带有批评性的口吻:京剧院的编剧汪曾祺不务正业,不搞剧本,偏偏写小说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主持北京文学工作的李清泉说:既然如此,你不妨拿来我看看。”小说“受戒”写的是:一个小和尚与一位水乡村姑的恋爱故事。1979 年正是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开始拨乱反正。这篇小说在当时与历年倡导的文学主张似不一致,如刊出至少是不合时宜的,况且人们对“文革”还心有余悸。然而,独具慧眼又胆识过人的李清泉竟然签发了,许多人都为刚平 反不久的 他捏了一把汗。没承想,受戒”一炮而红,蜚声文坛。紧接着汪曾祺又有小说 大淖记事十一郎在北京文学相继推出,同样好评如潮。受戒在次年评选活动中获北京文学一等奖及国家最高奖项。其实,汪曾祺的成功也绝非偶然,早年他是素有美文家之称的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颇有沈的风范,后来沈汪谢世后,有人说至今文坛还无一人能取而代之,在老舍先生任市文联主席时,汪曾祺的才学也同样被老舍所36“、往事追忆看重。有一次,老舍先生在检查思想生活会上说: 我在市文联只怕两人,一个是端木蕻良,另一个就是汪曾祺。他们书读得比我多,学问比我大,今天听了他们的发言,我就放心了”所以,老舍先生见了他们二位总是客客气气,当然,这是老舍先生的谦和之言,也是对端木和汪曾祺的极高评价。汪曾祺五十年代到北京文联工作也与杨毓珉有关。我曾为此询问过市文联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王松声同志,他回忆说:我和汪曾祺、杨毓珉都是西 南 联 大 的 同学, 同 校 不 同级。解放初期我负 责 北京 文 委工作。一天,杨毓珉 在 大 街 上巧 遇 同 窗 汪曾祺,于是把他领到我的办公 室介绍给我,并说汪曾 祺 也 愿 意来文联工作。我说,那好啊!本来我是一句客套话,没想到,杨毓珉却当真了,他把汪曾祺领到人事科说松声同志已同意汪曾祺来文联工作了,那时的人事制度不健全,原本也没当回事的汪曾祺,就这么简单地成了文联中的一员。从此便在北京文艺和说说唱唱当编辑,其实两个部门是一个编辑部。 ”后来,说说唱唱办得很红火,中国曲协也要办刊,汪曾祺被转到了中国文联的曲协, 而后又调到中国文联的民间文艺研究会。尽管他才华出众,但是国统区来的文化人往往受到解放区来的某些文化人的的歧视。汪曾祺年轻气傲,曾和他们叫板,扬言说:他们不知道我马王爷三只眼。1957 年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划成右派, 下放到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马铃薯研究站劳动改造。在那里汪曾祺除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之余,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画土豆描绘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和植物标本,他从开始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后来竟然达到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这也 为 日 后 他 的文人 画 打 下 了坚实的基础。光阴荏苒,弹指 一 挥间 ,1960 年 初 秋 ,由于汪曾 祺 劳动 改 造 表 现 较好,摘掉了右派帽子,下放单位党 组 织 建 议 分配到政治力量坚 强的部门做 适当工作,中国民研会没有接收之意,汪曾祺很无奈的等待了一年之久,第二年终于调回了北京,并在北京京剧团做专职编剧,参加了改编芦荡火种的工作,从编剧到担任沙家浜主笔,汪杨再续前缘。因为最知汪曾祺实力的莫过同窗的杨毓珉,他极力想把汪曾祺调回北京,所以也就极力向上推荐,可是当时外地调到北京工作必须通过市人事局以至最高领导批准。说来也巧,市人事局的孙局长也是个京剧迷,常37“往事追忆来看戏,还写过两个剧本,搬上了舞台,和剧团很熟,所以一提此事便开了绿灯积极办理。使汪曾祺从塞外蛮荒之地重进北京,令其生命闪光发亮,可以说这是汪曾祺命运的转折点,由京剧“沙家浜”大红大紫,又到小说“受戒”蜚声文坛,都与杨毓珉有关。在与杨毓珉相处的日子里,我怀着敬佩之情和好奇心,向他谈及“沙家浜”那些精美的唱词,才得知: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的妙语是出自汪先生之手, 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则是出自杨先生的笔端。一个把革命者写得大气磅礴,另一个把思念战友之情写得荡气回肠,那时的汪杨二人也就四十几岁,堪称才华横溢。我也曾问过杨先生,那么多精当的唱词你们怎么写出来的呢?他说,道理很简单,就是源于生活的积累、体验、感悟。杨先生清晰的记得:1963年接到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后,薛恩厚、肖甲、汪曾祺和我进驻了颐和园的龙王庙,那时已是秋风瑟瑟,落叶飘飞的季节了。改编芦荡火种仅用了十天。集体讨论,分头执笔,但其中主要场次如 智斗授计都是汪曾祺生花妙笔。前几场戏写来还算顺畅,当写到军民鱼水情时一下卡壳了,戏词不是过于平淡就是落于俗套,又不上口,当时剧组的驻地环境非常优美:湖光山色,清爽怡人。伙食也很好,一日三餐,有鱼有肉,还有虾,吃罢午饭一觉睡到日西斜这本是一位编剧很随意的打油诗,描绘了当时生活的情景,却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灵感,于是七嘴八舌的一凑,这场唱词便脱颖而出: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京剧芦荡火种在 1964 年全国现代戏会演中深得好评。毛主席看后提出了三点意见:1.胡传魁、阿庆嫂、刁德一人物刻画的较好,新四军形象不够。2.最后可开打,更符合中国人民斗争生活。3.剧名拗口,可改成沙家浜或芦苇荡。后来京剧芦荡火种的剧名就改成了沙家浜。1965 年春,上级又布置了改编红岩的任务。创作人员和演员又到川东渣滓洞、华蓥山体验生活。当正要动笔写红岩剧本时,上级下达命令:调肖甲、杨毓珉、李慕良改沙家浜剧本。在上海也是用了 10 天改出了剧本,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加强了军民关系,丰富了郭建光的戏份,斥敌”使阿庆嫂巧妙地掩护了沙奶奶脱险。武装打进沙家浜,增加了“奔袭”、 突破”、“聚歼”三场戏。李慕良设计好新词句的唱腔,肖甲安排好舞台部位,最后汪曾祺又通改一遍。4 月底,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