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doc_第1页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doc_第2页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doc_第3页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doc_第4页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引导语: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游山西村都是哲理诗,各自告诉我们人生道理,这两首诗我们经常并在一起学习,下面是为大家的这两首诗的教案。 哲理诗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高老师就带来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你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读游山西村 正音 浑 豚重 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 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使物体成横向。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纵横杂乱。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 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他找到原因了吗?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视野受到局限。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_,所以_。 3.是呀,作者为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而叹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点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有的同学已经背出来了,谁来适一适?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 1.学了题西林壁,我们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又明白了一些生活的哲理。(板书:赏景明理)下面我们随着诗人陆游到山西村去看看、走走,想想又能悟出什么道理呢? 2.诗人陆游因为被朝廷罢官回归故里,途经山西村,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请读读一、二句。 3、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见乡亲们说了些什么?指导朗读。 六、学习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_,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课件显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眼前柳绿花红,又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2.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相吻合吗?被罢官的陆游本以为前途渺茫,陷入了困境,但是朴实的乡亲们却给了他走出困境的信心。这份欣喜之情,你能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3.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 七、配乐朗诵,感悟情境 同样的触景生情,同样的耐人寻味,让我们随着诗文再次来赏景明理。 八、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后练习 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_,_。 (1)、这首诗是()朝诗人()所写。 (2)、诗中“缘”是(因为)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_,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_这样一个道理。 2、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_所写。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_,_。 (3)、“疑”在诗中的意思是。 (4)、在_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 更多题西林壁文章推荐阅读: 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小学版 2.题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