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佳肴课堂实录.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佳肴课堂实录.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佳肴课堂实录.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佳肴课堂实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一、导入、检查预习、读课文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生:礼记。师:正是。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虽有佳肴(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师:有没有问题?生:老师“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应该是“王嘉婧”的“嘉”(众笑)。师:呵呵,你看书很仔细。这是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写一写吗?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师:写的时候,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嘉”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结构要匀称(师示范)。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生:虽然有好的饭菜?师:你是说“虽”的意思是“虽然”?生:“即使”。师:对。“即使”更契合文意。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生:读课文下注师:结合下注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好习惯。有人说,读书的妙处在于“把厚书读薄”,同时也能“把薄书读厚”。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生:虽有佳肴出自学记,学记出自礼记。师:谢谢。你梳理了三者的关系,且准确清晰。生: 我补充一下学记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生: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生:学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师:好。你们预习充分,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那么,我们怎样“读懂”、“读厚”虽有嘉肴呢?这节课后,便可知晓。Ppt展示:读的三个要求读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6个同学范读文,每人一句话)师:读清楚,就是要读准确,看看下面字音,你能都读对吗?生:4位同学分别板书,错一,自强的“强”错为二声调。明确:嘉肴 yo 自强qing 兑命yu 学学半xio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读课文了。要“读得好听”。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美感。师:注意停顿自然、适当(此环节:结合课后练习“一”,意在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律之美)生:(边读边做记号)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学习交流比比 说说记记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疏通一下文章的意思。生:先逐句翻译课文。再梳理字词:生:分组演示,明确:1.通假字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A 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 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 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 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A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学 学学半音 xio,教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 它的5.文言句式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三、思考 总结 拓展诵读 深思生:自由朗读、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呀,效果也不错。仔细请想一想,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生:意思是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师:对。道理很清楚。这是课文的第4句话吧。文章总共6句话,言简意赅。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道理“抛”给读者呢?或者说,我们共同探讨下,本文说理的艺术。生:(分4人小组讨论、交流)生: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师:哦。是的。结合具体的语句,你能说得再详细些吗?生: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师:引出下文什么?生: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师:是.或者说,由 “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生:“类比推理”师:好的。咱们回到文本的思路上。1、2句“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第3句教与学的关系的具体阐述,再得出第4句所言的生:“教学相长”的道理师:嗯,确切的说,是结论。细心的同学就会有发现了,这个说理,不只是“类比”,推理也很讲究,一句废话也没有。生:层层推进。生:1到4句.师:你很敏锐。我再追问一句:既然是结论,文章至第4句可矣。那么,何来5、6句的赘言呢?也请全体同学深入思考思考。(学生陷入思考,这个,对初一学生,确实有难度。)生:(若有所思)不是赘言。师:那么,它的作用是?生:第5、6句用傅说的例子证明,前面的话。师:傅说的例子,哪里来的?生:尚书师:准确地说是:引用论证,补充说理。使说理更缜密。让我们理一理,课文说理的艺术:生:类比推理、层层推进、补充印证。师:是的。如此说理艺术,如此章法,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再来看,行文语言的艺术吧。生:语言简洁生:对偶句,结构整齐。师:出示ppt生:理解体会明确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师: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不朽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呀。生:(悄悄地)对,论语中告诉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嘛。师:很好。你们能把今天学习的方法与昔日的相互勾连,加以理解运用。那么,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以上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重点学习思考的是“文”的理趣)师: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